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

搜索文档
链博会观察|一杯茶的沉浮 健康理念让传统文化“沏”出新味道
贝壳财经· 2025-07-19 01:38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中国茶叶行业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达到5309.6亿元 [2] - 健康生活理念和年轻化趋势推动即饮茶饮料、奶茶等创新产品需求增长 [2][6] - 养生茶饮相关企业注册量2024年同比增长6.1倍,存量企业同比增长44.4% [22] 产业链转型与创新 - 传统茶企从种植、批发向全产业链布局转型,涵盖研发、深加工、境内外销售等环节 [3][7][9] - 湖北省茶业集团开发茶衍生品如茶啤酒、茶曲奇、茶冰淇淋等,并建立海内外营销渠道 [7] - 新宝堂打造陈皮全产业链,涵盖种植、批发、食品研发、生物科技等领域 [9][14] 供应链合作与品牌联动 - 茶叶、中药材企业成为健康饮品品牌供应商,如星巴克使用广西茉莉花茶、福建铁观音作为茶咖原料 [17][20] - 农夫山泉在云南采购茶叶7000余吨,投资1亿元建设茶叶初制厂 [21] - 茶百道与凤庆合作建设"滇红茶园"生产基地,解决茶农"卖茶难"问题 [21] 产品创新与消费场景 - AI泡茶机、茶咖、茶味冰淇淋等创新产品涌现,拓宽茶饮消费场景 [1][7] - 星巴克推出本土化茶咖饮品,包装实现100%中国采购与加工 [19][28] - 东阿阿胶开发阿胶入茶饮品,正大集团探索养生纯茶饮料 [26] 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 - 年轻消费者通过奶茶、茶饮料等非传统方式接触茶文化 [7][20] - 老字号企业如新宝堂通过陈皮饮料等创新产品实现传统技艺年轻化转型 [14][23] - 茶饮与咖啡、中药等跨界融合,推动产品功能化、个性化发展 [17][27]
华友钴业:全产业链赋能 铸就大圆柱电池材料行业领导者
证券日报网· 2025-07-18 13:32
大圆柱电池市场趋势 - 大圆柱电池及圆柱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成本优势,正成为动力电池领域重要技术路线[1] - 韩国LG新能源与奇瑞汽车签署6年8GWh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2023年全球需求进入百GWh量级[1] - 2030年大圆柱电池市场需求较2025年将有4-5倍增长空间,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级别[1][5] 华友钴业市场地位 - 子公司巴莫科技大圆柱电池及圆柱电池用正极材料销量占公司正极材料总销量近40%,应用于国内外知名电动车品牌[1][4] -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成为大圆柱电池材料行业标准定义者[1] - 巴莫科技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实现全球最高镍含量规模化量产,为电动车带来30-40公里续航提升[3] 全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构建"钴镍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三元正极材料制造"一体化产业链,保障原料供应和成本优化[2] - 历经三次技术升级,超高镍正极材料量产工艺达全球领先水平,解决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痛点[3] - 匈牙利工厂推进将实现欧洲本地化供应,强化全球客户服务能力[4] 全球合作与客户生态 - 与亿纬锂能合作实现大圆柱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量产,产品通过国际品牌验证[4] - 与LG新能源及国内头部电池企业联合开发的超高镍材料完成验证,2023年内量产[4] - 技术合作覆盖国内领军企业和国际巨头,形成全球核心供应链体系[4] 未来战略方向 - 聚焦"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提前锁定大圆柱电池千亿级市场增长[5] - 持续突破高容量、高倍率、低成本、高安全材料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续航升级[5] - 全产业链协同为技术迭代提供动力,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5]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机器人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机器人厂商供应链的本地化率最高已超六成
快讯· 2025-07-16 04:11
全产业链优势 -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是唯一具备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家,已形成200多个成熟产业集群 [1] -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效应显著,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构建"4小时产业圈"的紧密协作网络 [1] - 机器人产业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显示本土化配套能力持续提升 [1] 产业配套能力 - 完备的物流运输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支撑 [1] - 全产业链优势可降低综合成本15-20%,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1] 双循环发展格局 - 全产业链通过强化供给能力对内循环形成核心支撑,同时带动外循环发展 [1] - 产业体系完备性增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外资企业本地采购比例年均提升5-8个百分点 [1]
和远气体(002971) - 002971和远气体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6
2025-07-16 02:03
战略布局与产业优势 - 以宜昌、潜江化工园资源为依托打造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供气和尾气回收模式降低成本,形成园区化竞争力 [2][3] - 潜江电子特气产业园部分产品已量产稳产,部分进入稳产阶段;宜昌产业园主产线稳定运行,部分产品试生产顺利,力争下半年稳产并启动认证 [3] 技术研发与产能规模 - 拥有气体分离等核心技术,产品对标国际企业,覆盖多领域,投资超1亿元建设研发检测中心 [3] - 潜江产业园达产后年产值预计12 - 15亿元(2025 - 2027年释放),宜昌产业园一期达产后年产值预计25 - 40亿元(2025 - 2028年释放) [3] 市场拓展与客户导入 - 光伏领域已完成头部企业导入,半导体/面板领域加速产品认证,新兴领域布局产业气体需求 [3] - 与兴福电子合资成立公司布局电子大宗气体赛道 [3] 政策与行业 - 契合国家战略,融入产业集群,受地方政府支持,产品规划契合新兴产业需求 [4] - 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电子特气需求快速扩容 [4] - 多渠道融资保障现金流,实控人定增项目落地后资产负债率将降至70%以内 [4] 风险提示 - 项目投产进度受技术和安全审核影响,半导体认证周期长,产能放量可能滞后,产品市场价格波动 [4] - 项目进展介绍和业绩预测以公司信息披露为准,投资者需理性判断,注意风险 [4]
海南澄迈咖啡产业向亿元级迈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6 00:46
咖啡产业链发展 - 澄迈县培育"从一颗咖啡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推动普通咖啡向精品咖啡转型升级,探索咖旅融合新玩法 [1] - 海南远丰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首次以整柜形式进口19.2吨咖啡生豆,货物价值超过110万元 [2] - 澄迈县已有10家企业获批成为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其中咖啡企业占据4席 [2] 政策优势与产业升级 - 海南远丰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的第四批试点企业之一,咖啡豆加工增值30%及以上可免征进口关税 [2] - 澄迈县计划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鼓励咖啡企业扩大产能,发展冻干粉、咖啡液、胶囊咖啡等精深加工产品 [2] - 澄迈县发布的《澄迈县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完整咖啡产业链 [3] 三产融合与共富模式 - 福山咖咖园共享农庄从荒地蜕变为省级共享农庄和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带动1599户农户增收 [3] - 澄迈县计划建设国际咖啡贸易基地和全球代加工基地,并设立咖啡研发创新、品牌展示和旅游体验三大中心 [3] - 铂澜咖啡学院海南分院与福山来福咖啡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提升海南咖啡产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 [4] 咖旅融合与多元化发展 - 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吸引40%的学员为咖啡爱好者,60%为从业或即将从业者 [4] - 游客可在风情镇参与咖啡制作、露营、烧烤和咖啡主题研学活动 [4] - 澄迈县创新打造"咖啡主题文旅景区与农文旅体商"双轮驱动模式,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和商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5]
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支持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11 03:37
公司荣誉与峰会参与 - 公司作为潍坊市食品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在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获得推荐展示并荣获"支持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1] - 峰会主题为"跨国公司与中国—链接世界 合作共赢"旨在搭建政策对话、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平台传递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信号 [1] - 公司在峰会推介中获得重点展示体现其在食品行业的重要地位 [1] 产业链与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了完整的食品产业链体系包括生猪养殖、屠宰到肉制品精深加工 [1] - 实施"立足屠宰、发力低温肉制品、延伸预制食品"的战略布局 [1] - 探索"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餐饮业预制化"发展路径推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深度融合 [1] 生产基地与市场覆盖 - 依托山东、北京、陕西、吉林、江西五大生产基地实现全国化市场覆盖 [2] - 为不同地域消费者提供符合当地口味的高品质产品 [2]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探索高效扩张公司海外版图的新路径 [2]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将继续以全产业链优势、创新驱动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向"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食品集团"目标迈进 [2] - 作为峰会支持合作伙伴将促进中国食品产业与国际市场深度对接 [2] - 推动全球食品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实现"链接世界 合作共赢"愿景 [2]
一朵金银花成了一张金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 甘肃定西通渭县推广金银花种植12年 累计面积达15万亩[2] - 种植环节已实现产值9亿元 总产值突破20亿元[2] - 带动23万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跻身全国四大主产区[2] 产业链建设 - 形成种植 加工 销售全产业链 10多个乡镇建烘干厂[2] - 鲜花烘干后价格提升15% 深加工后价值涨20倍[2] - 企业投入600多万元研发 推出含片 除臭剂等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2] 种植技术及效益 - 采用花叶分离机使采花效率提高3倍[1] - 推广弱苗补强 篱架吊蔓栽种技术提升质量[3] - 亩产鲜花500斤 盛花期亩收入较传统作物翻番[1]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政府免费提供种苗 全程农技指导[1] - 计划加强科技投入 推动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3] - 目标实现规模化 市场化 特色化产业升级[3]
从麦田到餐桌,今麦郎如何用“一根麦穗”撬动国民好人缘?
格隆汇· 2025-07-10 18:58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一季度方便面类目销售额同比下滑4.84%,销售件数同比减少9.96%,行业整体承压[4] - 外卖和预制菜等新兴产品对方便面市场形成挤压[4] - 康师傅与统一市场份额出现收缩,但今麦郎2024年上半年面品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4] 公司业绩与产品表现 - 拳头产品"1桶半""1袋半"系列连续数月销量同比增幅超20%,自2015年上市累计销量突破140亿份[4] - 饮用水产品年销量达100亿瓶,通过共享生产技术与渠道资源构建"民生产品矩阵"[11] 核心竞争优势 - 全产业链布局:行业唯一具备方便速食全产业链的企业,实现原材料成本绝对优势(年产120亿份方便面、年处理400万吨小麦)[10][11] - 生产端垂直整合减少中间损耗,115条饮料流水线中32条为高速流水线,26个生产基地缩短运输半径[11] - 自动化与智能化投入:AI智能数据库筛选蔬菜包效率比人眼高10倍,成功率100%[11] 商业模式与战略 - "公司+农户+基地"订单农业模式:2005年起推行优质麦种植工程,统一高价收购带动农民增收[8] - "第一车间在农田"理念保障原料品质源头可控,构建上游壁垒[8][10] - 饮品领域延伸自主生产瓶盖、瓶坯等包装材料,设备成本极致摊薄[11] 品牌建设与社会责任 - 暴雨期间组织员工助农抢收,强化与农户的血脉联系[2][5] - 通过"1系列"加量不加价策略建立用户基础反哺全链[12] - 20年订单农业保障农民收益,构建乡土信任与稳定原料供应[12]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 董事长范现国提出"无'尖'(利他)不商"理念,强调企业需深植社会并回报[12] - 商业生态融合农业端信任、工业端效率、消费端忠诚与社会认同[12] - "师栾02-1"优质麦品种到"1系列"产品的转化体现食品工业升级[13][15]
皓月集团董事长丛连彪:民营经济促进法为肉牛行业带来显著政策红利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07:45
民营经济促进法对肉牛行业的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心剂",民营企业在肉牛屠宰加工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1] - 政策红利体现在三方面:明确民企平等竞争地位、强化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导向,与公司建设国家级肉牛创新中心和"1+10"战略布局契合 [1] -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担当创新先锋和标准引领者角色 [2] 肉牛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面临进口牛肉低价挤压、养殖成本高企、产业链协同不足三大困境,导致企业利润微薄、中小养殖户亏损 [2]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消费升级带来高端牛肉和预制菜需求增长,智能化养殖技术重构产业形态 [2] - 当前处于"转型阵痛期",需通过全链条协同应对挑战 [2] 公司转型升级策略 -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种沃金和牛,打破高端种源依赖,单头综合产值超15万元,成为全国高端牛肉领导品牌 [3] - 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公平竞争公约》,建立牛源交易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产品出口20多国并与巴西JBS合作拓展全球市场 [3] - 实施"科技+模式创新",部署物联网和AI算法优化屠宰加工,精准饲喂技术使单头牛日增重效果显著 [4] 全产业链布局成果 - 形成养殖、饲料、食品加工、生物大健康等六大核心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实现"吃干榨净" [4] - 联动21.5万农户实施"五统一"模式,年增收超20亿元,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100% [5] - 建设"皓月云牧场"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溯源,延伸工业旅游、预制菜等十大领域升级场景 [5]
印度老哥掀桌子:“我跟300亿,能梭哈中国造船业吗?” 牌友们都笑了
搜狐财经· 2025-07-06 16:58
全球造船市场份额 - 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份额53%按CGT计 美国仅占0.1% 印度占0.05% [3] - 中国一家龙头企业去年下水250艘船 吨位是美国去年造船总量的184倍 [6] - 韩国造船业市场份额从19%提升至25% 主要受益于美国政策导致订单转移 [3][5] 各国造船业现状 - 美国计划投资300亿美金重振造船业 但去年仅建造5艘大船 [3][6] - 印度提出2030年进入全球造船前十 2047年进入前五的目标 [3] - 韩国船厂面临产能不足问题 高端船舶技术仍有欠缺 [5][6] 产业竞争力对比 - 中国055大驱军舰性价比高 建造效率远超美国伯克III级驱逐舰 [6] - 美国造船业成本控制能力弱 存在军工项目价格虚高现象 [6][7] - 造船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全产业链 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能力 [8][10] 政策影响 - 美国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过路费" 导致部分订单转向韩国 [5] - 美国300亿投资计划被质疑为利益输送 而非真正提升产业竞争力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