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宁化

搜索文档
港股上市,宁德时代的野心扩张
搜狐财经· 2025-05-21 12:27
上市表现 - 公司赴港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约353亿港元(约合325亿元人民币),为今年全球最大IPO [3] - 从递交申请到完成上市仅用128天,港股高开12.55%,收盘涨幅16.43%,市值1.39万亿港元 [3] - H股溢价7.5%,成为153家"A+H"股中仅有的三家H股市值、股价超过A股的公司之一 [3] 市场地位 - 全球每三辆车就有一辆搭载公司电池,连续8年稳坐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头把交椅 [4] - 2024年以41%的市占率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首 [6] - 三元锂电池市占率70%,但磷酸铁锂电池领域被比亚迪刀片电池反超 [10]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滑9.7%,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分别下滑11.29%和4.36% [6] - 境外营收从2018年不足10亿元增至2024年超千亿元,占比稳定在30%以上 [13] - 境外业务毛利率持续超出境内业务5个百分点左右,前五大客户中海外客户占三席 [13] 行业竞争格局 - 车企推进"去宁化",通过引入二供、三供(如欣旺达、中创新航)或自研电池降低对公司依赖 [8] - 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等成为特斯拉等车企的替代供应商 [8] - 车企自建电池厂趋势明显,如蔚来、广汽、长城蜂巢能源等 [8] 全球化战略 - 港股募资90%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强化欧洲本土化供应能力 [11] - 德国图灵根工厂投资18亿欧元,耗时4年投产,面临环保与用工压力 [16] - 匈牙利工厂规划产能100GWh,投资高达73.4亿欧元(约596亿元人民币) [16] - 招股书中"海外供应链建设"募资用途占比从35%增至52%,风险提示章节扩容至23页 [16] 挑战与机遇 - 国内需求增速放缓,混动汽车增速超过纯电市场 [6] - 海外扩张面临政策变动、地缘政治及高成本投入等挑战 [16] - 公司定位出海为关键增长极,董事长曾毓群强调"走出去"战略 [13]
“去宁化”冲击+营收承压,港股“新贵”宁德时代的多重考验
新京报· 2025-05-20 04:02
全球最大IPO - 宁德时代以每股263港元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A+H股锂电企业,首日股价上涨11.18%至292.4港元 [1] - 公司称港股上市是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资本平台的关键一步,目标从电池制造商转型为零碳科技公司 [1] - 上市进程仅98天,散户申购倍数达120倍,机构冻结资金超2800亿港元,创年度港股IPO第三大认购纪录 [2]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3620.13亿元,同比下滑9.7%,为A股上市以来首次年度负增长 [1][2] - 动力电池系统营收同比下降11.29%,储能电池系统下滑4.36%,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下滑14.59% [3] - 电池矿产资源业务营收大幅下滑28.98%,毛利率下降11.33个百分点 [3]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降至39.44%(环比降2.94%),比亚迪市占率升至26.35%(环比增1.83%) [4] - 车企加速"去宁化",国轩高科等竞争对手与主流车企建立合作,中创新航涉专利侵权被索赔9100万元 [4][5] - 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从40%降至36.5%,境外营收同比下滑15.77%,境内营收占比69.52% [6] 全球化战略 - 港股募资重点投向匈牙利项目,提升本地化供应能力,境外市场当前营收占比30.48% [6] - 国轩高科海外收入同比大增71.21%至110.05亿元,占总营收31.09%,加剧海外市场竞争 [6] - 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公司面临增长瓶颈与同行追赶的双重压力 [6]
或成为近四年来港股最大规模IPO!宁德时代今起招股,九成募资将投向匈牙利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2 05:44
港股IPO与募资计划 - 公司正式启动港股国际配售簿记,预计5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发行价格区间上限为每股263港元,募资总额40亿~50亿美元,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规模最大IPO之一[1] - 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203.71亿港元(按发行价上限计算),包括中石化、KIA、高瓴资本、高毅资产、UBS资管等12家机构[1] - 募资资金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第一、二期建设,其余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1][3]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布局 - 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30.5%,全球市占率37.9%,中国以外市场市占率27.0%[4] - 外汇储备不足制约扩张:截至2024年6月,美元储备67.35亿美元,欧元储备38.58亿欧元,难以覆盖欧洲数十亿欧元投资需求[6] - 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迂回进入美国市场,与福特、特斯拉合作,保留工厂产权归属车企以规避政策壁垒[7] - 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筹建中,布局锂矿资源以降低区域依赖[12]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国内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2021年52.1%降至2024年45.1%,中创新航、欣旺达、比亚迪等竞争对手崛起[9] - 车企"去宁化"趋势明显:比亚迪实现100%自供,蜂巢能源供货吉利/长城,广汽与中创新航合作,特斯拉等主机厂分散订单[11] - 技术路线转向压力:主机厂从三元锂转向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50%,公司需通过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应对[11]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9.7%,海外扩张亟需资本助力[1][6] - 北美市场面临日韩企业垄断(LG、松下、SK合计份额80%),技术授权产能预计2026年释放以对冲出口波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