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搜索文档
新里程(002219)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31 10:2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88亿元,同比下降20.63% [2] - 医疗服务板块收入13.8亿元,医药板块收入2.1亿元 [2] - 毛利率28.2%,其中医疗服务板块毛利率26%(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医药板块毛利率40.47%(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 [2] - 税前营业利润3373万元,归母净利润743万元 [2] -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4亿元,同比下降15% [2] 医疗服务运营指标 - 医院住院量同比下降约9%,住院次均费用下降约12% [2] - 药占比24.10%(同比下降2.29个百分点),耗占比12.81%(同比下降0.91个百分点) [4] - 人工成本占比36.24%(同比上升0.71个百分点),折旧及摊销占比5.82%(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4] - 医保收入占比约50.5% [7] - 集采药耗采购金额占比约23%,其中药品集采占比21%、耗材集采占比27% [6] 战略举措与成本管控 - 药耗占比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下半年目标控制在35%左右 [4][5] - 通过集采政策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收入结构优化及内部管理强化控制成本 [5] - 医保回款周期:月度部分1-2个月,年度部分每年清算一次 [7] -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 [9] 医院建设与学科发展 - 泗阳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2025年5月),兰考第一医院通过三级医院执业校验(2025年3月) [11][12] - 盱眙县中医院接受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崇州二医院推进三级医院创建 [12] - 新增床位规划:兰考第一医院医养结合项目220张床位(2025年启用)、崇州二医院新院区800张床位(2025年底启用)、盱眙肿瘤医院600张床位(2027年启用) [13] - 省级/市级重点学科及专科数量达42个,提升CMI值及三四级手术量 [16] 医药板块动态 - 独一味集采实际执行时间为2025年5月下旬至6月,初期销量大幅下滑 [13] - 集采落地后销售数量明显回升,预计下半年销售量同比增长 [13] - 通过空白市场开发、基层市场覆盖及成本控制提升效益 [14] 政策响应与长期规划 - 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集采政策,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 [15] - 聚焦银发经济战略,推进医养结合模式 [15] - 强化"医疗+医药"双轮驱动,深化"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融合创新 [17] - 积极推进资产注入以增厚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 [17]
按病种付费!你的医保有这些新变化→
金融时报· 2025-08-20 02:18
医保支付改革政策框架 -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病种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 [1] - 改革目标为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替代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 遏制过度医疗行为 [1] 改革实施进展与挑战 - 自2019年启动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六年时间实现从试点到全国统筹地区全覆盖 付费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1] - 改革成效体现在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1] - 改革过程存在病种分组动态调整预期不足 地区配套措施建设不平衡 精细化治理能力差异大等问题 [1] 标准化框架构建 - 以"全国统一、上下联动"为目标 从总额预算、分组方案、核心要素三方面构建标准化框架 [2] - 规范总额预算管理 要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并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 强调预算刚性约束 [2] - 明确分组方案制定主体和调整机制 要求每两年调整一次分组方案 [2] - 厘清权重、费率、支付标准等核心要素内涵 要求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协商达成一致 [2] 配套管理措施 - 将按病种付费要求纳入协议管理 加强改革成效监测评估 强化基金监管 完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 [2] - 政策设计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强化数据治理、建立协商机制 缩小地区管理差异并赋予医疗机构更多参与权 [2]
按病种付费!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
证券时报· 2025-08-19 09:38
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病种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1] - 按病种付费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实行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打包付费"方式[2] - 政策调整依据包括客观数据、临床特征规律、政策变化等因素,重点调整DRG核心分组和DIP病种库中的核心病种[2] 医疗机构影响 - 改革将医疗机构收益模式从"多开项目"转变为"控制成本",目前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5] - 设立"特例单议"机制,支持复杂重症患者收治和新药新技术使用,审核通过病例可按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3][5] - 政策规范总额预算管理,强调预算刚性,并将按病种付费要求纳入协议管理[2] 患者影响 - 改革不改变患者出院结算体验,仍实行按比例报销,但因减少不必要医疗服务可能降低个人负担[6] - 明确禁止医疗机构将医保支付标准"均值"变"限额",严禁以"医保额度到了"为由强制患者出院[6] 技术实施 - 政策要求完善医保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按病种付费标准化水平[2] - DRG分组调整保持主要诊断大类稳定,重点优化核心分组;DIP调整侧重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2]
按病种付费!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
人民日报· 2025-08-19 06:14
医保按病种付费改革政策 - 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病种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 [1] - 按病种付费通过对疾病诊疗分组或折算分值 实行医保对医疗机构打包付费 需适应临床变化动态调整 依据客观数据、临床特征规律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定期调整 [1] - 国家医保局推进住院费用按病种付费 开展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两项试点 DRG重点调整核心分组和细分组 DIP重点调整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 [1] 特例单议机制 - 《办法》独立设立特例单议机制 支持医疗机构收治复杂重症患者及合理使用新药耗新技术 [2] - 特例单议病例涵盖住院时间长、资源消耗多、使用新药耗新技术、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情形 评审通过后可按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 [2][5] 支付方式改革影响 - 改革将医保支付从按项目付费(按实际使用结算)转变为按病种付费(按分组标准打包支付) 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 [4][5] - 医疗机构收益模式从多开项目获利转变为控制成本获利 特例单议机制确保特殊病例得到合理治疗 [5] - 患者出院结算仍按比例报销 因减少不必要医疗服务 个人负担可能降低 医保局严禁医疗机构将支付标准均值作为限额强行要求患者出院或转院 [6]
情绪叠加政策双重催化,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单周获7000万元资金净申购,最新规模刷新上市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18 01:29
医疗器械板块资金流入 - 上周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获超7000万元资金净申购流入,基金规模升至3.36亿元刷新上市新高 [1] - 近20日中有17个交易日获资金增仓,累计增仓额超1.34亿元 [1] 政策面积极信号 - 第11批药品集采启动,规则优化:不再以最低价作为唯一参考,明确报价不能低于成本价,国产厂商部分产品价格或边际回暖 [3] - 国家医保局召开五场"医保支持创新药械"座谈会,推动从研发到支付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加速落地 [4] -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重点,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支付机制 [4] 行业分析与机构观点 - 湘财证券认为创新药产业链活跃,多层次支付体系建立叠加医疗需求刚性将推动行业企稳回升 [4] - 兴业证券指出高耗领域集采影响边际出清,部分品种续标价格提升,有望实现量价齐升,行业下半年或重回稳健增长 [4]
按病种付费!你的医保有这些新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8-17 03:45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 [1] - 传统按项目付费方式容易导致"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2019年起推行按病种付费改革 [2] - 按病种付费通过历史数据测算确定费用标准,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疗机构 [2] 改革成效 - 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 [4] - 全国按病种付费出院人次占比超过90% [5] - 近60%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日间医疗",24小时内完成全流程住院治疗 [7] 患者影响 - 患者按比例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可能减少 [5] - 日间手术或放化疗纳入按病种付费,无论住院与否支付标准相同 [7] - 山东日间手术患者费用下降30%左右 [11] 地方实践 - 山东对50多个病种开展日间手术医保支付改革,相关门诊检查费用按住院待遇报销 [9] - 浙江湖州市中心医院开设"日间化疗中心",病情稳定患者可白天治疗晚上回家 [11] - 湖州市日间化疗癌症患者享受住院同等待遇 [13]
医保支付按病种付费 患者就诊有哪些新变化?
央视网· 2025-08-16 08:40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旨在提升医保支付规范化水平,目前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 [1] - 传统按项目付费方式易导致过度医疗行为,按病种付费通过历史数据测算确定费用标准,由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疗机构 [1] - 改革后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 [3] - 对不适宜按病种支付的病例可申请特例单议,按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 [5] 按病种付费实施效果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按病种付费出院人次占比超过90% [6] - 支付标准基于历史数据科学测算并动态调整,医保部门严禁将均值变限额的行为 [6] - 改革不影响患者出院结算体验,个人负担部分可能因减少不必要医疗服务而降低 [8] 日间医疗发展 - 按病种付费促进医疗机构开展日间医疗,全国近60%三级公立医院已实施,24小时内完成全流程治疗 [9] - 山东三级医疗机构对50多个病种实施日间手术,相关门诊检查费用按住院待遇报销,费用下降30%左右 [11][13] - 浙江湖州市中心医院设立日间化疗中心,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可白天治疗晚上回家,享受住院同等待遇 [13] 同病同付机制 - 对适宜在一二级医疗机构诊疗的病种实行不同级别机构同病同付 [3] - 日间手术或放化疗无论住院与否均按相同标准支付,住院时间越短医院结余越多 [9]
DRG/DIP新政出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何走向提质增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2:15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 -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包含八章三十九条举措,明确按病种付费相关政策、关键技术、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 [1] - 政策目标是到2025年底实现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和医保基金全覆盖 [1] - 政策在DRG/DIP2.0版基础上增加了总额预算刚性要求、明确两年调整一次分组方案、厘清权重费率支付标准等内涵 [1] DRG/DIP发展历程 - 我国DRG用于医保支付始于2008年北京试点,2018年推行全病谱DRG,2020年DIP试点进入实质性阶段 [2] - DRG/DIP已从试点扩展到全国统一应用,覆盖医保支付、医院管理、绩效管理等多个领域 [2] - 改革面临病种分组动态调整预期不足、地区配套措施不平衡、精细化管理能力差异大等问题 [2] 《办法》核心规范内容 - 规范总额预算管理,强调预算刚性,要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并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 [3] - 规范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明确国家医保局为主体,地方可本地化调整,要求两年调整一次 [3] - 规范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厘清权重费率支付标准内涵,要求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充分协商 [3] 分组方案技术细节 - DRG分组包括主要诊断大类、核心分组和细分组三个层次 [3] - DIP病种库包括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核心病种是主要付费单元,病例数少的收敛为综合病种 [3] - 分组方案调整重点为DRG核心分组和细分组、DIP核心病种和综合病种 [4] 改革配套措施 - 医保部门已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1个月医保基金,2024年至7月底全国预付超1700亿元 [6] - 结算周期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不超过20个工作日,部分地区实现"次日结" [6] - 即时结算覆盖全国91%统筹地区、48.48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拨付金额5948亿元 [6] 政策实施要求 - 地方医保部门需完善政策、健全配套机制、做好改革成效监测和评价 [7] - 加强医保支付政策宣传解读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能力 [7] - 鼓励医疗机构跟进改革要求,加强对管理者和临床人员的政策培训 [7]
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医保按病种付费新规出台
中国证券报· 2025-08-15 20:11
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 - 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1] 规范总额预算管理 - 要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在此基础上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强调总额预算的刚性 [1] 规范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 - 明确分组方案的制定主体、分组框架、数据和意见支撑、调整内容等,原则上要求分组方案两年调整一次 [1] 规范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 - 厘清了权重、费率、支付标准等内涵,要求核心要素确定中医保部门要与医疗机构充分协商,达成一致 [1] - 规范医保支付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医保数据发布等,提高医保支付的科学水平 [1]
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医保按病种付费新规出台
中国证券报· 2025-08-15 20:09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全国统一、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标准规范、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1] 规范总额预算管理 - 要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在此基础上确定按病种付费总额,强调总额预算的刚性 [1] 规范分组方案制定和调整 - 明确分组方案的制定主体、分组框架、数据和意见支撑、调整内容等,原则上要求分组方案两年调整一次 [1] 规范核心要素和配套措施 - 厘清了权重、费率、支付标准等内涵,要求核心要素确定中医保部门要与医疗机构充分协商,达成一致 [1] - 规范医保支付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医保数据发布等,提高医保支付的科学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