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搜索文档
齐鲁制药牵手国自然基金委 9900万元联合基金破解医药基础研究瓶颈
搜狐财经· 2025-07-01 1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签约 - 齐鲁制药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约,成为首个参与联合基金的生物医药企业,投入9000万元,基金委配套900万元 [1] - 该合作将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医药领域瓶颈提供新路径 [1] - 合作聚焦免疫失调、细胞异常增殖、基因突变与表达调控异常、代谢失常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五大核心领域 [6] 齐鲁制药的研发投入与创新战略 - 公司建立中美联动六大研发平台,形成5000人专职研发团队,其中百余名为国际高端人才 [8] - 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12% [8] - 累计上市320余个产品,实现药品全覆盖,在一致性评价过评数、首家过评数、国家集采中标数量行业领先 [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约6%,远低于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15% [7] - 医药行业创新药多为跟踪或模仿创新,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机制、新靶点 [7] - 联合基金旨在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国际合作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球约15亿患者使用其药品 [8] -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国际品质国民好药"品牌 [8] - 2024年度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第三 [7]
中国4家民营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企联合基金
中国新闻网· 2025-06-30 13:35
民企联合基金签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在北京签署,4家民营企业加入该基金[1] - 签约企业包括江苏恒瑞医药、深圳迈瑞生物医疗、杭州协合医疗用品、齐鲁制药[1] - 民营企业首次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体系[3] 基金设立目的 - 旨在引导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4] - 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4] -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4] 企业研究方向 - 恒瑞医药将聚焦肿瘤免疫、新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3] - 迈瑞生物医疗将联合高校攻关医学影像设备核心部件[3] - 协合医疗用品重点支持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3] - 齐鲁制药围绕生物药、小分子创新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3] 基金战略意义 - 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1] - 推动医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医药安全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撑[3] - 帮助民营企业突破技术封锁、解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设立民营企业联合基金项目
中国青年报· 2025-06-30 1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设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设立民营企业联合基金项目 江苏恒瑞医药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 杭州协合医疗用品 齐鲁制药4家民营企业正式加入该基金 [1] - 民营企业首次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国家基础研究体系 标志着民营企业正式进入国家基础研究体系 [1] - 基金旨在引导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 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核心科学问题 [1] 基金设立背景与目标 - 当前国家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但在突破关键技术和原始创新方面面临挑战 [2] - 基金将发挥导向作用 吸引高水平科技力量参与医药领域基础研究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国家医药安全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2] 参与企业的研究重点 - 江苏恒瑞医药将聚焦肿瘤免疫 新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 推动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 [2]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将联合高校攻关医学影像设备核心部件 加速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 [2] - 杭州协合医疗用品将重点支持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 突破可吸收材料 高精敏检测等关键技术 [2] - 齐鲁制药将围绕生物药 小分子创新药等领域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 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2]
山东省科技大会侧记|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新华网· 2025-06-28 02:09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万华化学作为化工行业科技领军企业,承担多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学、电化学等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3] - 山东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出台人工智能赋能高端装备、化工、铝业等行业推进方案,推动传统产业孕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3] - 山东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建设,引导企业承接和应用先进成果 [3] 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 - 山东省布局"基础研究特区",推动制度突破和创新资源聚集,支持科研人员探索前沿领域 [2] - 胜利油田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实现埋存降碳与增产原油的深度耦合,为能源行业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 山东省加快水动力平台、空天动力、深地探测、电磁橇等大科学装置预研建设,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2] 医疗健康领域创新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构建覆盖全省一亿人口的医防融合、双向转诊新体系,提升感染性皮肤病快速处置能力,实现疑难重症患者省内高质量诊疗 [3] - 健康卫生领域成果在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中表现突出,贡献麻风病防治的中国智慧 [3] 人才与创新生态建设 - 青岛出台成果转化创新改革"10条"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为60家重点高校院所组建"一对一"服务专班 [4] - 青岛推出人才购房券、高校毕业生免租金住宿等政策,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87万人,加速济青人才平台创建 [4]
厚植自由包容土壤
环球网资讯· 2025-06-27 07:56
科技强国建设 - 建成科技强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1] -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依赖创新文化生态降低原创成本并提高模仿代价 [1] 创新文化生态要素 - 原创性科研需要激发创造力、包容多样性、鼓励冒险并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 [2] - 追求卓越价值理念,瞄准"从0到1"突破,重视研究深度和质量而非产出数量和速度 [2] - 宽容失败的价值认同,设立"失败奖"等机制认可科研遗产和基础性工作价值 [3] - 多元自由的学术土壤,鼓励颠覆性探索和跨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 [3] 创新文化生态完善路径 -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推行5-10年长周期评价,引入国际同行"双盲评议",设立容错机制 [4] - 改革科研资助机制,设立原创探索专项基金和"非共识项目"绿色通道,建立"失败资助"机制 [4] - 优化学术环境,实施"三年沉默期"规则,采用反效率主义资源分配营造宽松科研环境 [5] 科学发现与创新文化 - 伟大科学发现是"冒险者的游戏",需构建"以卓越为目标,以失败为阶梯"的创新文化 [6]
江苏 “高原”之上起高峰
经济日报· 2025-06-26 22:3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江苏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 - 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重点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力争2035年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中心 [3] -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应用基础研究策源、高新园区新质转型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3] 基础研究投入与成果 - 江苏省设立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 [2] - 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2]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居全国第一 [2] - 预计到2024年底,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5%,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5.6% [2] 区域创新案例 - 无锡锡山区新增科技型企业超1500家,推进"16+3+2"个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抢抓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4] - 南京六合区借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港,聚焦飞行器设计、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前沿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闭环 [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7万家、居全国第二,科创板上市企业111家、数量全国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跃居全国第一 [7] - 50家企业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13.3%,181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23.1% [7] - 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出台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8] 产业技术创新与集群发展 - 江苏省面向"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征集产业链短板技术,1200余家企业围绕重点需求开展自主研发 [6] - 牵头和参与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数量全国第一 [8] - 重点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做好创新中心培育、研发机构建设、创新载体赋能 [8]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 2025-06-19 23:00
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1]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1] - 科技是大国兴衰的核心变量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大国发展必然规律 [1] 科技管理体制优化 - 需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出题-答题-评价"机制 [2] - 需加强战略规划 政策措施 重大任务 科研力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2] - 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坚力量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3] - 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在市场化力量不愿涉足领域集中攻关 [3] - 推进国家实验室改革 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 [3]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企业贡献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 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主力 [3] - 注册制改革后90%科创板/北交所公司 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 [3] - 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 高被引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 量子/生物/AI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4] -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于发达国家 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科研生态待完善 [4] - 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 [4]
任正非这么老了,思维还这么高远前沿,厉害!
搜狐财经· 2025-06-14 10:37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1800亿人民币 其中600亿专门用于基础研究且不设考核指标 [2] - 坚持"数学补物理 非摩尔补摩尔"的芯片技术突破路径 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竞争力的根基 [2] - 采用"聚焦主航道"战略 28年专注核心技术创新 不盲目追逐短期风口 [3] 技术布局与创新理念 - 判断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布局AI领域具有战略前瞻性 [2] - 推行"洋葱式开源"策略 鸿蒙系统既保护核心技术又扩大生态同盟 [2] - 设立"黄大年茶思屋"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倡导开放合作而非闭门创新 [2] 全球化竞争与行业洞察 - 提出"中国制造业未来不在美国"的论断 对全球产业格局有独到见解 [2] - 对比中美高铁系统差异 强调国家战略对基础设施和科研的引领作用 [4] - 认为中国需通过开放促进进步 尤其在能源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优势 [4] 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 - 反对泡沫经济和浮躁心态 批评炒股炒房等投机行为对科技创新的侵蚀 [4] - 践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主义 注重理论突破而非弯道超车 [2][4] - 保持清醒自我认知 避免民族情绪煽动 强调持续学习才是竞争力源泉 [3]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人?(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02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 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决定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 [1] -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长期主义精神,如陈景润花费10多年证明"1+2",屠呦呦经历190多次失败提取青蒿素 [1] - 华为公司1/3的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且不考核,体现对基础研究的战略耐心 [2] 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4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497亿元,占研发经费比重从4 8%提升至6 91% [2] - 中国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等领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产出铁基高温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重大原创成果 [2] - 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中国科研产出保持世界第一并扩大领先优势 [2] 基础研究人才的作用 - 高水平人才是基础研究的顶梁柱,如"两弹一星"科学家理论先行,华为上万人15年将数学论文转化为5G技术 [3] - 中国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建立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黄大年茶思屋"等平台 [3] - 赋予科研人才更大自主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 [3] 基础研究的未来展望 -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源自科技工作者长期坚守,如华为持续投入基础研究 [4] - 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中国基础研究将创造更多世界级成果 [4]
任正非欣赏的两个人,有怎样的故事
搜狐财经· 2025-06-11 13:18
华为研发战略与基础研究投入 - 华为年度研发费用达1800亿元,其中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且不设考核指标 [7] - 公司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开放全球科技信息查阅功能 [7][16] - 基础研究采用长期主义策略,与院校合作建立开放创新机制,不设成果时间表 [7][16] 科学家案例与技术创新启示 - 罗登义团队上世纪40年代发现刺梨营养价值,现发展为贵州百元级维生素饮料产业,带动农民脱贫 [3][4][6] - 黄大年团队自主研发航空重力梯度仪,填补我国深地探测技术空白,产品具有军民两用特性 [10][11][13] - 黄大年曾用个人经费建立"茶思屋"创新空间,华为以此命名科研平台延续其精神 [13][14] 产业转型与科技应用前景 - 刺梨从抗战时期的营养补充品发展为现代高端饮料产业,验证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3][6] - 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速度领先,预计将催生大量本土技术模型 [17] - 统一大市场形成将助力突破技术封锁,推动产业复兴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