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更正

搜索文档
受花房集团拖累大幅调减2022年度净利润 宋城演艺及相关责任人收警示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4:57
公司监管处罚事件 - 公司因会计差错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追溯调减2022年利润总额和归母净利润各5740 4万元 导致盈亏性质变化 [2] - 公司董事长张娴 总裁商玲霞 财务总监陈胜敏 董事会秘书赵雪璎被采取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 [2] - 会计差错涉及2022年一季度至三季度报告的追溯调整 [4] 联营企业花房集团影响 - 公司持股35 35%的花房集团因参股公司被警方调查 导致无法提供经审计年度业绩 触发年审会计师对2022年财报出具保留意见 [3] - 花房集团追加确认1 55亿元预计损失和1991万元公允价值损失 迫使公司同步更正2022年财报 [3] - 2023年公司对花房集团计提8 61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截至2024年末账面价值7 76亿元 [5] 财务数据修正细节 - 2022年归母净利润更正后为-4774 6万元 调减金额占更正前利润总额和归母净利润的414 75%和594 37% [4] - 花房集团事件导致公司2023年一季度至三季度报告均需追溯调整 [4] 投资者关注与公司回应 - 投资者在业绩说明会上建议独立董事推动剥离花房集团股权 [5] - 独立董事回应称花房集团正在按程序推进摘牌后工作 将适时建议股权处置 [5] 花房集团经营状况 - 花房集团由花椒直播与六间房合并 2022年12月港股上市 2023年12月退市 上市仅2年 [5] - 2023年后营收萎缩 亏损扩大 参股公司涉案导致超1亿元账户被冻结 [4][5] - 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不参与花房集团具体经营 [4]
铂力特: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4年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0 12:57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3亿元,同比增长15.02%,全部收入来源于直销模式,航空航天领域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2] - 新增第五大客户为海外客户的贸易商,该客户采购公司自研3D打印设备增长较多 [2] - 前十大客户中前四大客户均为航空航天央企集团,其应收账款合计6.12亿元,占前十大客户应收账款的86.84% [9] - 公司3D打印设备销售给前十大客户的设备均已实际安装运行,除EXW贸易条款销售至境外的设备外 [10] 客户情况 - 前十大客户成立时间较早,除3家客户外主要客户成立时间均在10年以上,客户主营业务与公司销售产品相匹配 [10] - 前十大客户包括航天航空领域的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上市公司等,客户信誉良好且具有一定行业地位 [10] - 新增客户D为贸易商,因客户E自身原因自2024年起通过客户D采购3D打印设备 [10] - 泸州翰飞航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匀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丰阳(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因行业应用3D打印技术增加采购 [10] 收入确认 - 公司新增收入确认政策适用情形,包括代管模式和在未取得验收报告但已收取合同款项的情形 [18] - 代管模式下2024年确认收入金额:3D打印设备销售2,509.69万元,3D打印定制化产品及原材料8,642.70万元 [24] - 公司收入集中于第四季度,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占比提升至40.21% [18] - 公司对2023年年报、2024年各期报告及业绩快报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主要涉及收入、成本、利润等报表项目 [18] 应收账款与票据 -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0.4亿元,其中1-2年账龄2.13亿元,同比增加1.48亿元;2-3年账龄2,971.12万元,同比增加1,978.56万元 [34] - 应收票据余额1.32亿元,其中商业承兑票据1.24亿元,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比例8.63% [34] - 1年以上应收账款主要欠款方为航空航天领域央企集团,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等 [34]
神农种业: 关于最近五年被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采取监管措施或处罚及整改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0 11:49
公司监管历史 - 公司最近五年未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 [1] - 公司最近五年未被交易所处罚 [1] 违规行为及处罚 - 2014年至2016年通过虚构种子销售业务虚增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分别为5405.77万元、2223.60万元、751.40万元 [2] - 2015年通过无商业实质的品种权转让业务虚增利润2515.00万元 [2] - 公司对2014年至2016年财务报告进行会计差错更正,调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分别为1.31%、136.73%、6.98% [2] - 会计差错更正后,2015年净利润由盈转亏 [2] - 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处分 [3] 整改措施 - 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通报批评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4] - 公司加强财务体系建设,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和理解,不定期组织培训 [4] - 公司加强与年度审计机构的沟通,提高财务数据核算准确性 [5] - 公司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定期报告财务数据的检查 [5] - 公司完善信息披露分级复核机制,确保定期报告披露质量 [5] 人事变动 - 通报批评处分涉及的相关当事人均已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3]
桂林旅游被警示 因前期会计差错
中国经营报· 2025-05-26 07:32
监管警示与会计差错 - 公司因前期会计差错事项收到广西证监局出具的监管警示函 涉及对超额亏损子公司债权及出租资产的会计处理错误 [2] - 会计差错导致公司对2022年度至2024年三季度财务报表相关科目进行追溯调整 [2] - 公司表示警示函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将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并杜绝问题再次发生 [2] 超额亏损子公司债权核算问题 - 会计差错主要涉及控股子公司丰鱼岩公司 该公司2022年末净资产为-7425 10万元 应付公司款项1 15亿元 2023年末净资产恶化至-8345 47万元 应付款项增至1 23亿元 [3] - 公司未按规定将应收丰鱼岩公司的实质性债权损失全额计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导致2022-2023年度会计核算错误 [4] - 经审计判断 应收丰鱼岩公司债权已发生实质性损失且部分难以收回 故进行追溯更正 [4] 投资性房地产分类错误 - 会计差错还涉及子公司桂圳公司及琴潭客运站公司旗下资产分类错误 原将部分房产错误归类至"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5] - 桂圳公司运营的天之泰大厦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 琴潭客运站公司土地性质为交通运输场站综合 均不具备单独出售条件 不符合投资性房地产定义 [6] - 公司追溯调整将相关资产从"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更正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 影响2022-2023年度及2024年前三季度合并财务报表 [7] 追溯调整影响 - 会计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 调整范围覆盖2022年度至2024年三季度合并财务报表 但对合并现金流量表及母公司财务报表无影响 [7]
科达自控会计差错背后:应收款营收占比超100% 机器人业务成色待考
新浪证券· 2025-05-23 09:06
会计差错更正背景 - 2025年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量超40家 会计差错属于非故意过失 但部分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掩盖财务造假 如康美药业300亿现金会计差错和东方集团总额法造假 [1] 科达自控会计差错调整 - 公司对2022年年报至2024年三季度报告进行差错更正并追溯调整 主要涉及新能源充换电业务收入确认方法变更 [2] - 公司将2022-2024年新能源充换电业务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确认收入 因未取得电力控制权 [3][4] 收入确认方法监管指引 - 证监会2024年监管报告指出 充电桩业务若未取得电力控制权 应按净额法确认收入 [3] - 财政部明确两种情形:供电公司电力供应服务和充电桩充电服务 均因未取得电力控制权而需按净额法确认 [5][6][7][8] - 充电桩业务收取电费和服务费 电费执行国家定价 服务费可自主定价 但本质上属于代收代付 [8] 公司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构成:矿山数据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59.81% 充电桩业务22.42% 自动控制相关产品12.64% 在线技术服务5.00% [9] - 2024年营业收入4.34亿元同比增长1.76% 但归母净利润3451.16万元同比下降37.42% 扣非净利润2398.87万元同比下降47.26% [9] -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值持续上升:近三年分别为98.07%/109.23%/115.83% [9] 近期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6740.83万元同比下降9.17% 归母净利润-613.83万元同比下降195.73% 扣非净利润-708.37万元同比下降217.01% [9] - 亏损原因:销售费用增加208.82万元 研发费用增加171.40万元 财务费用增加425.80万元 合计增加806.02万元 [10] 机器人业务发展 - 公司布局矿山机器人业务 拥有73项相关知识产权 其中62项专利含35项发明专利 [10] - 四款巡检及运输类机器人已在多个煤矿投入应用 正攻克防爆驱动关节等核心部件 [10] - 但2024年机器人相关开发支出不足500万元 其中矿山机器人特种产品开发项目2023年支出89.99万元 2024年为0元 [11][12]
舜宇精工差错背后:会计质量堪忧?审计机构也收监管函 业绩持续下滑
新浪证券· 2025-05-23 09:02
会计差错概况 - 2025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 [1] - 会计差错定义为非故意过失导致的财务报表遗漏或误报 [1] - 部分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更正掩盖财务造假 如康美药业300亿现金差错案例 [1] 舜宇精工会计差错详情 - 涉及2023年报及2024年三季报 调整科目包括营收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净利润 应收账款 存货等 [2] - 调整原因包括:总额法转净额法确认收入 收入跨期确认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及时 融资租赁会计处理错误 费用跨期及增值税漏提 [3][4][5][6][7] 审计机构问题 - 审计机构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程序不到位收北交所警示函 [8] - 具体问题:收入及应收账款审计程序缺失 未执行替代测试 仅依赖访谈记录 存货及固定资产监盘不足 未发现折旧少提 [8] - 审计底稿存在发票核对记录与事实不符 未识别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 [9] 财务表现 - 近三年营收同比变动:+16 72% -2 65% -4 92% 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39 73% -38 97% -53 31% [10] - 2025年一季报营收1 16亿元(-2 35%) 归母净利润-175 19万元(-206 98%) [10] - 业绩下滑主因:新基地折旧费用增加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 项目未达预期 计提存货跌价及坏账损失 [11] 机器人业务布局 - 子公司舜宇贝尔AGV机器人解决方案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与物流领域 客户包括一汽红旗 北京奔驰 蔚来等 [12][13]
三问润泽科技:近30亿会计差错是否调干净?“一骑绝尘”的数据是否可靠
新浪证券· 2025-05-21 09:21
会计差错与财务数据异常 - 润泽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因收入确认方法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导致三季报营收更正金额达29.53亿元(原营收64.10亿元调整至34.57亿元)[4][5] - 调整后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从139.11%骤降至28.95%,全年营收同比仅增长0.32%至43.65亿元,净利润增速从35.13%降至1.62%[6][7][9][10] - AIDC业务成本结构出现异常波动:调整后2024年运营成本占比从3.13%激增至21.79%,设备成本占比从32.72%骤降至9.62%,23年与24年成本可比性存疑[14][24] 毛利率异常与行业对比 - 公司近三年平均毛利率达50%,显著高于万国数据(27.02%)、世纪互联(22.28%)等头部同行20-30%的水平[19][22][23] - 2024年四季度毛利率骤降至18.26%,但公司未在投资者交流中明确解释原因[34][36] - 成本结构中折旧摊销占收入比仅10-16%,远低于万国数据的31-34%,财务费用占比16%也显著低于万国数据的50%水平[29][30][34] 业务匹配度疑点 - 2023年机柜数量增长65.22%至7.6万架,但同期电费支出仅增长6.01%,2024年机柜增至8.2万架时电费增速不足1%,与行业耗电规律不符[27][30] - 子公司润泽发展与项目公司的电力关联交易被监管问询定价公允性,涉及最低档电价承诺[28] - AIDC业务中算力模组存货从零激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17.55亿元,公司解释为"引流业务"的高性能服务器未交付所致[12] 市场地位与商业模式 - 第三方评估显示润泽科技在算力中心服务商中综合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低于万国数据等头部企业[15][17] - 公司采用100%自持物业的园区级批发模式,与同行自持+租赁的混合模式形成差异[22] - 公司宣称核心优势包括园区级模式、"四自"运营体系等,但未充分解释高毛利率的可持续性[36]
司尔特: 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0 11:45
会计差错更正事项概述 - 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部分主要负责人员虚构成本、费用侵占公司资金,导致2021-2023年度财务报表不真实 [2][3] - 虚构交易涉及贵州开阳龙享劳务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的劳务工程及台车掘进业务,成本费用核算违反会计准则 [4] - 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会计差错,调整2021-2023年度财务报表,并将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增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3][4] 财务数据追溯调整影响 - **2023年调整**:资产合计减少4580万元(重述前74.92亿元→重述后74.46亿元),股东权益合计减少5938万元(重述前50.38亿元→重述后49.79亿元) [6] - **2022年调整**:资产合计减少2846万元(重述前69.43亿元→重述后69.15亿元),股东权益合计减少4894万元(重述前53.46亿元→重述后52.97亿元) [6] - **2021年调整**:资产合计减少1111万元(重述前63.39亿元→重述后63.28亿元),股东权益合计减少3945万元(重述前52.47亿元→重述后52.07亿元) [7] - 营业成本累计调减:2023年减少2708万元,2022年减少1954万元,2021年减少1883万元 [6][7] 公司治理及审议程序 -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一致通过会计差错更正议案,认为调整后财务数据更客观反映公司状况 [8][9] -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鉴证报告,确认更正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规则 [9][10] - 公司承诺强化财务监督及信息披露审核,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0]
嘉和美康: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嘉和美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之保荐总结报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5-16 12:24
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基本情况 - 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主要办公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法定代表人为江禹,联系人为孔祥熙、王琛 [1] - 发行人为嘉和美康(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246.SH,注册资本137,585,598元,注册地址和主要办公地址均在北京市海淀区,法定代表人为夏军,实际控制人为夏军 [1] - 本次证券发行类型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时间为2021年12月3日,上市时间为2021年12月14日,上市地点为上海证券交易所 [1] 保荐工作概述 - 保荐机构对发行人情况进行尽职调查,组织编制申请文件并出具推荐文件,配合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和中国证监会注册 [1] - 持续督导期内,保荐代表人对募集资金的存放和使用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现场检查,督促发行人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规章制度 [3] - 发行人募集资金净额为1,240,457,179.15元,投资于专科电子病历研发项目、综合电子病历升级改造项目、数据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投入1,046,515,544.09元,专用账户余额为205,826,740.20元 [3][4] - 保荐机构对发行人2021-2024年各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出具专项核查意见4次,对募集资金使用、限售股上市流通等事项发表核查意见18次 [4] 股东承诺履行情况 - 公司股东咸宁市凯旋机会成长基金(有限合伙)在未提前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减持公司股份1,878,77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6%,违反前期承诺 [5][7] - 凯旋成长于2024年2月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下发的警示函 [7] - 保荐机构持续督促嘉和美康及相关当事人切实履行承诺,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违背承诺等事项 [7] 会计差错更正 - 公司发现2022年度、2023年度财务报表部分会计处理及披露存在差错,对前期会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 [10] - 调整内容包括未及时结转外采技术服务费成本导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以及对预计可变现净值影响的重新评估 [10] - 中兴华会计师认为公司编制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专项说明》符合相关规定,如实反映了前期会计差错的更正情况 [10] 募集资金使用审阅 - 保荐机构认为发行人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使用募集资金,有效执行了三/四方监管协议 [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嘉和美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尚未使用完毕,保荐机构将继续履行持续督导责任 [11]
赛诺医疗“低级”差错考验公司内控有效性?量增价减盈利不佳 遭多位高管集中减持
新浪证券· 2025-05-16 09:34
会计差错概况 - 2025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差错属于非故意过失,但近年部分公司滥用会计差错更正掩盖财务造假 [1] - 赛诺医疗在收购eLum Technologies时股权比例计算错误,导致投资收益误增2071.42万元,商誉虚增5945.18万元 [2] - 差错更正后调减投资收益958.82万元,归母净利润调减417.14万元,商誉调减1323.52万元 [3] - 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财报进行调整 [5] 公司内控问题 - 公司多次出现会计差错,包括AlchiMedics未计提补缴税费事项,且对差错认定前后矛盾 [6][7] - 基础财务计算错误引发对内控有效性的质疑,内部复核程序可能存在缺陷 [6] 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冠脉支架(收入占比56.97%)和球囊产品(39.58%),2024年营收恢复增长但业绩波动与集采政策强相关 [9][11] - 2024年支架产品销量增长45.44%但单价下降8.26%,颅内支架销量增55.56%但单价降7.23%,呈现量增价减趋势 [13][15] - 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达40.12%,集采中标对公司业绩持续性至关重要 [11][12] 高管减持动态 - 2024年3月六位高管拟减持90.53万股(占总股本0.219%),套现约983.16万元,其中五位曾在1月减持套现1004.3万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