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经济

搜索文档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01%
券商中国· 2025-07-31 02:08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经核算,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按现价计算), 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8.01%,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什么是"三新"经济? 责编:王璐璐 校对:苏焕文 百万用户都在看 关税突发!特朗普宣布:50%、25%、15%! 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技术应用产业化直 接催生的新产业;二是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三是由于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 动产业的分化、升级、融合而衍生出的新产业。 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 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经营活动;二是商业流程、服 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商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 ...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29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01%。
快讯· 2025-07-31 01:55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29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01%。 ...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8%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1 01:51
"三新"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42908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6.7%,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1] -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8.01%,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 [1] 产业构成分析 - 第一产业增加值9485亿元,现价增速6.7%,占"三新"经济比重3.9% [3] - 第二产业增加值100459亿元,现价增速5.5%,占"三新"经济比重41.4%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64亿元,现价增速7.7%,占"三新"经济比重54.7% [3] "三新"经济定义 - 新产业表现为新技术应用产业化催生的新产业、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衍生的新产业 [3] - 新业态表现为互联网依托的经营模式、商业流程与服务模式创新、个性化服务提供 [4] - 新商业模式表现为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硬件与服务结合、一站式服务整合 [4]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01%
国家统计局· 2025-07-31 01:40
"三新"经济增加值 -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达到242908亿元 [1] - 同比增长6 7%(按现价计算) [1] - 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 5个百分点 [1]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 - 2024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8 01% [1] - 比上年提高0 43个百分点 [1]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01%
国家统计局· 2025-07-31 01:32
三新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42908亿元 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67%[1] - 三新经济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1] -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801% 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1] 三新经济产业结构分布 - 第一产业增加值9485亿元 现价增速67% 占总规模39%[3] - 第二产业增加值100459亿元 现价增速55% 占总规模414%[3] - 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64亿元 现价增速77% 占总规模547%[3] 三新经济概念定义 -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经济活动集合[4] - 新产业表现为新技术应用产业化、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及产业升级衍生的新型经济活动[4] - 新业态包括互联网依托经营、商业模式创新及个性化服务提供[4] - 新商业模式涵盖互联网产业融合、硬件服务化及一站式服务整合[4] 统计核算方法 - 核算范围依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确定[5] - 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进行生产方核算[6] - 占比计算采用当年三新经济增加值与GDP初步核算数[8] - 历史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3]
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确保公平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13:58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1] - 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 [6] 经济发展特点 - 经济呈现"实""新""优"三大特点:"实"指产业发展夯实,"新"指新动能加快成长,"优"指结构持续优化 [2] - 消费呈现较快恢复态势,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 [2] - 技术含金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实体经济支撑工业平稳运行,产业升级厚积薄发 [6][7] 下半年发展重点 -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 [3]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统筹用好各类建设资金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 [3][4] - 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5]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5] 工业经济发展 -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6][7] - 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供需平衡性待提升等难题 [7] - 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7] 新型工业化推进 - 新型工业化重点仍是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8]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机遇 [8] - 内部新需求场景涌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9] "内卷式"竞争应对 - "内卷式"竞争反映新兴产业发展中供需力量对比的动态过程 [9] - 需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确保公平竞争,避免价格信号扭曲 [9][10] - 综合整治需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防止"一哄而上"或"一哄而散" [11] - 需用好标准规范、法治手段和各类政策扩大有效需求 [11]
中国连续15年制造业全球领跑,规模优势创新升级共推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02:50
核心数据与全球地位 - 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5万亿元,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 [1] - 220余种主要工业品(如光伏组件、新能源车、船舶、工程机械)产量全球第一,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 [1] - 2024年货物出口总额6.16万亿美元,连续7年全球第一,全球50%钢铁、60%家电、80%空调依赖中国供应 [3] 全产业链优势 - 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供应链自主可控率达90%以上 [3] - 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全球第三,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3]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C919大飞机、CR450高铁、深海探测装备实现自主突破,填补"卡脖子"领域空白 [4]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超1300万辆(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全球80%份额 [4]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超400万),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9亿台,"灯塔工厂"达79家(占全球41%),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 [5] 新质经济与创新动能 - 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超24万亿元 [6]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全球百强科创集群中国占26席 [7] 市场活力与全球化布局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增至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 [8]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6.4%,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支撑消费升级 [9] -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50%,半导体自给率突破70% [9] 现存瓶颈与战略路径 - 80%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于东部,中西部依托新材料(如甘肃镍钴新材料)逐步崛起 [10] - 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产学研协同机制待完善 [11] - 聚焦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深海科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投运),目标2030年全球制造业占比提至45% [12]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11.6%,零碳工厂、可再生能源装机超20.9亿千瓦 [13] - 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标准与技术(如秘鲁钱凯港降低贸易成本20%),巩固"制造+服务"双优势 [13]
时报访谈丨张立群: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7-11 00:43
价格指数分析 - 6月CPI同比上涨0.1%,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趋势,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创近14个月新高 [2][3] - PPI同比下降3.6%,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压力加剧,上半年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8% [3][4] - 价格低位波动反映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可能形成"负向循环":价格走低→企业预期转差→生产投资收缩→就业与收入下滑→压制消费需求 [4][5] 供需关系影响因素 - 供需不平衡根源: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产业链需求、出口面临高关税壁垒、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导致消费意愿不足 [4] - 6月CPI虽转正,但2025年上半年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1%,远低于2%的全年目标,消费端需求恢复乏力 [4] - 部分行业供需改善得益于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但PPI低迷向CPI传导叠加消费内生动能偏弱,抑制核心CPI修复空间 [3][4] 经济政策与展望 - 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大政府公共产品投资,带动企业订单和就业 [9] - 一季度GDP增长5.4%,二季度消费增速提高受"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但房地产投资降幅加大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 [6][7] - 全年CPI预计前低后高,增量政策与内外环境下行压力相互角力,经济回升不确定性加大 [8] 行业动态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第四代核电站投入运营 [13] - "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增加值超2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8%,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标准制定突破 [13] - 新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60% [14]
新突破、新变化竞相迸发积蓄澎湃动能 “数”看中国经济增长“成色”↓
央视网· 2025-07-10 05:00
中国经济总量增长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三大台阶,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左右 [1]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越长三角地区一年经济产出和全球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体量 [1] 制造业发展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保持在30万亿元以上,连续15年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 [2] - 工业品领域拥有超过220项产量世界第一的纪录 [2] - 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等重大突破 [2] 新经济发展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突破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4]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1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1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4]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51项减至106项 [4] - 医保跨省域直结、网购跨平台支付等便民措施实施 [4] 重大工程建设 - 102项重大工程预计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6] - 已建成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 [6] - 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 [6] - 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 [6] - 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97% [6] 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 [8][1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11] - 在研创新药达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13]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13] -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 [13] 民生改善 - 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8] - 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 [8] - 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 [8] - 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 [8] - 超过170万人次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 [8] 能源与电力 - 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 [6] - 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项目占比超八成 [6]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3% [6]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快讯· 2025-07-09 02:58
人工智能+新经济发展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 [1]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突破24万亿元 规模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GDP总和 [1] 中国科技创新实力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最大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 [1]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 占比居世界首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