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300948今日复牌!打“组合拳”易主
上海证券报· 2025-09-28 23:13
控制权变更方案 - 控股股东冠中投资分两期向深蓝财鲸转让15.5%股份 第一期转让10.5%股份共1470.33万股 第二期转让5%股份约700.16万股[2][4] - 第一期股份转让价格15元/股 较停牌前收盘价11.20元/股溢价34% 转让价款约2.21亿元[4] - 表决权放弃协议约定转让后放弃剩余4724.61万股表决权 弃权期限36个月 第二期股份交割后对应表决权恢复[5] - 交易完成后深蓝财鲸成为控股股东 靳春平成为实际控制人[2][5] 股权结构变动 - 本次权益变动前冠中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4.24% 表决权44.24%[6] - 第一期转让及表决权放弃后 转让方持股降至33.74%但表决权为0 深蓝财鲸持股10.5%且获得10.5%表决权[6] - 第二期转让完成后 深蓝财鲸持股增至15.5% 表决权15.5% 转让方持股降至28.74%且表决权保持为0[6] 新控股股东背景 - 深蓝财鲸成立于2025年7月21日 注册资本6亿元 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8][9] - 股权穿透显示有限合伙人沈如君持股65% 深圳市花舞科技持股34% 执行事务合伙人深蓝企服持股1%[10] - 实际控制人靳春平持有深蓝企服90%股权 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12] - 深蓝财鲸核心企业包括北京神州源科技(持股73%)和洛阳财云慧策科技(间接持股49%)[13][15] 战略规划与协同 - 深蓝财鲸计划利用人工智能财税领域核心技术为上市公司业务赋能[15] - 承诺18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 且12个月内无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计划[16] - 冠中生态拟收购杭州精算家51%股权 标的估值不高于5.6亿元 主营智能财税产品服务[16] - 深圳市花舞科技作为杭州精算家持股超56%股东 将成为本次收购交易对象之一[16]
北京四中院:探索多元化人性化灵活化履责方案
人民网· 2025-09-26 01:30
据悉,本次通报的6个环境资源审判助推生态环境修复典型案例,展示了该院以安装新能源电动汽 车充电桩的替代性修复措施折抵因超标排放造成大气污染的损失、预防性裁判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 和扩大等环资审判助推生态环境修复的有效做法。(秦晋 王远哲) 在损害责任承担方面,王靖介绍,北京四中院坚持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对于存在多人共 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但每一个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都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鼓励部分侵 权人根据修复方案确定的整体修复要求履行全部修复义务,代其他侵权人支出的修复费用可以适当折抵 其应当承担的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赔偿金额。 会上还介绍了北京四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助推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做法。该院通过靶向调解破局,促 推污染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前置司法防线,探索预防性裁判将污染遏止于未然;提升公众体 验,构建符合北京特点的生态修复模式;灵活履责方案,确保受损生态环境全面修复;推动多元共治, 畅通"司法﹢行政"生态修复"快车道";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促推环境资源审判成果向生态环境保护 成果实质转化,为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司法保障。 来源:人民法院报 本报讯 9月24日,北京市第四中 ...
云南一水电开发公司擅自开闸放水致数万尾鱼死亡,赔偿268万元
新京报· 2025-08-14 09:36
环境资源审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门性事实查明一直是环境 资源案件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环境资源审判的重要技术保障,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目前尚存在标 准不统一等问题。 当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执法司法工作 协同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强生态环境评估鉴定机构和专家 队伍建设,完善评估鉴定标准规范。 检察机关就此提起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瑞某公司赔偿因其擅自开闸放水所致鱼类资源 损失。审理过程中,瑞某公司申请就本案生态环境损害所需修复费用做鉴定。经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 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案涉生态环境损害所需修复费用为204万元,修复期间功能损失费用为64万元。 云南昆明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案涉泄水事故的发生,不仅导致大量鱼死亡,更对该水域的生 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面对此类系统性损害,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尤为迫切。针对生态修复费用专家 评估意见和鉴定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法院通过"专家论证+补充鉴定+科研咨询"的方式反复论证,最终 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瑞某公司支付生态环境修 ...
2025年西部能源化工与生态环境学术会议召开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01: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克拉玛依校区党委书记兼校长李军指出,当前,西部能源化工产业正处于 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起到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压舱石"作用,又要全力守护好脆弱的生态环 境,这无疑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会上,刘忠范、贺泓、张锦、徐春明、曾宏波、杨涛6位院士和胡杰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展现了最新研 究成果,为西部能源化工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 本次会议共设9个专题分论坛,涵盖了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面向未来的低碳变革以及对生态环境 治理的核心关切。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西部能源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修复已成为关乎国家战略的 重要课题。日前中国化工学会于克拉玛依市召开的"2025年(第二届)西部能源化工与生态环境"学术会 议,聚焦绿色能源化工与生态环境修复,为破解这一难题搭建了极为重要的交流平台。 中国化工学会副秘书长胡杰在致辞中指出,西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 相对脆弱、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有限等严峻挑战。"富煤、贫水、生态弱"的区情,决定了发展绿色 能源化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是西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必然 要 ...
靖江以“绿”润笔描绘长江美画卷
新华日报· 2025-07-01 23:46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马洲岛成为国际候鸟迁飞重要驿站 观测到黑脸琵鹭 黄胸鹀等世界极度濒危物种 [1] - 长江靖江段江豚频繁现身 单次观测到10多头江豚跃出江面 [5] - 马洲岛鸟类种数从2021年55种增至223种 包含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3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5] - 湿地保护率达60% 位居泰州第一 全省前列 [3] 沿江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 - 清理整治36个沿江岸线违规占用项目 清退沿江企业12家 腾退生产岸线7 1公里 [2] - 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 电镀集中区 喷涂中心等"绿岛"项目 实现中小企业"共享治污" [2] - 聚焦航空制造 金属材料 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增长"含金量" [2] - 靖江滨江风光带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区域特色资源调查试点 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点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长江岸线修复2 7公里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3] - 完成47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3] - 推进生态降磷工程 通江支流水质Ⅲ类占比目标超90% [3] 生态旅游与城市发展 - 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等场所成为市民休闲热点 原工业区转型为足球场等公共设施 [2] - 打造滨江新城长江文化客厅 形成网红打卡地 [2] -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 牧城公园等景观带展现"百里江岸"万物共荣景象 [5]
滏阳河源头成了微景观(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21
文旅产业与生态修复 - 峰峰矿区龙洞珠泉景区通过综合治理恢复生态活力,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文创工作室客流增长[2][3] - 工作室创作的1.6米×1米×1.5米微景观使用2万块砖头和23种材料,耗时2个月完成,细节处采用石膏雕刻工艺[2][4] - 微景观产品推动店内其他商品销量提升60%-70%,并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参观,形成青少年环保教育场景[4] 资源型城市转型 - 滏阳河从90年代工业污水直排沟经治理后恢复清澈,采煤沉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5] - 矿区通过修复矿山、优化水生态打造"玻璃海"景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3][5] - 生态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绿色名片,带动文创工作室等新兴业态发展[5] 文创产品开发 - 工作室计划将微景观开发为便携式纪念品,扩大滏阳河文化传播范围[5] - 创作者通过2000余张实地照片和十多次考察还原景观细节,仿真岩石材料迭代达7-8种[4] - 产品制作过程中采用6万多次雕刻工序,龙头等复杂部件需每日仅睡4小时的高强度手工完成[4]
最高法:去年审结环资一审案超21万,加大破坏生态犯罪惩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05: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 9万件 [1] - 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 6万件 加大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1] - 审结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5 1万件 依法追究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1] - 审结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 2万件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 [1] - 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 [1] - 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同比增长87 5% [1] 案件类型细分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 严惩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违法行为 [2] - 审结非法采矿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地矿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6 04万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 审结滥伐林木 生态破坏 渔业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6万件 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水平 [2]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 放射性污染 土地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3万件 加强生态系统司法保护 [2] 司法机构建设与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组织2424个 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 [3]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 6万余人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 [3] - 最高法院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 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 入库环境资源案例350余件 [3] - 发布专题典型案例8批50个及10个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3] - 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跨域移交执行 碳汇认购 动物野化放归 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 [3] 双碳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 - 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 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2] - 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 [2] - 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