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探索载人月球车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8:22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中国人登月梦想正逐步实现 [1] 登月工程战略意义与经济效益 - 月球是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平均距离38万公里 可作为外太空科学观测实验室和深空探测中转站 [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即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载人登月工程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3] 运载火箭系统突破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远低于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要求 [5] - 全新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 具备27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特性 [5][6] - 采用两枚火箭分时发射模式 要求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6][7] - 火箭实行两种构型设计 兼顾登月任务与近地轨道任务 [7] 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革新 - "梦舟"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同时支持登月与近地空间站任务 [9] - 飞船自主承担逃逸系统职能 能在紧急故障时将航天员带离危险区域并安全返回 [9] - 具备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着陆器作为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航天员月面驻留活动 [11] - 采用自主避障算法实时感知月面障碍 灵活调整下降轨迹确保安全着陆 [11]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验证月面低重力环境(1/6地球重力)与复杂地形适应性 [11] - 航天员配备"望宇"登月服与"探索"载人月球车 支持月面采样与探测作业 [10][12] 月地返回技术挑战 - 返回舱需应对高速再入产生的极端高温 热防护系统直接关系航天员生命安全 [14][15] - 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有效减速 [15] - 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大气层 第二次再入时速度显著下降以确保安全 [15] - 研制智慧制导导航控制系统 确保返回过程精准可控 [16] 探月工程基础支撑 - 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绕(环月探测)、落(月面软着陆)、回(采样返回)三期任务 [18][19][20] - 探月四期工程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及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 - 前期探月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技术经验与工程支撑 [16]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5:57
载人登月计划概述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载人登月任务将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飞向月球 - 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需要火箭具备地月转移轨道27吨级运载能力 [6]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需研制新火箭平台 [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正在研制,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支持两种构型(登月型和近地型) [7][8] - "梦舟"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具备自主逃逸救生能力,今年6月完成逃逸试验 [10] 登陆月球 - "揽月"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已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2] - 试验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着陆起飞关键技术 [12] - 航天员将使用"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面临月尘、微流星等挑战 [12][13] 返回地球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减速 [15] - 需解决高速再入热防护和精准制导导航控制问题 [15] - 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模拟飞行仿真,确保返回安全 [16] 产业与经济影响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 [3]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支撑,后续将建设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16][19] 任务命名与文化内涵 - "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月球车)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1] 探月工程规划 - 初期规划分绕、落、回三期,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和科研站建设 [17][18][19]
面临全新的巨大考验 我国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1:56
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6] - 载人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6][14] -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6][14] 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及月面起飞返回环月轨道的关键核心技术 [6][22]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顺利完成 飞船具备自主逃逸和救生能力 可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6][20]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包括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等装备正在开展研制试验 [6][24]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8]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并将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8] 月球探测与返回技术 - 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2] - 返回地球时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太空打水漂)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减速确保精准降落 [27][28] - 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初始再入速度更快 会产生更剧烈高温 对热防护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6][27] 航天员选拔与任务执行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有10名最终入选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 [6] - 登月任务执行时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另一名航天员留守飞船在环月轨道接应 [21] - 航天员在月面可通过步行或乘坐载人月球车移动 开展采样和放置探测仪器等科学活动 [22] 探月工程背景与效益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四期目标包括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和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31][3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为1:15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12] - 月球没有大气层且磁场微弱 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更远星球的中转站 [12]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0:36
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任务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至地月转移轨道 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实施登月 [5] 火箭系统技术要求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距载人登月要求的27吨级能力存在显著差距 [7]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采用高可靠 高安全和智慧化设计 [9] - 火箭需实现两枚按时序精准发射 确保环月交会对接可行性 同时具备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 [9] 飞船系统创新设计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具备自主逃逸救生功能 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11] - 飞船需承受新一代火箭推力 提供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11]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1]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 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月面驻留和活动 [13] - 8月6日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自主避障算法可实时感知月面障碍并调整下降轨迹 [13] - 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正在研制 支持航天员月面步行或车载移动 [13][15] 月面环境挑战 - 月球极端环境包括高低温 高真空和复杂地形 月壤厚度不均可能隐藏暗坑 [14] -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层需防范微流星袭击 [14]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和应急预案全力保障航天员活动安全 [14]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 即太空打水漂方式实现减速 [18] - 返回舱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18] - 需研制智慧制导导航系统 控制高速再入过程中的热防护和精准飞行 [18][19] 航天产业经济效益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空间站 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带动尖端工艺 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3] - 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造福国计民生 [3] 月球探索战略价值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也是探索火星等星球的中转站 [3] -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具有重大帮助 [3] -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活动 [19] 探月工程历史背景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 落 回三期 分别实现环月探测 软着陆巡视和采样返回 [21][23] - 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 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和环境探测 [23]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5][10]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5][10][19]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10人开始训练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载荷专家 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5] 载人登月飞行过程设计 - 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着陆器 [5][13] - 月面着陆器制动下降并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 航天员登陆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 [5][13] - 完成任务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5][13]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5]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5][16][17]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 研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 [17][18] 新一代载人飞船系统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既能支撑载人登月任务也能支撑近地空间站任务 [19] - 与神舟飞船不同 "梦舟"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接到火箭逃逸指令后自行负责逃逸和救生 能将返回舱及时带离危险区域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19]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增添保障 [10][1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1] - 今年8月6日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 [10][21] - 登月服命名为"望宇" 载人月球车称作"探索" 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9][23] 月面环境挑战与应对 - 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带来未知挑战 包括月壤厚度不均可能藏有暗坑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面临微流星袭击 [22] - 通过地面模拟月球环境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安全 穷尽一切技术手段做好应急预案保护航天员安全 [22] - "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研制试验 [23]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26] - 利用长达数千公里航程中的大气层阻力逐步消耗飞船初始能量 使速度显著下降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条件 [27] - 科研人员开展模拟飞行仿真 研制更智慧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收放自如平稳安全 [27] 工程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11]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火星等更远星球的最佳中转站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有极大帮助 [11]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为2030年前实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7]
神二十“中国航天日”出征太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4-24 02:01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 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1] -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1] - 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等任务 [2]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2]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2] 空间科学实验 - 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3] - 斑马鱼实验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3] - 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3] - 链霉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 [3]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还将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3] 载人登月任务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4] - 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4] - 前期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 [4] 航天员训练 - 目前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 [5] - 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5]
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快讯· 2025-04-23 01:38
金十数据4月23日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 开。发言人介绍,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前期, 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 陆器整器热试验。后续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 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 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央视新闻) 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