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资产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深振业A2024年营收60.65亿元 净亏损15.68亿元
犀牛财经· 2025-05-08 07:5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0.65亿元,同比增长115.79%,创历史新高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5.68亿元,同比扩大95.40% [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15亿元,较上年0.73亿元显著改善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5.35%,较上年-10%进一步恶化 [2] - 总资产172.27亿元,较上年259.19亿元下降33.52% [2] 业务运营 - 房产销售板块收入59.01亿元,占总营收97%以上,主要来自南京翡丽铂湾、铭著风华等核心项目交付 [2] - 年内完成1520套住宅交付,兑现"保交楼"任务 [2] - 对部分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5.69亿元,导致净利润巨亏 [3] - 存货规模107.79亿元,较年初下降36.72% [3] 战略转型 - 成功中标4个城中村改造前期项目,成为深圳首批参与拆除新建类城改的房企 [3] - 华舍公寓获评保障性住房标杆项目,保障房运营规模持续扩大 [3] - 累计获取22个代建及全过程咨询项目,轻资产转型初见成效 [3] 行业环境 - 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市场信心修复仍需时间,部分城市房价深度调整冲击项目盈利能力 [3] - 公司业绩反映行业转型阵痛,需平衡存量去化与新兴业务拓展 [5] - 深圳"三大工程"推进提速可能为公司提供发展机遇 [5]
旺能环境(002034)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2:42
公司整体业绩情况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1.73 亿元,净利润 5.61 亿元,净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至 66.82 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保持 8.47%,经营性现金流 15.96 亿元 [2] - 2024 年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总额为 2.63 亿元,占 2024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 46.82% [2] -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74 亿元,同比增长 11.12%,净利润 2 亿元,同比增长 10.62% [2] 主营业务发展现状及规划 - 公司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运营和创新驱动,重点布局资源化高值利用、绿电价值提升、轻资产转型、国际化布局四大方向 [3] 再生锂电回收业务规划 - 公司正在审慎调整废电池再生业务的经营策略,浙江立鑫连续两年亏损,不排除退出可能,仍会关注行业并评估新机会 [4] 再生橡胶业务规划 - 南通回力在废橡胶再生行业规模第一,2024 年该板块业务营业收入 1.87 亿元,同比增长 81.45% [6] - 公司从销售端、成本端、技术端三方面推动业务改善,希望借政策机遇提升回收集中度,降低原料成本 [6] 南太湖零碳计算中心情况 - 该项目于 2025 年 3 月 4 日完成备案审批,正处于客户对接阶段 [7] 资本开支和分红规划 - 2024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 15.96 亿元,同比增长 26.75%,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8] - 公司秉持审慎稳健投资原则,2024 年分红比例提升至 46.82%,同步推进股份回购计划 [8] 餐厨业务拓展计划 - 餐厨垃圾处理市场理论需求可达 16 万吨/日,公司当前年新增产能 300 - 400 吨,带动营收和利润 20%左右稳定增长 [9] - 公司业务模式从重资产运营向轻资产服务延伸,承接 EPC 总包业务,探索产业链延伸 [9] 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股份回购计划进展顺利,已累计回购金额约 1.4 亿元,接近 2 亿元回购上限 [9] 供热业务情况 - 供热业务一季度增长 30%,单位利润率可达纯发电业务两倍,实行差异化定价,居民供热 180 - 220 元/吨,工业供热溢价定价 [9]
首创环保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增119%: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拟采取多举措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9 12:0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00.50亿元,同比减少6.01% [1] - 归母净利润35.28亿元,同比增长119.14%,主要因处置新加坡ECO公司带来17.80亿元投资收益 [6]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61亿元,同比微增0.81% [1] - 资产业务收入166.77亿元,同比减少4.66%,其中运营业务归母净利润18.79亿元(增利2.38亿元)对冲工程业务减利2.12亿元 [6] 战略转型与业务调整 - 推进轻资产转型,抑制重资产投资导致工程业务量下降 [6] - 2024年新增签约合同额47.50亿元(水务17.96亿元、固废19.73亿元、大气5.64亿元),较以往上百亿元规模显著收缩 [8] - 境外收入从2022年28.37亿元缩减至2024年3.06亿元,系主动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换仓" [7]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环保行业面临增长放缓、应收账款风险加剧,进入存量运营时代 [4][9] - 地方国资入局加剧竞争,对市场化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9] - 龙头企业通过轻资产转型、优化资产结构应对挑战 [4] 应收账款管理 - 2024年末应收账款146.59亿元,同比增长21.71%,已列入2025年重点管控目标 [8] - 采取争取化债资金、延长特许经营期、完善风控体系等措施强化回收 [8] - 预计随经济回暖及化债政策红利释放,资金周转压力将缓解 [8] 未来发展规划 - 存量业务聚焦运营提质增效:提升污水产能利用率、增加焚烧发电量、降低供水产销差率 [9] - 增量业务拓展焚烧发电延伸、水务增值服务、园区大气治理等衍生业务 [10] -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商用转化(如好氧颗粒污泥),加速轻资产订单拓展 [5][10]
突然宣布:拟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知名房企曾喊出千亿目标,如今拉响退市警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4:43
文章核心观点 中交地产因资不抵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将房地产业务转让给控股股东,虽业界预计交易价格在百亿量级,但交易价格未确定且重组周期或较长,若重组成功公司可优化资产质量并实施轻资产转型,不过后续资产处置仍需长期考量 [2][3][4][35][36] 分组1:中交地产重组情况 - 4月22日晚间中交地产公布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预案,拟将旗下房地产业务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涉及51家公司,业界预计交易价格在百亿量级 [2][3][4] - 今年年初公司宣布2024年资不抵债,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4月17日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地” [5][6] 分组2:中交集团旗下房地产平台情况 - 中交集团旗下有绿城中国和中交地产两家房地产上市平台,绿城专注中高端商品房开发,中交地产专注刚需产品并承担保障房建设任务 [10][12] - 2014年“融绿之争”后中交入局绿城,后通过增持成大股东;中交地产是“嫡系”,2018年形成“中交集团—中交房地产集团—中交地产”三级控制体系 [10][11] 分组3:中交地产发展历程及困境 - 2019年李永前提出规模目标,公司加快拿地,2021年项目超100个,但2021下半年后市场调整,规模未达千亿目标 [14][15][17] - 规模扩张中引入职业经理人,但部分未融入,因薪酬低于民营房企和行业平均水平 [19][20][21] - 市场调整使公司业绩困境加剧,2023 - 2024年拿地少,项目去化慢、价值折损大,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下滑且2023 - 2024年亏损 [22][24] - 2023年公司亏损16.73亿元,2024年亏损额达51.79亿元,2024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4.96亿元 [24][25] 分组4:中交地产业务整合及调整 - 2024年1月中交集团董事长提出加快新发展模式建立,9月中交地产拟收购中交物业股权,次日董事长李永前辞职 [27][28][29] - 10月底中交集团强调把握政策“窗口期”推动业务扭转困局,11月公司进行大范围人员变动和架构调整 [31][32] - 业界认为此次调整后公司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可能变化,若重组成功可优化资产质量并轻资产转型,但重组周期和资产处置待考量 [35][36]
退市边缘的中交地产,仍在为“千亿”目标买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1:57
重大资产重组 - 中交地产拟将旗下51家房地产业务公司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资产规模预计达百亿量级[1] - 公司2024年出现资不抵债,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 中地"[1][2] - 重组后公司将聚焦物业服务、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1] 发展历程与战略调整 - 2019年提出冲击千亿规模目标,2018年销售仅149亿元[3][4] - 2020年权益销售额371亿元,权益拿地支出252.54亿元,拿地销售比0.68[4] - 2021年权益销售398亿元,全口径560亿元,但未进入行业前50[4] - 2022-2023年销售持续下滑,2023年全口径销售仅373.61亿元[4] 财务与经营困境 - 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下滑,2023年亏损16.73亿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51.79亿元[2][7]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4.96亿元,多个项目出现价值折损[7] - 郑州两个项目可售面积12万平方米,单方成本1.82-1.96万元/平方米,但周边二手房仅1.5万元/平方米[7] 管理变革 - 2024年9月董事长李永前提前卸任,由郭主龙接任[8][9] - 11月进行大规模管理层调整,涉及总裁、执行总裁等多职位变动[9] - 总部职能部门调整为18个部门,2018年以来最大规模调整[10][11] 行业背景 - 多家上市房企近期退出房地产业务并转让给母公司[12] - 房地产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司加快新发展模式建立[8] - 监管层推出促进楼市止跌回稳政策,公司试图把握政策窗口期[9]
荣盛发展拟搭建两个轻资产平台推进160亿债务重组
新京报· 2025-04-23 01:09
债务重组方案 - 公司通过搭建"挚享平台"和"至启平台"两个轻资产运营主体实施债务重组 合计可化解160亿元债务 [1][2] - 挚享平台整合酒店管理及代建运营业务 包含廊坊盛元臻享酒店管理公司99%股权及廊坊盛筑臻享建设工程公司100%股权 [1] - 至启平台将注入商业管理及产业新城业务资产 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1] 平台估值与债权转换 - 挚享平台第三方机构预测估值达460亿元 债权人可将不超过92亿元债权转换为平台不超过20%股权或收益权 [1] - 至启平台预测估值340亿元 对应68亿元债权转换比例 [1] - 债权人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双平台股权 债权金额及持股比例根据选择动态调整 [2] 业务与资本结构影响 - 公司完成挚享平台下属公司股权注入 盛元臻享由荣盛康旅子公司增资至1000万元 盛筑臻享注册资本1000万元 [1] - 债务重组完成后相关债权转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平台公司 公司无需直接清偿 [2] - 轻资产平台转型可优化负债结构 推动酒店及代建等业务独立运营 [2] 实施进展 - 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重组方案 尚需股东大会授权管理层具体实施 [2] - 此次债务重组若顺利实施将成为公司轻资产转型的关键一步 为行业化解债务风险提供新范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