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从“短期驻留”到“长期稳定运行” 回望中国空间站四年成长路
央视网· 2025-04-30 15:01
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飞船于4月30日13时08分在东风着陆场顺利返回,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平安归来,比原计划推迟一天[1] - 返回过程历时8个多小时,返回舱反推发动机在离地面最后一米时工作,确保平稳着陆[3] - 着陆点从常规的西区改为地形更复杂的东区,搜救团队通过前期专项训练和实地勘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5] 中国空间站运营进展 - 自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完成8个乘组往返,第9个乘组(神舟二十号)已接替在轨值班[7] - 空间站设备状态良好,处于"青少年时期",柔性太阳翼、核心控制系统等长期设计发挥预期作用[7] - 过去四年完成数十次软件升级重构,无线通信系统完成在轨换代,覆盖范围和稳定性提升[9] 空间站技术升级与维护 - 新增智能设备包括陪伴机器人"小航"和管道内窥镜,物资管理系统加入语音交互功能[9] - 神十九乘组完成3次出舱活动,成功处置载荷适配器卡滞等意外情况[9] - 建立年度状态评估机制,监测太阳能电池翼发电能力等关键指标,目前未发现性能衰退[11] 太空科学研究成果 - 本次带回的科研样本包括三代同堂的果蝇和二次飞行的人体心肌细胞,聚焦长期太空适应研究[13] - 各乘组定期开展航天医学实验,监测血压、骨密度等指标,测试微重力下的认知能力[13] 运载火箭与未来规划 - 长征五号B火箭将低轨运载能力提高2.5倍以上,未来通过优化箭体设计和产品稳定性支持后续舱段发射[15] - 2025年计划实施更密集的航天任务,推动空间站持续扩展和长期运行[15]
太空1111天:专访俄宇航员科诺年科,“我坚信,俄罗斯航天事业将始终处于世界科学的前沿”
环球网资讯· 2025-04-27 23:06
俄罗斯航天行业现状 -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每年往国际空间站派遣两批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有助于推动地球医学和工业发展 [2] -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可靠的运载火箭,航天事业将始终处于世界科学前沿 [2] - 俄罗斯宇航服在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表现优异,新型"海雕-MKS"6号宇航服已于3月进入太空,预计秋季进行太空行走测试 [2] 航天器技术发展 - "联盟"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容积达9立方米(SpaceX为8.7立方米),并划分工作区(3立方米)与生活区(6立方米)[2] - 飞船飞行时间从最初设计的2天缩短至数小时,数字化系统可自动计算到国际空间站的最优路径,动力装置已完成全面升级 [3] 太空探索规划 - 俄罗斯坚持同时发展月球和火星探索计划,认为太空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来源 [4] -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单次最长停留纪录为437天,辐射是主要风险因素 [5] 空间站科研活动 - 单次空间站任务平均进行50项实验,涵盖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包括低重力条件下细胞行为研究(可能推动癌症治疗发展)[5] - 已实现太空3D打印活体器官技术突破(如支气管、食道替代品),预计将在地球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5] 宇航员工作内容 - 宇航员需同时承担飞船控制、设备维修、科学实验等多项任务,目前尚无细分领域专家上太空的计划 [11] - 俄罗斯宇航员分队现有28人(含4名候选者),选拔年龄限制为35岁以下,但服役年限取决于健康状况 [9] 行业协作机制 -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设立载人航天特别评审部,吸收宇航员参与新航天装备研发的决策过程 [10]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开启第20次神舟问天之旅
新华网· 2025-04-24 09:51
任务执行情况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升空 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3] - 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将按计划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 任务背景意义 - 本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5] - 恰逢"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 开启第20次神舟问天之旅[1] - 为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5次发射任务[5] 在轨工作计划 - 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在轨轮换[3] - 计划开展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多项实(试)验与应用[3] - 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3] 历史数据统计 -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5] - 本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1次飞行[5] - 本次是神舟飞船第20次飞行任务[5]
神二十“中国航天日”出征太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4-24 02:01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 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1] -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1] - 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等任务 [2]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2]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2] 空间科学实验 - 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3] - 斑马鱼实验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3] - 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3] - 链霉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 [3]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还将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3] 载人登月任务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4] - 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4] - 前期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 [4] 航天员训练 - 目前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 [5] - 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5]
上新了 中国航天员解锁“躺着上太空”的硬核知识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4 01:06
航天发射流程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5月24日17时1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航天员陈冬 陈中瑞 王杰执行任务[2] - 航天员通过发射塔架第九层平台进入神舟飞船 进入前需坐在椅子上休息等待并完成脱鞋程序[3] - 脱鞋因需穿着舱内压力连体服 靴子用于保护服装防磨损并避免尘土带入舱内 进舱前需严格检查服装[5] 航天员入舱顺序与位置 - 03航天员首先进入飞船并坐于舱体左侧 02航天员随后进入坐于右侧 01航天员(指令长)最后进入返回舱[7] - 航天员采用躺姿进入椅盆座位 需按飞行手册检查设备仪表盘绿灯 密封舱门并启动天地通话系统[9] - 发射前10分钟启动舱内氧气循环系统 完成与地面指挥的最后语音确认[9] 航天员出征仪式 - 航天员进舱前会对镜头打招呼 出征时最后一句为"北京见"[5][11]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亮相,“新老组合”将执行6个月太空驻留任务
环球网资讯· 2025-04-23 23:00
任务概述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计划于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乘组由陈冬(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组成 陈冬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执行飞行任务者 陈中瑞和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首次飞行[1] - 任务主要目的包括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 驻留空间站约6个月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实施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 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和舱外设备 进行科普教育和空间搭载试验[3] 乘组成员背景 - 指令长陈冬曾执行神舟十一号和神舟十四号任务 此次重点训练操作精准度、心理稳定性、团队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 并承担带领新队员的责任[3][4] - 陈中瑞为前空军一级飞行员 累计飞行时长2300小时 曾参与神舟十号返回清空空域任务 从战斗机驾驶员转型为航天驾驶员[5] - 王杰原为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负责航天器减隔振设计 2018年通过第三批航天员选拔 2020年9月正式入选 此次担任航天飞行工程师 负责平台照料、设备维护和空间科学实验[6][7][9] 任务执行细节 - 乘组经过长期组队训练 具备飞行员精准操控能力与工程师严谨理论功底 强调地面充分准备以应对太空复杂操作[4] - 计划开展出舱活动、精细实验操作及日常维护维修 乘组实行分工协作与互为备份机制[4][9] - 王杰将携带个人物品包括家人照片和笔记本 记录太空体验与优化建议[8][9]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于4月24日出征太空
人民日报· 2025-04-23 22:07
神舟二十号任务概况 - 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飞行乘组由陈冬(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组成 其中陈中瑞和王杰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6] - 任务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五次载人飞行 主要目的包括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 驻留约6个月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出舱活动及设备维护等任务[7] - 飞船入轨后约6.5小时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计划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7]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研究对象包括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7] - 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预计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等方面取得突破[8] - 截至目前已在轨实施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上行近2吨科学与应用物资[8] 出舱活动与技术成就 - 已实施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单次最长出舱时长达9小时创世界纪录[9] - 飞天舱外航天服单件最高使用量达17次 超过"3年15次"设计指标 机械臂实现舱外作业全域可达[9] - 出舱活动实现由技术验证向复杂作业任务的跨越[9] 航天员队伍建设 - 第四批航天员2024年8月入队后按计划开展训练 取得飞行资质后将纳入乘组候选范围[9] - 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目前正开展航天专业技术训练[10] - 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进行 正与有关国家磋商其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事宜[10] 载人登月计划进展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等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11] - 已完成长征十号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等关键测试[11] - 后续将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等全面验证试验[11] 航天员背景与训练 - 指令长陈冬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 亲历中国空间站从建造到应用全过程[12][13] - 陈中瑞原为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王杰原为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6][21] - 乘组开展个性化训练方案 针对薄弱环节增加训练频次 提升操作精准度与团队协同能力[14][20][24]
太空“换班”倒计时 “最佳搭档”乘组是这样“炼”成的
央视网· 2025-04-23 06:22
央视网消息:今天(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瞄准24日17时 17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 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陈中 瑞和王杰均来自于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 研究院的工程师。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 成在轨轮换,并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 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站搭载试验等。林西强表示,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 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 ...
陈冬、陈中瑞、王杰,明日出征!
证券时报· 2025-04-23 04:01
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 这是神舟系列首次在中国航天日执行任务[1] - 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陈冬带领 成员包括陈中瑞和王杰[2] - 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约6.5小时后对接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4] 在轨任务计划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5] - 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5] - 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 将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6]
神二十乘组“出征”在即 让太空中的那抹“中国红”红得更耀眼
央视网· 2025-04-23 03:08
央视网消息: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 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于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 执行飞行任务。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 正在稳步推进,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中国航天日当天出征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东从2016年神舟十一号的33天在轨飞行,到神舟十四号的半年飞天之旅,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中期到长期 飞行的技术跨域。如今,陈东即将开启第三次飞天之旅,他坦言有压力更有期待,希望通过这次飞行全面提升自己的任务能力,让太空中的那 抹"中国红"红得耀眼。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指令长陈冬正与他的乘组成员进行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模拟失重水槽出舱活动训练。虽然已经有过 两次飞行经历,3次出舱活动经验,但对于每一次训练,他都会一丝不苟认真完成好。 陈冬:"第三次飞行对我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