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三分法

搜索文档
投资的目的与心态
雪球· 2025-08-16 05:15
投资理念 - 投资的目的是通过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自由 当股息收入超过家庭生活所需时 个人时间可投入更高价值的事务[3] - 资本市场长期年化收益率最高 满仓配置并减少择时操作可降低决策错误概率 从而维持复利链条[5] - 投资本质是本金 年化收益率和时间的组合 55年周期下15%年化收益可使5万本金增长至1亿以上 核心挑战在于维持复利时间而非短期收益率[7] 投资策略 - 应放弃对股价波动的过度关注 聚焦公司基本面 股息率及成长周期[10] - 通过积累低估优质股权 股息复投和配置优化 构建内生增长的资产包 其现金流和股数增长无需依赖市场价格波动[11] - 教育或职位无法传承 但投资资产和理念可形成跨代际的财富积累[12] 行为误区 - 追涨杀跌和追求短期暴富导致多数投资者陷入"七亏二平"的统计困境[4] - 复杂系统和多重目标会降低投资效率与胜率 需简化决策框架[5] - 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是亏损的思想根源 需建立合理目标[6][8]
3600点往后看,未来会有哪些造成亏损的风险
雪球· 2025-08-16 05:15
市场观点 - 市场在3600点震荡整固,投资者情绪高涨,成交量显示做多情绪明显 [5] - 当前市场未出现系统性风险信号,"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双β逻辑进入中期阶段,机会大于风险 [5] - AH股中长期布局窗口期仍存在,值得重视和把握 [16] 投资错误反思 追涨杀跌 - 投资者容易在市场热点频出时追逐短期机会,忽视原有投资逻辑 [9] - 割肉原有布局转向短期热点通常缺乏价值逻辑支撑,技术分析能力不足可能加剧风险 [10] - 需认清自身能力边界,避免盲目跟风导致损失 [11] 金字塔式加仓 - 市场底部区域时投资者因恐惧减仓,高位时反而加仓,导致持仓成本上升且抗风险能力下降 [14][15] 频繁短期交易 - 无逻辑的频繁交易增加摩擦成本,错失机会概率高 [18] - 消耗投资者信心与精力,对长期投资形成负面影响 [19] 错过机会 - 长期来看货币贬值和温和通胀是主旋律,当前通缩环境下定价合理的资产可能是对抗通胀的最佳选择 [21] - 需把握"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双β逻辑的布局时机 [21] 投资策略建议 - 避免情绪化操作,坚持长期正确决策 [21] - 采用分散化配置理念(如雪球三分法),通过资产、市场、时机分散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多元化 [22]
还在乱调仓?不如试试再平衡,一组实测数据带你看效果
雪球· 2025-08-15 13:01
核心观点 - 再平衡是一种通过定期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实现"低买高卖"的懒人策略,其效果取决于资产间的波动差异和长期收益水平 [6][12] - 当组合中资产长期收益相近但短期波动差异大时,再平衡能显著提升收益(如A股与现金/债券组合十年累计提升5%-6%)[13][16][23] - 对于长期收益差距大的资产组合(如A股与全球股票/黄金),再平衡可能降低收益但能有效控制风险 [29][30][35] - 再平衡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持组合风险水平和管理投资者心态,而非单纯追求收益提升 [36][43] 资产配置理论 - 再平衡操作原理:当某类资产占比偏离初始配置(如股票从50%升至60%)时,通过卖出超额部分补入低配资产恢复原始比例 [8][9] - 数学原理:资产间"你追我赶"的波动特性与最终收益趋同是再平衡发挥作用的基础,波动差异越大效果越显著 [13][14] - 效果对比:资产年化收益差3%以内且波动差异大时效果最佳(A股与现金/债券),走势同步时无效(成长股与价值股)[15][23][26] 实证研究结果 - A股与现金组合:年度再平衡每年多赚50个基点,十年累计收益提升5%-6% [23] - A股与债券组合:再平衡效果显著,因债券波动稳定而A股波动剧烈 [23] - 成长股与价值股:因走势相似且波动差距小,再平衡几乎无收益提升作用 [26] - A股与全球股票/黄金:再平衡反而降低收益,因强势资产(如A股)权重增长被限制 [29][30] 策略价值 - 风险管理:防止单一资产占比过高导致组合风险超出承受范围,避免恐慌性抛售 [43] - 行为金融:通过纪律性操作规避择时困境,维持投资者心态稳定 [36][43] - 长期适应性:20年周期下资产相对表现可能反转,再平衡能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37][40] 实施前提 - 需建立明确的多元资产初始配置比例作为调整基准 [43] - 要求投资者清晰界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43] - 需配合"雪球三分法"等分散化配置理念共同实施 [44]
了解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雪球· 2025-08-14 07:52
投资风格定义与重要性 - 投资风格是构建投资组合与筛选标的时展现的认知框架、操作纪律与风险阈值的总和,需与自身禀赋契合[4] - 风格确立后能帮助投资者形成自洽逻辑,避免随波逐流,从而赚到该赚的钱[3][4] - 价值投资并非刻板教条,而是以"价值与价格差"为核心,衍生出多样化的实践形态[5] 投资风格多样性 - 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策略差异显著:有的专注小盘股,有的偏好大盘蓝筹,有的深耕特定行业如房地产或能源[5] - 不同方法论共存:量化分析寻找低估标的、并购套利估算收购溢价、事件驱动捕捉催化剂等[5] - 风格无优劣之分,适合自身特质的才是最佳选择,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最好风格"[6][14] 自我认知与风格适配 - 确立风格需基于对知识储备、风险承受能力及性格特质的清晰认知[7][8] - 投资者需划定能力圈,避免因认知不足导致策略摇摆(如短线追涨与长线持有混淆)[8] - 短板决定投资上限,需正视认知盲区,避免因重大失误导致全局崩塌[9][10] 风格执行与长期主义 - 风格需保持稳定,避免频繁切换策略[12] - 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与自身匹配的"适和解"而非理论最优解,例如稳健型适合指数投资,挑战型适合主动选股[14] - 同时追逐多套逻辑(如成长+低估+反转)会导致认知混乱,最终一无所获[15] 具体投资策略示例 - 绝对避免杠杆,极端市场条件下杠杆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失[17] - 行业分散配置(3-5个行业,7-8家公司)以控制单一风险事件冲击[17] - 仓位与确定性挂钩:高确定性标的配置高仓位,不确定性标的限制试水仓位[17] - 聚焦内在价值,市场恐慌时逆向布局,高估时果断卖出[18] - 长期持有是价值增长的自然结果,非强制目标[18] - 设立"不为清单"排除ROE低下、高负债、薄利润率、政策风险或管理不善的公司[18] - 保守估值并预留安全边际,以应对判断误差或市场意外[19]
除了靠工资,我们打工人还能怎么赚钱?
雪球· 2025-08-13 07:17
财富积累方式 - 财富积累本质差异在于劳动赚钱与钱生钱 [3] - 钱生钱方式包括当股东、囤黄金、当债主 [6][9][10] 投资资产类别 - 股票投资赚取企业盈利增长的钱 [7] - 黄金投资赚取保值增值潜力,可对抗通胀和风险 [9] - 债券投资赚取利息收益 [11] - 三类资产对应金融投资中的股票、黄金、债券 [13] 各类资产表现 - A股历史波动大,2005年1000点买入2007年6000点卖出可赚5倍 [15] - A股6000点高位买入后长期无法回本 [17] - 当前A股处于3600点附近,为近10年高位 [19] - 黄金价格处于历史最高位 [20] - 债券市场平稳但收益率低,10年期国债利率仅1.7% [27][28] 分散投资优势 - 股票、债券、商品具有低相关性,分散投资可降低风险 [41] - 分散投资组合可避免大幅下跌,更容易回本 [49] - 历史显示三类资产轮动上涨,分散投资可捕捉轮动机会 [53] - 60%股票+30%债券+10%商品组合今年以来收益率接近10% [54] 投资策略 - 雪球三分法通过资产、市场、时机分散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多元化 [56]
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定投机器人?
雪球· 2025-08-13 07:17
核心观点 - 长期投资的关键在于制定并严格执行机械化定投策略,避免情绪化操作[4] - 通过量化规则(如估值温度)决定买卖时机,实现"买入有依、持有有底、卖出有据"的投资纪律[2][6] - 2024年市场波动剧烈,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出现历史性低估机会(PE分位5.03%,PB分位0.02%)[8] 定投策略框架 四大核心要素 - **组合构建**:以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为主,搭配策略/行业指数及全球资产实现分散配置[12] - **条件设定**: - 采用周/月定投节奏,按估值温度(0-20°C为低估区)动态调整金额[15][16] - 设定单标的最大仓位限制(如中证A50仓位占比不超过15%)[17] - **止盈再平衡**: - 采用年化收益率法或高估减仓法(如指数温度>80°C时分批卖出)[19] - 定期检查组合偏离度(超过5%触发再平衡)[18][26] - **执行记录**:建立操作日志表跟踪每笔交易的估值温度、触发条件等关键数据[20][26] 关键工具 - **估值温度表**:综合PE/PB分位数(如中证1000 PE分位11.69%+PB分位0.12%=5.9°C)量化指数状态[8][24] - **执行检查表**:包含5项操作前验证(标的合规性、现金流匹配度等)[25] - **复盘机制**:每半年优化策略参数,调整风险阈值(宽基指数阈值可放宽至30°C)[28][29] 市场机会分析 - 2024年9月数据显示: - 中证500估值温度仅2.5°C(PE 19.62x,股息率2.34%)[8] - 沪港深500 PB分位0.48%,ROE达11.37%[8] - 国证2000 PE分位6.2%,显著低于历史中位数[8] - 建议采用金字塔式加仓策略,在低估区间(<20°C)加大定投金额[16][24] 执行方法论 - 将投资流程工具化,通过指数持仓表、自动提醒等实现"无感情执行"[21][30] - 强调纪律性:2024年市场反弹后快速回落时,仍按规则在沪深300(温度7.3°C)持续定投[4][8] - 长期复利关键:90%以上操作需严格遵循预设规则[20]
普通人要挣多少钱才够花?
雪球· 2025-08-11 07:39
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挣多少钱才算够"这一命题 指出"够"并非静态数字 而是动态平衡过程 涉及生存需求 心理账户 社会参照系等多重因素 [4][5][8][10][13] - 通过减法思维重新定义"够" 强调主动削减非必要支出比单纯增加收入更能实现财务满足感 [11][13] 城市生活成本差异 - 三线城市单身青年月均硬性支出2000元(房租800元 餐饮900元 交通200元 杂费100元) 月入4000元可留存50%结余 [6] - 一线城市同等生活标准下月支出达7300元(房租3500元 餐饮2500元 通勤社交800元 水电网500元) 需月薪11000元才能维持30%储蓄率 [6] 动态财务需求演变 - 财务需求随生命周期显著变化:25岁关注月租 35岁需覆盖房贷/教育/养老等复合支出 60岁依赖退休金与存款 [8][13] - 社会参照系导致需求膨胀 如婚宴成本从"简单办"升至2800元/桌 购车预算从二手电动车跳升至月供6000元 [8] 心理账户机制 - 相同收入因支出结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满足感:月入3万但2.8万被固定支出占据的夫妻比月入8000无负债的自由职业者更易感到"不够" [10] - 支出碎片化(房贷/教育/医疗/养老)导致"心理赤贫" 即便账面资产增长仍引发安全感下降 [10] 减法实践案例 - 北京夫妇通过搬迁至昆明实现财务松绑 用学区房变现资金购买带院老房 年收入降至25万但生活满意度提升 [11] - 将需求清单从30项精简至5项核心要素(阳光/健康/阅读/陪伴/旅行) 显著降低财务压力阈值 [11] 财务自由动态模型 - 25岁毕业生4000元月薪可满足基础生存 35岁家庭需2万元维持体面生活 60岁退休人群依赖1万元月退休金+50万存款实现消费自由 [13] - 关键指标为"必要支出+20%缓冲" 配合欲望清单自主管理 达到收支动态平衡 [13]
做资产配置应该如何避免追涨?用科学的模型框架做多元化分散
雪球· 2025-08-10 13:04
核心观点 - 资产配置与追涨行为在投资实践中常被混淆,但本质不同 [4][5] - 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因依赖历史数据计算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导致配置结果呈现"追涨"特征 [9][10] - 行为金融学中的"可得性偏差"解释了主观预期也容易追涨的现象 [13][14] - 建立科学分析框架、依赖客观指标可避免追涨,如通过信用扩张分析预判美国通胀 [16][17] - 资产配置需区分长期逻辑与短期变量,避免用慢变量解释短期波动 [23] - 多元配置能增强坚持独立判断的底气,丰富回报来源 [25] - 短期价格由"预期差"决定,一致预期往往是反向指标 [26][27] - 选择基金时需区分风格Beta和Alpha收益,避免盲目追涨 [28] - 雪球三分法通过全球三大类资产协同配置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多元化 [29][30] 理论机制分析 - 马可维茨组合优化理论将配置比例与预期收益率正相关、与波动率负相关 [9] - 用历史平均收益率代表未来预期是导致模型"追涨"的根本原因 [10] - BL模型融入主观观点但仍可能追涨,因"可得性偏差"影响判断 [13] - 数字时代信息轰炸加剧了"心理可得性"的偏差效应 [14] 实践方法论 - 2020年通过美国信用扩张数据(单位:十亿美元)预判通胀,建议超配大宗商品/低配美债 [17][19] - 2021年需警惕用"存款搬家"长期逻辑解释短期市场疯狂 [23] - 2020-2021年消费龙头股上涨中,基金因排名压力被迫追涨 [24] - 三分法配置通过股票/债券/商品协同+定投再平衡控制风险 [29] 行为金融启示 - 逆向投资需克服管不住手的本能,建立客观分析框架 [15] - 短期业绩排名压力会导致专业投资者背离逆向理念 [24] - 市场观点高度一致时往往是反转信号,需警惕 [27]
3600点再现!与其琢磨抄底逃顶,不如做好这件事
雪球· 2025-08-09 13:31
核心观点 - 短期择时对投资收益的提升效果有限,即使在波动较大的A股市场,完美择时与最差择时的年化收益差距仅为4.11% [6][9][10] - 资产配置是长期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91.5%的收益由资产配置决定,而非择时或选股 [18] - 择时最大的成本是"踏空",即错过市场反弹和复利机会,且持续精准择时的成功率极低 [25][26][29] 择时效果分析 - 美股案例:30年数据显示,完美择时(年化11.7%)与最差择时(年化10.6%)的收益差距仅1.1% [6] - A股案例(2005-2024年):完美择时年化收益7.82%,最差择时3.71%,不择时定投6.19% [9][10] - 国内主动股票型基金年均成本2.2%,择时超额收益可能仅覆盖管理成本 [12][13][15] 资产配置与择时的区别 - 资产配置是长期(5-10年)战略行为,基于风险收益目标保持稳定比例 [20][22] - 择时是短期市场波段操作,对收益贡献有限且成功率低 [21][25] - 战术资产配置可作为战略配置的补充,但调整幅度通常较小 [23] 市场数据表现 - 2020-2024年各类资产年化收益差异显著:沪深300最高62.17%(2021年),最低-21.58%(2022年) [27] - 不同资产波动剧烈:原油2022年收益-13.01%,2023年反弹至24.58% [27] - 港股表现分化:2021年收益26.45%,2022年暴跌-21.63% [27]
普通人要挣多少钱才够花?
雪球· 2025-08-09 03:35
生活成本与收入平衡 - 三线城市单身青年月均硬性支出2000元(合租800元+三餐900元+通勤200元+杂费100元),月收入4000元可留存50%作为缓冲[5] - 一线城市单身人士月均支出7300元(开间3500元+餐饮2500元+通勤社交800元+水电网500元),需月薪11000元以维持30%储蓄率[5] 消费欲望的动态变化 - "够"的标准随社会参照系升级而膨胀,如二手电动车升级为月供6000元轿车,或婚宴成本从简办升至2800元/桌[7] - 年龄使"够"的计量单位从月度扩展至生命周期,25岁关注房租,35岁需统筹房贷/教育/医疗,45岁面临养老金缺口[7] 心理账户对财务感知的影响 - 收入结构比总量更影响"够"的感知,月入3万但2.8万被固定支出占据的夫妻比月入8000无负债的自由职业者更易感到"不足"[9] - 支出碎片化(房贷/教育/医疗/养老)导致"心理赤贫",即便资产增长仍引发安全感下降[9] 减法策略重构财务自由 - 主动削减非必要需求可降低"够"的门槛,案例显示北京家庭通过搬迁至昆明将年收入需求从百万级降至25万并获得更高满足感[11] - 减法本质是重新定义优先级,聚焦核心需求(阳光/健康/阅读等)而非社会强加的消费标准[11] 财务自由的阶段性特征 - 25岁毕业生月需4000元满足基础生存,35岁家庭需2万元维持体面,60岁退休人群需1万元月退休金+50万存款实现消费自由[13] - 关键指标为收入覆盖"必要支出+20%缓冲",且心理账户不受恐惧支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