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侧AI

搜索文档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体,端侧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证券时报· 2025-09-28 22:22
按照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的说法,UI(用户界面)现在已经是以人为核心,能适应用户的需求, 并在端侧进行处理。同时,用户体验的核心已转向智能体AI,这一变革正在重塑社会对所有智能终端 的认知:无论是智能手表、无线耳机还是智能眼镜,它们不再只是手机功能的延伸,而是开始直接与智 能体交互。他判断,智能手机不会消失,但是将迎来以智能体AI为核心的时代,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 不同品类的智能终端将共同定义全新的移动体验。 近日,高通发布了年度旗舰芯片,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演讲中,频频提到一个关键词——端侧AI(人工 智能)。 端侧AI是将AI模型部署在终端设备上,让终端设备具备本地的智能处理能力,无需依赖云端服务器就 能完成一些AI任务。与之相对应的是云侧AI,云侧AI是指将人工智能的模型训练和推理任务放在云端 服务器进行处理。 从名称上就可以感受到端侧与云侧两种AI处理模式的差异。在端侧处理,省去了信息在终端与云端的 交互时间,处理速度更快,同时,个人数据也只保留在本地,不存在云端泄漏的风险,更有利于数据安 全。不过,端侧处理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计算资源与存储能力方面,端侧要明显逊色,相 比云端部署的大模型,端 ...
【e公司观察】从智能手机到智能体,芯片厂商竞逐端侧AI
证券时报网· 2025-09-28 10:52
近日,高通发布了年度旗舰芯片,在高通负责人的演讲中,频频提到一个关键词——端侧AI。 记者注意到,为了支撑端侧AI,高通也提到了计算架构的变化。安蒙称,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计算架 构体系,包括操作系统、软件、芯片都需要重新设计以支持这些新体验。他认为,在由智能体主导的未 来,智能体拥有丰富的情境理解能力,能记住用户的习惯,还能理解用户看到的内容,而高通正面向这 样的需求打造全新的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消费级的终端,未来工业级的终端也将具备AI能力。在业内人士看来,各行各业 中采用的大量传感器会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尚未被充分利用,摄像头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遍 布各个角落,为什么不让每一个摄像头都具备AI能力,使其能够基于输入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并做出决 策? 因此,端侧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不仅仅是如今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汽车,甚至未来每一 台工业级边缘终端、各行各业的传感器——无论是制造工厂、配送中心,还是零售场景,这些领域中的 传感器都将具备AI能力。 当然,强调端侧AI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云侧AI不重要。未来,最好的局面是,无论在终端还是云端进行 AI处理,二者都将无缝协同,实现边缘侧"云+端" ...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体,芯片厂商竞逐端侧AI
证券时报网· 2025-09-28 10:42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一些端侧AI应用已经崭露头角。例如,当你想要利用AI为你制作一份旅游计划表 时,传统的AI会为你提供一份大众化攻略,但通过端侧AI,它可以自动识别你的日历表中哪些日期、 哪些时段已经安排了其他行程,在制作攻略时会主动避开这些时段,从而提供更合理的出行建议。 无独有偶,联发科在本周发布旗舰芯片时也对端侧AI功能着墨不少。该公司声称,其最新发布的旗舰 芯片率先支持Bitnet 1.58 Bit推理框架,端侧AI能力获得了史诗级的提升,大幅减少AI计算、图像识别 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运算对于云的需求,让以往需要依赖云端才能做到的4K超高分辨率文生图、128K 长文本处理、AI写真等功能得以在端侧实现。 近日,高通发布了年度旗舰芯片,在高通负责人的演讲中,频频提到一个关键词——端侧AI。 端侧AI是将AI模型部署在终端设备上,让终端设备具备本地的智能处理能力,无需依赖云端服务器就 能完成一些AI任务。与之相对应的是云侧AI,云侧AI是指将人工智能的模型训练和推理任务放在云端 服务器进行处理。 从名称上就可以感受到端侧与云侧两种AI处理模式的差异,在端侧处理,省去了信息在终端与云端的 交互时间,处理速度 ...
芯原股份(688521):25Q1营收高增 有望长期受益AIGC、自动驾驶、CHIPLET等新产业趋势
新浪财经· 2025-04-29 02:40
财务表现 - 25Q1实现营收3 90亿元 同比+22 49% [1] - 25Q1归母净利润-2 2亿元 毛利率39 06% 较24Q4的33 34%提升5 72个百分点 [1] - 25Q1研发费用3亿元 2024全年研发投入12 47亿元 [1] 营收结构 - 按下游领域划分 系统厂 互联网公司 云服务提供商 车企等客户营收占比37 3% 消费电子收入同比+103 81% 营收占比44 12% [3] - 按业务类型划分 芯片设计业务收入1 22亿元 同比+40 75% 其中28nm及以下工艺节点收入占比89 05% 14nm及以下占比63 14% [3] - 量产业务收入1 46亿元 同比+40 33% 半导体IP授权同比小幅下滑 [3] 技术布局 - AIGC领域 NPU IP应用于82家客户的142款芯片 覆盖服务器 汽车 平板电脑等终端 [3] - 数据中心领域 视频转码加速解决方案已应用于中国前5大互联网企业中的3家 [3] - 汽车电子领域 GPU IP ISP IP等获多家汽车芯片企业采用 覆盖座舱到自动驾驶 [3] - 智慧可穿戴领域 布局蓝牙耳机 智能手表 AR眼镜等产品线 [3] - 物联网领域 拓展22nm FD-SOI工艺的射频类IP [3] - Chiplet领域 从接口IP 芯片架构 先进封装等维度推进产业化 [3] 增长预期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9 02亿元 35 12亿元 43 2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 85亿元 -1 89亿元 0 92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