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化投研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中欧基金窦玉明:工业化思路构建资管新范式 团队智慧驱动可持续阿尔法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01:44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3万亿元 面临传统依赖基金经理单打独斗模式的管理难题 [2] - 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存在天然瓶颈 管理百亿规模基金需覆盖数百只标的 但个人深度研究股票仅20至50只 [3] 中欧基金战略转型 - 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 工业化 数智化"投研体系 构建可复制的投研能力以实现长期可持续业绩 [2] - 借鉴工业化思维应用于资管行业 通过体系化转型实现从个体向体系的进化 [3] 专业化建设 - 投研团队需极致聚焦以产生超越市场预期的洞见 80人团队按每人三年一洞见推算 年均可贡献约30个洞见 [4] - 推动投研人员深耕垂直领域 形成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判断 精准捕获阿尔法收益 [4] 工业化协作体系 - 通过"五要素模型"统一基本面分析框架 标准化大幅提升知识转化效率 降低内部沟通成本 [4] - 工业化体系为个体才华搭建更广阔舞台 统一方法论框架但不限制结论 鼓励深度挖掘独到洞见 [6] - 平台赋能使基金经理业绩60%-70%源于团队支撑 增强团队稳定性与职业安全感 [7] 数智化赋能 - 数智化贯穿两大环节:将选股逻辑转化为可迭代算法资产 构建智能分析平台辅助识别投资机会 [5] - 解放基金经理信息处理负担 聚焦价值判断而非信息噪音 [5] 人才培养与考核 - 培养"第三代基金经理"(善用团队智慧的"战略指挥官") 需十年培养加十年成熟周期 [8][9] - 每月召开产品研讨会 结合多维度数据量化打分 明确基金经理风格定位与优势领域 [7] - 采用中长期考核周期 保障投资回报与团队健康运转 [7] 实践成效与案例 - 近5年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排名稳定第2至第4名 [11] - 新生代基金经理冯炉丹2016年加入 经研究员锤炼后执掌基金 娴熟运用平台资源网络 [9] 主动管理战略 - 聚焦主动管理赛道 认为ETF过量涌入导致定价失真 反而为主动基金创造阿尔法机会 [10] - 内部推行"良品率"考核 定好业绩基准不漂移 追求长期持续领先 [10] - 通过风格定位与策略补齐完善产品货架 帮助基金经理匹配能力圈 [10] 体系化核心竞争力 - 专业化分工 工业化流程 数智化赋能与有温度的组织文化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 [11] - 使超额收益来源从依赖个人天赋转变为体系能力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 [11]
中欧基金窦玉明: 工业化思路构建资管新范式 团队智慧驱动可持续阿尔法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22:24
行业规模与挑战 - 中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3万亿元 [1] - 行业面临核心挑战:传统基金经理单打独斗模式难以承载大规模资金管理 [1] 中欧基金战略转型 - 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 [1][2] - 目标构建可复制的投研能力以实现长期可持续业绩 [1] 专业化建设 - 投研人员深耕垂直领域 要求十年磨一剑式深度研究 [2] - 80人投研团队每年可贡献约30个投资洞见 [2] - 单个基金经理深度研究股票上限为20至50只 [2] 工业化体系 - 建立统一基本面分析框架(五要素模型)提升协作效率 [3] - 标准化流程解决内部沟通成本问题 [3] - 工业化体系使基金经理业绩60%-70%来源于团队赋能 [5] 数智化应用 - 将选股逻辑转化为可沉淀的量化模型 [3] - 构建智能分析平台辅助识别投资机会 [3] - 数智化旨在解放基金经理使其聚焦价值判断 [3] 人才培养机制 - 每月召开产品研讨会进行多维度量化打分 [6] - 实施中长期考核周期保障团队健康运转 [6] - 培养第三代基金经理(战略指挥官型)需二十年周期 [7] 实践成效 - 近5年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稳居第2至第4名 [10] - 新生代基金经理冯炉丹2016年加入后通过平台资源取得显著业绩 [7] - 近10年投资业绩持续保持行业前列 [10] 产品管理策略 - 聚焦主动管理 认为ETF过量涌入创造阿尔法机会 [8] - 通过"风格定位"和"策略补齐"完善产品货架 [9] - 强调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力 定好基准不漂移 [9] 组织文化 - 建立紧密交织的共生网络增强团队稳定性 [5] - 统一分析框架不限制结论 鼓励框架下百花齐放 [4][5] - 工业化体系被视为个人灵感转化为团队共享资产的放大器 [5]
工业化思路构建资管新范式团队智慧驱动可持续阿尔法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20:10
行业规模与挑战 - 中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3万亿元 [1] - 行业面临核心挑战:传统基金经理单打独斗模式难以承载大规模资金管理需求 [1] - 单个基金经理深度研究股票上限为20至50只,但百亿规模基金需覆盖数百只标的 [1] 中欧基金战略转型 - 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 [1][2] - 战略目标为构建可复制的投研能力以实现长期可持续业绩 [1] - 转型推动投研团队从"个体"向"体系"进化 [1] 专业化建设 - 投研人员深耕垂直领域以实现"十年磨一剑"的专业深度 [2] - 80人投研团队年均贡献约30个投资洞见 [2] - 基金经理平均每年捕捉5个优质洞见即为较好结果 [2] 工业化体系构建 - 采用"五要素模型"统一基本面分析框架(行业赛道/行业趋势/公司治理/经营质量/经营趋势) [3] - 标准化流程大幅提升知识转化效率 [3] - 工业化体系增强团队稳定性,60%-70%基金经理业绩源于团队赋能 [4][5] 数智化赋能 - 数智化建设涵盖量化模型转化和智能分析平台两大环节 [3] - 智能平台整合内外部研报及交易数据辅助投资决策 [3] - 数智化目标为解放基金经理使其聚焦价值判断 [3] 人才培育机制 - 每月召开产品研讨会进行多维度量化打分 [5] - 实施中长期考核周期保障投资回报与团队健康运转 [5] - 培养第三代基金经理(战略指挥官)需二十年周期 [5] 实践成效 - 新生代基金经理冯炉丹2016年加入后通过平台资源实现显著业绩 [6] - 近5年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稳居行业第2至第4名 [7] - 近10年投资业绩持续保持前列 [7] 产品管理理念 - 聚焦主动管理赛道,认为ETF过量涌入会创造主动基金阿尔法机会 [6] - 内部推行"良品率"考核标准:定好基准不漂移并长期战胜基准 [7] - 通过风格定位和策略补齐完善产品货架 [7] 体系核心竞争力 - 专业化分工、工业化流程、数智化赋能与有温度的组织文化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 [8] - 体系使超额收益来源从个人天赋转向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 [8] - 目标为实现长期可持续阿尔法输出 [8]
葛兰大幅增持300765
上海证券报· 2025-08-21 14:47
基金经理调仓动向 - 中欧医疗健康基金新进入丽珠集团和贝达药业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持股数量分别为593.9万股和435.13万股 [1][3] - 该基金在二季度大幅增持新诺威1391.77万股至2018.39万股,增幅达222.11% [1][3][6] - 对信立泰增持1209.72万股至2616.3万股,增幅86%,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 [3][4][6] - 对诺诚健华增持398.07万股至1304.78万股,增幅43.9% [3][4][6] - 对华东医药和百利天恒分别加仓362.01万股和25.86万股 [3][4][6] - 减持仓位包括药明康德减持7.54万股和九洲药业减持438.84万股 [6] 基金公司投研体系改革 - 中欧基金增聘赵磊与葛兰共同管理中欧医疗健康基金,近一年约30只基金实行"共管式增聘" [8] - 公司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核心理念为"中欧制造" [8][9] - 专业化通过精细化分工提升研究深度,工业化解决组织协作问题,数智化将经验固化为数据资产 [8] - 目标是从"个体"向"体系"转型,构建长期可持续产生阿尔法的组织 [9]
浦银安盛基金张弛:聚焦三大业务发展战略,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8:13
公司战略布局 - 浦银安盛基金确立全球科创家、指数家与固收家三大业务发展战略 目前均已初步发展成型 [1] - 全球科创家战略持续布局细分策略与产品 覆盖前沿科技、全球科技、港股科技等领域 [2] - 指数家战略重点布局指数增强基金及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硬科技指数产品 [2] - 固收家战略不断丰富信用策略、指数策略与固收+策略 年内发行行业首只顶格募集的定开债基 [2] - 通过内部梯队建设与外部人才引进双轮驱动机制 优化投研团队知识结构 [2] - 围绕三大战略构建互联网平台、银行零售与机构业务等多维度品牌合作体系 [2] - 应用量化工具和量化指标初步打造数智化投研体系 [2] 行业发展环境 - 资本市场在经济基本面回暖及产业趋势支撑下展现积极向好走势 [1]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行业提供明确发展方向 [1] - 长期资金作为逆周期稳定器有效降低市场波动率并提振投资者信心 [4] - 国家队投资范围从沪深300ETF、中证500ETF扩展至科创50、创业板指ETF等标的 [4] - 投资覆盖范围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半导体、AI算力等战略新兴产业 [4] 宏观经济形势 - 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达5.4% 二季度经济增长5.2% 上半年GDP累计同比增长5.3% [3] - 上半年内需对GDP贡献率66.8%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抓手 [3] - 2024年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左右 显示经济增长新动能持续积聚 [3] - 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 规模较去年翻倍 [3] - 贸易多元化持续推进 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