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转型

搜索文档
蓝晓科技(300487):医药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ROE中枢望长期抬升
新浪财经· 2025-08-25 12:42
财务业绩 - 25H1实现营收12.5亿元同比-3.6% 归母净利4.5亿元同比+10% 扣非归母净利4.4亿元同比+11.1% [1] - 25Q2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1% 归母净利2.5亿元同比+7% 扣非归母净利2.5亿元同比+8.1% 环比分别+16.3%/+30.2%/+29.1% [1] - 25H1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提升3.8及4.3个百分点 [1] 业务表现 - 基本仓业务收入同比+4.3% 金属/生命科学/水业务分别同比+22.8%/+12.4%/+11.3% [1] - 环保和化工业务收入同比-43.2%及-29.7% 食品业务同比+30.6% [1] - Q2收入增速受产线检修影响 高端饮用水板块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产能高负荷运行 [1] 战略转型 - 拟投资11.5亿元建设生命科学高端材料产业园 产品涵盖层析介质/色谱填料/核酸载体等 [2] - 产能建设聚焦高ROE板块 包括生命科学和超纯水领域 [2] - 标志着公司从工业向医药领域战略转型深化 [2] 发展重点 - 层析介质和小核酸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2] - 锂业务关注盐湖提锂吸附系统订单(金额3577万元)及国能矿业/麻米措项目进展 [2] - 生命科学板块重点关注层析介质商业化项目落地 [2] 未来展望 - 预计25-27年营收分别为30.85/38.24/46.79亿元 同比增20.78%/23.98%/22.34% [3]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9.59/12.04/15.48亿元 同比增21.85%/25.55%/28.53% [3] - 当前股价对应25-27年PE为28.29/22.54/17.53倍 [3]
最大客户丢了,北大医药股价大跌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03:14
业务合作终止影响 - 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业务合作于2025年5月终止 导致其主营业务自6月起基本中止[2] - 国际医院为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 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达11.23亿元 占公司药品流通收入78.15%[2][4] - 合作终止导致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占最近一期营收29.13%) 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3] 财务影响分析 - 自2026年起年度营业收入或减少10.27亿元 净利润减少6869万元 分别占最近一期审计值的近50%[3]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 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4] - 与国际医院合同金额为每年12亿元 实际采购完成率达93.58%(11.23亿元/12亿元)[4] 业务结构特征 - 药品流通业务高度依赖国际医院 实施主体为北医医药和武汉叶开泰两家子公司[4] - 药品制造业务2024年收入6.23亿元(占总营收30%) 毛利率57.47%显著高于流通业务的13.48%[7] - 制药业务以仿制药为主 多款产品纳入集采导致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11.23个百分点[7]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拟将生产制造中心组建为子公司 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6] - 启动名称变更工作以实现"去北大化" 实际控制人已变更为徐晰人[5] - 积极探索北医医药转型方向 但转型存在不确定性[3] 市场反应 - 8月12日股价逆势大跌7.36% 收盘价6.42元 对应市值38.26亿元[2]
最大客户丢了,北大医药股价大跌:或将损失一半的收入与利润!公司与北大已无股权关系,正在“去北大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4:55
核心观点 - 北大医药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因与国际医院终止合作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风险 [1] - 国际医院是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2024年采购金额11.23亿元占药品流通收入78.15% [1][6] - 公司预计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6亿元(占营收29.13%),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 [4] - 2026年起营收或减少10.27亿元(占近50%),净利润减少6869万元(占近50%) [4] - 公司正推动医药制造业务转型,2024年该业务收入6.23亿元占比30%,毛利率57.47%高于流通业务13.48% [7][8] 业务依赖风险 - 北医医药长期高度依赖国际医院业务,合作终止后未找到替代业务 [1]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 [5] - 北医医药作为国际医院唯一服务商,原合同金额每年12亿元 [6] 财务影响 - 2024年国际医院实际采购11.23亿元占药品流通收入78.15% [6] - 2024年制药业务毛利率57.47%,但受集采影响较上年下滑11.23个百分点 [8] 战略转型 - 公司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 [1][7] -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徐晰人,启动"去北大化"名称变更 [7] - 制药业务中多款仿制药已纳入集采,包括注射用美罗培南等产品 [8]
生长激素龙头的“生长痛”:降价、竞品两头夹击,转型成效尚待观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06:18
行业现状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2018年6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1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34%份额,成为全球第一大用药国[2] - 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行业龙头业绩承压[2] - 2024年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长春高新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66%,净利润下降44.95%,安科生物收入与净利润下降约4%[2] 公司业绩下滑原因 -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2023年收入贡献超76%,生长激素相关收入占比超90%,但2024年营收同比降低3.73%,净利润缩水近40%[3] - 安科生物生长激素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近70%,2024年该业务下滑导致整体收入未达预期[3] - 长效生长激素领域竞争加剧,特宝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多家企业提交上市申请,金赛药业作为唯一长效生长激素生产商面临最大冲击[3] 公司转型布局 - 长春高新计划向儿科、女性健康、抗衰老等多领域拓展,非生长激素业务收入占比仅接近10%[4] - 长春高新2024年1月获批小儿黄金止咳颗粒,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已申报上市,另有4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5] - 安科生物通过肿瘤治疗领域转型,首款抗体药物安赛汀2024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已完成全国31省挂网[5] 新产品研发进展 - 长春高新子公司GenSci128片在美国获批临床试验,用于TP53 Y220C突变实体瘤[1] - 安科生物醋酸阿托西班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孕妇早产[1] - 安科生物长效生长激素PEG-rhGH完成3期试验但尚未获批,另有2款长效产品在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