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清盘

搜索文档
突发公告!恒大物业今天复牌,实控人仍是许家印
搜狐财经· 2025-09-12 01:20
公司收到清盘人接洽函 潜在股份出售程序启动 [1][4] - 恒大物业于2025年9月10日收到中国恒大集团及CEGHoldings Limited共同及个别清盘人发出的接洽函 [1] - 清盘人一直寻求机会出售中国恒大及CEGHoldings所持有的恒大物业股份 已与相关有意方订立保密协议并于2025年9月9日收到部分有意方不具约束力的指示性要约 [4] - 清盘人拟于2025年11月前后邀请经挑选的有意方提交最终建议书 并就潜在交易达成具约束力的交易文件 [4] 股份交易状态及市值表现 [4][11] - 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自2025年9月12日上午9时起恢复股份买卖 [4] - 停牌前恒大物业股价不足1港元 总市值99.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1亿元) [11] 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动态 [5][9][10] - 恒大物业当前实控人仍是许家印 [5] - 2025年8月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人聘请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寻找恒大物业潜在买家 [9] - 中国恒大因未能满足联交所复牌指引要求 上市地位于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撤销 [10] 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表现 [10] - 上半年营业收入约66.47亿元 同比增长约6.9% 净利润约4.91亿元 [10] - 净利率约7.4% 同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4.72亿元 [10] - 每股基本盈利约0.04元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7.78亿元 [10] - 总在管面积约5.96亿平方米 较2024年同期5.55亿平方米增加4100万平方米 [10] 公司财务状况及流动性管理 [10][11] - 公司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 现金压力仍是当前经营的核心挑战 [11] - 已与若干债权人达成协议在负债到期时不要求立即偿还 正与业务合并应付对价的债权人磋商修订还款计划 [10] - 董事实施营运及其他开支方面的成本控制 加大市场化拓展并推进创新业务发展 [10]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11] - 承接兄弟公司项目是物业管理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 依托关联房企发展可保障管理面积增长稳定性 [11] - 2025年8月TOP50物业企业承接关联方面积合计约986万平方米 新增承接关联方在管面积均值达20万平方米 [11] - 部分企业如武汉城市服务集团、中海物业和保利物业在母公司支持下新增超过70万平方米在管面积 [11]
恒大物业今日9点复牌!公司上半年净赚超4亿元,实控人仍是许家印
搜狐财经· 2025-09-12 01:00
公司停牌与交易进展 - 恒大物业于2025年9月11日早盘停牌 后于9月12日申请复牌[1][4] - 公司收到中国恒大集团及CEG Holdings Limited清盘人发出的接洽函 提及潜在股份出售交易[1][4] - 清盘人已与部分有意方订立保密协议并收到不具约束力的指示性要约 但未进入谈判阶段 计划于2025年11月邀请提交最终建议书[4]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许家印 第一大股东为CEG Holdings (BVI) Limited 持股49.79%[4][6] - 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人于2025年8月聘请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寻找潜在买家[9]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4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9% 净利润4.91亿元人民币[9] - 净利率7.4% 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7.78亿元人民币[9] - 总在管面积5.96亿平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加4100万平方米[9] - 公司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 现金压力仍是经营核心挑战[10] 业务构成与行业背景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占比84.43% 社区增值服务占比6.86% 资产管理业务占比6%[7] - 行业TOP50物业企业2025年8月新增承接关联方面积均值达20万平方米 部分企业新增超70万平方米[10] - 公司通过成本控制、市场化拓展和创新业务改善经营 但从中国恒大集团获得的经济利益存在高度不确定性[10] 市场表现与估值 - 停牌前股价不足1港元 总市值99.46亿港元(约91亿元人民币)[11]
恒大物业12日9点复牌,公司上半年净赚超4亿元,实控人仍是许家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16:17
公司公告 - 恒大物业于2025年9月10日收到中国恒大集团及CEG Holdings Limited清盘人发出的接洽函 [1] - 清盘人寻求出售中国恒大及CEG Holdings所持股份 并与相关有意方订立保密协议和收到不具约束力指示性要约 [4] - 清盘人拟于2025年11月前后邀请有意方提交最终建议书并磋商交易条款 [4] - 公司股份自2025年9月12日上午9时起恢复联交所买卖 [4] 股权结构 - 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许家印 [4] - 第一大股东为CEG Holdings (BVI) Limited 持股比例49.79% [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4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9% [9] - 净利润4.91亿元人民币 净利率7.4%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9] -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4.72亿元人民币 每股基本盈利0.04元 [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7.78亿元人民币 [9] - 总在管面积5.96亿平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加4100万平方米 [9] 行业动态 - 2025年8月TOP50物业企业承接关联方面积合计986万平方米 [10] - TOP50企业新增承接关联方在管面积均值达20万平方米 [10] - 部分企业如武汉城市服务集团、中海物业和保利物业新增超70万平方米在管面积 [10] 市场状况 - 停牌前股价不足1港元 总市值99.46亿港元(约91亿元人民币) [11] - 中国恒大因未满足复牌指引于2025年8月25日被取消上市地位 [9] 业务构成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占比84.43% [7] - 公司主要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社区生活服务、资产管理服务和社区运营服务 [6] 经营状况 - 公司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 现金压力是核心经营挑战 [10] - 已与部分债权人达成协议不要求立即偿还债务并修订还款计划 [10] - 通过成本控制和市场化拓展改善经营状况 [10] - 从中国恒大集团获得的经济利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10]
停牌,恒大物业突发
证券时报· 2025-09-11 04:55
公司股票交易状态 - 恒大物业股票自9月11日上午9时起短暂停止买卖 以待刊发载有内幕消息的公告[1] 公司潜在交易与上市地位 - 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人聘请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寻找恒大物业潜在买家[3] - 中国恒大因未满足复牌指引要求被联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日 上市地位于8月25日正式撤销[3]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约66.47亿元 同比增长约6.9%[3] - 净利润约4.91亿元 净利率约7.4% 同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3] -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4.72亿元 每股基本盈利约0.04元[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7.78亿元[3] 公司经营规模 - 总在管面积约5.96亿平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加约4100万平方米[3] 公司债务与现金流状况 - 已与若干债权人达成协议在负债到期时不要求立即偿还[4] - 正与业务合并应付对价债权人磋商修订还款计划[4] - 公司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 现金压力仍是核心经营挑战[5] 行业扩张模式 - 承接兄弟公司项目是物业管理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5] - 依托关联房企发展使管理面积增长稳定性得到保障[5] - 8月TOP50物业企业承接关联方面积合计约986万平方米 新增承接关联方在管面积均值达20万平方米[5] - 部分企业在母公司支持下新增超过70万平方米在管面积[5] 公司经营策略 - 实施营运及其他开支方面的成本控制[4] - 加大市场化拓展并推进创新业务发展以改善经营财务状况[4] - 从中国恒大集团获得的经济利益预计不乐观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4]
停牌!恒大物业突发!
证券时报· 2025-09-11 04:45
公司股票交易状态 - 恒大物业股票自9月11日上午9时起短暂停牌 以待刊发涉及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的内幕消息公告 [1] 母公司清盘与资产处置进展 - 中国恒大清盘人于8月聘请瑞银和中信证券寻找恒大物业潜在买家 [3] - 中国恒大因未满足复牌要求被取消上市地位 最后上市日为8月22日 上市地位于8月25日正式撤销 [3]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47亿元 同比增长6.9% 净利润4.91亿元 净利率7.4%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3] -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4.72亿元 每股基本盈利0.04元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7.78亿元 [3] - 总在管面积达5.96亿平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加4100万平方米 [3] - 公司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 现金压力仍是经营核心挑战 [5] 债务处理与经营策略 - 已与部分债权人达成协议不要求到期立即偿还负债 正磋商修订业务合并应付对价的还款计划 [4] - 实施成本控制措施 加大市场化拓展和创新业务推进以改善经营状况 [4] - 因中国恒大被清盘 从母公司获得经济利益的前景不乐观且高度不确定 [4] 行业扩张模式观察 - 物业管理企业通过承接关联房企项目实现规模扩张 TOP50企业8月新增关联方在管面积均值达20万平方米 [4] - 部分企业如武汉城市服务集团、中海物业和保利物业在关联方支持下单月新增超70万平方米在管面积 [4]
中国恒大,正式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8-25 15:33
退市安排 - 中国恒大自2024年1月29日起停牌 连续停牌18个月后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取消上市地位[1][2] - 公司无意就上市委员会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 最后的上市交易日定为8月22日 但未复牌交易[1][2] - 停牌前股价为0.163港元/股 总股本132亿股 总市值约21.52亿港元[1][3] 历史表现与市值变化 - 公司于2009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巅峰时期2017年市值一度达约4000亿港元[3] - 2021年流动性问题爆发后股价从14港元/股持续下跌 至2024年1月停牌时沦为"仙股" 市值仅21.52亿港元 较巅峰时期缩水约99.5%[3]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证监会2024年5月查明 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 虚增利润超900亿元[5] - 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 时任董事长许家印被处以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5] - 多位前高管因涉嫌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公司债等被警告并罚款[5] 债务与清盘状况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负债总额24740.9亿元 剔除合约负债后为16197.3亿元[8] - 截至2023年11月末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累计约3163.91亿元 逾期商票累计约2055.37亿元[8] - 清盘人直接管控的实体资产价值总额约270亿港元 可变现金额约20亿港元[8]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到187份债权证明表 债权总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 远超公司2022年底披露的275亿美元负债额[9] 退市影响与后续处置 - 退市后清盘工作继续推进 清盘人将有序保全及变现资产以保障债权人利益 并推进法律诉讼追求高价值回收[8][9] - 退市后不再受上市公司披露与股东权益约束 可更灵活处置境内外资产 但债权人议价能力与信息透明度下降[9] - 债务规模超2万亿 资产处置因市场环境和政策限制难度较大 市场信心缺失进一步加大融资难度[6]
中国恒大,正式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8-25 07:48
退市安排 - 公司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被列入"已除牌证券"类别 [1] - 退市原因为连续停牌超18个月且未满足复牌指引 触发联交所"快速除牌"机制 [1][2] - 公司未就取消上市地位决定申请复核 [1] 股价与市值变动 - 停牌前股价报0.163港元/股 总市值21.52亿港元 [1][2] - 巅峰期2017年市值曾达约4000亿港元 较峰值缩水约99.5% [2] - 2021年流动性危机爆发后股价从14港元持续下跌至停牌前 [2]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9-2020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 虚增利润超900亿元 [3] - 证监会因债券欺诈发行对恒大地产处以顶格罚款4700万元 [3] - 实际控制人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多位前高管因财务造假被警告并罚款 [3] 债务规模与清偿情况 - 截至2022年6月负债总额2.47万亿元 剔除合约负债后为1.62万亿元 [6] - 截至2023年11月末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累计3163.91亿元 逾期商票2055.37亿元 [6] - 专家指出债务规模超2万亿元 资产处置因市场环境及政策限制面临困难 [4] 清盘进展 - 清盘人直接管控实体资产总值约270亿港元 可变现金额约20亿港元 [7] - 已收到187份债权证明表 申报债权总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 [7] - 清盘人推进法律诉讼追求高价值回收 整体重组尚无明确可行路径 [7] 退市影响分析 - 退市后不再受上市公司披露约束 资产处置灵活性提升但债权人议价能力下降 [8] - 退市不影响清盘工作继续推进 跨境债务回收大概率走向司法清算模式 [5][8] - 债务问题涉及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 影响日常经营和保交房工作 [8]
中国恒大,正式退市!
券商中国· 2025-08-25 07:32
退市安排 - 中国恒大自2025年8月25日起正式从港交所退市,被列入"已除牌证券"类别 [1][2] - 港交所于2025年8月20日公告,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取消该公司上市地位,公司未申请复核 [2] - 最后上市交易日定为2025年8月22日,但未复牌交易,直接于8月25日退市 [5] 停牌背景与规则 - 公司自2024年1月29日起连续停牌18个月,触发联交所"快速除牌"机制 [3] - 停牌前股价为0.163港元/股,总股本132亿股,总市值21.52亿港元 [3][6] 历史表现与危机演变 - 2009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7年市值一度达4000亿港元 [6] - 2021年流动性问题爆发,股价从14港元/股持续下跌至停牌前的0.163港元/股,跌幅超98% [6] - 2023年9月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7]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9-2020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超5600亿元,虚增利润超900亿元 [8] - 证监会2024年5月对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处以行政处罚,许家印被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 [8] - 多位前高管因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被警告并罚款 [9] 债务规模与清算进展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负债总额2.47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后为1.62万亿元 [11] - 截至2023年11月末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累计3163.91亿元,逾期商票2055.37亿元 [11] - 清盘人管控资产价值约270亿港元,可变现金额约20亿港元,已收到债权总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的申报 [12] 退市影响与行业分析 - 退市后清盘工作继续推进,但整体重组尚无明确可行路径 [12] - 公司债务规模超2万亿元,资产处置因市场环境和政策限制难度较大 [10] - 退市后不再受上市公司披露约束,债权人议价能力与信息透明度下降 [13]
恒大债权人回血难:许家印至今仍拒绝披露资产 二当家夏海钧藏身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8-15 12:04
公司退市与清盘进展 - 中国恒大确定于8月25日摘牌退市 结束4年资本市场风波 [2] - 香港高等法院于2024年1月正式下令清盘 并开启摘牌倒计时 [3] - 清盘人累计变现资产仅约20亿港元(2.55亿美元) 对比债权人申报总额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差距显著 [3] 债务与资产状况 - 公司总负债规模达2.39万亿元 总资产仅1.74万亿元 存在6500亿元资产缺口 [2][3] - 剔除合约负债后实际负债仍达1.78万亿元 境外债务重组未取得明显进展 [3] - 清盘人收到187份债权证明 申报债权总额约3500亿港元(450亿美元) 较2022年披露的275亿美元负债大幅增加 [3] 对创始团队的法律追责 - 清盘人起诉许家印、丁玉梅、夏海钧等7名被告 指控其批准2018-2021年问题财务报表违反管理责任 [3] - 追讨许家印及相关人员约60亿美元(438亿元人民币)的股息及酬金 香港法院冻结其全球范围内600亿港元资产 [4] - 许家印私人飞机被清盘人接管 估值2500-3000万美元 较全新价格折价30%-40% [4] 资产转移与隐匿行为 - 许家印通过"技术性离婚"将427亿元资产转移至前妻丁玉梅名下 [7] - 在海外设立23亿美元家族信托基金 为子女提供资产保障 [7] - 夏海钧在美国加州通过妻子持有3处不动产、4辆汽车及信托资产 总值2400万美元 [12][15] - 夏海钧2008-2022年累计薪酬达18.55亿元 日均收入超77万元 [16] 高管隐匿与法律应对 - 夏海钧藏身美国加州 定期参加当地体育活动并与家人同住 此前提供虚假加拿大地址 [12][17] - 香港法院冻结夏海钧在港600亿港元资产 并禁止其妻子处理相关资产 [9][11] - 深交所于2023年5月公告无法与夏海钧取得联系 其香港豪宅曾以8200万港元贱卖(估值1.6亿港元) [17][18] 公司治理与历史分红 - 许家印持有恒大近60%股份 过去十年通过分红获得超70亿美元收益 [7] - 恒大通过离岸公司架构将900多亿元分红转移至境外 主要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 [7] - 夏海钧作为"三高模式"推进者 2017年薪资达2.7亿元 登顶福布斯香港上市中资股CEO薪酬榜 [16]
清盘只是开始,恒大好戏马上要登场
水皮More· 2025-08-15 09:20
恒大清盘退市事件分析 - 中国恒大已被取消上市地位 标志着公司进入后爆雷阶段 [4][6] - 清盘人起诉许家印等7名被告 指控其违反管理责任并追讨约60亿美元股息及酬金 [10] - 香港高等法院冻结相关人士全球范围内共600亿港元资产 并要求遵循资产披露令 [10] 后爆雷阶段责任追究 - 追究个人责任成为该阶段主要工作 涉及财务报告批准违规问题 [9][10] - 许家印等人被指控在2018至2021年期间批准存在问题的财务报表 [10] - 相关人士配合度存在不确定性 可能影响追责进程 [11] 资本转移与监管防范 - 存在通过个人牺牲换取家族资产保全的模式 部分资产已转移至海外 [15][16] - 监管需警惕其他行业出现类似案例 建议追索不义之财并运用长臂管辖 [17][18] - 当前处罚仅限财务造假/市场禁入/罚款等 未能形成足够威慑 [17] 汽车行业风险防范 - 车企存在类似恒大模式风险 需防范财产转移和资金套取 [19][20] - 监管要求车企落实60天付款承诺 防止欺压中小企业和捐款跑路 [20] - 建议建立名单分级管理 重点监控亏损企业和民企跨境资金流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