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在布鲁塞尔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12 01:33
中欧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 中国驻欧盟使团、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主办"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活动于6月10日在布鲁塞尔邮政广场开幕 [1] - 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和配套活动 向世界阐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1] - 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 是向世界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1] 活动参与方 -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 -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 比利时东弗兰德省名誉省长扬·布里尔斯分别致辞 [2] 活动内容 - "千年运河 水韵江苏"专题展览展示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生活 [2] - "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 "运河茶语·中国茶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将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2] 中欧合作展望 - 活动作为外交部"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1] - 以运河为文化纽带 通过多元活动搭建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友好桥梁 对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 比利时与江苏近年来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维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期待进一步深化人文互动 拓展经济合作 [2]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新京报· 2025-06-11 13:5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中国已形成覆盖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网络 [2] - 实施超1万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修复6.2万件(套)珍贵文物 [2] - 博物馆参观人次呈现"井喷式"增长,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显著增强 [2] 制度与技术赋能 - 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精准管理 [3] - 实施"大遗址保护国家工程",对长城、大运河等150处大遗址开展系统性保护 [4] - 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苗绣、苏州缂丝等传统技艺现代化 [4]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 [4] - 辨证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基础上打造文化综合体 [4] - 文化遗产保护从"单打独斗"转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治理 [4] 创新与国际传播 -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数字敦煌"全球共享等项目激活文化遗产现代价值 [5] - 敦煌莫高窟壁画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成为国际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6] - 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如故宫)、"中国非遗文化周"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 [7]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 [6] - 中法在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领域合作推动技术交流 [6] -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的纽带 [6]
美国作家贾和普:千年蜀道是文明互鉴“活化石”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08:18
蜀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蜀道作为中国古代交通遗存,跨越千年历史,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促进国内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并成为丝绸之路在西南方向的重要延伸 [2][3] - 与西方罗马道路不同,中国道路网络在朝代更迭中不断修缮,延续两千多年,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全国性道路网络的发达表示惊叹 [3] - 蜀道不仅保存完好的石板路和古树名木,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8][9] 蜀道的跨文化传播 - 贾和普通过《剑门古蜀道行走记》向西方介绍蜀道的独特魅力,书中注重历史深度与文化普及的平衡,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内容 [5] - 书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提示文化遗产传播需与时俱进,善用虚拟现实技术、纪录片和互动平台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6] - 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蜀道文化走向世界,为其保护传承引入新理念与资源,进一步推动蜀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6] 蜀道的现代启示 - 从"蜀道难"到"蜀道美"的转变,反映了现代交通技术发展和旅游设施完善,以及中国人对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提升 [8] - 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建设智慧的结晶,其修建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现代游客徒步其上仍能感受到古人开山凿石的巨大挑战 [8] - 蜀道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连通性,与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不谋而合,促进了物质交流、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 [9][10] 蜀道的保护与发展 - 蜀道修缮与维护秉持"修旧如旧"原则,警惕过度商业化和不当开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保留历史风貌 [6] - 剑门关、广元、阆中和昭化等地历史遗址恢复原貌,损毁石板路得到修复,增设卫生间、停车场、路标和长椅等现代设施 [10] - 蜀道以崭新姿态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起中外文明对话的新平台 [10]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纪要
新浪财经· 2025-06-11 03: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于2025年6月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3] - 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多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协办,旨在推动中外文学理论交流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3]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强调文学研究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交叉融合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6] 核心学术观点 - 陈众议教授提出外语学科应回归本土,维护中华民族多元语言体系,并将人文学科提升至国家精神主权高度[8] - 聂珍钊教授主张重构文学理论体系,提出"脑文本"等三种文本形式,强调文学物质形态的根基性[11] - 曹顺庆教授指出需通过"重写文明史"解构西方中心论,确立文明互鉴作为人类发展基本规律[13] - 刘建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四项原则: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现实需求、数字时代适应性及正能量文化品格[16] 学科建设路径 - 朱国华教授强调西学中国化需克服文化无意识,借鉴佛教中国化经验实现"漫长的学术革命"[20] - 彭青龙教授主张外语学科转型应聚焦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五大维度[21] - 曾军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三大标准:标识性概念、原创理论及体系化结构,强调需突破西方范式[24] - 王宁教授呼吁打通中外文学界限,推动"外国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向以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地位[27] 方法论创新 - 蒋承勇教授主张跨学科研究,分析科学史对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揭示文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29] - 朱振武教授提出非洲文学研究需实现"平视思维"转型,构建包含"非主流文学"等概念的自主理论[32] - 杨金才教授提出四条话语创新路径:理论本土化、文本深度细读、跨学科视角及中国关切融入[36] - 张帆教授总结五种构建范式,强调需通过标识性概念界定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41] 学术平台作用 - 苏晖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期刊应强化理论创新功能,通过特色栏目服务国家文化战略[38] - 宋炳辉教授主张比较文学研究需平衡普适性与文化差异,整合跨学科资源[40] - 论坛闭幕式总结提出文学研究需根植本土实践,在文明互鉴中推进理论创新[49]
联合国迎来河南“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
河南日报· 2025-06-10 23:54
文化演出活动 -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文艺演出,迎接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 [1] - 演出包含器乐合奏、武术、舞蹈及合唱等多元艺术形式,以"世界的对话"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表达 [1] - 新乡箜篌非遗传承人鲁璐与多国艺术家合奏《美美与共》,中国杂技演员搭档外国小提琴演奏家进行跨界表演 [1] - 塔沟武校和河南体育学院学员的功夫表演获得观众热烈掌声,华服秀《锦绣之约》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1] 国际反响与评价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演员认为演出为多国文化交流提供新平台,呼应"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主题 [1] - 联合国副秘书长米格尔·安赫尔·莫拉蒂诺斯高度评价活动成功,称赞节目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1] - 东西方艺术交融展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图景 [1] 河南文化创新 - 河南文化近年通过《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实现"出圈",展现中原文化创新活力 [2] - 《唐宫夜宴》以灵动唐俑形象、《洛神水赋》以水下舞蹈形式呈现文明多元共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0 22:50
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概况 - 论坛以"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面向未来的城市合作"为主题,吸引全球22个国家26个友城代表团参与[6] - 上海已与59个国家95座城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包括2025年新增的希腊雅典、老挝万象、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等[6][8] - 论坛展示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建筑、低碳产业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吸引墨西哥城、胡志明市等代表关注[12][14] 重点合作领域 - **绿色航运**:上海与洛杉矶共建跨太平洋绿色航运走廊,首艘绿色甲醇燃料集装箱轮"阿莱特马士基"号已投运[7] - **农业与贸易**:老挝万象计划与上海开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合作,推动中资企业投资及老挝产品进入中国市场[8] - **城市治理**:第比利斯拟借鉴上海在交通规划、垃圾管理、绿色空间开发等领域的经验[9] - **文化旅游**:雅典提出与上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挖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潜力[10] 产业与技术合作动态 - 墨西哥城代表考察上海国际汽车城,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生产模式[12] - 越南胡志明市倡议建立"创新城市联盟",联合上海、新加坡等打造低碳物流基础设施[14] - 巴西里约热内卢引入中国电车、自行车及科技产品(如小米手机),推动当地绿色消费[17] 城市发展经验交流 - 利物浦市赞赏上海骑行基础设施和环保转型,计划学习相关经验[15] - 博洛尼亚市高度评价上海医疗系统、地铁服务和科技应用,称其为"全球公共服务标杆"[15] - 雅典市长体验豫园传统与现代融合模式,认为对城市更新具有参考价值[18]
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文明互鉴对应对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新华社· 2025-06-10 15:46
全球文明倡议 - 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马吉德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鉴包容,促进人类团结进步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1] - 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实现和平共处、包容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动力 [1] 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 面对复杂全球环境,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十分必要,人类力量在于多样性 [1] -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仁爱精神等方面有相通之处,为"亚洲价值观"提供文化基础 [1] - 深化文化与文明理解比以往更重要,需以文明力量促进互学互鉴和"善治" [2] 青年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 - 青年代表未来,是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需要发挥洞察力与创造力 [2] - 鼓励青年思考文化传统,参与跨文化对话与国际合作,加强彼此理解 [2] - 文明对话始于倾听,根植于同理心,持续于行动 [2]
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将走进比利时、克罗地亚
新华日报· 2025-06-04 23:08
中欧文化交流活动 -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将于6月9日—13日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展示中国大运河文化 [1] - 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是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1] - 活动以运河为文化桥梁,通过主体和配套活动阐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1] 活动内容 - 开幕式将于6月10日在布鲁塞尔邮政广场举行,同时举办"千年运河 水韵江苏"专题展览,分为历史、风光、非遗、美食四大板块 [1] - 展览包含《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化展示、江苏旅游资源和产品展示、非遗展示互动和江南美食展示体验等内容 [1] - "运河非遗·绽放欧洲"文化展示活动将于6月12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展示苏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并举办中比艺术家文化沙龙 [2] - "运河茶语·中国茶文化"展示体验活动将于6月13日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举行,围绕大运河沿线茶文化发展史,举办数字展览、展示体验和互动交流活动 [2]
淄博|2025国际青年交流大会·淄博国际友城40年活动开幕
大众日报· 2025-06-03 01:00
国际青年交流大会概况 - 2025国际青年交流大会·淄博国际友城40年暨第二届国际友好周活动在淄博市开幕,主题为"相聚淄博、合作发展",来自28个国家60余个代表团参与 [2] - 活动见证淄博国际"朋友圈"扩容升级,为全球青年与城市发展搭建对话合作桥梁 [2] 淄博国际友城发展历程 - 1985年与美国伊利市缔结首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2022年以来加速发展,三年内与9个国家10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4] - 目前已与五大洲25个国家40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14个国际友好城市+26个国际友好合作城市) [5] - 活动现场新增与巴西伊列乌斯市、意大利诺威市、波兰瓦尔卡市的友好合作城市签约 [4] 经贸合作成果 - 展洽会吸引100余家中外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涉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 [3] - 淄博飞源化工与菲律宾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山东联欧国际与马来西亚企业签约,智慧农业、清洁能源等项目预计带动超20亿元投资 [8] - 淄博已与211个国家/地区开展经贸往来 [9] 产业与技术创新 - 遨博智能机器人展示±0.02毫米精度的咖啡机器人,获多国订单,计划推出冰淇淋机器人、理疗机器人等产品 [7] - 淄博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力,通过"涉外服务平台+友城资源+产业项目"组合推动开放 [9] 青年合作与平台建设 - 大会聚焦青年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发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国际青年倡议》 [6][7] - 淄博涉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8大服务板块,试运行期间促成16个对外合作项目(总投资1.7亿元),助力企业出海 [8]
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大赛肯尼亚赛区决赛圆满落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1 10:10
才艺展示环节,学生们大放异彩,蒙古舞《白马》,舞姿灵动大气,感动全场。苗族舞《阿幺阿幺》,服饰艳丽,舞步婀娜;唱跳歌曲《爱 你》,青春洋溢,活力四射。歌伴舞《修炼爱情》,情感真挚,表演动人。唱跳《桃花笑》,可爱灵动又富有古典韵味;团扇走秀和诗朗诵的串 烧展现了古诗之美与汉服之美的充分融合......他们融中国之美于肯尼亚,对中华才艺进行了新的阐释,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盛况。 人民网内罗毕5月30日电(记者黄炜鑫)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决赛29日在肯雅塔大学国际语言文化中心大楼多功 能厅举行,共有来自不同地区12所中学的13名选手参加。 本次比赛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主办,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主题为"追梦中文,不负韶华",设有主题演讲、中文问答、才艺展示三个 环节。 在演讲环节,各位选手围绕"追梦中文,不负韶华"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们用流利的中文发表各具特色的演讲,讲述自己学习中文的初心、梦 想与成长,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选手们标准的发音、精彩的内容引起阵阵掌声。知识问答环节涵盖中国国情、语言知识及中华文化等多个 方面,选手们沉着应对、对答如流,展现出扎实的中文功底和广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