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经理离任
icon
搜索文档
权益基金经理扎堆离任 国联基金权益部门大洗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9-17 01:31
今年以来公司新聘了7名基金经理,除靳晓龙外,其余6名基金经理均为新人,此前无公开的公募产品管 理经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联基金旗下共有29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为2年又18天,低于行 业平均的2年又104天。据同花顺数据,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中,有10人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2 年,其中7名为权益基金经理。 去年末,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合并事宜落地。今年初,国联基金将原"权益投资部"与"研究部"合并,并 组建"权益投研部",下设"公募部"和"专户部"。随后公司投研团队变动频繁,年内离任的多为权益基金 经理。 同花顺数据显示,国联基金今年以来有7名基金经理离任,其中5人均在下半年离任:丁鹏飞与罗汇分别 在今年7月中旬与8月下旬离任,而9月才过去半个月,杜伟、柯海东、骆尖3名基金经理陆续在5日、8日 与9日离任。从任职年限看,后面3名基金经理相对资深,3人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分别接近4年半、10 年、5年。 具体来看,柯海东离任前还任国联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任职回报方面,他在今年9月卸任的产品任职 回报均为正,其中国联竞争优势与国联策略优选混合A6年多的任职回报均超过2倍;国联消费精选混合 A、国联匠心优选混 ...
知名基金经理,离任!
上海证券报· 2025-08-09 06:49
基金经理变更 - 招商基金宣布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 该基金由陆文凯单独管理 [1] - 招商基金表示此次变更是基于整体投研团队长远规划 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需求做出的正常调整 [3] - 翟相栋自2022年4月29日开始管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 截至2025年8月8日任职回报率为11924% [3] 新任基金经理背景 - 陆文凯拥有超过14年投研经验 近7年公募投资管理经验 覆盖家电 轻工 传媒 计算机行业 [3] - 陆文凯2022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 现任投资管理四部资深专业副总监 [3] - 陆文凯将秉持以估值和成长性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采取逆向投资策略管理该基金 [4] 行业动态 - 截至8月8日 年内已有超过200位基金经理离任 包括多位知名基金经理 [5] - 部分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因个人职业规划调整 或追求更具挑战性的平台 [6] - 人员流动促使行业更加注重长期业绩考核与团队协作机制的完善 减少单一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6]
百亿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融通基金权益类规模连降4年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19
基金经理变动 - 基金经理范琨因个人原因离任 此前管理的四只基金产品已完全移交新任管理者[1] - 范琨离任后基金由其他基金经理接管 融通增强收益债券由王超和刘安坤共同管理 融通内需驱动混合由刘安坤单独管理 融通成长30灵活配置混合和融通慧心混合由李文海和任涛共同管理[1] 管理规模变化 - 范琨离任时管理的4只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合计规模不足40亿元 较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一季度的百亿元规模大幅缩水[2] - 融通内需驱动混合A规模由巅峰时期的24.34亿元下降至8.46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2] - 公司权益类管理规模持续缩水 今年一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166.5亿元 较2020年末471.58亿元下降明显[3] 业绩表现 - 范琨管理融通内需驱动混合A五年多任职回报达99.61% 2020年至2024年收益率分别为48.97%、32.31%、-15.33%、21.73%、0.30%[2] - 该基金近1年阶段涨幅跑输同类平均 同期同类基金平均涨幅为57.64%、7.45%、-20.82%、-13.57%、3.38%[2] 公司整体情况 - 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465.82亿元 较去年末1524.74亿元略有下降[2] - 公司近5年管理规模均保持在千亿元之上 但权益类规模持续缩水同时债券型及指数基金规模有所增长[1][2] 规模变动原因 - 规模缩水与市场赎回份额和产品净值波动有关 范琨管理的基金规模从百亿元降至不足40亿元[2] - 权益类管理规模呈持续下降趋势 2020年末至2024年末分别为471.58亿元、327.32亿元、289.02亿元、278.02亿元、170.09亿元[3]
又一知名基金经理离任: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07:18
核心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 于5月16日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并注销从业资格 [1][2][4] - 鲍无可管理8只基金总规模162.07亿元 其中5只基金任职年化回报超10% [4] - 其代表产品景顺长城价值边际A任职回报62.60% 年化回报10.87% 同类排名前2%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A任职回报374.35% 年化回报15.36% [4] 基金经理背景 - 鲍无可具有17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 2009年加入景顺长城 2014年起任基金经理 后升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 [1][4] - 投资理念强调高壁垒比低估值更重要 主张大规模资金需赚取企业价值创造的钱 [5] 行业动态 - 年内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138人 较去年同期113人增加22% 创历史新高 [7] - 同期新任基金经理213人 行业整体保持高流动性 [7] - 多家基金公司出现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包括华安基金李欣、工银瑞信蒋华安、华商基金周海栋等 [7][8][9] 公司应对措施 - 景顺长城在鲍无可离任前为8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1][6] - 同步取消7只基金的大额申购限制 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等产品 [6] - 行业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加强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9]
“王牌”基金经理出走之后: 是“一地鸡毛 ”还是“下一任更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16
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对中小基金公司的影响 - 2024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如丘栋荣、范妍、周海栋等离任 对中小基金公司权益规模造成明显下滑压力[1] - 部分被接管产品业绩表现优于前任管理时期 例如中庚价值领航今年以来回报率达15.90% 超越沪深300指数[3] - 圆信永丰聚优A在基金经理变更后近一年回报率超40% 因重仓医疗保健行业获益[4] 基金经理离任原因分析 - 离任与业绩压力、行业竞争、公司内部因素及个人职业规划相关 连续业绩不达标可能导致降薪降职[6] - 同业公司提供更优厚薪酬和职业发展空间 加剧人才竞争[6] -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后代表产品规模发生较大变化 市场认可度较高导致大规模赎回[6] 中小基金公司的应对策略 - 通过自主培养基金经理梯队 合理安排接任以延续产品投资风格和团队策略[7] - 加强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从个人驱动转向机构化能力建设 形成可持续品牌护城河[7][9] - 利用政策支持开展差异化产品布局 聚焦细分领域权益基金和中低波动型产品[8] 政策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举措 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8] - 新政要求基金公司绩效考核中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 强化三年以上中长期考核[8] - 浮动管理费机制削弱大型基金公司规模优势 提升中小基金公司相对竞争地位[9] 产品与投研战略调整 - 中小基金公司坚持精品产品策略 避免同质化产品发行 聚焦主动权益产品创新[9][10] - 投研层面加强团队化、专业化建设 发挥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协同机制[9] - 通过多元化价值风格产品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配置需求[10]
上半年182位基金经理离任,为近10年同期最高水平,行业总人数创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6-30 12:39
市场表现 - 上半年A股主要股指全线上涨 沪指上涨2.76% 北证50指数大涨39.45% 国证2000指数涨超10% [1] 基金经理变动 - 上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182人 创近10年同期最高水平 涉及99家公募基金管理人 [1][2] - 嘉实基金离任人数最多达12人 华夏基金5人离任 国泰/招商/广发等8家公司各有4人离任 [2][3] - 离任名单包含多位资深基金经理 如嘉实基金洪流(从业25年)和金猛(管理超6年) [3] - 部分离任源于业绩压力 如洪流管理的两只基金任职回报分别为-48.66%和-45.40% [4] - 也有绩优基金经理离职 如宏利基金王鹏/华商基金周海栋等 周海栋管理基金曾获368.34%回报率 [4][5] 行业发展趋势 - 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经理总数达4042人 创近10年新高 较年初净增89人 [6]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 团队化运作成为主流 年内2525只产品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6] - 主动权益基金中703只出现变动 其中244只(占比35%)为增聘共管模式 [6] - 广发基金刘格菘旗下产品增聘两名新基金经理 但共管模式效果存疑 部分仅为"以老带新" [7]
华安基金十年老将李欣清仓式卸任,7只产品7人接手隐现仓促交接
搜狐财经· 2025-05-06 03:52
基金经理离任事件 - 华安基金权益老将李欣将于2025年5月6日清仓式卸任全部7只在管产品,管理总规模达80.16亿元[1][2] - 李欣在华安基金任职近十年,代表产品"华安智能装备主题A"任职回报223.04%,年化12.68%,"华安低碳生活A"总回报148.26%,年化15.96%[4][5] - 离任时点敏感,正值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整合前夕,且此前固收一姐孙丽娜刚于2025年3月17日清仓卸任[13] 产品交接情况 - 7只产品分别由7位不同基金经理接管,交接过程仓促,离任前未增聘基金经理[6] - 规模超10亿的4只产品合计74.18亿元,接任者存在管理经验不足问题:刘畅畅接管16.63亿产品但历史回撤大,栾超接管22.36亿产品但过往有-37%亏损记录,金拓首次管理20亿规模产品[7][8] - 两只小规模产品(2.49亿和1.87亿)由原共管基金经理接管,交接相对平稳[6] 持仓集中度风险 - 四只主力产品重仓股高度重合,中芯国际、聚辰股份等4只股票同时进入四只基金前十大[9][10][11][12] - 持仓占流通股比例较高:福光股份4.51%、茂莱光学4.51%、聚辰股份2.94%[13] - 集中调仓可能对相关个股股价造成冲击,尤其小市值公司受影响更大[13] 公司整合背景 - 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即将整合,市场猜测可能以华安为主体吸收合并,或保留社保牌照以海富通为主体合并[14] - 关键时点连续流失核心人才,固收和权益条线均现重大人事变动[13] - 整合方案未明确加剧管理层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公司稳定运营[14]
屡现清仓式卸任,公募团队化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0 12:46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工银瑞信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因个人原因卸任9只FOF基金经理 管理规模21.39亿元 最佳任期回报41.08% [1][2] - 蒋华安管理的工银养老2035基金6年累计回报超40% 年化回报5.45% [2]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4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市场解读为离职信号 其代表作景顺长城能源基建任职回报366.41% 年化15.32% [5][6] - 2025年以来109位基金经理离任 远超去年同期 [1][8] 基金公司应对措施 - 工银瑞信在蒋华安离任前增聘赵志源为FOF投资部总经理 并增聘周崟等多位基金经理 [3][4] - 景顺长城为鲍无可4只产品分别增聘刘苏、邹立虎、张仲维和王勇四位基金经理 [5] - 行业普遍采用"提前增聘再卸任"策略降低基金经理变动对产品的冲击 [1]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转向团队化运作 持续"去明星化" [8] - 基金经理队伍快速扩容 离职人数持续高企 部分选择加盟大型基金公司或"奔私" [8] - 景顺长城基金在管公募规模5979.16亿元 其中非货基4259.89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