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商盛世成长
icon
搜索文档
昔日股基冠军孙建波再闯资管江湖,这次他押注万联资管,出任副总经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01:40
人事变动 - 资深基金经理孙建波加盟万联资管出任副总经理,其职业生涯横跨信托、证券、公募、私募等多个金融领域,曾担任华商基金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并创建过私募基金公司[1] - 孙建波此前在格林基金担任副总经理仅一年后于2024年10月离职[2] - 万联资管2024年人事变动频繁,包括新任董事长李晔、合规总监刘常建以及2025年新任副总经理朱晓娜[3] 公司业绩与发展 - 万联资管2024年资产管理总规模达278.6亿元,存续产品156只,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3.07%至19318.93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20.24%至5060.46万元[3] - 万联证券将万联资管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至10亿元,以撬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增长[3] - 公司按照"做强财富、做优自营、做大资管、做精投行"的总体思路发展,培育了万联固收、万联资管、万联股权投资三大品牌[3] 业务拓展 - 万联证券2024年2月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并于2024年11月进入第一次书面反馈阶段[4] - 在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公司强调要全力推进获取公募牌照等五大工程[4] 基金经理业绩 - 孙建波在2008-2010年期间管理的基金业绩突出,2010年与团队共同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基金以37.77%的收益率获得股基冠军,当年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14.31%和9.06%[2]
前冠军,履新!
中国基金报· 2025-07-07 06:24
孙建波职业动态 - 前公募基金股基冠军孙建波加盟万联证券资管 担任公司副总经理 [2][3] - 孙建波于2024年7月7日官宣新职位 时隔8个月重返资管行业 [4][6] - 其职业生涯高光为2010年管理华商盛世成长基金 以37.77%收益率击败王亚伟夺冠 [4] - 曾经历公奔私、私转公 2023年9月加入格林基金 2024年10月离职 [5][6] 万联证券资管业务布局 - 公司为广州唯一市属国资券商 控股股东为广州金控集团 注册资本68.04亿元 主体信用评级AAA [8] - 资管子公司2023年2月设立 注册资本10亿元 为南沙首家券商资管子公司 [8] - 2024年末资管规模278.60亿元 存续产品156只 全年营收1.93亿元(+163.07%) 净利润5060.46万元(+220.24%) [8] - 正积极拓展FOF、QDII等业务 招聘分管FOF/ABS的副总及境外投资总监等岗位 [7][8] 公募牌照申请进展 - 2024年2月29日向证监会递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申请 已获第一次反馈意见 [9] - 同步搭建公募团队 招聘合规风控、运营管理人才 [9] - 公司强调通过科技赋能、产品矩阵升级构建精品化财富管理模式 [9] 华商基金历史关联 - 孙建波与梁永强、庄涛并称"华商三剑客" 2009年共同管理基金年度收益106.80% 超基准30个百分点 [4] - 三剑客后续发展路径分化:梁永强曾任华商/汇泉基金总经理 庄涛2011年奔私 [5]
罕见!猛降44%
中国基金报· 2025-04-22 12:19
基金经理离职影响 - 华商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六只基金 其管理规模超百亿元且为公募行业少有的"双十"基金经理 [2] - 离职引发六只基金份额合计减少67.13亿份 缩水比例达44.34% 规模减少106.20亿元 降幅38.99% [2][3][4] - 华商基金非货基总规模减少114亿元至1042.19亿元 权益基金规模减少62亿元至432.66亿元 缩水超12% [6] 具体基金表现 - 华商新趋势优选基金份额减少4.35亿份至5.28亿份(降45.18%) 规模减少38.12亿元至53.90亿元(降41.43%)[3][4] - 华商甄选回报基金份额减少31.74亿份至26.07亿份(降54.90%) 规模减少34.64亿元至28.30亿元(降55.03%)[3][4] - 华商优势行业基金份额减少27.08亿份至42.04亿份(降39.18%) 规模减少26.83亿元至47.21亿元(降36.24%)[3][4] 行业结构性变化 - 基金行业正推进"去明星化"转型 产品类型单一且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面临阵痛 [1][6] - 监管层强调淡化短期排名 引导行业从追捧明星基金经理转向注重长期稳健收益 [7] - 机构投资者赎回成为重要因素 华商新趋势优选和华商甄选回报机构持有比例分别超37%和66% [3][4] 公司战略转型 - 基金公司需从"个人驱动"向"团队驱动"转型 通过平台化和品牌重塑构筑新护城河 [7] - 可通过布局ETF等工具化产品减少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依赖 [7] - 中小基金公司可能被迫高薪挖角 加大成本压力 且内部培养周期较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