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营销

搜索文档
胶原蛋白还在风口
新财富· 2025-08-22 13:0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被指控重组胶原蛋白实测含量仅0.0177%,远低于规定的0.1%标注下限,引发舆情并导致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显著 [1] - 公司两次声明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加剧消费者对成分可信度的质疑,承认现有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需优化迭代 [1] - 舆论风波可能成为公司未来走势的拐点,核心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成分红利"逻辑是否仍成立 [2] 胶原蛋白成分趋势分析 - 国产化妆品行业步入"成分红利期",掌握核心成分研发能力的企业如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依托重组胶原蛋白崛起为新贵 [4] - 重组胶原蛋白蹿红得益于消费者对"成分升级"的认同和营销推动,被塑造成"玻尿酸2.0"以更强渗透力、更高生物相容性等卖点击中消费者期待 [7] - 成分营销的粗放红利面临失效危险,因消费者了解层级深化和营销滥用,一旦成分战争陷入"谁都能说自己有效"的罗生门,营销有效性会坍塌 [7][8] - 成分存在周期,并非所有成分都能完整走完周期,例如马齿苋因薇诺娜声量走弱而止步于应用膨胀期 [15] - 截至25Q1胶原蛋白相关产品新增客群效率未下降,但成分更迭需要时间,目前虽无新爆发成分,但没有一个成分无可替代 [19] 巨子生物舆论后动态 - 公司发布声明承认存在局限性,召开交流会议,管理层表示保持25年全年指引不变,有信心在下半年追回618损失,额外投入幅度可控,不会带来全年费用率明显变化 [21] - 24年可复美胶原棒大单品营收13亿元,线上占比80%,新客占比超一半,抖音达播GMV占比超过75%,公司与达人的沟通对下半年业绩至关重要 [22] - 618折扣节后薇诺娜头部带货主播超过3人,可复美仍以自播和腰部主播为主 [23] - 公司从人、货、场三个维度开展品牌修复计划,通过成分科普、可视化实验等内容营销强化新客获取,为老客提供差异化组合和权益活动,并开启空瓶回收、线下产品体验、皮肤科学公益等活动 [25] - 公司表示相关产品均依法依规生产,符合国家法规要求,会参与并推动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但标准制定与三类医疗器械审批的长周期属性与资本市场对业绩修复的紧迫预期存在矛盾 [25] 行业成分营销与消费者趋势 - 化妆品行业研发语言市场化成功,"成分党"群体出现,消费者更爱讨论成分来源、制备技术、作用机理,愿意为市场化的产品研发语言买单 [5] - 产品力可视化程度仅限于成分表和外包装,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被纳入商业机密,部分资深"成分党"无法验证实际添加量及生物利用率 [5] - 美妆公司宣发维持"重成分故事、轻测试体系",研发新成分的科技故事比通过测试技术筛选出更好产品听起来更高大上、更科技感 [7] 历史品牌危机案例对比 - 元气森林在"0蔗糖"宣传争议爆发后24小时内发布致歉声明,实施包装标识即时更换和用户全额退款的双轨补偿机制,并公开配方研发日志佐证整改诚意,品牌力在危机中无损甚至增值 [29] - 良品铺子在成分欺诈疑云中处理问题傲慢,团队人员被指控保安锁脖、抢夺拍摄设备,虽然后续通报举报不成立,但公司声誉及业务已受损 [29] - 巨子生物模棱两可的回复已让声誉受损,需在研发和行业标准上更多动作 [30]
2025高品质消费品牌TOP100行业趋势观察⑧ | 618大促功效护肤霸榜 国际品牌卷土重来!成分营销埋隐患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4:27
行业趋势 - 功效护肤成为市场主流,抗衰、修护、舒缓成为热门功效,相关产品销售额环比增长75%-98% [4][11][25] - 防晒和洗护等细分赛道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规模148亿元同比增长12.3%,预计2028年达224亿元 [12][13][17] - 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化妆品线上渠道销售额4055亿元占比52.4%,预计2025年将达57% [22][23] 公司表现 - 珀莱雅2024年营收107.7亿元成为首个破百亿国货美妆品牌,线上收入占比95.06% [7][22]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4亿元同比增长57.2%,可复美品牌贡献82%收入 [7][33] - 上美集团2024年营收67.93亿元同比增长62.1%,韩束品牌抖音GMV达67.49亿元 [10][35] 产品策略 - 头部品牌强化核心成分营销,如华熙生物的玻尿酸、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韩束的环六肽 [7][10][11] - 品牌矩阵化布局明显,珀莱雅旗下已形成护肤、彩妆、洗护多品牌矩阵 [28][29] - 国际品牌加速成分创新,如兰蔻推出含β-葡聚糖的小黑瓶升级版,欧莱雅引入重组胶原蛋白 [11][31] 渠道动态 - 内容电商成为增长新引擎,韩束、珀莱雅等品牌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表现突出 [24][35] - 国际品牌重新发力线上渠道,618期间天猫美妆TOP20中国际品牌占比75% [30][31] - 线上渠道成本高企,珀莱雅2024年销售费用51.61亿元占营收47.88% [35][36] 市场数据 - 2024年5月化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1-5月累计增长4.1% [1] - 抖音美妆5月销售额破亿品牌达25个,7个品牌销量超100万件 [2] - 功效护肤产品中抗衰、修护类商品销售额环比增长82%-98% [3]
可复美疑似造假罗生门:成分营销成双刃剑,资本游戏谁是输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7 10:13
事件概述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郝宇5月24日发布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胶原棒产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造假,称检测显示实际添加量仅0.0177%,远低于标注的"非微量成分"标准(理论应≥0.1%) [3] - 巨子生物连夜发布检测报告否认指控,华熙生物随后发声支持郝宇,事件演变为持续12天的"罗生门",截至6月5日双方仍各执一词 [3][4]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20%(近200亿港元),正值618大促期间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 [4] 涉事企业表现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4亿元(+57.2%),其中可复美品牌贡献超八成收入(+62.9%),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40%+增速,当前市值631.83亿港元 [4][9] - 华熙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润1.74亿元(-70.59%),皮肤科学业务收入增速创五年新低(-31.62%),市值261.6亿元仅为巨子生物的41% [8][9] - 巨子生物线上渠道收入占比71.6%(+6.4pct),DTC店铺聚焦可复美胶原棒等大单品 [6] 行业现象分析 - 国货美妆普遍依赖"成分营销":玻尿酸(华熙生物)、玻色因(赫莲娜)、Pitera(SK-II)等案例显示,单一核心成分绑定品牌是行业通用策略 [5] - 线上渠道依赖加剧营销投入:头部国货美妆线上收入占比普遍超90%,珀莱雅营销费用达51.61亿元(占营收50%) [6] - 资本与企业的"概念共谋":券商研报助推"重组胶原蛋白"替代"玻尿酸"论调,华熙生物曾发文驳斥4家券商研报 [7][9] 技术标准问题 - 重组胶原蛋白尚无国家/行业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无法定论 [10] - 新兴成分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企业可能选择最有利的商业解释角度 [10] - 分析化学领域尚无完美检测方法,当前争议已超出技术认知范围 [11]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成分军备竞赛"风险,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国货美妆的"成分信仰" [1] - 资本推动新成分商业化路径:学术背书→KOL传播→商业变现,企业与资本存在业绩对赌压力 [9] - 行业担忧事件打击国产化妆品整体信誉,呼吁企业在科学解释基础上开展成分营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