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义

搜索文档
始祖鸟三天后才道歉,“炸山”这事还没完
36氪· 2025-09-22 03:44
始祖鸟和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用烟花秀"炸山",这是打着"敬畏自然"的旗号在破坏自然。有评论说,它不仅破坏土壤、惊扰动物、震动 冰川,更强暴了高原,表现出一种无知和傲慢。 一些品牌表面宣传的环保主义,其实,心里全是生意。环保、艺术、商业,如果平衡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如果缺少对自然真正的尊重,即便 口号与烟火爆破一样响亮,也是一种恶俗。 今天,有"鸟人"("鸟粉"爱称)穿着一身昂贵的始祖鸟出门,结果在街上被人指指点点,"喏,就这牌子,炸了喜马拉雅山",他掏出手机一看,惊出一身 冷汗。 (图/社交媒体截图) 9月19日傍晚,始祖鸟(ARC'TERYX)和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整了个大活儿,玩了把火。一场 号称"向上致美"的《升龙》烟花艺术秀,沿着山脊,用145根扇形彩烟嘭-嘭-嘭炸出一条长达3公里的蓝白红绿黄色"长龙",主办方说这是寓意东方龙文化 的"吉祥"与"生生不息"。 (图/《升龙》视频截图) 尽管主办方宣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并有一套"预防-监测-恢复"的生态保护方案,却遭到大范围质疑,"在高原生态这么脆弱的地方炸山,是谁 给的勇气?""这哪是 ...
德国的“环保主义”,正在摧毁它的工业根基
虎嗅· 2025-09-07 06:41
德国发电量变化趋势 - 2000年德国发电量为5765.43亿千瓦时 [3] - 2017年达到历史峰值6537.23亿千瓦时 [3] - 2023年发电量降至5118.81亿千瓦时 [8] - 2024年发电量为4972.88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 [6] - 2023年发电量较2017年峰值下降21.7% [8] 火力发电量萎缩 - 2003年火力发电量3145.55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51.63% [10] - 2023年火力发电量降至1348.92亿千瓦时 占比26.4% [10] - 火力发电量较2003年下降57.12% [10] - 德国通过《煤炭退出法》规定2038年彻底淘汰煤电 [12] 核能发电全面退出 - 2001年核电发电量1713.05亿千瓦时 占比29.21% [35] - 2023年4月关停最后三座核电站 [27] - 2022年核电贡献德国总发电量6% [28] - 德国自1989年后无新核电站商用 [33] 能源政策影响案例 - 莫尔堡火电站装机容量1640MW 2015年投运2021年停运 [18] - 2015-2020年累计发电342.88亿千瓦时 [20] - 度电成本估算达1000欧元 [20] - 2019年碳排放470万吨需缴纳碳税 [23] - 通过竞标制度获得退出补贴关闭电厂 [24][25] 基础设施效率问题 - 柏林新机场规划至投用历时30年 成本从28.3亿欧元增至73亿欧元 [44] - 易北爱乐音乐厅成本超预算7亿欧元 [45] - 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建设成本从25亿欧元增至100亿欧元 [45] 环境治理对比 - 黄河含沙量从历史均值27.5公斤/立方米降至2024年5.76公斤/立方米 [54] - 长江2024年含沙量为0.118公斤/立方米 [55] - 黄河流域建成5.83万座淤地坝累计拦沙74亿吨 [56] - 陕西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12.9%提升至2024年28.89% [57]
战后德国如何重塑自信、与过去达成和解?
第一财经· 2025-07-18 01:27
战后德国反思与重建 - 德国战后反思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去纳粹化(1945-两德建国)、60年代与西方接轨建立包容社会、90年代统一后刷新身份认同与开放文化[3] - 西方占领国通过教育政策重塑德国历史观,贯彻反战、和平主义及反思纳粹的方针[1][4] - 去纳粹化运动通过131项问卷筛查纳粹关联者,依法取缔纳粹组织,使纳粹意识形态在公共领域彻底破产[5] 媒体与文化改造 - 战后德国媒体(如《明镜》周刊)获得占领军支持,推动思想开放,政府资助电台邀请文化人倡导新思潮[5] - 年轻一代通过学生运动反抗权威,1966年柏林自由大学静坐示威标志代际冲突爆发,催生女性权益与生态主义运动[6][7] 环保主义与社会转型 - 70年代德国工业污染严重(酸雨、鲁尔区雾霾),舆论压力推动环保意识觉醒,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加速反核运动[7][8] - 绿党崛起,前青年领袖约施卡·菲舍尔成为首位生态部长,环保立法与教育促成可持续发展理念[8][9] 历史研究与延伸影响 - 雅劳施著作《文明的重建》分析个人与集体如何通过历史改造实现"人性回归",强调持续政治文明化的必要性[1][4] - 延伸阅读包括克彭"战后三部曲"及施林克《朗读者》,探讨战争记忆与道德重建[11]
农牧业生产的阶层问题,先喂好有钱人还是喂饱所有人?
第一财经· 2025-06-13 03:13
经济增长理论 - 经济增长是"物流概念"而非指数概念,源于人口增长导致物质资料需求增加和流通工序复杂化,而非科技进步或生产力提高 [1] - 人口负增长情况下经济正增长几乎不可能实现,当前增长模式本质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透支性贷款 [1] 粮食生产现状 - 全球食物生产已达人均每日3000千卡,但1/3食物被浪费(约1000千卡/人/日),浪费问题远大于资源消耗问题 [4] - 农耕文明支撑的人口密度可达7万人/平方公里(菲律宾马尼拉),远超原始觅食方式的0.1人/平方公里 [4] 替代饮食方案的可行性 - 生酮饮食每100克水果仅提供70千卡能量,若全面推广需将当前水果产量提高400倍才能满足需求 [5] - 纯素食方案中人类仅能吸收蔬菜10%营养,且缺乏脂肪和蛋白质,草根蔬菜种植量需求无法估量 [5] - 捕猎模式即使消耗1800年全部野牛存量仅能养活200万人,不足当今全球人口0.0025% [5]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 鸡肉饲料成本仅为牛肉的1/15和猪肉的1/6,全鸡食用(如中国鸡爪消费)更具资源效率 [7] - 有机农业单位产量低于传统农业35-50%,但通过溢价实现更高盈利效率,实质是阶级化食品供应 [8] 劳动力结构矛盾 - 美国10.4%劳动力(2201万人)从事农业,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达24%,但农业盈利能力显著低于互联网等行业 [8] - 农民向城市服务业迁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威胁长期粮食供给稳定性 [8] 产业优先级争议 - 农业对文明存续的重要性超过高科技产业(如iPhone生产),但资本配置长期向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8] - 粮食问题本质是阶级问题,表现为精英饮食理念(生酮/有机/人造肉)与大众温饱需求的根本性割裂 [9]
从鄙视到追捧,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做对了什么?
虎嗅APP· 2025-02-26 10:20
中国汽车出海表现 - 2024年汽车整车出口640.7万辆,同比增长22.7%,其中新能源车出口增长6.7% [1] - 奇瑞、上汽、长安包揽出口前三,比亚迪以70%同比增速位居前列 [1] - 2025年1月比亚迪出口量超过奇瑞 [1] - 中国电车在欧洲多国销量超越特斯拉,泰国出现连夜排队抢购现象 [1][7] 市场认知转变 - 十年前中国车被海外评价为"低价低质",如今新能源车价格不低却受追捧 [1][2] - 发达国家因环保主义盛行青睐新能源车,发展中国家需要高性价比产品 [3] - 比亚迪技术红利使海外消费者重新认识中国汽车的高价值技术 [10] 技术优势 - 比亚迪e平台能源效率达90%以上,远超燃油车30-40%的热效率 [9] - 易四方技术实现四轮精准控制,可完成原地掉头等特殊动作 [9] - 云辇系统通过智能调节提升复杂路况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9] - 11万工程师构建的技术鱼池开始释放红利 [8] 欧洲市场表现 - 2025年1月比亚迪在英国销量1,614辆(+551%),西班牙1,192辆(+734%),葡萄牙392辆(+207%) [7][8] - 同期特斯拉在英国销量1,458辆(-8%),西班牙268辆(-76%),葡萄牙389辆(-29%) [8] - 德国、比利时、挪威等国比亚迪均实现正增长,特斯拉普遍下滑 [8] 全球化战略 - 垂直整合战略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等全链路自研自产 [13] - 泰国工厂16个月建成投产,匈牙利等多国工厂快速建设 [13] - 海豹车型制造成本比特斯拉Model3低15% [13] - 产品矩阵覆盖海鸥等经济型车到汉唐等中高端车 [14] 本土化运营 - 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快速铺开销售网络 [14] - 为经销商提供电动化转型的第二增长曲线 [14] - 4年时间进入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