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搜索文档
《星回故里》:非遗传承的网文表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1 01:31
非遗传承在作品中的创新性表达,同样引发热议。与会专家认为,作品"以非遗为骨、以时尚为翼、以 爱情为韵",通过主角的成长历程,巧妙串联起抢救缂丝老工坊、推动中国刺绣登上巴黎高定周等精彩 情节,写作风格兼具"行业肌理"和"人文温度"。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与晋江文学城主办的沐清雨 《星回故里》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20余位专家、评论家对这部聚焦非遗传承与都市成长的网络文学 新作进行了剖析。 《星回故里》以"爱情+行业"的叙事模式,聚焦主人公、服装设计师星回的成长,讲述当代年轻人推动 新中式服饰创新、传承刺绣技艺的故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沐清雨的创作轨迹清晰 展现了网络文学从类型化娱乐向追求现实价值和文学性的转型,作品对专业细节的严谨考据、对职业形 象的立体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谈及创作初衷,沐清雨表示,希望通过作品讲述新中式服饰背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表明传统文化不应 被束之高阁,而应在现代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东方美学借助现代设计在世界时尚舞台大放异彩。 ...
湖北孝感麻糖米酒“百城千店”计划迎来新时刻 6家新店集中开业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10:02
业务扩张进展 - 湖北孝感麻糖米酒"百城千店"计划新增6家门店 覆盖云梦县、安陆市、武汉市、孝感高新区及孝南区等区域[1] - 新店将于9月至10月期间集中开业 同步完成全省门店亮灯仪式[1] - 计划为孝感市商务局推动"十个一"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构建标准化消费场景[1] 产品与品牌定位 - 主营品类包括非遗米酒、汉味小吃、手工麻糖、中式快餐及粉面水饺等多元化产品线[1] - 品牌以千年技艺传承为根基 融合孝文化核心价值与产业创新[1] - 孝感麻糖米酒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成为具城市符号的地方特产[1] 产业支持政策 - 孝感市商务局明确支持标准化消费场景建设 推动麻糖米酒产业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1] - 孝感作为中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 将城市文化基因注入非遗传承体系[1]
【汉中】藤编:藤韵连古今 非遗助振兴
陕西日报· 2025-08-18 00:21
公司运营与产品 -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藤椅和藤扇销量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1] - 公司采用纯藤条制作藤椅,并进行四层加固,使产品具有弹性和舒适性 [1] - 公司电商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及中亚、欧美等地区 [1] - 公司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组建"大师工作室",并与高校共建"专家工作室"进行产品创新 [2] - 公司已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并吸引多家国际品牌合作 [2] 行业发展与创新 - 汉中藤编与网络结合始于2015年,由"95后"电商团队推动发展 [1] - 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并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案例库 [2] - 黄官镇已建成7家社区工厂、5个帮扶基地、6处非遗传承基地,带动6500余名群众就业 [3] - 738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3] - 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68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3] 政策与规划 -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 黄官镇计划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龙头企业品牌打造和创新创业氛围营造 [3] - 目标构建集观光、体验、研学、购物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3]
以数实融合激活非遗生命力:悠然境创新传承实践助力传统文化焕新
凤凰网· 2025-08-17 08:41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实物+数字资产"模式推动非遗文化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 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力量 [1] - 公司践行"数实融合"理念打造"非遗+数字化+消费增值"可持续模式 显著降低非遗收藏门槛并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3][6] - 公司创新"增值消费模式"推动消费者向"文化传播人"转变 形成非遗传承良性生态闭环 [7] - 公司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展文化出海路径 未来将联合海外华侨组织开发跨界文创产品 [9] - 公司以"数实融合"创新实践打破非遗与大众间壁垒 让文化价值在流动中升华 [11][12] 非遗行业现状 - 金箔锻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与市场双重挑战 复杂工艺流程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1] - 市场受众长期局限于小众收藏群体 难以实现广泛传播 [1] - 景泰蓝珐琅彩等非遗项目陷入生产周期长、价格门槛高困境 与现代大众消费需求存在明显断层 [1] - 非遗技艺式微并非源于价值缺失 而是缺乏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可感知价值传递机制 [1] 商业模式创新 - 将大师画作通过非遗金箔工艺转化为实体艺术品 同步生成对应数字资产 [3] - 消费者可购买实物藏品或通过产品兑换数字资产 在数字平台参与交易 [3] - 借助区块链技术保障作品稀缺性与真实性 [3] - 用户通过数字资产能持续参与文化传播 甚至分享作品升值收益 [6] - 购买用户可优先参与线下非遗体验课 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技艺心得 [7] - 未来计划联合更多非遗传承人扩大线下体验活动覆盖面 [7] 文化传播与出海 -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装上全球化翅膀 [9] - 未来将联合海外华侨文化组织开发更多跨界文创产品 [9] - 通过数字化手段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促进文明互鉴 [9] - 让非遗项目从历史深处走来"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12]
不远千里“打卡”非遗美食
金融时报· 2025-08-14 02:16
行业分析 - 奉化千层饼行业拥有30余家生产加工单位 年产值超2600万元 [3] - 80%销售额来自线下门店 游客伴手礼和线上老客户构成主要消费群体 [3] - 行业正通过非遗共富工坊模式拓展亲子旅游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 [3] 公司运营 - 蒋家龙门千层饼创立于1916年 现由第三代传人蒋定君经营 为省级非遗传承单位 [1][2] - 暑期为业务高峰期 存在跨区域慕名消费现象 [1] - 采用"线下门店+线上销售"双渠道模式 注重品牌文化赋能 [3] 产品创新 - 开发黄鱼味 焦香味 芋艿味等新口味千层饼 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2] - 推出千层饼冰激凌跨界产品 形成夏日消费热点 [2] - 升级国潮风 民国风情款包装 强化视觉吸引力 [2] 技术传承 - 制作需经10多道工序 火候控制为百年传承核心技艺 [1] - 第四代传人将非遗课堂引入学校社区 扩大技艺传播面 [2] 金融支持 - 邮储银行累计提供310万元贷款 包括100万消费贷 140万经营贷和70万极速贷 [3] - 资金用于扩大经营 品牌建设及产品创新等环节 [3] 品牌建设 - 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强化非遗美食现代形象 [2] - 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非遗IP 提升文化附加值 [3]
青春脚步声 声声叩心门
广西日报· 2025-08-14 01:37
思政教育实践 - 广西高校将"三下乡"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组织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地和边境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如广西大学40余名师生在东兴市界碑旁学习历史并感受责任使命[3] - 广西科技大学青年宣讲团通过"东盟翻译官"项目促进边关交流,推动民族团结在边境线生根发芽[3] - 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通过走访红色基地和调研特色产业,将专业技能与文化传播结合,深化家国情怀理解[3]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 广西科技大学"智飞苍穹"服务队利用无人机技术监测金桔园土壤墒情和病虫害,为果农提供精准种植方案,降低农药成本[4][5]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在芒果园应用无人机精准洒药,解决传统喷洒效率低和农药浪费问题,并通过科普提升村民接受度[5] -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向儿童普及无人机技术,通过趣味互动激发兴趣并培养未来科技人才[5]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丹山靛韵"实践团运用3D扫描和AI工具对瑶族扎染纹样进行数字化存档,开发融合民族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通过云课堂直播获2万余点赞[6] -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子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记录黄泥鼓制作技艺,微距镜头保存非遗传承人盘金海的独门工艺[6] - 实践团队强调非遗活态传承需"活在当下",计划将非遗文化带回校园和社会推广[6] 民生服务与健康科普 - 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大新县珍珠鸭养殖场结合实地观察设计乡村振兴文创形象,注重讲好本土故事[7]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参与采茶和制茶,学习"一芽两叶"标准并精准控制杀青温度[7] - 广西医科大学实践团在东兴市开展用药知识科普,提升边境村民药品储存和安全用药意识,累计服务8万余人次[7][8] - 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分别通过中医义诊和"健康科普+非遗体验"模式,在多地提供医疗服务及急救培训,覆盖500余名群众[8][9]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新华网· 2025-08-12 06:05
文脉传承与创新 - 泰伯庙会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年吸引10余万海内外游人参与 激活古老文化记忆 [4] - 全球每4把中高端二胡就有1把来自梅村 该地获"二胡之乡"美誉 并带动鸿腾民乐团等年轻乐队持续涌现 [10] - 无锡精微绣采用八十分之一细丝线工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培训120多位新绣娘 并走进高校使800多名大学生接触东方美学 [12] - 惠山泥人打造"阿福阿喜"文创IP 锡剧进入20所小学组建"小锡班"覆盖6000多名学生 宜兴紫砂直播基地从业人员超5.5万人且近两年销售规模成倍增长 [14] - 数字投影、无人机表演等新技术在寄畅园、拈花湾等景点应用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15] 工商发展与诚信经营 - 明清时期形成严格商业信用体系 布业公所规定"布匹尺寸质量必须足额" 钱庄实行"见票即付"兑付铁律 [19] - 天天食品公司年产值从300万元增长至3000万元 但坚持工艺升级 每袋面筋多塞一个相当于年送30多万元 [21] - 三凤桥酱排骨坚持选用太湖黑猪肋排 酱料需晒足180天 同时引入智能监控系统确保风味如一 并计划开设融合非遗展示的新店 [22] - 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6万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10余年居江苏省第一 延续"四千四万"创业精神 [25] - 茂新面粉厂旧址建成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展示百年历史文物"二道并条机" 见证近代百余家现代工厂发展历程 [23] 人才培育与社会建设 - 宜兴走出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和上万名教授学者 体现深厚文教底蕴 [31] - 每年为6万余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购房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 连续举办"太湖人才峰会"吸引超百名院士落户 [31] - 洛社镇拥有128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100余个品牌公益项目和3万余名注册志愿者 一个镇出现7位"中国好人" [34] - 连续多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 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教育 [34] - 历史上实业家捐建近百座桥梁推动区域发展 现代"爱心食堂""慈善超市"遍布城乡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32][34]
返乡后浪有“后劲”之三:“90后”活用非遗当后起之“绣”
新华网· 2025-08-12 05:5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肖瑶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刺绣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返乡传承技艺 [7] - 桃源刺绣历史悠久,以题材多样、绣技精湛、用色构图大胆灵动著称,融合了苏绣和粤绣的针法技艺 [7] - 该技艺逐渐远离百姓生活,年轻传承者稀少,肖瑶在大二时才首次接触 [12] 技艺传承与创新 - 肖瑶四处拜师学艺,向年近九旬的绣娘罗巧年学习古老技法 [12] - 她耗时半年完成的《桃源唐狮子戏牡丹》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 [18] - 近年来"非遗热"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3位学妹慕名而来学习 [21]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 肖瑶创办齐绘绣庄,带动周边妇女参与刺绣以补贴家用 [25] - 绣庄产品包括带有桃源刺绣元素的耳环、胸针、项链等国潮饰品,备受年轻人青睐 [25] - 今年决定重返常德河街开店销售村民制作的绣品和文创产品 [25] 教育与推广 - 肖瑶和学妹们在当地学校开展了近百次刺绣技艺宣讲和课程教学 [21] - 在寺坪中学等学校传授刺绣技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 通过观察自然细节提升刺绣技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非遗传承队伍如何更加壮大?(政策问答·回应关切)
人民日报· 2025-08-09 22:11
非遗传承人才政策体系 - 国家构建非遗人才培育制度体系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草案补充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和增加传承人培养内容 [2] - 政策文件出台完善工作格局 以各级非遗行政部门为主导 非遗保护中心 非遗馆 非遗保护协会为骨干力量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 促进非遗薪火相传 [1] 非遗传承人才规模与现状 -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942人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规模近4000人 [1] - 非遗项目传承队伍存在年龄老化 后继乏人等问题 [1] - 全国非遗工坊超过1.8万家 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 包括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3] 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 - 非遗工坊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3] - 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 149所高校参与 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 覆盖130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直接培训5.1万人次 [4] - 各地研培项目参与院校超过200所 惠及超过20万人次 [4] 创新传承模式与乡村振兴 - 发展非遗+研学和非遗+旅游模式 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3] -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海南五指山市等地通过创新探索助力人才留乡 [3] - 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加强非遗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 [4] 未来发展规划 - 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加强以研培计划为重点的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工作 [4] - 支持高校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建设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强化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4] - 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 形成可持续的传承生态 [3]
我省举办椰雕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
海南日报· 2025-08-07 01:32
行业活动 - 海南省举办2025年椰雕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 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指导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管理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承办[2] - 研修班面向非遗传承人及弟子 旨在提供系统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指导 助力椰雕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 培训为期30天 共计240个学时 采用专题讲座、理论授课、实践创作、交流研讨等多元化培训方式[4] 技艺发展 - 椰雕是海南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2] - 研修班融入大漆、金银内嵌、贝嵌等工艺内容 鼓励学员创新并拓宽创作边界[4] - 培训课程包含电商销售技巧和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等实用内容 助力学员提升综合能力[5] 参与人群 - 学员年龄跨度大 包括11岁初学者和年长爱好者 不同年龄层热爱者共同切磋技艺[3] - 学生群体愈发多元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 从手工艺从业者到文化爱好者 越来越多被椰雕魅力吸引[4] - 培训特邀省内外非遗、雕塑、艺术、文化等领域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授课[4] 创新实践 - 传承人尝试将椰雕与江苏大漆工艺创新性结合 推动两地非遗碰撞出新火花[3] - 运用微雕技法并将榫卯工艺融入创作 推出烟熏盒、茶叶盒、茶杯、茶壶、装饰灯具等系列作品[3] - 设计椰雕文创产品 用年轻人喜闻乐见形式展现椰雕之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