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破译战国典籍中的文化密码
人民日报· 2025-08-03 02:08
清华简的学术价值与发现 - 清华简包含70多篇文献,其中60多篇是已失传2000多年之久的佚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4] - 内容涵盖诸子思想、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律法术数、医学方技等,世所罕见 [5] - 《算表》被认证为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 [5] - 《五音图》和《乐风》是继曾侯乙编钟之后先秦音乐史上又一重大发现 [6] - 《两中》等篇目为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坚实支撑 [6] 清华简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 研究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破译千年密码,已出版14辑整理报告,第十五辑即将出版 [4][7] - 最新一辑整理报告涉及中国古代早期相马、疗马、驯马,比已知历史文献记录更早 [7] - 清华简整理工作已进入尾声 [4] - 研究团队由近20人组成,80后学者占比近50%,年轻学者逐渐成长 [13] 清华简的研究方法与挑战 - 编连困难是首要问题,2000多枚竹简大多零散杂乱,无简序编号、无篇题 [8] - 认字困难,清华简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所写,部分字形首次出现,字义理解需深入研究 [9] - 研究需多学科支撑,包括古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 [9] - 集体会读时,专家们对同一字可能出现多种理解,分歧难以统一时会保留不同意见 [10] 清华简的普及与传播 - 通过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普及类书籍、公选课程等形式推广清华简 [11][1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等普及类读物广受欢迎,内容简洁易懂 [12]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竹简上的经典"展览,用通俗语言讲述竹简故事 [14] - 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等公选课十分热门,吸引学生跨专业研究古文字学 [12][13]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
央视网· 2025-08-02 14:11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成片绿意的转变,建设者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下采用原始方法进行生态修复[3][5][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的绿色丝带,缝合城市生态肌理并促进人自然和谐共生[6][10] - 高原生态修复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绿色成为西藏最蓬勃的底色[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等保留历史痕迹,新生代续写文化传承新篇章[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扎服饰将文成公主传说转化为"穿在身上的文化基因",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11][14] - 文化传承不仅保护建筑技艺,更承载民族记忆与心灵归属[15] 产业发展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运行风电场,体现"缺氧不缺精神"的技术突破与绿色发展理念[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雪域花谷等项目实现科技与生态共生,推动乡村振兴[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牧草,为高原畜牧业提供新动能[21][23][25] - 琼结县蔬菜基地产出小番茄等作物,丰富高原"菜篮子"工程[21][27] 民族团结 - 拉萨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居民共居,通过日常互助体现"石榴籽"式团结[26][31]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及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构建温馨社区服务体系[30][33][34]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14: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
看点多多!上万名观众参加大阪世博会青岛日活动
齐鲁晚报· 2025-08-01 06:40
绿色低碳发展 - 青岛展示绿色低碳领域实践成果 包括海洋生态保护和新能源产业布局 [2] - 环保材料搭建展陈 传递低碳发展理念 [2] - 播放《青岛生态》宣传片 呈现"山海相依 城绿相融"自然景观 [2] 产业实力展示 - 海尔 海信 青啤参展 展示智能温控技术 超高清方案和啤酒文化品牌 [4] - 播放《平度睫毛产业》介绍 威奥轨道 北辰循环等企业宣传视频 [4] - 30余家企业参加经贸交流 涵盖食品 纺织服装 新能源 高端制造等行业 [7] 文化传承与交流 - 展示螺钿 刺绣 泥塑 贝雕等非遗作品 [5] - 古琴表演《流水》和莱西木偶天女散花展现传统艺术 [5] - 播放《帆船之都》《舌尖上的青岛》等外宣视频 多维度呈现城市魅力 [5] 国际合作与投资 - 发放《青岛投资指南》和特色纪念品 推广营商环境 [4] - 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向全球发出"投资青岛 共赢未来"邀请 [7] - 蛟龙号深海影像吸引日本及世界各地嘉宾关注 [4]
内蒙古林区:树皮作画 生活开“花”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04:44
行业转型发展 - 白狼镇从伐木业转型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当地伐木工人放下伐木工具 [1] - 树皮画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就业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京蒙帮扶和乡村振兴政策扶持成立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2][3] - 树皮画被打造为特色旅游商品 2019年至今参与中非文化交流并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亮相近20次 [2] 产品工艺特点 - 桦树皮经过蒸煮剥离压平剪裁粘贴等十多道工序制作 配以林间采集的天然材料形成画作 [1] - 树皮颜色随树木生长时间和环境不同呈现深浅不一的自然配色 每幅画具有独一无二的配色特点 [2] - 2019年产品设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做工画风装裱更年轻化与现代人需求相结合 [2] 市场销售表现 - 树皮画销量2019年后明显改善 产品年轻化改造后销售情况好转 [2] - 文创产品入选内蒙古礼物 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使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2] - 树皮画成为群众致富增收产品 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最多可每月增收4000元 [3]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 树皮画在当地有悠久历史传统 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开展义务教学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时间长短 传承人坚持"只要想学我就教"的教学理念 [3] - 作品《十二生肖系列》《我的蒙古马系列》《国潮系列》等屡获国内各大奖项 [2]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林区:树皮作画 生活开“花”
中国新闻网· 2025-08-01 01:05
行业转型与政策背景 - 白狼镇地处林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伐木业鼎盛时期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伐木工人转型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4] - 树皮画作为传统技艺进入人们视线 因桦树皮取材方便 颜色丰富且耐腐蚀 当地民众历来用其制作生活用品 [4] 公司发展与商业模式 - 树皮画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就业 旅游和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京蒙帮扶和乡村振兴政策扶持 2021年成立树皮画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5][6] - 销售渠道打通线上+线下 文创产品入选内蒙古礼物 2019年至今参与近20次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展览 [6] - 产品系列包括十二生肖系列 我的蒙古马系列 国潮系列 屡获国内大奖 2019年实现产品年轻化转型 销量显著提升 [6] 生产技术与管理 - 桦树皮经过蒸煮 剥离 压平 剪裁 粘贴等十多道工序 配以林间天然材料制成画作 [1] - 白狼镇拥有得天独厚桦树资源 自然死亡树木的树皮不腐烂 因生长时间和环境不同呈现深浅不一颜色 [5] 人力资源与社会效益 - 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开展义务教学不分男女老少 [5][6] - 当地妇女通过制作树皮画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例如54岁前林业工人赵桂华每月最多增收4000元 [6][8] - 50多岁的周艳辉等当地居民从伐木转型学习树皮画制作 工作室模式带动群体参与 [1][3]
传承文化瑰宝 架起友谊桥梁(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文化传承模式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形成玛纳斯史诗立体化传承格局 创新实施传习+展演+推广模式[1] - 通过举办玛纳斯奇常态化培训 演唱大赛和研修班打造专业人才梯队[1] - 玛纳斯史诗走进校园 融入社区生活 亮相旅游景区 入驻文博展馆 从纸上记载变为身边故事[1] 文化保护机制 - 居素甫·玛玛依完整背诵吟唱20多万行8部玛纳斯史诗 使口头传唱转为文字留存[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为传承提供法治保障[1] 国际文化交流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同传唱英雄玛纳斯及其后代故事 共同挖掘史诗文化内涵[1] - 两国共同探索史诗现代表达 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1] - 文化传承保护交流互鉴模式为中吉友好关系奠定坚实民意基础[1]
八方速递
人民日报· 2025-07-30 23:52
湖南猪肉出口 - 湖南省上半年畜牧业总产值达956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 同比增长3.47% 增速中部第一 [1] - 湖南猪肉出口量达0.58万吨 占全国32.5% [1] - 生猪产业被纳入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 实施优质湘猪工程等三大工程推动养殖业发展 [1] 吉林延吉冷面大赛 - 2025世界冷面大赛(专业组)在吉林延吉举行 吸引中俄韩新等国60多名厨师参赛 [2] - 比赛设置面汤、面条、菜码等6个评分维度 由12名专家评委现场评审 [2] 江西抽水蓄能电站 -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 系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 总投资79.67亿元 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3] -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15.1亿千瓦时 可满足75万户用电 提升电网调峰能力300万千瓦 [3] - 年节约标准煤4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17万吨 [3] 天津五大道改造 - 民园1920街区改造采用文物修缮标准 通过脱漆工艺还原砖雕纹饰 [4] - 震损建筑按历史影像复原 百年老砖瓦片被嵌入公共空间展示 [4] 云南花卉产业 - 斗南花卉展览馆试运营 展示花卉全产业链 覆盖1600余品种 辐射50多国 [5] - 2024年交易量141.76亿枝 交易额115.74亿元 [5] 海南定安乡咖文化 - 第三届乡咖文化季开幕 设置花咖集市、琼剧表演等环节 18家乡咖参展 [6] - 活动将持续至9月30日 [7]
马可波罗上会IPO:创新领航,责任护航,驶向品牌新未来
搜狐网· 2025-07-29 09:02
公司发展历程与里程碑 - 公司于2025年启动IPO上市征程 [1] - 品牌创立初期率先开启瓷砖品牌化运营模式 [1] - 2003年荣获"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称号 [1] - 2007年建成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 [1] - 2024年同时获得"年度智造十强"与"年度领军品牌"双项荣誉 [1] 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 - 曲面岩板技术实现小半径圆弧造型突破 [3] - 2024年技术创新成果获得iF设计大奖 [3] - 持续高投入研发满足多样化设计需求 [3] 文化战略与产品系列 -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载体 [5] - 推出"中国印象"、"御品金砖"、"印象敦煌"等国潮系列产品 [5] - 印象敦煌系列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5] 社会责任实践 - 2010年成立爱心慈善基金开展援建学校与贫困助学 [7] - 建设爱心书屋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教育资源 [7] - 荣获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突出贡献爱心企业称号 [7] 未来战略规划 - 通过上市获得新发展机遇 [9]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 [9] - 深化文化内涵挖掘提升品牌价值 [9] - 保持社会责任投入参与公益事业 [9]
沉浸式文旅何以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势
消费日报网· 2025-07-29 02:40
沉浸式文旅发展趋势 - 文旅产业向个性化、深度化转型,沉浸式体验成为重要路径[1] - 新一代游客偏好从"看客"转变为"共创者",追求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1] - 旅游模式从"看风景"转向"创生活",从产品输出走向内容共建[1] 沉浸式文旅市场表现 - DIY手工体验类项目快速增长,如景德镇陶瓷、成都香囊、苏州缂丝、丽江扎染等项目火爆[1] - 沉浸式戏剧、研学营地、历史场景体验等形式日益成熟,如西安实景剧、杭州考古营、长沙夜游演出[2] - 项目带动住宿、餐饮、物流、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1] 沉浸式文旅产业价值 -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打破传统景点旅游的时间限制与消费瓶颈[1] - 为非遗技艺传承提供通道,从"展示"走向"传习",激活文化价值和商业空间[2] - 旅游产品从单点服务走向系统构建,从单一消费走向多维价值延展[2] 沉浸式文旅发展挑战 - 基础设施滞后与服务标准不一,接待能力不足、指导不专业[2] - 内容趋同缺乏创新,部分地区复制模式缺乏地域特色[2] - 产业化水平有限,多停留在个体作坊层面,缺乏品牌化支撑[2] 沉浸式文旅发展建议 - 完善配套服务和标准建设,提升体验可预期性与舒适度[3] -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专业化产品体系[3] - 推动旅游、文化、教育、电商等领域融合,形成完整消费闭环[3] 沉浸式文旅未来展望 - 实现传统文化、地方产业与现代需求的有效衔接[3] - 数字技术与内容创意将推动模式在更多领域复制深化[3] - 有望成为引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