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为拉萨“添绿”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01:46
拉萨水系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总长4.1公里,改造前杂草丛生、步道系统凌乱且不连通,无休闲空间 [1] - 项目设计采纳居民意见,将封闭式钢筋混凝土防护栏改为通透玻璃护栏,兼顾防洪与观景需求 [1] - 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过半,河道生态显著改善,吸引红嘴鸥、赤麻鸭、斑头雁等鸟类栖息 [2]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 西藏规划2021-2030年完成拉萨南北山绿化面积206.72万亩,南山片区已栽植油松、白皮松等10余种苗木86万余株,覆盖4358.8亩 [2] - 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原为裸露石地,通过种植油松、江孜沙棘等树种逐步恢复植被 [2][3] - 00后监理人员参与巡山种树,克服高寒、强日照等自然环境挑战,推动绿化覆盖率提升 [2] 生态修复成效 - 娘热沟2号片区从无树裸露状态发展为油松、沙棘等树木成林 [2][3] - 内河治理后形成水生态廊道,鱼类种群恢复,鸟类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1][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岸绿景美生态优 汾河两岸披锦绣
央广网· 2025-07-17 07:42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果 - 汾河从污染严重转变为碧水清波的城市绿色会客厅,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1] - 1998年启动生态修复治理,分四期工程推进,近十年城区段43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全线贯通 [1] - 形成11.5平方公里水面,蓄水量达3000万立方,成为城市加湿器和净化器,调节区域小气候 [1] 水质与生态改善措施 - 采用源头截污、九河综合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运用生物治藻技术和增殖放流 [2] - 汾河太原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83% [2] - 2024年珍稀物种桃花水母现身,标志水域生态显著向好 [2] 科技支撑与长效管理 - 采用清污船全天候清理水面,构架水域监测和污染源追踪体系 [4] - 建立问题精准发现、任务快速派发、处置闭环反馈的高效机制 [4] 生态与文旅融合效应 - 汾河景区融合历史名人长廊、古晋阳八景复原等文化元素,如翰墨苑、雁丘园等 [6] - 2025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量突破56万人次,全年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6] -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6]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内蒙古日报· 2025-07-13 12:45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6万余亩羊草迎来首茬收获季,羊草亩均效益达1500元左右,实现从沙地变绿洲到绿富同兴的跨越式发展 [1][3] - 羊草具有抗寒抗旱耐碱等特点,是生态治理优良草种,通辽市羊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干草产量12万吨,带动生态旅游和畜牧业发展 [3] -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区域面积5490.92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55.2%,通过多项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超400亿元,治理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 [4] 特色林果产业 - "塞外红"苹果是通辽市选育的小苹果新品种,抗逆性强,全市栽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值6亿元 [6][7] - 科左后旗金宝屯镇5000亩荒地变成果榛子经济林,盛果期每亩收益6000-7000元 [9] - 通辽市发展林药产业,林间中蒙药材种植30多万亩,年产值8亿元 [7] 新能源与旅游产业 - 通辽市推广"风光互补"等治沙模式,2024年实施治沙工程16.4万亩,配套建设新能源110万千瓦,2025年计划治沙7.2万亩配套光伏60万千瓦 [9] - 库伦旗银沙湾旅游景区作为东北最大沙漠旅游区,举办赛事100余场,最高峰接待30余万人次 [9] - 通辽市依托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年产值16亿元 [10]
“家门口”生态蝶变让宜居指数稳步攀升 “焕新”之笔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7-13 12:23
黑龙江鹤岗市生态改造 - 将废弃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公园绿地,实现市民"推窗见绿意,出门即公园" [1] - 欣虹湖公园原为低洼易涝、环境脏乱的"锅底坑",2017年起通过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改造为绿色乐园 [1] - 综合治理提档升级23个公园和11个口袋公园的美化绿化,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3] 河南淅川县生态治理 - 对汤山及周边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将岩石裸露、矿坑遍布的矿区改造为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 [4] - 修复前裸露山体占比超60%,存在12个巨型矿坑,水土流失严重 [4] - 治理后水土保持率达到95%以上,缓解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6]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生态保护 - 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是通辽市唯一延续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域,牧民每年6月至10月进行长达四个多月的放牧 [7]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与牧民增收、生态保护相结合 [9] 新疆托里县生物灭蝗 - 通过人工堆砌石块搭建鸟巢,吸引上万只粉红椋鸟入住草原灭蝗 [10] - 2023年搭建70余堆石巢,可为约3万只粉红椋鸟提供栖息家园 [14] - 粉红椋鸟每天可捕食120-180只蝗虫,其育雏需求与蝗虫繁殖周期高度吻合 [15]
密云以科技创新筑牢首都水源安全防线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05:47
水源保护与生态治理 - 北京市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成为绿色典范 [1] - 黑山寺村因民宿产业发展导致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019年成立科技小院以污水处理为切入点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1] -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商务部支持下,专家团队创新构建"林药""林菇""林鸡"等复合生态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型 [1] 技术创新与污染防控 - 科技小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筛选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芦苇,研发以板栗壳生物炭为主的污水净化工艺 [2] - 黑山寺村建成日处理量15吨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水示范工程,出水稳定达标且运行成本优势明显 [2] - 升级坡耕地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研发"桑树+野牛草""黄芩+野牛草"等高效防控模式,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和经济效益 [2] 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升级 - 研发智能堆肥装备及农林有机废弃物快速腐解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达70%—95% [2] - 集成林药固土保水固碳等技术,建成"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点 [2] - 通过板栗壳、蘑菇渣等农林废弃物转化为肥料还田,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覆盖5个镇43个村 [1] 成效与示范效应 - 黑山寺村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处理,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3] - 知识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就业技能与环保参与度,带动绿色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 [3] - 黑山寺村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成为面源污染防治样板 [3] - 密云区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3]
“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科技日报· 2025-07-02 00:38
光伏发电项目进展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正在建设中,工人采用草方格和沙障铺设机锁住流沙 [1] -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将于6月底完工,投产后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 [2] -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4.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4] 生态治理成果 - 国营新华林场通过"草固沙、乔锁边"立体防护体系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增长到88% [2] - 磴口县刘拐沙头建成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有效阻挡风沙侵袭黄河 [2] - 磴口县2008年以来完成灌木造林5.35万亩、封沙育草8.1万亩,2023年后新增灌木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0.77万亩,森林抚育4.38万亩 [3] - 磴口县与阿拉善盟合作实施阻沙入黄治理项目,总治理面积18.45万亩(磴口县17.05万亩,阿拉善盟1.4万亩) [3] 创新治沙模式 - 采用"光伏+梭梭/四翅滨藜/柠条"模式,通过调整光伏板间距并种植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3] - 开发"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牧民利益联结"模式,构建完整生态经济产业链 [5] - 推广"渠林路田"防护林网模式,解决林与地争肥抢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5] 社会参与与机械化 - 巴彦淖尔市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引进绿基会、环基会、蚂蚁森林等社会组织和华能等企业 [6] - 当地农机企业自主研发8种治沙机械装备,包括履带式多功能植树沙障车等,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效率较人工提高5倍 [6] - 2024年以来累计60多家企业、50多个合作社、3.7万余名农牧民参与治沙,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7]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22:59
凉水河历史与现状 - 凉水河是北京市西南城区重要排水河道,流经7个区,与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紧密相连[8] - 历史上曾发挥运输、排水、灌溉作用,后因污染严重被称为"臭水沟",流域人口达数百万[10][11] - 目前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Ⅳ类,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场所[12][17] 生态治理措施 - 采用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治理河底污泥,在南四环至南五环段效果显著[19] - 2013-2021年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治理86处排污口,污水处理能力从112万吨/日提升至229万吨/日[22] - 建设18座污水处理厂和28座小型处理站,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成为主要水源[22][23] 生态修复成果 - 形成"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活空间,举办水岸国际艺术节吸引游客[14] - 黑天鹅等珍稀鸟类在亦庄段安家并成功繁殖,反映生态持续改善[16][17] - 种植百余种植物构建生态系统,包括彩叶树、果树及水生植物[25] 管理与社会参与 -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下设3个管理所,运用智能设备实时监测水质[26] - 民间巡河队伍从20人扩展至200多人,形成13支志愿队定期巡查[26] - 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保护意识[27][28] 经济价值转型 - 打造20公里骑行道、18公里亲水步道及水上运动线路[28] - 从排水河道转变为多功能滨水空间,推动文旅、体育等低碳产业发展[28]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央广网· 2025-06-25 01:35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案例 - 磴口县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目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 [3][4] - 磴口县沙区植被覆盖率从0.04%跃升至39.1%,年入黄沙量由1800万吨降至150万吨 [6] - 柯坪县通过清淤造地项目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成小麦试验田,首次大丰收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总产量突破2400吨 [7][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种植葡萄和林木改造环境,葡萄园面积达27.3万亩,2024年出口额1375万元,占国产酒庄葡萄酒产量50% [11][15][16][1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长期雇佣农牧民15人,年收入约8万元 [4] - 柯坪县农户雷泽国承包53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亩产达3.8吨 [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树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经过10年环境改造 [16]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磴口县采用"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策略构建三道生态防线,梭梭作为固沙植物广泛种植 [3] - 柯坪县引入先进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灌溉优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 [8] - 贺兰山东麓选择先培养环境再种植葡萄,通过栽种适宜林木抵御大风侵袭 [16]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22:44
中国与中亚国家生态治理合作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和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降 [4][6] - 示范区棉田的籽棉平均亩产量达到307公斤,远高于当地120公斤的平均亩产量,且用水量仅约为当地的70%,滴灌和施肥所需能源主要来自于光伏发电 [6] -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 [4] 技术应用与成果 - 新疆生地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制定了咸海治理方案,通过联合科考、盐碱地治理、沙漠化治理、节水农业等技术合作,探索咸海生态治理新模式 [7] - 中国科研人员在咸海周边推进光伏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 [7] - 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合作搭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化双边农业科技合作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国同中亚五国发布阿斯塔纳宣言,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8] - 新疆生地所对参与合作项目的乌方人员进行遥感技术、实验室化验分析技术等科研能力的集中系统培训,并在具体治理项目中及时回应乌方技术人员遇到的问题 [8] - 中国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9]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生态治理合作已见实效,是改善民生、增强信任的务实体现 [7] - 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认为中国在沙漠化防治、节水农业等领域积累了先进技术和丰硕成果,希望未来加强合作 [8] -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评价中国治沙模式对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9]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1:12
活动概况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于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参与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 [1] - 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年提供了解黄河、大陆及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 [2] 活动内容 - 研习营围绕6个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 [2] - 包含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互动活动 [2] - 台湾师生首日访问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并与大陆师生进行棒垒球友谊赛 [3] 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参与非遗项目,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部分作品计划带回台湾留念 [4] - 后续行程将前往吴忠市、中卫市,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产业及自然风光,沙漠观光成为台青最期待的环节 [4] 参与者反馈 - 台青陈同学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4] - 台青胡同学对首次体验沙漠景观表示高度期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