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
icon
搜索文档
三家大行接连发行TLAC债券,年内总规模达2500亿元
财经网· 2025-08-20 11:21
国有大行TLAC债券发行规模 - 中国银行2025年8月19日发行完毕第二期TLAC债券 规模500亿元 期限4年 票面利率1.93% 附第3年末有条件赎回权 [1] - 2024年5家国有大行TLAC债券合计发行2300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总额度达4400亿元 [1] - 2024年交通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分别发行TLAC债券700亿元 800亿元 1000亿元 全市场TLAC债券累计发行4800亿元 [2] TLAC监管要求与达标情况 - 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TLAC/RWA比率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 [2] -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农业银行需在2025年TLAC/RWA比率达20% 2028年达22% 交通银行2027年需达19.5% [2] - 2025年一季度四大行TLAC/RWA比率均超20% 工商银行21.8% 建设银行21.9% 中国银行20.7% 农业银行20.5% [3] 交通银行创新债券发行 - 交通银行2024年7月21日发行市场首单浮息TLAC债券 总规模300亿元 其中固息品种250亿元票面利率1.78% 浮息品种50亿元首期利率1.82% [3] - 浮息品种挂钩DR007利率60日均值 付息频率4次/年 重定价周期3个月 获1.42倍超额认购 [3][4] - 该创新品种为商业银行首单 满足投资者对冲利率风险及稳定净值需求 [3][4]
中国银行成功发行2025年第二期TLAC非资本债券,规模500亿元
经济观察网· 2025-08-19 03:25
债券发行 - 中国银行成功发行2025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二期)(债券通),实际发行规模达500亿元人民币 [1] - 本期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1 93%,附有第3年末发行人赎回权 [1] - 债券采用单利按年计息,募集资金将用于增强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要求 [1] 市场反应 - 市场认购踊跃,超额增发规模达200亿元 [1] - 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信用实力的高度认可 [1] 承销团队 - 本次发行由中银国际证券牵头,联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及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共同承销 [1]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密集发行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核心观点 - 中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有3家已在2025年上半年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以提升总损失吸收能力 这是中国银行业满足国际监管标准、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举措 [1][2][3] - TLAC债券作为可内部纾困工具 在银行面临破产清算时可转换为股权或减记 有效降低银行倒闭对金融系统的冲击 [1][2] - TLAC达标对五大行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既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 [5][6] TLAC债券发行进展 - 交通银行于6月16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4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银行于6月3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300亿元人民币 [2] - 中国银行于7月10日发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 规模500亿元人民币 [2] - 工商银行已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发行TLAC债务工具 额度600亿元人民币 [2] - 监管批准五大行TLAC发行额度:交通银行3000亿元 农业银行1800亿元 中国银行1500亿元 工商银行600亿元 [2] 监管框架与达标要求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于2021年10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建立TLAC监管体系 [4] - 2022年1月1日前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TLAC比率要求 [4] - 监管层需要完善TLAC债券发行、交易、处置等配套制度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并定期评估达标进展 [4] - 商业银行需要制定详细达标时间表 优化资本管理以统筹资本充足率和TLAC比率等多重约束 [4] 市场建设与金融意义 - 需要建立TLAC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和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 [5] - TLAC债券发行增加国内信用债供给品类和数量 满足投资者对高息资产的需求 [5] - 有利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优化投资组合 提升整体投资回报率 [5] - 推动国有银行从做大迈向做强 提升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和稳健程度 [5] 战略意义与实体服务 - TLAC达标是五大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声誉和话语权 [6] - 商业银行可借此提升资本实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6] - 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夯实自身基础上更好支持经济发展 [6]
我国首只TLAC非资本债券即将发行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31
核心观点 - 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2025年初TLAC监管要求 正积极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工商银行率先发行国内首只此类债券 规模达300亿元 其他国有大行也陆续公布发行计划 总规模超2600亿元 此举旨在增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并满足国际监管标准 [1][2][4] TLAC非资本债券特性 - TLAC非资本债券是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损失吸收功能的金融债券 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 国际市场上已得到广泛运用 [2] - 此类债券具有较高信用等级和安全性 因次级属性存在票面利率溢价 对投资者具吸引力 [5] - 债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 利率通过簿记建档和集中配售方式确定 [2] 工商银行发行细节 - 5月15日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 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 [1] - 品种一规模200亿元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品种二规模100亿元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2] - 此次发行系国内首只TLAC非资本债券 有助于提升工商银行国际形象和全球市场竞争力 [2] 其他国有大行发行计划 - 中国银行计划分批次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减记型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4] - 农业银行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 [4] - 工商银行拟发行规模不超过600亿元 [4] - 建设银行计划三季度向监管部门提交发行材料 [4] 监管背景与银行达标情况 - 中国人民银行与原银保监会2022年4月发布通知 推出TLAC非资本债券 [2] - 五家G-SIBs中交通银行有三年过渡期 其余四家需满足2025年初考核要求 [4] - 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接近18% 结合资本新规实施和存保基金补充 判断2025年TLAC达标问题不大 [4] - 2023年末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 使TLAC缺口进一步收窄 [6] 市场影响与行业意义 - 成功发行将标志中国版TLAC补充工具创设成功 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低成本补充TLAC提供新路径 [3] - 债券发行丰富了银行主动负债工具 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3] - 发行规模已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 结合当前货币环境 大型银行发行计划可顺利完成 [6]
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今日面世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31
发行概况 - 工商银行于5月15日至17日发行我国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其中品种一(4年期附第3年末赎回权)规模200亿元,品种二(6年期附第5年末赎回权)规模100亿元,并附有合计不超过100亿元的超额增发权 [1][2] - 中国银行于5月16日至20日发行同类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300亿元,品种结构(200亿元4年期附赎回权+100亿元6年期附赎回权)与工商银行一致 [2] 产品特性与市场定位 - TLAC非资本债券是具有损失吸收功能、不属于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行主体为信用资质优良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安全属性突出 [3] - 相较于普通金融债,该品种期限灵活且投资回报率较高,因包含损失吸收条款而具备风险补偿定价优势,配置及交易价值受市场关注 [3] 监管背景与达标要求 - 我国2021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要求G-SIBs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起不低于16%、2028年起不低于18%,TLAC杠杆比率2025年起不低于6%、2028年起不低于6.75% [4] - 监管引入存款保险计入TLAC机制,与国际规则接轨并为银行达标创造有利条件 [4] 银行发行计划与市场供给 - 国内五家G-SIBs(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计划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合计规模不超过4400亿元,其中工行600亿元、农行500亿元、中行1500亿元、建行500亿元、交行1300亿元 [5][6] - 2024年TLAC债券供给有限,预计与国债信用利差为40-50个基点,银行TLAC达标压力较小,建行表示资本新规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有正向贡献,2025年达标问题不大 [6]
农业银行年内发行TLAC债券80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13:55
农业银行TLAC债券发行情况 - 农业银行于8月1日发行2025年TLAC非资本债券(第二期)总额500亿元 其中3+1年期300亿元利率1.85% 5+1年期50亿元利率1.93% 10+1年期150亿元利率2.15% [1] - 农业银行6月26日已发行300亿元TLAC债券 截至目前累计发行TLAC债达800亿元 [1] - 本期债券设置三个期限组合并采用增发机制 在200亿元基础额度上增发300亿元 全场认购达基础发行规模的4倍 [2] 其他银行TLAC债券发行动态 - 交通银行2025年第一期TLAC债吸引近90家机构参与 认购订单超630亿元 投资者涵盖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外资等多元机构 [3] -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于2024年5月各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 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于2024年8月各发行5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 [6] TLAC债券机制特点与监管要求 - TLAC债券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 当银行进入处置阶段且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转股后 监管机构可强制要求其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4] - TLAC非资本债券受偿顺序劣后于受保存款但优先于各级别合格资本工具 [3] -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要求 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起不得低于16% 2028年起不得低于18% [4] TLAC债券发行的战略意义 - 有助于优化银行资本结构 TLAC债券虽非监管资本但可计入TLAC分母 [4] - 降低融资成本 相比普通债券TLAC债券享受监管认可有利于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4] - 多元化融资渠道 减少对传统存款和债券的依赖并防范系统性风险 [4] - 增强损失吸收能力 通过减记或转股机制吸收损失避免银行破产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 [4][5] - 提升市场信心 展现银行主动满足国际监管标准的态度 [4] - 各行因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业务发展策略差异导致TLAC需求不同 [7]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密集发行 我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夯实发展根基
金融时报· 2025-07-22 01:00
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债券发行情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中已有3家(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完成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工商银行已获监管批准[1][2] - 交通银行于6月16日发行400亿元2025年第一期TLAC债券,农业银行6月30日发行300亿元,中国银行7月10日发行500亿元[2] - 监管批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TLAC债务工具额度分别为600亿、1800亿、1500亿、3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2] TLAC债券的功能与意义 - TLAC债券可在银行破产清算时转换为股权或减记,作为内部纾困工具增强损失吸收能力,降低"大而不能倒"风险[1][2] - 发行TLAC债券展现银行主动满足国际监管标准的态度,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和市场信心[3] - 对金融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补充银行资本、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同时增加信用债供给品类,满足投资者高息资产需求[5] 监管框架与达标要求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2021年10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建立TLAC监管体系[4] - 2022年前认定的G-SIBs需在2025年初和2028年初分阶段达标,2022年后认定的需在三年内达标[4] - 监管需完善TLAC债券发行交易处置规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银行需制定达标路径图并优化资本管理[4] 战略影响与发展方向 - TLAC达标是五大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对国际监管规则的尊重,提升中国银行业国际声誉和话语权[6] - 以TLAC建设为契机,商业银行可提升资本实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6] - 建议完善TLAC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构建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5]
农业银行2025年首期2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上线
新华财经· 2025-06-23 13:57
农业银行TLAC债券发行 - 农业银行公布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详细文件,募集资金用于增强总损失吸收能力,这是国有四大行年内首次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 [2] - 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00亿元,其中品种一150亿元,品种二30亿元,品种三20亿元 [3] - 品种一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附带第3年末条件性赎回权,品种二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品种三为11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均附带到期前一年末条件性赎回权 [6] TLAC监管框架与银行要求 -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框架是提升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现有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2]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应于2025年初满足TLAC第一阶段要求,交通银行应于2027年初满足第一阶段要求 [2] - 五家国有大行2024年合计发行TLAC债券规模达23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400亿元、农业银行500亿元、中国银行400亿元、建设银行500亿元、交通银行300亿元,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还分别发行100亿元TLAC绿色债券 [7] TLAC债券市场表现与优势 - TLAC债在二级市场成交活跃,2024年以来成交换手率维持在30%以上,高于国有行资本债25%以下的换手率 [6] - TLAC债信用风险较低,兼具配置和交易价值,在银行存款流失、息差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成为重要负债补充手段 [6] - TLAC债券具备成本较低、期限灵活等优势,未来规模有望不断增加,助力银行增强抗风险能力 [6] 未来TLAC债券发行潜力 - 华西固收测算,若五大行在2028年初满足TLAC监管要求,2025-2027年银行资本债/TLAC债共需净增5.15万亿元,年均净增额1.72万亿元 [7] - 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分别需要净增8229亿元、17242亿元、3771亿元、14834亿元、7408亿元 [7] - 惠誉博华预计五家G-SIBs均能按期满足下一阶段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部分机构已静态满足下一阶段达标要求 [8]
这家国有大行发布公告
金融时报· 2025-06-17 10:10
债券发行详情 - 交通银行于2025年6月16日发行完毕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债券通) 总规模达人民币400亿元 [1] - 品种一为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发行规模340亿元 票面利率1.79% 附第3年末有条件赎回权 [1] - 品种二为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发行规模60亿元 票面利率1.88% 附第5年末有条件赎回权 [1] - 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提升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1] TLAC监管框架 -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2021年10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建立TLAC监管体系 [2] - 监管设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两个指标 第一阶段要求分别为16%和6% 第二阶段要求分别为18%和6.75% [2]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需在2025年初达标 交通银行需在2027年前达标 [2] TLAC债券功能与影响 - TLAC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阶段通过减记或转股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总和 [1] - 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有助于银行以最小成本满足监管要求 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 - 五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正稳步推进TLAC债券发行 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末报告确认进展顺利 [3] - 债券发行推动银行提升资本实力、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