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严惩首恶
icon
搜索文档
严惩“首恶”构建不敢假市场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8-10 21:51
核心观点 - 力源科技实际控制人沈万中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刑,成为今年7月第6家因财务造假涉刑的上市公司,反映监管层"行刑衔接、立体追责"及严惩"首恶"的执法新态势 [1] - 财务造假"首恶"是指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起组织、策划、指挥或主导作用的关键责任人,通常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1] - 新证券法修订将信息披露违法罚款上限从6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并新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造假"的从重处罚条款 [3] - 治理财务造假乱象需构建"不敢假"的市场生态,包括强化刑事司法威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中介机构"终身追责"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等 [4] 力源科技案分析 - 力源科技造假仅存续1年即被查处,相较于传统造假案动辄3年至5年的持续期,案件处理周期缩短近半 [2] - 力源科技实控人沈万中被处以330万元罚金的行政处罚,并面临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的刑事处罚 [2] - 2022年9月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后,证监会于2023年1月立案调查,同年6月作出行政处罚,最终在今年7月完成刑事判决,整个过程用时两年九个月 [2] 监管执法新态势 - 今年7月1日至8月7日,共有8家上市公司"首恶"被追究刑事责任,罪名涉及欺诈发行、违规披露、操纵市场等 [2]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与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形成政策联动,加速构建"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立体追责体系 [3] - 监管持续加码,但仍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铤而走险,原因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未根本改变、公司治理失效、中介机构失职等 [3] 财务造假新特点 -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部分企业为达到上市标准,造假手段越发复杂隐蔽 [3] - 瑞斯康达参与的专网通信虚假业务通过构建"生产型公司+垫资方"的复杂架构,形成虚假自循环链条,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3]
又一家公司强制退市!证监会严惩财务造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3:56
强制退市案例*ST九有 - *ST九有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和财报内控双重非标被强制退市 6月24日起进入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 [1][3][8] - 公司2020-2023年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利润 其中2020年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471% 2021-2023年分别虚增453万/1199万/1784万元 [5][6] - 公司及责任人被合计罚款3600余万元 原实控人被罚1500万并处10年市场禁入 财务总监等高管各罚300万 [6][7] 财务造假细节 - 2020年未披露关联自然人李明通过亳州纵翔向公司无偿赠与股权 构成关联交易 导致虚增营业外收入6397万元 [5] - 2021-2023年子公司通过虚构互联网服务和公关营销业务虚增收入 三年分别虚增4371万/1.51亿/1.64亿元营业收入 [6] - 造假手段隐蔽 涉及跨年度多业务线协同操作 被认定为重大违法退市典型案例 [4][7] 监管趋势变化 - 2024年证监会查处35起追究实控人责任的案件 同比增长60% 体现严惩"首恶"导向 [7] - 退市新规下重大违法类退市成重点 2025年因财务造假退市公司数量预计将超2024年 [1][7] - 中介机构责任被压实 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加强质控流程 减少问题企业获得标准审计意见 [9] 退市配套机制 - *ST九有退市前发布19次风险提示公告 显示信披要求趋严 [2][8] - 投资者赔付机制完善 适格投资者可在行政处罚后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2][12] - 2024年35家退市公司被追责 体现"退市不免责"原则 [12] 行业退市情况 - 2024年以来至少4家企业因财务造假退市 包括博天环境/新海宜/卓朗科技/普利制药 [11] - *ST鹏博等3家公司因连续两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退市 [11] - 重大违法/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构成退市四大类型 财务造假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