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儒家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大众日报· 2025-09-29 01:16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联动四海,激荡和合之声 四海同风,礼乐和鸣。2025年9月28日,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 年纪念日。上午,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拜谒至圣先师孔子。 上午9时许,伴随九声钟响,明故城城门缓缓开启,大典启动。在6名礼生的引领下,参祭人员佩戴 黄色绶带,正衣冠、拾肃容,沿孔庙古柏苍苍的道路,按中、东、西三路行进,依次步入万仞宫墙内, 参加开城、开庙、启户等仪式。随后,祭祀队伍来到大成殿前,在无伴奏合唱《〈论语〉节选》的空灵 歌声中,主祭嘉宾和祭祀代表先后向孔子像敬献花篮。 "泱泱华夏,巍巍吾邦。文明浩瀚,源远流长……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省领导恭读《乙巳年公祭 孔子大典祭文》。全体嘉宾整理衣冠,庄然肃立,面向大成殿孔子像行三鞠躬礼。10时许,祭孔大典结 束。在童声《尼山敬师歌》的歌声中,嘉宾依次离场。 公祭孔子大典,简称祭孔大典,是中华民族以祀典的形式对孔子和儒家圣贤表达尊崇与礼敬的纪念 活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海内外孔子后裔及各界嘉宾会聚曲阜孔庙,拜谒至圣先师。这一仪 式,如今也成 ...
孔子故里举行祭孔大典 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新华社· 2025-09-28 09:58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 28日,山东济宁曲阜举行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 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公元前478年,最初每年秋季一次,到东汉时实行春秋两祭制。如今的祭孔大典用 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现儒家思想文化,阐释儒家学说中"礼"的涵义。今年祭孔大典以"仁礼天下·和合大 同"为主题,分为"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个篇章,是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的核心活动之一。 上午9时许,大典启动。伴随九声钟响,参祭人员佩戴黄色绶带,步入万仞宫墙内,参加开城、开庙、 启户等仪式。随后,祭祀队伍来到大成殿前,主祭嘉宾和祭祀代表先后向孔子像敬献花篮。山东省委副 书记、省长周乃翔宣读祭文,全体嘉宾整理衣冠,庄然肃立,面向大成殿孔子像行鞠躬礼。10时许,祭 孔大典结束。 为扩大参祭人员覆盖面、提升祭孔大典全球影响力,祭孔大典采用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 启动2025全球"云祭孔",不断挖掘祭孔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祭孔活动,认 识儒家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儒家思想、传递中国声音。(记者高天 邵琨) ...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邀世界聆听穿越千年的和鸣
大众日报· 2025-09-28 00:57
当尼山晨钟呼应五洲四海,当杏坛文脉连接古今未来,儒家思想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海内外人才 纷至沓来。开幕式上,山东省欧美同学会携手山东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多家承办及支持单位,共 启"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以品牌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专业服务优势、政策支持优势、资 金保障优势,诚邀各国英才,打造孔子文化体验、中华文明实践、国际人才服务、新质产业孵化等共融 互鉴的交流平台。 数百年来,儒家思想伴随着华人远渡重洋、扎根异乡,在海外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促进族群理解 与和谐共处的重要纽带。应印尼孔教总会的请求,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印尼国立孔教高等学院捐赠孔子 像,并在开幕式上举办捐赠仪式。不久后,印尼研学团队将到山东交流访问,以文会友,促进相知相 亲、"双向奔赴"。 以"礼"立魂。"杏坛弦歌""大道之行""薪火相传"……开幕式以戏剧情景演出串联,在简约设计中传 递"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层内涵。9月28日,更有曲阜与衢州同步祭孔,让中华礼乐文明在传承中永 葆生命力。 这是一次"斯文在兹"的文脉激荡。在孔子诞辰2576周年之际,海内外宾朋齐聚圣人故里,循东方礼 韵,溯文明源流,扬齐鲁文脉,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 ...
老子和孔子带给我们的活法与解法
虎嗅· 2025-09-27 23:29
文章核心观点 - 强调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对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性 缺乏人文价值和终极信念会导致行为无序 [1][2][3] - 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能为现代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乾坤两道和阴阳平衡实现生命境界提升 [4][11][19] - 指出孔子与老子思想虽路径不同但本质相通 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的入世与出世统一体系 [23][24][25] 哲学思考价值 - 形而上的思考维系民族精神 失却会导致行为失序和浮躁 [2][3] - 中国传统思想凝练出"天""道""理"等范畴 形成天人合一的价值世界 [4] - 儒释道文化本质是生命学问 专注于解决人生方向问题 [4] 现实困境分析 - 物质丰富时代出现精神空虚 追求风口效应而非真正价值 [9] - 人生困境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穷困 需通过修身突破困顿 [6][7][8] - 边界控制对行为语言和思想至关重要 需借传统智慧找回自我 [10][11] 儒道思想体系 - 乾道代表自强不息 坤道代表厚德载物 共同构成天命精神 [11] - 儒家承刚健之道 讲求克己复礼和忠孝节义 追求天下太平 [13] - 道家载向善之道 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求自然而然 [13] 文化特质表现 - 中国哲学表现为十六字特质:含蓄表达 以简驭繁 方圆并用 阴阳平衡 [19] - 思维方式体现为饺子与披萨的饮食文化差异 筷子与刀叉的工具差异 [19] - 阴阳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时空合一 农耕与科学合一 [19] 经典研读挑战 - 语言障碍使哲学经典难以通过翻译传递完整内涵 [20] - 中国哲学言论简短无联系 缺乏西方哲学的精密推理 [21] - 研究哲学非职业 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非"某种人" [21] 儒道互补关系 - 儒家从"人"切入讲求反求诸己 道家从"天"切入讲求万物平衡 [27] -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 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 共同形成仁慈之道 [24] - 历史上士人兼修儒道 发达时用儒家 落寞时用道家 [25] 实践指导意义 - 提出"我与世界格格不入 我与你息息相通"的边界守则 [10] - 强调"知天命 尽人事"的人生定律 通过乾坤精神实现生命掌控 [11] - 主张去除伪知和分别心 回归道法自然的本质 [17]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3 22:22
李集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 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及中意文化交流 [3] - 1982年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1984年赴北京语言大学进修,198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接触《庄子》等典籍 [4] - 1992年起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汉语、中国哲学等课程,2020年成为该校首位女性校长 [4] 翻译工作与文化传播 - 翻译《论语》《中庸》时注重汉字结构解析,如“仁”由“人”和“二”组成,强调人际关系内涵 [5] - 著作《儒家》向意大利读者系统介绍儒家思想脉络,认为其是全球性哲学与生活方式 [6] - 计划将《山海经》及中国志怪小说引入威尼斯大学课程,以多样性文学吸引学生 [9] 对“和”理念的现代诠释 - “和”涵盖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多维度平衡 [7] - 认为“和而不同”是解决当代文明冲突的关键,倡导差异共存而非绝对一致 [7] - 指出中国经典如《大学》的“止于至善”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源头活水 [7] 中意文明共鸣与教育实践 - 强调意大利与中国共享家庭价值观和友善传统,文化亲近性显著 [8] - 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实地文化体验 [10] - 主张语言学习不可替代,中文专业学生需从大二学习文言文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9][10] 未来人文交流展望 - 呼吁年轻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通过交流续写中意友谊 [10] - 高校责任包括经典文本教学,如精读《论语》《中庸》选段 [9] - 认为AI时代仍需语言学习,因语言承载思维方式差异 [9][10]
济宁|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落幕后,济宁暑期旅游热度攀升印证文旅引力
大众日报· 2025-07-16 02:39
文旅业态升级 - 曲阜尼山鲁源村景区通过AI机器人"探源者"、数字光影秀、沉浸式游园等新文旅元素,打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体验项目,提升游客文化自豪感[2] - 景区将论坛青年辩论会话题融入文旅设计,游客可通过NPC或数字交互设备互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2] - 曲阜市推出尼山夜游、明故城夜游及《金声玉振》等文艺演出,孔子博物馆利用AI和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临展,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体验[3] 区域联动与营销 - 泗水县围绕尼山主题拍摄216条短视频、撰写36篇文稿进行全媒体推广,并举办首届乡旅咖啡节,吸引6000余名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农产品消费增长[3] - 龙湾湖艺术小镇活动整合10余辆主题咖啡车、20余个文创摊位及湖畔美食区、音乐会等,形成多元化消费场景[3] 文化影响力拓展 - 尼山论坛推动儒家文化从学术研讨向实践转化,如中医药论坛成果渗透基层卫生体系,文化遗产论坛议题转化为学校"非遗"课和博物馆社教活动[4] - 孔子研究院计划加强儒家文化对外传播,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路径",论坛为济宁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4]
在尼山,对话世界文明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2] - 论坛下设6个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举办2场主旨演讲、4场高端对话、8场分组对话会及7场平行论坛 [2] - 参会嘉宾500余人,其中国际嘉宾近300人,来自70多个国家,包括外国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等 [2] 论坛历史与定位 - 自2010年首届论坛以来已举办11届,首届主题为"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历届主题紧扣文明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3] - 论坛定位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平台,旨在化解偏见与误解,推动文明互鉴和谐共生 [3] - 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论坛依托儒家文化资源,成为全球学者探讨文明价值的重要场所 [3] 主题解读与学术活动 - 主题体现儒家"和而不同""仁爱"等价值观,反对单边主义,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5] - 论坛举办38场学术活动(主论坛16场、平行论坛22场),400余名学者参与,其中国外专家220余名,超过230名学者发表演讲 [5] - 新增高端访谈、分组对话等互动形式以促进交流 [5] 国际反响与文化传播 - 马尔代夫副总统评价论坛"恰逢其时",柬埔寨国务大臣强调现代化需铭记文化本源 [4] - 韩国学者认为主题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与平等交流共识 [4] - 论坛邀请国内外媒体及自媒体实地报道,举办"尼山杏坛"演讲并制作多语种视频,同期推出"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6]
倾听尼山2025|“尼山”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9:48
文明交流的紧迫性 - 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尼山论坛探讨"和合共生"之道 [2] - 地缘冲突加剧、贸易壁垒增加背景下论坛主题聚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 - 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文明相处问题日益凸显 [5] 东西方文明交流现状 - 中国儒家思想在印度多层级教育体系中广泛传播 [8] - 德国曾兴起儒家研究热潮但当前相关德文书籍稀少 [9] - 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是外国译中数量的70倍 [11] 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 - 建议将文明交流融入教育体系如开设课程、建立研究中心 [15] - 英国中文学习者少于德法但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 [15] - 国际法需从西方单一文明转向多元文明共同书写 [16] 儒学的全球传播潜力 - 儒学三期说提出从曲阜走向世界应对西方文明挑战 [17] - 东方文明包容性特质可为全球和平提供思想资源 [8] - 需加强儒家思想在欧洲的展示以重建东方文化热潮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 - 全球6500种语言和多元文化亟需相互理解以避免暴力冲突 [14] - 当前世界秩序由西方主导500年带来物质文明与冲突并存 [15] - 科技发展使人类具备摧毁地球能力需通过文明互鉴达成合作 [16]
当AI问计儒学,中国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态
新华社· 2025-07-10 08:10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 山东曲阜鲁源村推出《鲁源奇妙夜》文旅产品,融合数字光影秀、积分式研学、沉浸式游园等新元素,为游客提供跨越2500年的"儒学探源"体验[1] - 景区通过AI机器人"探源者"引导游客,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场景的创新融合,游客可沉浸式感受明"礼"生活方式[2] - 该产品成为曲阜文旅多业态融合典范,通过实景演出和互动场景设计,增强游客对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1] 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 - 尼山论坛与会专家认为AI技术压缩时空距离,使沉浸式文化产品实现文明"具身化"传播,扩展文明新表达形态[2] - 行业尝试将儒家"礼"理念融入AI技术设计,使其成为文化差异"调和者",借鉴"和而不同"智慧建立算法动态调节机制[5] - 业内人士呼吁AI发展需根植人文土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6] 科技伦理与行业规范 - 专家指出AI对人类身份认知、文化传承及伦理体系的影响尚不明确,需关注其对道德塑造和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2] - 行业建议建立审慎评估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将民族文化特色嵌入AI体系,使其成为服务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6] - 论坛提出需建立立法监管体系明确AI应用边界,同时推进科技伦理教育培育大众判断能力[6] 人机关系哲学思考 - 学者强调AI发展应趋向"把人当人",避免技术霸权,需在儒家思想框架下设置伦理"围栏"[5] - 行业认为在"人机共生"共识下,建立"以人为本"的伦理坐标系比技术迭代更为紧迫[5] - 建议开发者怀有恻隐之心,用儒学智慧引导AI技术发展方向[5]
“尼山”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
经济观察网· 2025-07-10 01:27
文明交流与互鉴 - 来自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探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1] - 论坛主议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聚焦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挑战 [1] - 各国专家学者形成共识 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与互鉴 [2] 东西方文明特性 - 东方文明(中国 印度)具有和平特性 以包容 非侵略性思想为核心 [4] - 中国儒家思想在印度教育体系中有广泛传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流传甚广 [3] - 德国曾对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研讨热潮 但当前相关德文书籍和文献已非常稀少 [4] 文明交流现状 - 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与外国对中国文学翻译数量的比率约为70:1 显示中外了解程度不平衡 [5] - 英国大学中文系学生数量少于德文 法文 但学生对中国文化 烹饪 艺术文字兴趣浓厚 [7] - 全球有200多个主权国家和6500多种语言 文化多样性显著 [6] 文明交流方式 - 文明交流应融入教育体系 开设大中小学课程 建立研究机构和学者互访机制 [7] - 国际法应从西方单一文明法转变为多元文明共同书写的法律体系 [8] - 需通过政府支持 机构推动和个人往来等多层次方式促进文明交流 [7] 儒学发展前景 - 儒学发展分为三期:从曲阜到中国 到东亚 再到走向世界应对西方文明挑战 [8] - 当前处于儒学第三期起点 需对西方文明挑战做出创造性回应 [8] - 儒家思想是区域历史经验总结的升华 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普遍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