Workflow
光伏+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盐碱地“变身”光伏电站,看东营如何平衡生态与能源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03:57
生态修复与能源生产协同模式 - 东营将20万亩盐碱地转化为新能源基地 实现年发电量超20亿千瓦时 [1] - 光伏板使地表蒸发量减少40% 土壤含水量提升15%—20% 配合滴灌系统种植耐盐植物 [2] - 河口区500兆瓦光伏项目形成2万亩红色景观带 吸引20余种鸟类栖息 [2] - 利津县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3.6万吨 池塘亩产鱼虾提升至1200斤 较传统养殖增收30% [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5年6月盐碱地光伏项目累计投资超80亿元 带动5000余个就业岗位 其中90%为本地农民 [3] - 垦利区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每年800元租金 参与板下种植和电站运维使人均年收入增加2.4万元 [3] 生态保护措施与规划原则 - 严格遵循不占用核心湿地不影响黄河行洪原则 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土壤检测划定开发边界 [3] - 黄河入海口周边5公里内光伏项目采用高支架宽行距设计 确保鸟类迁徙通道畅通 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3] 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 面临土壤改良周期长(重度盐碱地需3-5年) 技术集成难度大 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盈利空间收窄三难困境 [4] - 通过耐盐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亩产达800斤的盐麦1号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利益联结模式 [4] - 将板下作物收益的10%作为生态修复基金 用于长期土壤监测与改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