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

搜索文档
山东: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在内的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03:11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解读 - 山东省政府召开政策吹风会解读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系列政策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1]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效 - 山东信息技术产业2024年营收达2.2万亿元 2024年1-5月营收6933.7亿元同比增长18.8% [3] - 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出货量全球第一 歌尔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海信电视机市占率全国第一 [3]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产业融合 [3] 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 山东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万余家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93家 [4] - 海尔海信进入全国电子十强 浪潮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 [4] - 1623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 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全国第一 [4] 数字产品创新成果 - 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超高清激光电视等首件套电子产品73个 [4] - 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16个 应用"名景"18个 1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AI服务备案 [4] - 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 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及场景1376个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91% [4] 未来重点工作方向 - 建强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对接 [5] - 支持企业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领航企业 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贯标 [5] - 深化元宇宙技术应用打造"名品""名景" 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业和100+优秀行业模型 [6] - 实施5G深度覆盖行动 推动重点文旅景区等5G网络覆盖 智能算力占比今年超35% [6]
郭元强调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6-25 07:30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调研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1] -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科教重镇,具备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3] - 需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从产业规划、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3] 企业调研情况 - 微派网络科技连续四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以经典IP和互联网产品为核心[1] - 艺画开天文化传播是动漫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在3D动画引擎和虚拟制作领域有创新成果[1] -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推出全国首个出版行业全流程AI大模型BOOKSGPT,推动纸质图书数字化转型[2]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培育数字出版传媒、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领域[3] - 支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3] - 需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平台载体服务功能[3] 企业建议 - 微派网络科技被鼓励以正确价值导向丰富文化内涵,推出更多原创精品并拓展国际市场[1] - 艺画开天被建议深耕数字内容产业,挖掘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1] -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被希望持续提升垂直大模型性能,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2]
吴桂英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长沙晚报· 2025-06-11 02:44
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落实落地[1] - 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规划编制、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研发赋能、产业培育集聚等重点工作[11] 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 - 调研长沙滨江文化园演艺新空间,提出以小剧场为纽带推动文化演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3] - 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细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标杆[3]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鼓励宏瑞文博集团、湖南方实验室文化传媒等企业扎根长沙,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8] - 强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11] - 要求深化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视频装备展[11] 招商引资与政策支持 - 提出加大招引力度,用好马栏山创投基金,提升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和执行力[11] - 要求部门属地主动靠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对接[8]
【深圳特区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5-28 23:55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 - 论坛主题为"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由中宣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紫荆文化集团、鹏城实验室承办 [2] -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指出,国家综合国力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建设文化强国需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2] - 专家讨论议题包括AIGC赋能艺术创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承、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变革等 [2] AIGC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认为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发展出更强烈且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3] -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提出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如Suno AI工具降低音乐创作门槛)、生产智能化(AI替代重复性工作)、生态普惠化(实现"AI平权") [3]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超级个体"创意公司,一位创作者加AI工具即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 [10]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小红书通过大语言模型实现"一键翻译"功能,可翻译网络热梗和拼音缩写,解决国际用户语言障碍 [4] - 哈工大张民指出多语言技术(尤其是机器翻译)是突破文化传播障碍的关键,未来需聚焦"文化意蕴触达"而非仅翻译准确性 [5][7] - 跨语言能力被视为基础能力,技术+人文驱动可构建无国界社交平台 [11]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首次国际输出,应用于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 [9] 人机交互技术创新 - 灵伴科技将AI与多模态技术结合,开发出集成光波导镜片、芯片的智能眼镜,能耗效率世界领先 [12]
深化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创新开放激发文化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新华社· 2025-05-28 10:44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 需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2] -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构建全媒体人才队伍 形成高校 科研机构 媒体的生态闭环 [2] - 文物保护需落实"最小干预原则" 推进科学技术体系化发展以应对自然和人为挑战 [2] -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注重文化数据筛选 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文化数字化赋能 [4] - 小红书运用多模态AI模型实现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4]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 成为理解中国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基石 [4] - AI V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助力文化传承 [4]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环节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4] 文化出海与湾区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中华文明前沿 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平台 全球价值对话窗口三重属性 [6] - 内地院团可利用港澳"出海"便利条件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6] - 网文 网剧 网游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 [6] - 三七互娱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游戏研发 推动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6] - 广州永庆坊改造保留社区肌理 重塑生活美学并激发经济活力 [7]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旺 文化强国建设动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5-27 22:40
文化强国建设 - 论坛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主题,围绕10个分论坛展开研讨,包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繁荣文艺创作等 [1] - 建设文化强国需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 - 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案例展现"软实力+硬科技"的文化强国新时代 [2] - 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通过打造广府骑楼数字博物馆等推动岭南文化创新 [3]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6] - 出版行业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演进,进一步向"数智化出版"发展 [6] - 数智技术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创新,如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亮相戛纳电影节 [10] - 腾讯集团强调科技打破地理阻隔,促进人文交流 [7] 主流媒体与文艺创作 - 主流媒体变革需系统推进,包括媒介资源整合和全面焕新 [4] - 文艺创作需关注"写什么"和"谁在写",创作者表达个人故事可增强文艺力量 [4] - 中国动画团队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细视效 [6] - 黑焰联动科技通过挖掘传统纹样等历史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 [5] 国际交流与湾区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全球化对话窗口 [8] -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多国实现"破圈"传播 [9] - 需构建全球话语体系,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 [8] - 电影行业应融通中外文艺成果,实现繁荣发展 [8]
“文化深水港”对接“经济新蓝海”——写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之际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22:18
文化与科技融合 - 本届文博会重点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以人工智能重塑展会,突出博览和交易功能,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1] - 甘肃展区运用VR、裸眼3D、4K数字交互等技术展示敦煌文化,河南展区融合非遗与创意设计,黑龙江展区呈现沉浸式冰雪奇观与活态非遗技艺 [1] - 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裸眼3D、VR大空间、AI三维重建等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 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 - 深圳大象安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仿生人形机器人,搭载自研云脑操作系统,具备视听和触觉感知能力,计划通过文博会拓展市场 [2] - 腾讯展区展示混元大模型技术基底的数字工具(如元宝、ima、混元生图),应用于甲骨文研究和敦煌莫高窟数字复现 [3] - 生成式人工智能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丰富文化消费体验 [3] 文化科技产品创新 - 深圳中电恒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首发国内首款智动屏,由AI大模型智能分析视频并生成屏幕运动形态,适用于多类展示场景 [3] - 甘肃文博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绿马"等毛绒产品,持续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广东省发布87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覆盖影视、游戏电竞等6领域,旨在激活市场潜力与投资热力 [4] - 广州市黄埔区强化游戏产业布局,计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游戏产业服务中心和版权创新示范区 [4] 交易与合作成果 - 文博会促成41个现场签约项目,35个政府及企业推介项目,宝安区分会场意向成交订单305个,总额近25亿元 [5] - 展会推动文化和市场深度融合,24家政府组团与企业参与招商签约 [5]
灵伴科技集团副总裁宓群: AI眼镜重新定义“看见”的力量
深圳商报· 2025-05-27 20:00
人机交互技术革命 - 计算机技术革命的最大阻碍已不再是硬件本身,而是如何降低人们使用科技的门槛[1] - Windows系统普及鼠标操作,iOS系统革新用手指替代键盘和鼠标,标志着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性跃进[1] - 未来的信息交互应回归人类最自然的感官——视觉与听觉[1] 灵伴科技的技术创新 - 利用AI结合多模态技术及传感器,将眼镜从"视光工具"进化为"第三层大脑"[1] - 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集成光波导镜片、光机、主控芯片、多模态感知器件[1] - 自研操作系统使能耗效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 AI+AR眼镜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 自2020年起借助"AI+AR"眼镜探索文博导览[2] - 在敦煌莫高窟通过AR将壁画细节高清投射眼前,改善游客体验[2] - 在三星堆遗址通过空间计算展示青铜神树的真实比例[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愿景 - 将持续深耕平台系统和产品研发,推动更多文化场景落地[2] - 希望通过科技产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 - 目标让每一副眼镜成为打开新视界的钥匙[2]
湖南旅发大会:岳阳楼“上新了” | 山水洲城记
长沙晚报· 2025-05-27 07:15
文旅演艺项目创新 - 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与沉浸式5D生态剧场《洞庭幻境》为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由湖南如是数字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团队打造 [2] - 《今上岳阳楼》采用"借景还境"设计理念,在不破坏岳阳楼建筑前提下划分4大戏剧场域与3个数字化艺术情境,运用159台隐藏式投影仪实现夜间光影覆盖 [2][4] - 《洞庭幻境》创新聚焦生态文明主题,建设全国最大室内渔村戏剧群落和生态主题升降式数控矩阵,融合MR技术创造混合现实空间 [6][11] 内容创作策略 - 《今上岳阳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为文眼,通过当代视角重构经典,避免直白复述而采用含蓄表达引发观众思考 [6] - 《洞庭幻境》基于洞庭湖渔民上岸背景,通过半年采风将候鸟、江豚等生态元素转化为演出内容,突出"渔民上岸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主题 [7][9] - 创作强调"惊鸿一瞥"手法,如聚焦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特定心境而非其完整生平,实现历史文化人物的差异化呈现 [14][16] 行业发展趋势 - 文旅演艺正成为旅游景区标配,湖南重点发展沉浸式互动演艺新空间,长沙发力打造"新演艺之都" [12] - 演艺新空间呈现四大特征:艺术性超越娱乐性、分众传播精准定位、活化闲置场馆替代新建、追求片段化深度体验而非全景式呈现 [13] - 技术应用成为核心竞争力,《今上岳阳楼》采用智能控制集成系统,《洞庭幻境》结合AR眼镜空间定位技术提升沉浸感 [11] 商业模式与合作 - 项目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今上岳阳楼》由岳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旅游集团等联合出品,《洞庭幻境》引入明和集团等企业资源 [2][6] - 线上导流成为主要售票渠道,互联网分众传播特性促使内容方精准定位知识审美人群 [13] - 演艺空间与城市更新结合,强调既有场馆活化利用而非新建,降低投资成本并增强特色 [13]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开启,专家热议文化创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02:36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论坛主题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1] - 中华文明被定义为文化生命体,强调中华民族作为其现实主体 [2] -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体的内在需求,需从自身生命体中生长出精神独立和意志自主 [2]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超越西方国族建构,中国是"文明型国家" [3] - 中华民族不仅是民族实体,更是政治和文明实体 [3] - 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成"新的中国学"和"中华文明学" [4] 数智技术与文化发展 -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是时代大潮,文化建设需答好数智之问 [5] - 数智化是生存发展必答题,需注重人的创造能力提升而非依赖技术 [6] - 文化和科技融合进入"奇点时刻",需构建双螺旋创新能力 [7][8] 主流媒体转型 - 主流媒体需靠传播力、影响力等支撑地位,平台建设是关键 [7] - 湖南广电平台矩阵2024年占收入和利润比重均超70% [7] - 数字化智能化是突围核心引擎,需重构"文化+科技"发展基因 [8] AI与文化产业融合 - AI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头雁"效应 [9] - 需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规范AI在文化领域应用 [9] - 应研发垂域大模型,拓展AI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场景 [10] 城市文脉与治理 - 全球超80%GDP产生于城市,城市是文明新形态策源地 [11] - 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变量,需嵌入现代生活 [11] - 城市治理是情感治理,需保护市民记忆和情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