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不免责

搜索文档
退市公司连收大额罚单,“退市不免责”信号持续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3:52
核心监管信号 - 退市不免责成为A股市场秩序重塑的重要环节 监管层通过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机制实现全方位追责 [1][2][11] - 2024年以来证监会查处退市公司违法案例64起 已完成处罚44起 合计罚款12亿元 对63人采取3年及以上直至终身市场禁入 [1][11] - 民事赔偿机制加速推进 投服中心通过代位诉讼成功追回大安堂资金占用案本息合计5.72亿元 [12] 华铁股份处罚详情 - 累计被罚5565万元 涉及三次行政处罚 2024年8月21日最新处罚金额达2415万元 [1][5] - 实控人宣瑞国被重罚950万元并处终身市场禁入 财务总监张璇两次累计被罚330万元及5年禁入 [1][5][6] - 主要违规行为包括未披露关联交易11.34亿元 虚增存货调整合并报表 虚增货币资金最高达6981.97万元 [7][8] 泰禾集团处罚详情 - 因未依法披露13起重大诉讼问题被处以600万元罚款 导致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9][10] 监管执法趋势 - 44家已处罚公司中28家因财务造假被罚 7家因资金占用被罚 9家因未按期披露重要事项被罚 [11] - 2024年向公安机关移送退市公司线索33家 康得新前董事长被判15年有期徒刑 [11][12] - 法院已受理巴安水务和世茂股份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 投服中心运用支持诉讼等多元方式维权 [12]
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市渠道进一步畅通 今年已有5家公司宣布主动退市
证券日报· 2025-08-11 23:23
核心观点 - 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市渠道进一步畅通 主动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例增多 反映"应退尽退"原则下市场生态优化 [1][4][6] 主动退市情况 - 2020年至2024年主动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家、4家、1家、2家和1家 2025年以来截至8月10日已有5家公司宣布主动退市 [2] - 主动退市方式主要包括股东会决议撤回上市(中航产融、玉龙股份和*ST天茂)和吸收合并退市(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2] - *ST天茂因未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 面临9月初规范类强制退市风险 选择主动退市为止损方案 [3] 退市监管政策 - 证监会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畅通多元退出渠道 [5] - 2024年新"国九条"出台后 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 [6] - 退市新规完善了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 构建严格退市体系 [6] - 2023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 支持上市公司吸收合并 削减壳资源价值 [7] 退市公司数据 - 2025年以来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公司10家 交易类退市9家(面值退市5家、市值退市3家、同时触及1家) [5] - 财务类退市9家 规范类退市1家 主动退市5家 剔除重复后退市公司达30家 [6] - 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 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8] 退市追责机制 - *ST高鸿因财务造假虚增收入和利润 证监会拟对责任主体罚款1.6亿元 对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9] - 越博动力退市后仍因财务造假被处以3080万元罚款 相关责任人员被采取8-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8] - *ST天茂因涉嫌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主动退市后仍面临处罚 [8] - 监管部门强调"退市不免责" 通过行政处罚、刑事移送和民事赔偿实现全方位追责 [8][9]
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市渠道进一步畅通
证券日报· 2025-08-11 16:40
退市情况概述 - 8月8日两家公司宣布退市:*ST天茂拟以股东会决议方式主动退市 *ST高鸿因财务造假可能被强制退市 [2] - 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市渠道畅通 主动退市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增多 [2] - 截至8月10日已有5家公司宣布主动退市 超过2020-2024年各年度数量(分别1家/4家/1家/2家/1家) [3] 主动退市方式分析 - 主动退市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股东会决议撤回上市(中航产融/玉龙股份/*ST天茂3家)和吸收合并退市(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合并中国重工2家) [3] - *ST天茂主动退市系止损选择:未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 若9月初仍未披露将触发规范类强制退市 [4] - 公司股价自5月利空消息后明显下跌 主动退市需通过中小股民"双三分之二"表决 否则仍将被强制退市 [4] 退市监管政策演变 - 2025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常态化退市机制 畅通多元退出渠道 [5] - 2020年底《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通过 2024年新"国九条"出台后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 [5] - 退市指标形成四大类体系: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精准出清空壳企业和害群之马 [5][6] 退市数据统计 - 2025年各类退市情况:重大违法退市10家(4家先行触及其他类型) 交易类退市9家(面值退市5家/市值退市3家/双重触及1家) 财务类退市9家 规范类退市1家 主动退市5家 [5] - 剔除重复后宣布退市公司达30家 [5] - 2024年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 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7] 退市追责机制 - 监管部门强调"退市不免责"原则:越博动力退市近一年后因财务造假被处以3080万元罚款 两名主体被采取8-10年市场禁入 [8] - *ST高鸿因虚增收入和利润被拟处罚1.6亿元 配合造假第三方被罚700万元 犯罪线索将移送公安机关 [8] - *ST天茂已因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主动退市后仍面临处罚 投资者可主张民事赔偿 [8] - 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需承担赔偿责任 即使退市仍需为上市时违法行为买单 [9]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ST苏吴收到处罚事先告知书
证券时报网· 2025-07-13 14:45
公司财务造假及退市情况 - 公司连续多年财务造假,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 [2] - 2020年至2023年虚增营业收入分别为4.95亿元、4.69亿元、4.31亿元和3.7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6.46%、26.39%、21.26%和16.82% [2] - 2020年至2023年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1458.27万元、2027.12万元、1992.42万元、2121.9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89%、51.65%、26.42%和29.81% [2] - 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逐年上升,2020年末至2023年末分别为1.27亿元、13.93亿元、15.43亿元和16.93亿元,占当期净资产的6.88%、74.20%、84.60%和96.09% [2] - 公司触及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自7月14日起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公司退市风险提示及进展 - 公司自2月2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后,频繁提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 [4] - 公司每周发布一次立案进展暨风险提示公告,累计提示次数达20余次 [4] - 4月30日因2024年年度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4] - 2024年末控股股东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7.69亿元 [4] - 5月15日公司董事长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4] 监管态度及投资者保护 - 监管机构对财务造假行为采取严厉定性,传递"零容忍"态度 [5] - 2024年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明确"退市不免责"原则 [5] - 公司退市后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适格投资者可依法提起诉讼 [5] -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强调打击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6]
年内19家公司退市后收罚单 监管部门强化立体追责
证券日报· 2025-07-10 16:07
监管动态 - 年内19家退市公司收到20张罚单(18张行政处罚决定书+2张事先告知书),同比大幅增加 [1][2] - 越博动力因未按时披露年报被罚款720万元,后续因财务造假拟被追加罚款3080万元,第三方配合造假者被罚230万元 [2] - 海印股份因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被罚款1300万元,涉及2021-2022年年报重大遗漏 [3] 典型案例 - 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普遍存在财务造假、违规担保、大股东资金占用等历史问题 [2] - 交易类退市公司海印股份在退市两个月后被立案调查,最终因信披违规受罚 [3] - 康得新原董事长钟玉因欺诈发行等罪被判15年并处罚金2020万元,美尚生态退市后仍被移送公安机关 [6] 投资者保护 - 美尚生态特别代表人诉讼已启动,东旭光电虚假陈述案进入受理阶段,华铁通达被13名投资者集体起诉 [4] - 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明确:因虚假陈述退市的公司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 - 专家建议推动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降低维权门槛与成本 [5] 追责机制 - 监管部门强调"退市不免责",对财务造假等行为实施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 [1][6] - 锦州港两名副总裁因违规披露罪被逮捕,越博动力案涉嫌犯罪部分将移送公安机关 [6] - 立体追责体系通过刑事严惩、民事赔偿和行政监管协同提升违法成本 [7]
退市不是终点 又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重罚
金融时报· 2025-06-18 03:11
*ST九有退市及财务造假事件 - 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 [1][4] - 2020年未披露关联交易导致年报虚增营业外收入6397.32万元,虚增利润总额占比达471.03% [2][3] - 2021-2023年通过虚构互联网服务和公关营销业务虚增利润,金额分别为452.91万元、1199.28万元、1783.73万元 [3] - 公司被罚款850万元,原实控人李明罚款1500万元并遭10年市场禁入 [3] 广道数字财务造假及退市风险 - 涉嫌2018-2024年上半年系统性财务造假,虚增营收占比最高达99.39% [5][6] - 造假手段包括制作虚假合同、发票、银行回单等,涉及金额达亿元级别 [6] - 公司被拟罚款1000万元,实控人金文明罚款15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 [6] - 2024年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持续经营能力存重大不确定性 [7] 监管政策与行业动态 - 2024年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行为追责,强调"退市不免责" [1][8] - 美尚生态退市后仍被行政处罚并移送公安机关,*ST金洲时任董事长因规避退市被罚没1.15亿元 [8] - 监管部门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严防问题公司"一退了之" [8]
问题重重难过审计关 两家公司收退市决定书
证券时报网· 2025-05-30 15:24
退市决定与原因 - *ST龙宇(603003)与*ST鹏博(600804)因年度报告和内部控制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收到终止上市决定书 [1] - 两家公司股票自6月10日起进入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期满后退市摘牌 [1] - 年初以来两家公司已合计发出30余次风险提示公告,退市早有预期 [1] *ST鹏博财务造假与重整失败 - 公司被查实多年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2024年8月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 [2] - 2024年审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涉及持续经营能力重大不确定性、行政处罚、仲裁案件、函证程序受限等问题 [2] - 2024年底筹划破产重整,但2025年3月27日法院裁定重整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且缺乏可行性,重整被驳回 [2] - 股价连续下跌,停牌前收于0.62元/股,2024年11月公司及实控人再次被立案调查 [2] *ST龙宇财报与内控问题 - 连续2年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涉及应收款、预付款资金性质及可回收性无法判断,以及实控人资金占用问题 [3] - 2024年年报仍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前期问题未解决,包括大股东资金占用可回收性、收购预付款可回收性、立案调查影响等 [3] - 2024年内控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关联方款项催收及财务报表编制存在重大缺陷,触及双重退市情形 [3] -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9.18亿元,未偿还余额8.68亿元 [4] - 2024年4月底因财务数据问题被证监局责令改正,对2018-2023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涉及关联交易未披露、业务独立性存疑等 [4] - 2024年12月再次被立案调查 [4] 退市监管与追责机制 - 非标审计意见表明公司财务报告存在错报、内部治理失效或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年报不可靠导致不适合上市 [5] - 2024年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追责,坚持"退市不免责"原则 [5] - 财务造假可引发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大股东资金占用退市后仍需偿还 [5] - 监管部门强调占用必须还、整改有期限、追偿多手段的态度 [5]
重大违法退市落锤 *ST锦港收到处罚决定
证券日报网· 2025-05-29 13:57
公司财务造假及处罚 - 公司因2022年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等方式虚增利润,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占65.96%),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占62.05%)[2]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也存在虚假记载,此前已被证监会顶格处罚[2] - 公司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自5月30日起停牌并进入退市流程[3] 监管处罚及追责 - 证监会对公司及11名责任人合计罚款3860万元,并对时任财务总监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4] - 上交所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作出公开认定、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4] - 前后两次行政处罚合计罚款金额超6000万元,部分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5] 退市及后续责任 - 公司股票将进入15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后摘牌,A股与B股股价已连续6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7] - 监管明确"退市不免责"原则,公司需承担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投资者可通过民事诉讼维权[7] - 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强化打击财务造假及完善投资者赔偿制度[8] 市场影响及监管态度 - 本案体现监管落实新"国九条"对财务造假"零容忍"态度,坚决出清"害群之马"[1] - 2024年证监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强化刑事打击力度[5] - 2024年证监会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持续追查违法违规问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