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羽毛球价格“狂飙”,还打得起么?
人民日报· 2025-09-16 13:25
近期,羽毛球价格继续上涨,爱好者们直呼钱包"压力山大",社交平台上"羽毛球涨幅超黄金""羽毛球价格大涨"等话题连上热搜。部分羽毛球型号的身价 直接翻倍,有人说"3桶球价格赶上1克黄金"。之前我们聊过"年轻人健身的尽头,为什么是羽毛球",分析了这项运动为何广受欢迎。今天我们从羽毛球涨 价聊起。 价格上涨的趋势中,有人担心羽毛球往后会成为一种"贵族运动"。其实,这方面大可以放宽心,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相信中国制造的供应能力。就 拿网球来说,这项运动昔日所花不菲,近两年间已融入更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某种运动的潮起潮落,还是不同运动方式各领一时风潮,都展现 了体育产业旺盛的生机活力。把握其大势、洞悉其规律,运动爱好者的钱包才能从容应对,企业才能抓住不断切换的风口。 体育,健其身而悦其心,是一项产业也是一项事业,既关乎物质也关乎精神。前不久国羽男单时隔10年再夺世锦赛金牌,有朋友在社交平台感慨:这样 的时刻,多年以后一定会持久激励着我。从体育消费的热潮中,能够看到澎湃的发展活力,看到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 价格节节高,钱包压力超。 体育成风尚,发展有高招。 供求关系变化导致价格变动,羽毛球可以算 ...
苏超、浙BA火爆出圈,7万亿体育产业“新部署”将撬动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33
体育产业政策与目标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1] - 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8年2.6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3.67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需达到9.6%才能实现2030年7万亿元目标[2] - 2021-2023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速分别为13.9%、5.9%和11.3% 平均增速超过10%[2] 体育服务业发展 - 体育服务业总规模从2018年1.27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2.1万亿元 占体育产业比重从47.9%提升至57.3%[2]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规模从2018年292亿元增至2023年752亿元 增幅157% 占体育产业比重从1.1%提升至2%[9] - 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从2018年103亿元增至2023年300亿元 增幅191%[9]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2023年上半年山东省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 间接经济效益113亿元[10] - 中国网球公开赛2023年观赛人流约30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对周边区域消费拉动比例达1:7.1[10] - 2024年中网球票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倍 赛事经济消费撬动效应预计进一步提升[10] 体育器械制造业现状 - 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 产业产值从2015年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 增长34%[11] - 行业涌现8家年营收超百亿元上市生产企业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11] - 支持建设冰雪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泉州现代体育产品 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1] 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开展赛事评级 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10] - 推出一批"体育+"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建设区域体育产业带 支持若干地区将体育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11] - 推动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加强交流合作 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11]
加快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服贸会官宣2025GT世界挑战赛首次进京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1 10:26
赛事落地与规划 - 2025年GT世界挑战赛亚洲杯年度收官战将于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亦庄通明湖区域举办 这是该赛事首次落地北京 [6] - 赛道严格按国际汽联三级标准打造 由设计F1迈阿密赛道的团队Apex规划 全长4.9公里 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99公里/小时 [11] - 推出服贸会专享票降低观赛门槛 推动汽车运动文化普及 助力培育多元化体育消费市场 [11] 城市发展战略意义 - 填补北京十年来顶级汽车赛事领域空白 巩固北京作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地位 [12] - 带动汽车制造 文化旅游 会展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北京亦庄拥有深厚汽车产业基础 推动"体育+产业+文化"创新发展 [12] - 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北京 加强国际体育交流 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12] 赛事主办与保障机制 - 由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 尚亦城科技文化集团与SRO Motorsports Group联合主办 [12] - 体现"市区联动 政企协同"的赛事保障机制 为引入更多顶级赛事奠定基础 [12] 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 形成"赛事引流—消费升级—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 [11][12] - 通过"办赛为民"理念推动市民从"赛事观众"转变为"体育参与者"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1]
四部门多举措支持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10 10:54
政策支持方向 - 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打造户外运动产业新增长点 [1] - 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 [1] - 持续推动赛事经济发展 [1] - 打造一批体育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 [1] 体育基础设施现状 - 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达42.3亿平方米 [1] - 新建成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达1547个 提前完成"十四五"时期任务目标 [1] 资金支持措施 - 统筹中央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等渠道资金支持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1] - 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企业加大信贷投放 [1] - 通过"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基金支持开展户外运动相关活动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户外运动事业 [1] 未来发展重点 - 更好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 继续支持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1]
港股异动 | 体育用品股普遍高开 李宁(02331)涨超3% 国办进一步推进体育消费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01:30
股价表现 - 李宁股价上涨3.5%至19.24港元 [1] - 安踏体育股价上涨1.92%至95.5港元 [1] - 特步国际股价上涨1.59%至6.4港元 [1] - 滔搏股价上涨0.98%至3.09港元 [1] 政策支持 - 国务院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并提振体育消费 [1] - 目标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1] - 计划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行业前景 - 户外经济推动运动服饰销售保持高景气 [1] -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1] - 国家通过改革创新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 [1]
力盛体育2025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超二成,持续深化赛事运营能力
全景网· 2025-08-26 13:1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1.94% 归母净利润1532万元同比增长11.9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319% [1] - 体育赛事业务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0.2% 营收占比提升至70.62% [1] - 体育场馆业务收入6717万元同比增长22.74% 营收占比达24.72% [1] 业务板块发展 - 运营国际/亚洲级、国家级及区域级赛事共55场次 较去年同期增加10场次 [1] - 境外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6.41% 营收占比52.05% 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 [2] - 境内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8.57% 营收占比47.59% [2] - 通过"赛事+文旅"模式覆盖上海 浙江 湖南 广东 澳门等十余省市地区 [2] 新业务拓展 - 成为中巡赛独家官方运营推广机构 计划在7城市举办20余场赛事 [3] - 截至6月底已成功举办7站高尔夫赛事 吸引200多名国内外顶尖选手参与 [3] - 通过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持有鲸鱼机器人5.047%股份 布局教育机器人领域 [3] 战略项目推进 - 海南国际赛车场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已投入专项资金1.84亿元 [4] - 项目集汽车旅游 文化 生活等新兴消费服务功能于一体 [4] -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 未来有望引入国内外赛事提升影响力 [4] 政策环境支持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战略重要内容 [5] - 公司通过海南项目积极落实扩大旅游消费 延伸汽车消费链条等政策 [5] 未来发展策略 - 以赛事IP为核心 依靠体育空间矩阵构建全场景产业生态闭环 [6] - 打造体育消费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6] - 紧抓行业发展机遇 坚持政策指引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6]
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披挂上阵”
上海证券报· 2025-08-22 22:07
政策导向与内需提振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重点包括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和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促消费扩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回升关键动力 [1]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方面成效显著 [1]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持续增长 [2]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7月同比增长28.7% [2] - 7月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6.3%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2.0% 渗透率达54% [2]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达2.9万亿元 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2] 体育产业发展举措 - 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成为扩大内需战略重要内容 需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赛事活动 [3]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和强化产业要素支撑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并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3] - 鼓励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推动运动场馆与商业综合体融合形成新型消费场景 [3] - 建议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与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挖掘新增长点 [3] 政策实施优化方向 - 需完善以旧换新实施细则 杜绝骗补套补等非正常使用补贴行为 [2] -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创新消费投资场景和优化消费投资环境 [2] - 将基础性保障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 从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4]
国常会要求完善“两新”政策实施机制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8-22 21:55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 - 将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推动作用 [1] -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以释放内需潜力 [1] -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使用实效 [1]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发展 - 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2] - 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并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2] -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并拓展消费场景以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2] - 调动市场力量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三北"工程建设 -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事关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 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落实财税土地支持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重效益 [2] - 压实后期管护责任并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 [2] 海洋渔船安全生产 - 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3] - 支持老旧渔船改造提升并加强渔港建设管理 [3] - 提高渔民安全素养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安全监管 [3]
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披挂上阵”
上海证券报· 2025-08-22 21:10
政策导向与内需释放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强调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并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1]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 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 对相关商品销售带动作用持续显现 [2]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7月同比增长28.7% [2] - 7月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6.3%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2.0%且渗透率达54% [2] - 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 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3] 体育产业发展措施 - 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需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并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3]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并强化产业要素支撑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并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3] - 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并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3] - 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推动运动场馆与商业综合体融合形成运动+购物+休闲新型消费场景 [4] 政策优化与市场机制 - 需完善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并杜绝骗补套补行为 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 [3] -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与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新增长点 [4] - 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 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 [3]
国常会: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 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证券时报· 2025-08-22 18:54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 - 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的推动作用 [1] - 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以释放内需潜力 [1] -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 [1]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发展 - 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 [1] -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并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以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1] - 调动市场力量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和强化产业要素支撑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 三北工程建设 -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 加强规划统筹衔接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落实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导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效益共赢 [2] - 压实各方后期管护责任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参与 [2] 海洋渔船安全生产 - 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结合 [2] - 支持老旧渔船改造提升和加强渔港建设管理 [2] - 提高渔民安全素养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安全监管全链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