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

搜索文档
特朗普称美国“活过来了”,随时准备对华翻脸
搜狐财经· 2025-08-02 00:57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 - 美国实际GDP增速仅为0.5%,通胀率高达4.6%,导致普通美国家庭年度支出增加2800美元 [1] - 通用汽车等美国企业因关税战争损失超过11亿美元 [1] - 美国股市单日蒸发3.4万亿美元 [1] - 美国贸易逆差持续上升,2024年预计高达1.21万亿美元,比特朗普第一任期高出50% [6] 中国应对策略 - 中国拉拢盟友,韩国外长火速会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重启中断9年的磋商机制,韩国总统明确表示"不介入台海" [1] - 中国实施"China Plus N"战略,银河证券与中金公司共同出资10亿美元成立"东南亚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投资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港口和制造业 [2] - 珠三角3000多家出口企业获得8%的退税红包,缓解对美贸易下降压力(上半年对美贸易下降9.3%,对东盟出口增长5.9%) [2] - 中俄宣布将于8月举行"海上联合-2025"军演,规模涵盖日本海至东海,展示维护地区稳定的决心 [4] 国际社会反应 - 欧盟因冯德莱恩签署的"卖欧协议"爆发内讧,马克龙等领导人公开批评该协议 [4] - 加拿大在被美国加征35%关税后,联合墨西哥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 [4] - 澳大利亚总理秘密访华,签署巨额牛肉订单 [9] - 欧盟对美能源采购协议执行率仅为11%,却暗中增加对中国光伏板的进口 [9] - 印度承受美国加征25%钢铝关税,同时大量购买打折的俄罗斯石油,精炼后高价卖给美国 [9] 全球供应链变化 - 特朗普的关税战争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增加12% [9]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23% [9]
抛出“对等关税”新表格,引发全球市场再动荡,美蛮横加剧全球贸易战
环球时报· 2025-08-01 22:27
美国新关税政策 - 美国政府宣布对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征收从10%到41%不等的关税,8月7日起执行 [1] - 已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日本、韩国、欧盟将被征收15%的关税,未达成协议的印度将被征收25%的关税,叙利亚被征收41%的关税 [1] - 加拿大对美出口产品的关税从25%上调至35%,8月1日起执行 [1] - 美国进口产品的平均税率将从年初的约2.5%上升至18.4% [4] 各国反应 - 加拿大总理卡尼表示"失望",加拿大官员呼吁抵制美国货 [1] - 瑞士政府对39%的税率表示"非常遗憾" [3] - 印度对美国25%的关税税率很不满意 [3] - 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称美国对柬埔寨出口产品征收19%关税,比之前宣布的36%有所降低 [6] 经济影响 - 亚洲和欧洲主要国家股市8月1日全部下跌,欧洲股市跌至一个月低点 [7] - 美国7月的就业增长未能达到预期,失业率从4.1%上升至4.2% [7] - 专家认为新关税政策将导致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和经济增长放缓 [6][7] - 全球贸易体系或将加快向区域化、碎片化方向演进 [8][9] 政策特点 - 美国新关税政策以"双边谈判结果"和"贸易失衡程度"为衡量标准,对各国实施差异化的税率 [6] - 通过第三国转运以规避关税的产品将被加征40%的额外关税 [4] - 美国企图凭借"关税施压+标准输出"来主导新贸易规则 [9]
特朗普主义与全球经济秩序新趋势|封面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1 09:21
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经济秩序演变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构筑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基石,核心原则是"资本至上",强调打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3] - 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美国利益分配不均,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和精英群体获取大部分利益,而工薪阶层和中小企业遭受损失,2001年以来美国关闭近6万家工厂,流失480万制造业岗位[4] - 全球化加剧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企业税源流失迫使政府依赖个人所得税,加重工薪阶层负担[4] "美国优先"思潮的崛起 - 特朗普主义和MAGA运动以"美国优先"取代"资本至上",要求资本优先服务美国利益,通过关税等手段限制资本自由流动[4][5] - 关税政策旨在抵消外国厂商成本优势,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创造就业岗位[5] - 特朗普主义重塑美国国内价值共识,共和党从自由贸易支持者转变为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者[5][6] 拜登政府的政策延续与失败 - 拜登政府虽口头反对特朗普,但延续了其贸易保护政策,拒绝重返TPP等自由贸易协定[9] - 2022年耶伦提议全面取消对华关税以缓解通胀,但因政治因素(如"罗伊诉韦德"案)未能实施[10] - 社会问题(如堕胎争议)意外影响经济政策走向,导致修复全球贸易环境的机遇错失[10] 全球经济秩序的未来趋势 - 特朗普2024年回归标志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自由主义经济秩序面临终结[8] - 美国两党在"捍卫工人利益"上达成名义共识,但政策分歧仍存[9] - 全球经济秩序演变受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驱动,非单一经济逻辑可解释[10]
25%关税!特朗普对印度下手了 | 京酿馆
搜狐财经· 2025-07-31 11:03
贸易政策变动 - 美国宣布自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附加未披露额度的"罚金" [4] - 印度对美出口关税将超过越南(20%)、印尼和菲律宾(19%)、日本和韩国(15%) [4] - 特朗普称印度存在"世界上最高的关税"和"最严格非货币贸易壁垒" [4] - 2024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为457亿美元,低于越南的1046亿美元 [6] 谈判核心矛盾 - 农产品市场开放是主要障碍 美国要求印度开放以弥补其农业270亿美元损失 [7] - 数字税问题构成另一障碍 印度对年营业额超26万美元企业征收2%数字税影响美国科技公司 [7] - 印度农民协会组织全国抗议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7] 地缘政治因素 - 美国首次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罚金" 因印度从俄罗斯购买武器装备和能源 [9] - 俄制装备占印度进口份额从76%峰值降至36% [10] - 印度每月从俄进口8万-10万吨原油及30万吨燃料油 [11] 印度应对策略 - 印度曾提出2030年实现美印双边贸易5000亿美元目标并承诺采购美国油气军备 [6] - 莫迪政府试图将谈判延期至10月后但遭特朗普拒绝 [14] - 人民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限制莫迪在农业议题让步空间 [15] 行业影响评估 - 美国科技公司成为特朗普重点维护对象 受印度数字税政策直接影响 [7] - 俄罗斯能源和军火出口商面临美国施压导致的印度市场不确定性 [9][10] - 印度农业部门面临美国农产品进口冲击风险 [7][15]
漫评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进三出”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31 02:10
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宣布,美国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该决定将于2026年12 月31日正式生效。 根据布鲁斯发表的声明,美国决定退出的理由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分裂性的社会和文化 事业,过度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 这是美国第三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美国宣布退出该组织,在2003年重新加入;2017 年,美国宣布再次退出,2023年又重返该组织。 漫画作者:马宏亮(人民网版权图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国长期拖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并"三进三出",这不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为,而是赤裸裸 的"美国优先"。 ...
关税大限临近 韩国提议投资数十亿美元帮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华尔街见闻· 2025-07-30 08:47
面对特朗普政府设定的8月1日贸易协议最后期限,首尔方面提出名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 大"(MASGA)的重大项目提案,试图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 日前,据参考消息援引韩联社报道称,这一数十亿美元的提案项目旨在满足特朗普政府对造船领域 的"强烈兴趣"。韩国已准备全力以赴,通过这一重大提议达成最后时刻的贸易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提议直击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核心,可能成为避免关税的关键筹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副总理Koo Yun-cheol和外长Cho Hyun将于下周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和国务卿 卢比奥会面。 造船合作成谈判焦点 据媒体报道,韩国两大造船集团HD现代和韩华集团已经在加速对美投资,并加强与美国造船企业的合 作伙伴关系。 HD现代已与美国船厂运营商Edison Chouest Offshore携手,计划到2028年在这家美国公司的船厂建造中 型集装箱船。 这些投资反映出韩国企业对进入美国造船市场的积极态度,同时也为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 础。 特朗普政府将造船业复兴列为"美国优先"政策的重点之一。据环球时报,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9日签署一 项行政令,重振美国造船业。 分析指出,白宫可 ...
关税大限临近,韩国提议投资数十亿美元帮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华尔街见闻· 2025-07-30 03:54
日前,据参考消息援引韩联社报道称,这一数十亿美元的提案项目旨在满足特朗普政府对造船领域 的"强烈兴趣"。韩国已准备全力以赴,通过这一重大提议达成最后时刻的贸易协议。 面对特朗普政府设定的8月1日贸易协议最后期限,首尔方面提出名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MASGA)的重大项目提案,试图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提议直击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核心,可能成为避免关税的关键筹码。 这些投资反映出韩国企业对进入美国造船市场的积极态度,同时也为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 础。 特朗普政府将造船业复兴列为"美国优先"政策的重点之一。据环球时报,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9日签署一 项行政令,重振美国造船业。 分析指出,白宫可能对推进MASGA计划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符合特 朗普"美国优先"理念以及将这一被遗忘的产业带回国内的愿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副总理Koo Yun-cheol和外长Cho Hyun将于下周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和国务卿 卢比奥会面。 造船合作成谈判焦点 韩国总统办公室在上个周末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确认了美方对造船业的强烈兴趣,两国同意合作 制定包括造船 ...
日媒:日版“MAGA”崛起,深刻改变日本政治生态
环球时报· 2025-07-29 22:57
日本政治格局变化 - 日本参议院选举显示政治秩序根基瓦解 执政联盟自民党和公明党丧失参议院过半数议席 [1] - 保守派政党"参政党"凭借"日本人优先"口号崛起 在国会建立立足点 [1] 参政党选举表现 - 参政党在参议院选举赢得14个议席 比例代表制得票740万票 位列政党第三位 [2] - 该党创立于2020年 创始人神谷宗币强调"守护国土和生命 反对自民党对外妥协" [2] 选民基础与诉求 - 参政党支持者认为自民党代表财阀利益 不满其在外交和外国人政策上的软弱 [3] - 保守选民担忧外籍人口增加导致日本文化被侵蚀 对现状忍无可忍 [3] 政治运动特点 - 参政党与特朗普MAGA运动相似 均依赖社交媒体动员 推动民粹主义议程 [4] - 日本政治可能走向对立和分裂 议会内阁制运作或更加混乱 [4]
美欧达成贸易协议,最大赢家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另一个不是欧盟
搜狐财经· 2025-07-29 20:45
美欧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欧达成总贸易额近2万亿美元的协议 美国将原计划30%关税降至15% 适用于大多数欧盟出口商品 [3][9] - 协议包含"零关税清单" 涵盖飞机及零部件 仿制药 半导体生产设备 部分化学品和农产品 [9] - 欧盟承诺三年内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 包括液化天然气 石油和核燃料 [9] - 欧盟同意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 覆盖基础设施 数字产业和清洁能源 [9] - 欧盟需开放20万亿美元市场 全面接受美国汽车和工业产品标准 [9] 汽车行业影响 - 美国对欧盟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15% 德国车企每辆车成本增加3000-5000美元 [9] - 欧盟车企需花费数十亿欧元改造技术以适应美国排放标准 [9] - 德国作为汽车出口大国 车企利润受挤压 可能面临30万-50万个岗位流失 [13] 能源行业影响 - 欧盟能源采购转向美国 三年7500亿美元订单将显著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 [9][15] - 美国能源部将扩大天然气出口并简化审批 有望主导全球LNG市场 [9][18] - 俄罗斯能源收入将大幅减少 经济压力增大 [15] 半导体与制药行业 - 半导体和药品关税定为15% 但欧盟争取到过渡期调整标准 [9] - 半导体生产设备被列入零关税清单 利好相关贸易 [9] 投资与市场准入 - 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将刺激美国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发展 [9][12] - 欧盟市场对美国汽车和工业产品全面开放 需按美国标准执行 [9] 地缘政治影响 - 欧盟减少对俄能源依赖 间接削弱俄罗斯军费来源 为乌克兰提供战略缓冲 [15] - 欧盟增加对美军购 可释放资源继续援助乌克兰 [15] 市场反应 - 欧洲基准指数上涨0.68% 德国DAX和法国CAC40跟涨 [18] 谈判过程关键节点 - 2025年3月美国提出对欧盟汽车 药品 半导体征收30%关税 [5] - 5月30日美国将钢铁进口关税从25%提升至50% [7] - 7月12日特朗普宣布8月1日起征收30%关税 最终7月27日达成协议 [7][9]
冯德莱恩刚离京,随即就向美国送上大礼,特朗普提醒少夸一句
搜狐财经· 2025-07-29 06:51
美欧贸易协议 - 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欧盟商品统一征收15%关税,低于此前威胁的30%但高于欧盟预期的10% [3] - 欧盟向美国开放零关税市场,承诺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油气能源,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并大规模采购美国军火 [3] - 协议内容显示欧盟做出重大妥协,欧洲民众成为最终买单者 [3] 欧盟谈判策略与结果 - 欧盟原本有能力在关税问题上与美国周旋,此前制定的对美国上千亿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对美国构成压力 [4]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与特朗普会面并妥协,放弃此前立场 [4] - 欧盟未能在博弈中争取更多利益,反而削弱自身话语权,战略自主性受到质疑 [6] 能源与经贸影响 - 欧盟同意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可能面临更高成本,与俄罗斯廉价能源合同形成对比 [6] - 美欧协议使得特朗普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可能将中国作为下一个施压目标 [6] 国际政治博弈 - 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对盟友采取强硬手段,欧盟在此次贸易争端中未能有效应对 [5] - 欧盟、日本等重要经济体妥协后,特朗普可能重新瞄准中国,试图逼迫中国接受其要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