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刻板印象
icon
搜索文档
Swatch道歉,谁在定义东方?
36氪· 2025-08-18 01:58
事件概述 - Swatch于8月15日发布新品广告 因模特做出"拉眼角"动作引发社交媒体强烈抵制 品牌在48小时内删除图片并道歉 [1] 文化背景与争议根源 - "拉眼角"手势在西方有系统性歧视历史 源自19世纪末对华人形象的"异化" 如1913年傅满洲角色象征"黄祸" 并被用于种族霸凌 [4] - 类似争议事件包括:2018年D&G筷子广告被指嘲讽亚洲文化 2019年Gucci毛衣设计被批丑化亚洲人 2022年LV中国元素设计遭质疑文化挪用 [11] - 文化表达权差异是关键:苹果2022年广告使用岳云鹏单眼皮形象获认可 而2023年苹果中国官网"辫子照"因忽略历史创伤符号引发不满 [5][6][7] 品牌运营与行业模式 - 跨国品牌创意决策多由欧美总部主导 中国团队仅负责执行 导致缺乏本地文化语境理解 [12] - 广告行业依赖刻板印象降低沟通成本 "拉眼角"等符号被视为识别东方的"最小可识别单元" 但建立在殖民凝视基础上 [14][15] - 全球创意体系流程固化:总部设计模板全球通用 即使本地团队发现问题也因倒计时流程难以修改 [16] 财务影响与市场表现 - Swatch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营收同比下跌23.7% 显著高于全球平均跌幅8.9% 净利润暴跌88% 利润率从5.2%降至0.6% [19] - 同期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下滑20%-22% 但Swatch表现远差于同行:LVMH全球营收仅跌4% 核心业务下降8%-9% [20][23] - BCG调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内地52%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 占比达40% [21] 行业趋势与市场变革 - 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文化表达敏感性增强 信任崩塌直接反映在财务表现上 [19][20] - 中国市场重要性持续提升:麦肯锡预测中国消费者将贡献全球奢侈品市场近40%增长 [24] - 行业标准正在转变:从符号化标签转向文化共创 中国Z世代消费者要求真实 representation 而非被定义 [24]
AI们数不清六根手指,这事没那么简单
虎嗅· 2025-07-11 02:54
视觉语言模型的偏见问题 - 核心观点:视觉语言模型(VLMs)并非真正"看"图像,而是依赖记忆中的先验知识进行判断,导致对反常识图像的识别错误[19][20][38] - 实验证据:当展示6根手指图片时,包括GPT-4、Gemini-2.5 Pro、Claude 3.7等主流模型100%错误识别为5根[40][45][63] - 机制分析:模型通过高频关联建立强先验知识(如"阿迪达斯=三条纹"),当视觉输入与常识冲突时优先选择记忆而非真实观察[54][55][64] 行业应用风险案例 - 工业质检:AI可能将罕见零件缺陷误判为光学误差,导致安全隐患[72][73][74] - 医疗领域:肺癌筛查等医疗诊断仍需医生复核AI判断,显示可靠性存疑[77] - 自动驾驶:对非常规交通场景(如异常数量行人)的识别可能失效[77] 技术局限性数据 - 品牌标识测试:修改阿迪达斯条纹数量后,所有模型仍坚持回答3条[39][40] - 动物肢体测试:5腿狮子/3脚鸟等异常图片识别准确率仅2%[43][45] - 国旗测试:美国国旗条纹数识别错误率达92%(模型回答13条vs实际12/14条)[47] 底层机制解释 - 数据训练方式:模型通过吸收数百亿张图片建立关联记忆而非理解[50][51] - 决策冲突:视觉模块与知识模块产生矛盾时,后者权重显著更高[63][65] - 干预无效:明确要求模型"仅根据图片回答"仅提升2%准确率[67][68]
明明没有天赋性别差异,为何女生数学不如男生?原因竟在学校
虎嗅· 2025-07-01 08:44
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研究 - 研究发现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在入学后第一年开始显现,男孩在入学4个月后数学成绩超过女孩,12个月后差距更加明显[1][2] - 该研究覆盖法国2018-2021年入学的300万名5-7岁儿童,所有样本组、社会经济组、地区及学校类型均出现性别差距[6] - 研究利用大数据证明正式教育起始(而非年龄)导致差距,比较出生差几天但入学年份不同的儿童证实这一结论[7] 差异产生的原因 - 入学初期男女平均成绩无差异,表明差距源于入学后环境而非先天能力[8] - 教师和家长灌输的刻板印象(如男孩数学天赋更强)可能削弱女孩自信心[10] - 将某些活动标记为"数学"可能加深女孩对刻板印象的记忆,且女孩数学焦虑水平更高影响计时考试表现[11] 解决建议 - 需提供支持缓解数学焦虑,确保教师平等鼓励男女学生互动[5] - 培养课堂外的好奇心和问题解决能力,政策设计需适合所有群体[5][7] - 应拓宽数学能力评价标准,认可不同解题方法而非仅强调答题速度[12][13] 研究意义 - 证实性别不平等非天生或必然,早期教育经历是关键影响因素[3][9] - 结果具有"令人震惊"的普遍性,要求系统性解决方案而非局部调整[6][7]
【西街观察】网红入名校,流量不是偏见的标签
北京商报· 2025-04-29 13:30
网红与名校录取现象 - 拥有400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汤匙不是钥匙"通过考研进入北京大学 另一位网红"迅猛龙"拟被复旦大学录取 [1] - 公众对网红进入名校存在双重质疑:身份违和感(颜值经济与学术殿堂的冲突)和信任缺失(怀疑存在暗箱操作) [1] - 高校回应称录取标准对所有考生一致 以公示名单为准 强调公平性 [1] 社会对网红群体的审视 - 网红与名校同框事件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敏感性和对网红的刻板印象 [2] - 网红的崛起是时代、技术与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公众形象需通过社会认知进化与群体自我修复来改善 [2] - 流量使网红成为舆论焦点 既象征时代特征又承受过度关注 [2] 网红群体的正名路径 - 部分网红通过学历或专业能力打破标签 如李佳琦与复旦合作 Papi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3] - 网红群体需避免博出位、赚快钱等行为 通过正能量行动(如深造学习)重塑形象 [3] - 网红赛道细分促使个体技能多元化 群体画像日益复杂 难以用单一标准评判 [4] 网红行业的长期价值 - 网红行业存在颜值经济与多元才能并存的现象 并非所有从业者依赖单一优势 [5] - 在行业快速迭代背景下 持续学习成为网红维持竞争力的核心策略 具有行业示范效应 [5] - 社会需摒弃对网红的固有偏见 承认其劳动价值 教育权利应平等覆盖所有群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