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行业去明星化
icon
搜索文档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褪去 公募探索主动投资第二曲线
证券时报· 2025-09-21 17:05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句曾被奉为圭臬的投资信条,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在上一轮牛市中登顶神坛的明星基金经理,其产品业绩一度大幅回撤,至今仍未回本,投 资者纷纷对明星基金经理祛魅;另一方面,近年来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他们或奔 向私募,或暂别投研一线,给持有人和基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以ETF为代 表的指数化投资浪潮汹涌而至,凭借其低费率、高透明度和分散化的优势,不仅侵蚀着主动权益基金的 领地,更挑战着主动基金经理的地位。 在多重夹击下,监管层多次强调行业要回归本源,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基金公司则纷纷探索团队作 战的新模式,力求以更持续、更稳定的方式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关系到基金公司 的未来竞争力,更将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 明星基金经理祛魅 "如果要问今年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很多人不知道具体姓名,只是大概知道来自哪家公司,是什么投 资风格。"华东一位公募人士直言,"这和以往的牛市有很大区别,说明现在明星经理的光环已经明显弱 化。" 回溯上一轮牛市,2019年至2021年初,消费、医药、新能源等赛道行情火爆,一批重仓其中的基金经 ...
平台时代已至 “选基金就是选人”迎来新解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37
行业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过去27年以"选基金就是选人"为核心理念,但这一理念正面临被动投资崛起的挑战 [1] - ETF规模截至7月末突破4.5万亿元,年内有望突破5万亿元,对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能力形成直接挑战 [1] - 行业从依赖个体的"明星时代"转向依托体系的"平台时代",证监会5月印发《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 [2] 主动基金应对策略 - 部分主动基金转型为聚焦单一赛道的类工具化产品,例如创新药赛道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超70%,超过同类指数基金 [1] - 基金经理批量离职成常态,年内发生近3000条变更事项,包括鲍无可、周海栋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1][2] 平台化转型实践 -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成为新趋势,可突破个人能力圈限制、保障运作稳定性,避免因离职导致业绩突变 [3] - 中欧基金通过工业化理念实现投研专业化分工,天弘基金构建"流程化+平台化+智能化"投研体系,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3] - 行业共识认为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已过时,平台式基金公司成为主流选择 [3] 投资者策略演变 - 投资者选择标准从押注单一基金经理转向综合考量基金公司投研实力、风控机制和治理结构 [4] - "选人"理念升级为选团队、选平台、选机制的新思维 [4]
又一知名基金经理离任: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07:18
核心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 于5月16日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并注销从业资格 [1][2][4] - 鲍无可管理8只基金总规模162.07亿元 其中5只基金任职年化回报超10% [4] - 其代表产品景顺长城价值边际A任职回报62.60% 年化回报10.87% 同类排名前2%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任职回报374.35% 年化回报15.36% [4] 基金经理背景 - 鲍无可具有17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 2009年加入景顺长城 2014年起任基金经理 后升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 [1][4] - 投资理念强调高壁垒比低估值更重要 主张大规模资金需赚取企业价值创造的钱 [5] 行业动态 - 年内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138人 较去年同期113人增加22% 创历史新高 [7] - 同期新任基金经理213人 行业整体保持高流动性 [7] - 多家基金公司出现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包括华安基金李欣、工银瑞信蒋华安、华商基金周海栋等 [7][8][9] 公司应对措施 - 景顺长城在鲍无可离任前为8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1][6] - 同步取消7只基金的大额申购限制 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等产品 [6] - 行业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加强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9]
罕见!融通百亿元基金经理因“休产假”卸任,机构资金已大规模撤离
华夏时报· 2025-05-09 09:23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事件 - 融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范琨因产假暂离岗位,其管理的四只基金产品全数移交新任管理者,与行业常规的"增聘共管"模式形成显著差异,被市场解读为"实质性离职"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范琨管理规模较峰值缩水超六成,部分产品遭遇机构全额赎回 [2] - 范琨案例与行业通行操作形成鲜明对比,其他基金经理休产假时通常采取增聘共管模式,而范琨则是直接清仓式卸任 [3] 基金经理个人背景与投资风格 - 范琨是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具有12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历任化工行业研究员、周期行业研究组组长、研究部副总监、研究部总经理 [4] - 范琨以高换手率、灵活调仓著称,其代表作融通内需驱动混合换手率曾高达700%以上,且鲜少进行大规模减仓操作 [3] - 融通基金采用"两阶段培养制"培养基金经理,范琨是这套体系培养出的标杆 [4] 机构资金撤离与规模影响 - 范琨的基金引入其他基金经理共管后,引发机构资金连锁撤离,融通内需驱动混合的机构持有份额从2024年上半年73.86%跌至年底的38.38%,融通慧心混合更在2024年年底遭遇机构全额赎回 [5] - 机构资金看重策略稳定性,范琨的投资框架与机构资金的风险偏好深度绑定,接任者刘安坤、李文海虽具研究功底,但公开业绩曲线尚未经受完整牛熊周期检验 [5] - 面对机构撤离潮,融通基金强调正在构建多层次投研梯队,每周召开配置讨论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投资决策 [5] 公司治理与行业问题 - 范琨离任恰逢公司治理层动荡期,2024年4月总经理张帆离职,由副总经理商小虎接任,这是融通基金五年内第三次高层变动 [6] - 融通基金困境暴露行业通病:多数中小机构尚未构建真正的投研平台,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 [6] - 融通基金表示将持续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导向 [6]
罕见!猛降44%
中国基金报· 2025-04-22 12:19
基金经理离职影响 - 华商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六只基金 其管理规模超百亿元且为公募行业少有的"双十"基金经理 [2] - 离职引发六只基金份额合计减少67.13亿份 缩水比例达44.34% 规模减少106.20亿元 降幅38.99% [2][3][4] - 华商基金非货基总规模减少114亿元至1042.19亿元 权益基金规模减少62亿元至432.66亿元 缩水超12% [6] 具体基金表现 - 华商新趋势优选基金份额减少4.35亿份至5.28亿份(降45.18%) 规模减少38.12亿元至53.90亿元(降41.43%)[3][4] - 华商甄选回报基金份额减少31.74亿份至26.07亿份(降54.90%) 规模减少34.64亿元至28.30亿元(降55.03%)[3][4] - 华商优势行业基金份额减少27.08亿份至42.04亿份(降39.18%) 规模减少26.83亿元至47.21亿元(降36.24%)[3][4] 行业结构性变化 - 基金行业正推进"去明星化"转型 产品类型单一且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面临阵痛 [1][6] - 监管层强调淡化短期排名 引导行业从追捧明星基金经理转向注重长期稳健收益 [7] - 机构投资者赎回成为重要因素 华商新趋势优选和华商甄选回报机构持有比例分别超37%和66% [3][4] 公司战略转型 - 基金公司需从"个人驱动"向"团队驱动"转型 通过平台化和品牌重塑构筑新护城河 [7] - 可通过布局ETF等工具化产品减少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依赖 [7] - 中小基金公司可能被迫高薪挖角 加大成本压力 且内部培养周期较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