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财务造假,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6-20 14:10
公司退市及财务造假 - 公司因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被上交所终止股票上市 将于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18日 终止上市后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1] - 公司2022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虚增利润 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 2023年虚增6808.78万元占比65.96% 2024年一季度虚增1537.75万元占比62.05% [3]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 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行为被证监会行政处罚 [4] 关联交易及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未按期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 2022年关联交易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 2023年56.61亿元占82.73% 2024年上半年68.84亿元占121.86% 2024年下半年10.07亿元 [4]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2024年半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问题 [4] 行政处罚及财务状况 - 辽宁证监局对公司处以2000万元罚款 对11位责任人合计罚款3860万元 个人罚款金额80万至650万元不等 [5] - 2024年公司经审计期末净资产为负值 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 截至2025年一季末仍资不抵债 [6]
定了!这家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13:45
公司退市决定 - 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包括A股和B股,证券简称为*ST锦港、*ST锦港B,证券代码为600190、900952 [1] -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2025年6月30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18日,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3] 财务造假情况 - 公司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22.46% [3] - 公司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5.96% [3] - 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占当期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62.05% [3] - 公司2018年—2021年累计虚增收入约86.24亿元,累计虚增利润约1.79亿元 [4] - 公司2018年—2024年连续7年均在财务造假 [5] 退市原因及背景 - 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3] - 公司此前收到中国证监会辽宁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多份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3] -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主要为满足银行贷款需求,做大了收入和利润 [4] A股市场退市情况 - 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13家公司完成退市 [5] - 退市原因包括面值退市(5家)、市值退市(3家)、主动申请退市(2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2家)、吸收合并退市(1家) [5]
定了!这家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
IPO日报· 2025-06-20 13:44
*ST锦港终止上市事件 - 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决定书 股票将于2025年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7月18日 退市原因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2] - 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2]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 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 占比65.96% 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 占比62.05% [2] - 2018-2021年累计虚增收入86.24亿元 其中2018年21.2亿元 2019年39.47亿元 2020年24.82亿元 2021年0.75亿元 [3] - 2018-2021年累计虚增利润1.79亿元 其中2018年0.21亿元 2019年0.39亿元 2020年0.44亿元 2021年0.75亿元 [3] - 2018-2024年连续7年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4] A股退市市场情况 - 2025年以来A股已有13家公司完成退市 其中5家触及面值退市 3家触及市值退市 2家主动申请退市 2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家因吸收合并退市 [4]
股民需要更多的“顶格处罚”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01:57
监管处罚案例 - 广道数字因2018-2024年上半年财务造假被顶格处罚 虚增营收14.65亿元(占各期营收超85%) 虚增成本7.54亿元 公司罚款1000万元(法定上限) 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财务负责人赵璐罚款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其他责任人罚款50万-250万元 公司已披星戴帽(*ST广道) 或成北交所首家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 [2] - 东旭光电因2015-2022年虚构业务向大股东输送资金95.95亿元 利用虚假财报骗取75.65亿元再融资 实控人及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各罚3.78亿元(募资额5%上限) 公司2024年已因面值退市 此次为退市后追责 [2] 监管趋势变化 - 当前处罚力度显著大于以往 过去类似违规通常仅处罚责任人30万-50万元并禁入市场若干年 上市公司罚款金额有限 [3] - 监管层通过顶格处罚释放对证券市场违法零容忍信号 体现打击财务造假的决心 [3] 处罚效果分析 - 现有处罚力度与造假危害不完全匹配 广道数字虚增14.65亿元仅罚1000万元 东旭光电挪用95.95亿元仅罚3.9亿元 [3] - 广道数字保荐机构五矿证券设立2.2亿元赔付基金 仍未能覆盖股民全部损失 [3] 市场信心建设 - 提升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与真实性是挽回股民信心的关键 [4] - 需建立民事索赔与刑事追责相结合的立体化惩戒机制 实现高效追责与低成本赔偿 [4]
*ST恒立退市“甩锅”不成立,行政处罚揭示年报难产真相
环球网· 2025-06-19 04:16
退市决定与原因 - 公司因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收到深交所终止上市决定,股票将于6月2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1] - 湖南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示,公司拒绝接受将导致退市的审计结论,而非此前声称的审计报告送达过晚 [1] - 公司董事长石圣平反对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年报,最终导致年报未能按期披露,触及强制退市条款 [5] 财务与经营状况 - 公司自2018年后主业大幅萎缩,转向委托加工及贸易,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4] - 2021年以来,除2021年微利外,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营收从2021年的3.46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1.11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7005.77万元 [4] - 2024年第四季度突击增加收入超2亿元,业绩预告显示全年营收约3亿-3.5亿元,但净利润仍预计亏损3300万至4300万元 [4] 审计争议与处罚 - 年审机构旭泰所早在4月15日提出收入调整事项,4月19日发送审计报告初稿,载明2024年营业收入为1.96亿元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4] - 公司未向旭泰所提供可供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及配套资料,导致审计受阻 [5] - 公司被处以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35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处以100万至180万元不等的罚款 [5] 后续调查与风险 - 公司因涉嫌年报等信息披露文件财务数据虚假披露,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若查实存在财务造假,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6]
存货造假金额逐年攀升,金一文化遭立案及被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6:06
行政处罚决定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8号)[1] - 此前公司已收到《立案告知书》(证监立案字0142024010号)和《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4〕6号)[1] 财务违规行为 - 2020年虚增存货6.10亿元(占期末总资产5.92%),虚增利润总额6.10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1.21%)[2] - 2021年虚增存货6.37亿元(占期末总资产7.03%),虚增利润总额0.28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1.89%)[2] - 2023年4月30日公司发布公告对2020年、2021年财务数据进行追溯修正[2] 责任认定 - 时任董事长王晓峰、董事兼总经理王晓丹、财务总监刘丹丹及蒋学福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2] 处罚结果 - 公司被警告并罚款150万元[3] - 王晓峰、王晓丹分别被警告并罚款70万元[3] - 刘丹丹、蒋学福分别被警告并罚款60万元[3] 投资者维权 - 2021年4月30日至2023年4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之后卖出或仍持有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4] - 索赔征集由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负责,律师费在实际获赔后收取[4]
股民需要更多的“顶格处罚”
IPO日报· 2025-06-18 15:41
监管处罚案例 - 广道数字因2018-2024年上半年财务造假被顶格处罚 虚构营收14 65亿元占各期营收超85% 虚增成本7 54亿元 公司罚款1000万元 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财务负责人赵璐罚款500万元并终身禁入 公司已披星戴帽或成北交所首家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 [1] - 东旭光电因2015-2022年虚构业务向大股东输送资金95 95亿元 利用虚假财报骗取75 65亿元再融资 实控人及控股股东各罚3 78亿元(募资额5%上限) 公司2024年面值退市后追责 [1] 监管趋势分析 - 当前处罚力度显著加强 过往类似违规仅处罚责任人30-50万元并短期禁入 上市公司罚款金额有限 现顶格处罚释放零容忍信号 [2] - 处罚金额与危害程度仍不匹配 广道数字虚增14 65亿元仅罚1000万元 东旭光电挪用95 95亿元罚3 9亿元 保荐机构五矿证券2 2亿元赔付基金未覆盖股民全部损失 [2] 市场信心重建 - 提升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与真实性为关键 需结合民事索赔与刑事追责构建立体化惩戒机制 实现高效追责与低成本赔偿 形成"不敢假、不想假"的监管链条 [3]
终止上市!*ST恒立年报“难产”真相揭开面纱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12:11
另外,《处罚》针对*ST恒立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的事项,行政处罚拟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 处以35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180万元金额不等的罚款。 *ST恒立(000622)退市"尘埃落定"。 6月17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过半数董事保证真实、准确、完整的2024年年报,*ST恒立收到终止 上市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到深交所退市决定的同时,*ST恒立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书》(下称《处罚》),《处罚》揭示了公司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的真实原因。 6月17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过半数董事保证真实、准确、完整的2024年年报,*ST恒立收到终止 上市决定。 回溯*ST恒立发展历程,此次退市是长期经营不善、叠加严重违规问题、公司治理缺陷等多重因素导致 的结局。上市以来,公司经营过冷气设备,生产过新能源电池。2018年以来,公司设备生产主业大幅萎 缩,主要业务转向委托加工及贸易,盈利能力持续承压,深陷亏损泥潭,甚至收入也逼近退市红线。 2024年,公司将保壳赌注押宝在注入新余锂想新能源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第四季度突击增加收入超过 2亿元。从年审机构提出的 ...
*ST九有退市与造假“双响炮”:监管重拳击穿四年造假迷雾
新浪证券· 2025-06-18 10:11
退市与财务造假 - 公司被上交所终止上市并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罚款金额超3600万元 创近年A股财务造假处罚新高 [1] - 2020年通过无偿受让关联方亳州纵翔90%股权 将本应计入资本公积的6397万元违规计入营业外收入 虚增利润占比高达471.03% 扭转当年账面亏损为盈利 [2] - 2021至2023年子公司通过虚构互联网信息服务及公关营销业务 累计虚增营收超3.5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逾3400万元 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 [2] - 造假行为覆盖公司转型关键期 从纸业到营销服务再到化妆品销售 利用新兴行业监管盲区粉饰报表 [2] 监管与审计问题 - 2024年4月国务院"新国九条"强化退市执行与财务造假打击力度 [2] - 公司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非标审计结论 暴露财报可信度崩塌 [2] - 审计机构指出公司内部控制失效 关联交易隐匿 资产权属存疑等问题交织 导致财务数据失去核查基础 [2] 责任追究与投资者救济 - 原实控人李明被处以1500万元罚款及10年市场禁入 财务总监金铉玉等8名责任人面临50万至300万元不等罚单 [3] - 2021年4月28日至2024年12月19日期间买入且持有亏损的投资者可通过诉讼索赔投资差额损失 [3] - 多家律所已启动集体诉讼程序 体现A股市场追偿体系日趋成熟 [3] 行业影响与监管趋势 - 2025年沪市另三家退市公司ST鹏博 *ST龙宇等因类似问题被立案 反映退市新规对"壳公司"清退加速 [4] - 监管科技应用压缩造假空间 本案采用微信聊天记录 银行流水等非传统证据 大数据追踪成为穿透复杂交易结构的利器 [4]
又一家公司强制退市!证监会严惩财务造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3:56
强制退市案例*ST九有 - *ST九有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和财报内控双重非标被强制退市 6月24日起进入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 [1][3][8] - 公司2020-2023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利润 其中2020年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471% 2021-2023年分别虚增453万/1199万/1784万元 [5][6] - 公司及责任人被合计罚款3600余万元 原实控人被罚1500万并处10年市场禁入 财务总监等高管各罚300万 [6][7] 财务造假细节 - 2020年未披露关联自然人李明通过亳州纵翔向公司无偿赠与股权 构成关联交易 导致虚增营业外收入6397万元 [5] - 2021-2023年子公司通过虚构互联网服务和公关营销业务虚增收入 三年分别虚增4371万/1.51亿/1.64亿元营业收入 [6] - 造假手段隐蔽 涉及跨年度多业务线协同操作 被认定为重大违法退市典型案例 [4][7] 监管趋势变化 - 2024年证监会查处35起追究实控人责任的案件 同比增长60% 体现严惩"首恶"导向 [7] - 退市新规下重大违法类退市成重点 2025年因财务造假退市公司数量预计将超2024年 [1][7] - 中介机构责任被压实 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加强质控流程 减少问题企业获得标准审计意见 [9] 退市配套机制 - *ST九有退市前发布19次风险提示公告 显示信披要求趋严 [2][8] - 投资者赔付机制完善 适格投资者可在行政处罚后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2][12] - 2024年35家退市公司被追责 体现"退市不免责"原则 [12] 行业退市情况 - 2024年以来至少4家企业因财务造假退市 包括博天环境/新海宜/卓朗科技/普利制药 [11] - *ST鹏博等3家公司因连续两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退市 [11] - 重大违法/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构成退市四大类型 财务造假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