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技术

搜索文档
万里扬首款新能源两挡自动变速器2EDA45试制成功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4:08
产品研发进展 - 万里扬首款新能源两挡自动变速器2EDA45顺利完成试制 [1] - 该产品为解决新能源商用车续航与重载难题提供有效方案 [1] - 推动电驱动技术从简单直驱迈向高效精细化传动 [1]
拆解价值1000美元的特斯拉第四代驱动单元:用了什么芯片?
芯世相· 2025-09-02 06:49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斯拉第四代驱动单元是2017年发布的Model 3后驱单元的演进版本 在继承前代优势基础上进行全面优化 实现更紧凑结构 更低生产成本和更高性能可靠性 [5][19] - 驱动单元采用一体化铸造 发夹式定子设计 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等创新方法 提升制造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10][19] - 逆变器设计引入热释电断开装置和10000安培中断电流保险丝等安全功能 同时使用红外传感器非接触式检测温度 比旧款接触式热敏电阻更先进 [14][18] 整体结构与布局 - 第四代驱动单元总体布局与前代保持一致 但细节全面优化 整体更为紧凑 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逆变器 冷却系统 油泵 热交换器 变速箱 电机等 [5] - 铸件上肋条数量减少 表明结构设计经验积累 实现更轻量化设计 [10] - 驱动单元内部有用于给齿轮油散热的叠板式热交换器和筒式机油滤清器 该滤清器被设计为永久性 集成在壳体内部 无法由用户更换 在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无需更换 [10] 关键部件解析 - 逆变器部分设计更为紧凑规则 呈长方形 采用一体化铸造 高压和数据连接器模压在位 集成新冷却器组件 通过搅拌摩擦焊接技术将多个部分连接成整体 [10] - 电机尾部有与之前相同的通气组件 但安装位置提高 形成挡板防止外部水分流入变速箱 [10] - 定子采用全新发夹式设计 实现更高填充率 制造过程更自动化 省去旧款细铜线绕组所需手工绑扎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10] - 转子设计与旧款基本相同 [10] 逆变器电路板与安全功能 - 逆变器PCB设计更为紧凑 引入热释电断开装置 能在故障发生时迅速切断电机两相连接 [14] - 10000安培中断电流保险丝与热释电断开装置协同工作 当断开发生时立即承接负载并迅速灭弧 确保电路彻底断开 [14] - 使用红外传感器非接触式检测场效应管和电容器温度 比旧款接触式热敏电阻更先进 [14] - 取消旧款大型放电电阻 推测通过电机绕组或场效应管完成放电 [14] - 使用小型平面变压器 利用PCB层本身作为变压器线圈 成本低廉 为每个栅极驱动器提供独立隔离电源 [14] 控制芯片与传感器 - 电路板核心控制芯片仍为德州仪器TMS320双核DSP 但新增专门用于安全功能的定制芯片 [14][18] - 通过塑料板支撑电流传感器 只测量两相电流 并通过差值计算出第三相电流 [14] - PCB上部件包括Main DSP TI TMS320F28377DPTPQ Safety Controller 16324 1TC TC14427 2212 Gate Drivers ST STGAP4S IR Temperature Sensors ACC T5977510等 [18]
2025年全球及中国全地形车行业报告:全地形车品牌加速出海,中国制造有望重塑全球休闲越野新格局?
头豹研究院· 2025-07-15 11: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年来全地形车(ATV)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ATV制造企业凭借性价比和技术创新,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本土品牌打破国际品牌高端垄断 [2] - 报告分析全球及中国ATV行业现状,研究市场规模、品牌竞争格局及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探讨中国制造商把握全球化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对未来市场潜力、技术方向和中国品牌国际化路径进行前瞻性判断,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地形车发展概述 - 全地形车是非公路休闲车重要分支,有电动和内燃机两种动力类型,主要分为ATV、UTV和Go - kart三大类,自1970年本田US90问世后不断发展,现代电驱动系统优势显著 [3] 全地形车全球市场格局 - 全球全地形车市场形成以北极星为首(37%)、传统美日厂商(54%)及中国制造商(8%)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4] - 中国企业产品95%以上外销,出口规模从2018年的10.25万辆、2.5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预计的48.73万辆、12亿美元,行业龙头企业占72.62%出口份额,前四大企业集中度高达97.08% [4] 全地形车市场趋势 - 全球全地形车市场从B端向C端转型,预计规模从2024年的21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77亿美元,以北美为主导,休闲用途占比提升、用户群体多元化、产品向SSV和UTV转型 [5] - 同期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从144亿元增长至369亿元,出口量和均价持续攀升 [5] 国标体系下的产品类型及应用领域 - 全地形车归属于“3770非公路休闲车及零配件制造”和“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9] - 按驱动动力类型分为电动和内燃机式,按结构分为四轮全地形车(ATV)、多功能全地形车(UTV)和娱乐场地车(Go - kart) [9] - ATV用于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UTV在工业、农业及休闲领域有实用价值和多样应用前景 [9] 电驱全地形车技术优势 - 电驱动系统在全地形应用中有技术优势,电机在0rpm输出140Nm峰值扭矩,20km/h时输出138Nm,动力响应0.1s,0 - 3500rpm区间效率92% [12] - 电驱系统在3000米高原性能不衰减, - 20℃无需预热启动,零排放、零噪音,适用于环境敏感区域 [12] - 电驱可稳定攀爬40°岩石坡,应对500kg重载起步,30°坡道起步不溜坡,50km/h超车0.5s输出80%扭矩,维护成本低,运营成本0.3元/km [12] 从日美主导到多元格局,中国制造商异军突起 - 1971年本田引入ATV到美国,日本制造商跟进,1985年美国企业加入推动行业发展 [17] - 2018 - 2023年市场格局变化,北极星份额从33%提至37%,传统美日品牌整合占54%,中国制造商崛起,春风动力占6%,其他国内厂商占2% [17] - 全球ATV产能主要集中在北美(约52%)和日本(约29%) [17] 中国ATV产业格局 - 2018 - 2024年中国全地形车外销占比超95%,内销比例1 - 5%,国内市场有开发空间 [20] - 2018 - 2021年出口快速增长,2022 - 2023年受经济和供应链影响调整,2024年预计出口量达48.73万辆、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同比增32%和39% [21] “一超多强”态势 - 2024年中国全地形车出口市场集中,春风动力以72.62%份额领跑,涛涛车业等三家企业占24.46%,其他企业占2.92%,前四家企业出口数量和金额占全国总量的95.60%和97.08% [24][25] - 春风动力2014 - 2024年出口占比在65% - 75%波动,2019年达74.38%,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64.55%,2022年创74.28%新高 [26] 借鉴北极星的制胜之道 - 北极星成功源于战略前瞻性、产品创新力和渠道建设能力结合 [30] - 战略上,1994 - 2005年业务重心转向全地形车,2005 - 2009年提前布局UTV产品线,2009 - 2015年巩固先发优势确立北美龙头地位 [30] - 产品创新上,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专利壁垒,建立覆盖多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 [30] - 渠道建设上,采取直营与经销结合模式,建立销售和售后体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 [30] 中国全地形车企业凭借性价比与差异化战略实现海外市场突围 - 全地形车市场有区域特征和产品演进路径,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突破,2018 - 2024年北美营收从6.93亿元增长至45.35亿元,欧洲从7.04亿元扩张至40.05亿元,2021年增速分别达107%和119% [34] - 北美市场由北极星等品牌主导,中国品牌有威胁,欧洲本土品牌少,中国企业通过差异化策略抢占市场 [34] - 中国企业采取“ATV起步、UTV/SSV延伸”策略,春风动力产品与北极星相比有价格优势且油箱容量大 [34] ATV市场十年嬗变 - 2000 - 2013年北美市场从商业客户主导(60%)变为个人消费者主导(84.2%),商业客户降至14.4%,政府类客户占1.4% [38] - 2005 - 2014年休闲娱乐用途占比从10%提升至40%,全地形车向可选消费品演进 [38] 千禧世代崛起,多元化趋势渐显 - 2016 - 2021年全地形车用户群体年轻化,婴儿潮一代占比从36%降至27%,千禧一代从22%升至30%,Z世代从1%增长到5% [42] - 性别与种族构成上,女性用户从15%提至16%,西班牙裔用户从6%增长到9%,行业在产品创新和营销上调整 [42] 全地形车市场结构转型 - 2008 - 2024年全地形车市场从传统ATV主导向SSV和UTV转型,传统ATV销量从66.5万辆下滑至34万辆,SSV和UTV从29万辆增长至62万辆,2014年为拐点 [45] - 随着消费升级和户外文化普及,SSV和UTV引领行业发展,传统ATV维持专业市场份额,行业向户外生活解决方案转型 [45] 全球全地形车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全地形车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1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77亿美元,北美市场占主导 [50] - 北美ATV销量预计从2024年的24万辆增至2030年的28.4万辆,年均增长率2 - 3%,并排车辆销量从2024年的56.5万辆攀升至2030年的66.8万辆 [50] - 全球全地形车零售均价从2024年的2.2万美元/辆提升至2030年的2.4万美元/辆,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化趋势明显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