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牛鞭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脉动速度”之下,企业供应链设计的动态密码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09-05 00:02
文章核心观点 - 技术迭代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商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转变 新兴企业可能快速崛起而传统巨头可能迅速衰落 [3] - 竞争优势具有暂时性 查尔斯·费恩提出"商业双螺旋"理论 解析产业结构在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之间的交替演变 [3] - 供应链设计是战略核心 需预见并应对波动放大和脉动速度放大两大动态法则的影响 [8] 供应链动态法则 - 波动放大法则:越靠近供应链上游(远离消费者) 需求和库存波动越大 美国GDP波动±2%-3%时汽车生产波动±20% 机床订单波动达±60%-80% [8][9][13] - 脉动速度放大法则:越靠近供应链下游(接近消费者) 技术迭代速度越快 网页内容每日/每周更新 PC硬件4-6个月更新 微处理器2-4年更新 设备3-6年更新 [8][17][19] 波动性案例与应对策略 - 机床行业波动性极高 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依靠波音公司提供研发项目缓解周期冲击 [14] - 日本采用垂直一体化模式(如丰田/东芝自有机床公司) 客户承诺处理上游波动 而美国独立机床公司需独自承受波动 [15] - 企业需将供应链视为战略能力链 关键供应商的能力应被视为内部能力同等重要 [16] 脉动速度案例与应对策略 - 戴尔通过最小化供应链分级和时间降低波动性 [21] - 亚马逊缩短图书供应链 虚拟库存几乎零成本延长零售生命周期 集中库存满足需求 [21] 竞争战略转变 - 企业竞争焦点转向供应链设计 需识别供应链角色和脉动速度瓶颈 [21] - 供应链层级增加会放大波动性和脉动速度效应 [23]
TCL智家20250807
2025-08-07 15:03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家电行业,特别是冰箱制造与出口 - **公司**:TCL智家及其核心资产奥马冰箱、TCL合肥 核心观点与论据 **奥马冰箱的高利润率与竞争优势** - 奥马冰箱每台代工产品利润约150元人民币,利润率15-16%,远超部分海外自有品牌(利润率7%)[8] - 高利润率源于产业链上游地位、规模效应及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中国制造成本指数100,越南120-130,美国180-200)[8][11] - 年出货量1,200万台,占出口市场份额30%[11] - 模具复用降低开模成本(单套模具成本3,000多万元),流程管理优化(团队负责全流程,人事成本低于分环节管理的美的)[12] **TCL收购奥马的战略意图** - 借壳上市提升白电资产估值,实现黑白电协同效应(如欧洲市场渠道共享)[6] - 奥马冰箱强在产能但品牌弱,TCL强在品牌但产能不足,整合后打造全球性黑白电企业[7] - 目前协同体现在代工合作(奥马为TCL合肥代工,承接低利润订单)[7] **欧洲市场与出口表现** - 欧洲市场对冰箱出口至关重要,中国对欧冰箱出口占比从2006年30%-40%升至2024年60%[15] - TCL智家受益于国内PPI走低和欧洲CPI走高,出口利润率显著提升[3][16] - 周期性因素(库存、海运、汇率)影响出口,海运费上涨时大型企业(如奥马)可抢占份额[17] **国内冰箱行业趋势** - 行业集中化提升,长尾厂商份额下降,大型企业(如奥马)通过规模效应维持优势[18] **TCL智家的历史与现状** - 2020年奥马电器因流动性危机出售奥马冰箱49%股权(11.27亿元),2021年TCL通过司法拍卖成为最大股东[5] - 核心资产:奥马冰箱(利润主导)、TCL合肥(微利)[4] - 暂缓收购奥马剩余49%股权但保留优先回购权,未来或加强整合[9][10] **全球布局与挑战** - 奥马电器在东南亚布局产能,应对关税风险(对美业务收入敞口<5%)[15][19] - 自主品牌拓展可能导致代工客户流失[20] - 新兴市场电网覆盖率限制增长(百户保有量达80%)[21] **估值与增长潜力** - 当前估值约10倍,长期看下一轮产业周期有望带来增长空间[22] 其他重要细节 - **牛鞭效应**:家电出口中零售端波动<出货端<出口端,库存和不确定性加剧上游波动[14] - **TCL白电短板**:国内不占优势,欧美市场需提升风冷大冰箱产能[13]
链还是网?这是个重要问题
经济日报· 2025-05-31 22:05
全球供应链结构演变 - 供应链已从传统链式结构演变为复杂动态网络结构 多个行业的企业共享供应商和客户形成交叉网络 [2][4] - 汽车行业中丰田、福特、本田等车企共享米其林轮胎供应商和租车公司等客户群 [3] - 服装行业多个品牌共用纺织厂和物流服务商 食品行业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共享肉类加工商和机构客户 [3] 供应链网络特征 - 网络结构降低单一节点断裂风险 类似路网可替代路径设计增强系统韧性 [4] - 企业间形成竞合关系 既争夺资源客户又合作推动网络可持续性或联合议价 [4] - 共享供应商导致风险传导 单一供应商中断将影响依赖该节点的所有企业 [4] 供应链变革趋势 - 下游制造环节区域化加速 企业将加工厂迁至目标市场附近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6] - 上游原材料环节仍保持全球化布局 受资源分布和技术限制难以改变 [6] - 半导体行业出现分裂 三星等企业在美国设厂但关键设备材料仍需全球供应 [6] 系统性风险传导 - 牛鞭效应在网络中被指数级放大 关税政策等冲击通过供应链网络引发全球经济震荡 [1][5] - 波音等制造业巨头股价剧烈波动 反映市场对供应链网络调整不确定性的担忧 [6] - 供应链网络受损点难以预测 各环节相互连接导致风险传导路径复杂化 [6]
“疯狂的美线”运价大涨3倍:美国关税折腾航运界,谁在赚钱?
第一财经· 2025-05-20 14:05
航运价格暴涨 - 美西线40英尺集装箱(FEU)运价从5月初2250美元飙升至6月中旬9100美元,涨幅超3倍,每半月涨幅达20% [1] - 5月下旬实际报价3100美元,但需加价20%-30%才能获得舱位,6月下旬实际运价或突破1万美元 [1][6] - 上海港至美西/美东基本港运价分别达3091美元/FEU和4069美元/FEU,周涨幅31.7%和22% [5] - 船公司取消空班并恢复暂停航次,甚至部署加班船以应对需求激增 [7] 涨价驱动因素 - 中美关税调整形成90天窗口期,美国采购商集中下单补货,工厂生产周期和运输周期各需1个月 [4] - 前期从美线撤出的运力转向欧洲线,重新调配需要时间导致短期运力短缺 [5] - 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周涨10%至1479.39点,反映"关税战"暂停后需求快速恢复 [5] - 传统6-9月美国航线出货旺季叠加年底节日备货需求,进一步推高运价 [12] 产业链影响 - 船公司成为最大受益方,掌握国际运力定价权 [8] - 货代企业业务量增长20%但利润受挤压,垫资压力和客户比价加剧行业竞争 [10] - 70%航运平台客户为海外采购商,FOB模式下国际物流成本主要由买方承担 [10][11] - 外贸企业抓住补库存窗口,跨境电商平台订单量环比增长超三位数 [12][13] 市场供需动态 - 5月12-18日中国至美国订舱量周增93%,但仍同比下降13% [14] - 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前四月进口量异常强劲,可能抑制未来需求 [14] - 当前地面集装箱数量不足疫情高峰期30%,缺乏消费端刺激措施 [14] - 行业预计全年运量未必大幅提升,因税费仍处高位且全球经济承压 [14]
丰桥智能张佳晨:颠覆汽车制造之后,“AI+机器人”走进中国船厂|我在南沙办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4 09:18
公司业务与客户 - 公司是汽车制造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集成企业 长期服务丰田 本田 广汽传祺 广汽埃安 比亚迪 沃尔沃等知名车企[1] - 公司参与广汽埃安"黑灯工厂"和广汽荻原数字化新工厂项目的产线研发和搭建[1] - 2023年投资1.6亿元在南沙建立研发制造总部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为广汽 沃尔沃 北汽等企业供应机器人柔性生产线[4] - 2024年收购广州泰力高汽车零部件成立广州丰鑫汽车零部件 扩大零部件生产制造[4] - 2025年成立广州丰视软件科技 专注承接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开发等相关业务[4] 行业特性与市场动态 - 汽车行业面临销量压力 广汽集团2024年全年汽车销量200.3万辆 同比下降20% 其中广汽丰田和本田销量双双下滑超20%[3] - 车企通过缩短车型开发周期应对市场挑战 广汽集团2024年新增超过12款车型 2025年计划推出超过20款车型[4] - 存在供应链"牛鞭效应" 需求信息向上游传递时会出现波动放大现象[3] - 广汽丰田2024年第四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0.4% 但环比增长21.7%至21.8万辆 2025年一季度销量16.16万辆 止跌微增3.55%[5] 技术能力与创新 - 公司开发出异型孔柔性加工生产线 一台设备可处理7款车型的加工[7] - 2022年广丰五线投产应用无序抓取机器人 可通过视觉识别完成5种产品超过30万种排列组合的抓取工作[8] - 无序抓取机器人开发周期长达一年半 基于公司十多年的制造数据积累和视觉开发领域深度布局[10] - 公司具备三大智能化场景能力:机器人生产线应用集成(覆盖点焊 弧焊 激光焊 铆接等工艺) 智能检测装配设备 智能物流[12] 智能化转型与发展战略 - 2018年开始加大智能化领域人才引进 与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研发和人才培养深度合作[7] - 2024年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7] - 公司300多名员工中76%以上是技术研发人员[13] - 采用应用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规划和研发[13] 新业务拓展 - 公司正与南沙船舶制造 海洋装备企业对接 推动机器人生产线应用合作[12] - 利用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缩短行业基础知识学习时间 加速造船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11][12] - 船舶制造业机器人替代率远低于汽车制造业 存在非标件多 环境变量复杂等特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