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

搜索文档
中新网:武汉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9:32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7日电 (孙姝 张虹 乐霞)武汉6日举办"建设支点当好龙头"主题报 告会"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 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专场。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 传部部长吴朝安出席。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江波以《做城市园丁建百姓园林奋楫争先厚植支 点建设的绿色底色》为题,围绕"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三个关键词作主旨报告。 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各类公园总数达1024座,绿道总长2426公里,林荫路总长3661公 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中部地区首 座'千园之城'……一个个金字招牌,正是'两山'理论在武汉落地生根最有力的注解。"黄江波 报告。 生态之城: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积极范例" 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织,武汉的湿地占市域面积近1/4。"我们用心守 护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财富,全力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名片'。"黄江波说。 眼下,超3万只夏候鸟正在沉湖湿地筑巢繁衍。这里曾经是百里荒湖,经过持续生态修 复和流域综合治理,沉湖湿地水质逐年变好,今年1月检测达到3类水标准。 武汉市园林和林 ...
让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宁波高质量奏响新时代“两山”转化澎湃乐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9
在浙江省宁波市舟山港穿山港区,中远海运集运"中远意大利"轮"喝上"高硫生物燃料油,"世界一流强港"以"减少船舶20%的碳排放量"践行绿色承诺;宁波 企业昌亚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携手研发新材料替代玻璃包装,让食材保质期更长,入选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87.5分!海曙龙观的 这份生态体检成绩,意味着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达到了AAAAA标准…… 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护绿兴绿再加力,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以绿色革命推动发展提质,加快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大美宁波新图景——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山海共生、产城共融"的现代版"港城富 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宁波成功入评首批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试点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覆盖,北仑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 市"称号,全面构筑起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领跑态势。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之都的硬核实 ...
常青树也是摇钱树
河南日报· 2025-08-05 01:21
生态资源转化模式 - 民权县将万亩防护林转化为生态旅游和体育赛事平台 探索体育生态文化商贸融合模式 [1] - 栾川县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 实现传统工矿业地区绿色转型 [1] - 新县利用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优势 形成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 [1] 生态产业发展成效 - 光山县通过油料上山项目开发荒山荒地 发展油茶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1] - 河南全省通过造林绿化节能环保与产业培育结合 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 [2]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打造水产业集群高地——湖北十堰书写新时代“水文章”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0:36
核心观点 - 湖北十堰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水经济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2][4] 水经济发展规模 - 全市水经济企业达355家 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4] - 丹江口市水经济企业33家 实现总产值180亿元 税收6.2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48.1% [4] - 2025年1至4月全市水经济实现总产值142亿元 同比增长9.7% [4] 水质优势与产业基础 - 丹江口水库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107项达到Ⅰ类标准 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2] - 吸引沃思饮品 燕京啤酒等30余家知名企业落户 形成完整产业链 [2] - 燕京啤酒生产线每分钟生产3600瓶啤酒 产品出口中东 日本等海外市场 [3] 水农融合增值链 - 发展柑橘 茶叶等亲水农业45万亩 [3] - 建成全国最大HPP柑桔汁精深加工基地 年消化柑桔16万吨 鲜果价值从1元增值至9.9元 增值近10倍 带动桔农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3] - 茶多酚饮品消化茶叶1200吨 茶农户均增收2000元 [3] 物流与成本优化 - 建设鄂西北最大物流集散基地 设计运力每天2万吨 预计降低水经济企业物流成本30%以上 [5] - 实施水饮料公转铁补助政策 吨水物流成本下降36% 较公路运输节省49% 水运成本降至每吨每公里5分钱 [5] 产业集群建设 - 打造百亿水资源加工产业集群 形成"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产业链 [6] - 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园占地3000亩 通过统一取水调水用水节约企业成本 [7] - 引进51家原物料供应商 推动水企原物料采购成本下降20% 瓶坯单价由30万元/吨降至24万元/吨 [7] - 为中小企业融资超9000万元 [7] 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 - 房县黄酒开发5大系列30余款新品 从"土特产"跃升为估值13.3亿元国潮品牌 [8] - 年轻消费者占比提升至65% 打通主流电商销售渠道 [8] - 成立水经济研究院等机构 攻克功能水锁鲜盖密封 黄酒风味改良等关键技术 [8] - 创建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个 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与品牌商标24个 [8] 产业生态与服务体系 - 形成"众创—孵化—加速"机制 省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数量提升至28个 [8] -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 专精特新等企业7家 [8] - 通过水质保护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构建长效发展模式 [9]
金石山矿山公园如何实现“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0:19
生态修复工程 - 累计投入2.58亿元对1278亩废弃矿坑实施生态修复,成功转型为多功能矿山公园[1] - 植被覆盖率从80%提升至95%,新增林地220亩、草地360亩,区域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2%[1][2] - 采用"全面立体"修复策略:山上地形整治+边坡修复,山下填筑沟壑+生态挡墙,消除地质灾害隐患[1] 清洁能源与土地再利用 - 山北山南利用光伏发电实现土地再利用,融合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1] - 地上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平面用于光伏发电,地下建设雨水收集池实现灌溉循环利用[2] 文旅融合与产业开发 - 建成24个特色区域,包括矿洞体验馆、高空组合塔等,涵盖亲子游乐、地质研学、极限运动项目[3] - 原创IP形象"旷仔"与石灰石景观雕塑强化文化标识,打造全国最高游乐综合体地标(100米高空组合塔)[3] - 改造废弃窑洞为文化地标,开发矿洞研学课程还原石灰石开采工艺[3] 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周边观光采摘、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4] - 与昌坊古镇联动形成"矿山旅游+古镇度假"业态,改造闲置建筑为非遗工坊和特色民宿[4] - 构建"矿山游玩+古镇食宿+特色体验"闭环路线,提升游客黏性并促进三产融合[4]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0: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北京谋划开通永定河观光小火车!附近还有公交式轮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2 12:15
项目规划与空间布局 - "两园一河"协同联动范围覆盖永定河军庄至宛平湖约22公里河段 区域总面积达92.5平方公里[2] - 以永定河为骨架构建三层空间发展格局:滨水核心带、文旅商体活力带、产业渗透拓展带[2] - 统筹安排6方面重点任务和82个重大项目 建设分三步推进:一年完成滨水核心带 三年完成文旅商体活力带 远期实现整体发展图景[3][5] 核心功能区建设 - 滨水核心带重点建设生态设施与韧性工程 提供河滩游憩和水上活动场景[4] - 文旅商体活力带通过绿色空间联动城市 植入文旅商体设施并创新消费场景[4] - 产业渗透拓展带以绿道水系串联周边产业园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4] 重点项目实施进展 - 永定河左岸S1线至新首钢大桥1.3公里段已完成高质量城市设计[1][5] - 首钢北区潮玩悦享水岸 滑雪大跳台改造 石景山步道 永定河右岸湿地 园博湖公交式轮渡等项目加快实施[5] - 公交式轮渡可使首钢园至永定河森林公园通行时间缩短至十分钟 未来规划建设永定河观光小火车[5] 特色场景与体验升级 - 首钢滑雪大跳台33米高空将设置"心跳咖啡"观景平台[6] - 石景山6个煤仓进行艺术化改造 右岸湿地建设增强生态体验[6] - 年内实现望西山 观湿地 看日落 品美食的滨水活力岸线开放[6]
蒙浙携手破局乡村经营 看鄂尔多斯如何唤醒“暖城”乡村活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1 12:2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鄂尔多斯市面临乡村发展路径传统、产品销售乏力、人才缺乏等挑战 通过借智浙江经验探索创新之路 [1] - 2023年市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鄂尔多斯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方案》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农牧业强市建设 [3] - 2024年开启"蒙浙携手"计划 组织三农领域负责人考察浙江安吉余村等近十个典型村 学习乡村经营和产业发展经验 [6] 乡村经营模式创新 - 形成《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乡村振兴发展研究课题报告》和《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乡村运营总体规划》两项成果 获两地专家认可 [8] - 探索品牌化运营、片区组团化发展和培养"乡村CEO"模式 取代单纯资金项目扶持 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 [8] - 浙江团队定制模式强化片区组团发展、品牌化经营和青年人才入乡 推动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13] 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 结合光伏复合农业和沙地绿色经济 将防沙治沙成果转化为新经济IP [9] - 在达拉特旗等4个旗总投资6450万元布局光伏电站 总装机容量15.03MW 惠及359个嘎查村 [9] 品牌建设与营销体系 - 2023年起打造"暖城多味"市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整合阿尔巴斯羊肉等优质产品 [9] - 2025年创新"逛吃一体"模式 建立体验店-主题餐厅-销售网点实体网络 创造109万元营业收入 [9] - "暖城多味"获2024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称号 [10] 人才培育机制 - 2025年发布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申报通知 开展本土乡创培育孵化 [12] - 与中国农业大学实施"1+2"专项培育行动 首批10名农业领域研究生签约乡镇基层就业 [12]
万山执笔绘共 浙江林业二十年“两山”答卷
新华网· 2025-07-19 00:15
浙江林业共富实践 - 浙江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林业共富路径 [1] - 林业从单一生态屏障跃升为共富引擎,带动山区村庄产业兴旺 [1] - 典型案例包括淳安标准化林场、磐安千年药香和松阳智慧药谷 [1] 淳安林业发展模式 - 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七有"基础设施,解决社会资本不愿上山的难题 [2] - 企业可"拎包入驻",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享受分红 [2] - 里口村示范基地通过租金、务工、分红实现年增收超300万元 [2] - 全县国储林项目流转林地33.41万亩,流转资金达5.15亿元 [2] - 林下经济催生新业态,如梅花岛年吸引游客20万 [2] 磐安科技创新应用 - 采用"森林种植法"培育仿野生灵芝,药效成分含量是大田种植的10倍,单价达千元/斤 [3] - "山之舟"智慧菌菇方舱实现4人日产万袋菌包,效率提升十倍 [3][4] - 菌渣循环形成"林—菌—虫—肥"闭环产业链 [4] - 全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9亿元,5.8万亩林地带动2.5万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 [4] 松阳产业链整合 - 通过企业兜底收购和政府配套"干旱险"降低农户风险 [5] - 采用轻资产模式,企业提供技术,农户利用闲置山林种植 [5][6] - 村民蓝福金夫妇去年劳务费增收5万元 [6] - 产业链延伸至药膳馆、研学基地等,2024年引流超10万人次 [6] - 三叶青深加工产品即将投产,形成完整产业链 [6] - 112万袋三叶青带动百余农户户均增收万元,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 [6] 整体成效 - 林业碳汇交易额突破790万元 [6] - "千村万元"工程带动107万林农增收 [6] - 林业衍生品如三叶青牙膏、竹木砧板走向国际市场 [6] - 占省域七成的山林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6]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05 12:39
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 - 中国"两山"理论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路径 [1] - 近20年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占全球新增总量25%居全球首位 [2] - 中国清洁发电体系与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及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 [2] 国际认可与案例 -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赞赏中国"两山"理论前瞻性特别肯定河流治理森林保护及农业绿色实践 [2] -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以贵阳为例说明绿水青山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案例显示山东五莲县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31.45%并发展生态游乡村游特色赛事及果林产业 [3] 产业经济协同发展 - 贵州750万亩茶园实现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70亿元人民币带动茶农增收并出口多国 [3]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期待论坛分享中国绿色发展转型实践案例展示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