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湖北:生物制造点燃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环球时报· 2025-06-18 08:52
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支持 - 湖北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1] - 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实施方案》,构建农业微生物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目标到2030年培育3-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头部企业和10家产值超十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50个农业微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4] 农业微生物技术创新 - 富邦科技研发新一代可降解包膜剂与土壤修复剂等微生物菌剂,提高粮食单产 [2] - 富邦科技核心产品"生物刺激素"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技术,提高农药和肥料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4] - 湖北大学陈守文教授团队破解地衣芽胞杆菌基因"密码",开发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已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4] 工业菌株研发突破 - 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团队建成全球领先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知识库,开发自主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乙醇 [8] - 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公司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已完成千吨级中试,万吨级生产线建设中,预计5年内实现10万吨年产能和十亿级销售规模 [8] 产学研融合发展 - 湖北大学与安琪酵母等企业共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联合体和现代生物制造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平台 [10] - 湖北大学成功孵化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10] - 湖北省科技厅系统梳理九大类上百项技术需求,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解决,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生物制造应用拓展 - 武汉康绿达生物科技自主研发聚谷氨酸、纳豆激酶、辅酶Q10等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 [9] - 湖北大学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学学会,与头部企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12]
赢创将优化蛋氨酸全球生产布局!中国生物法关键技术已突破!
赢创蛋氨酸生产布局优化 - 赢创将在2025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实施技术措施优化MetAMINO®全球生产布局 [1] - 新加坡生产基地将于2025年8-9月停产6-7周 安特卫普生产基地将在2025年9-10月停产6-7周 [1] - 停产期间将同步进行催化剂更换 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 全球蛋氨酸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有9家蛋氨酸生产企业 总产能235万吨/年 [4] - 赢创、安迪苏和新和成三家企业产能合计占全球71% [4] - 中国已成为蛋氨酸净出口国 2024年净出口约25万吨 [6] 中国蛋氨酸市场发展 - 截至2024年底中国蛋氨酸产能84万吨/年 占全球36% [5] - 2024年中国蛋氨酸消费量约43万吨 进口16万吨 出口41万吨 [6] - 预计到2029年中国产能将超120万吨/年 全球占比提升至45%以上 [5] 生物法蛋氨酸技术进展 - 生物法L-蛋氨酸相比化学法DL-蛋氨酸具有更高利用效率 [7] - 全球仅希杰实现生物发酵L-蛋氨酸批量化出货 [9] - 郑裕国院士团队与华恒生物合作推进3000吨生物法L-蛋氨酸项目 [11][12]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化学法蛋氨酸生产涉及剧毒物质 面临严格环保监管 [7] - 生物法蛋氨酸因菌株产量问题导致工业化推进较慢 [8][9] - 赢创2016年已收购METEX的蛋氨酸发酵生产技术 [9]
技术与管理双轮驱驰新赛道——深圳瑞德林公司深耕合成生物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6-16 23:12
行业背景 - 生命科学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是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合成生物技术是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的底层支撑 [1] - 我国多地出台政策支持合成生物产业,深圳市将其纳入"20+8"产业集群重点培育 [2] -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变革性技术之一 [2] 公司概况 - 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利用新一代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肽、糖、核酸等10多种绿色活性原料的规模化低成本生产 [1] - 公司拥有生物合成活性原料相关发明专利超200项,服务2000多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公司联合创始人包括专注酶改造及定向进化研究的黄华博士,团队目标是通过生物合成技术突破肽类应用的成本及产能制约 [2] 技术优势 - 公司采用第三代生物合成技术,整合酶工程、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构建高效合成体系,显著降低多肽生产成本 [2] - 搭建"多学科绿色生物智造平台",融合基因工程、酶工程、菌株改造与选育等技术模块,突破传统单一技术局限性 [4] - 引入AI辅助酶设计,自建算力中心拥有10余个超算服务器和每秒200万亿次算力,蛋白数据库容量超52亿条 [4][5] -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200多人研发团队,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缩短研发周期 [5] 产品与产能 - 2019年完成谷胱甘肽生物合成法中试验证,拥有10余项相关专利,计划参照氨基酸发展路径扩大产业规模 [3] - 2022年投资近2亿元建设珠海百吨级智能工厂,实现绿色高纯肌肽酶法量产,玻色因价格从万元/公斤降至2000元以内 [7] - 正在韶关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预计年产肽类、糖类等原料1000吨,年产值超20亿元 [7] 经营表现 - 自2022年起营业收入连续3年增长,2024年超亿元 [8] - 加速推进全球动物营养产业布局,拓展功能性营养素在养殖、宠物营养等领域的应用 [8] 行业趋势 - 国内合成生物企业快速涌现,化学合成分子逐步实现生物制造 [7] - 行业竞争从技术扩展到组织管理,需系统性管理研发、量产及商业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7]
生物制造步入产业化深水区:万亿赛道亟待跨越“中试转化”瓶颈
中国证券报· 2025-06-16 20:58
政策与产业协同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到2027年培育20个以上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1] - 政策端与产业端协同推动生物制造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产业化加速迈进 [1] - 国家药监局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 缩短审批时间至30个工作日 [8] - 北京、江苏、上海、广东、苏州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 [8] 技术突破与应用 - 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酶工程、代谢工程等核心技术突破降低药物生产成本并提升产能 [1] - 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实现DNA精准切割 为合成生物产业爆发奠定技术基石 [2] - 凯赛生物开发的高性能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单位碳排放较传统产品降低50%或以上 [3] - 富邦科技"天生旦"系列禾本科固氮产品和"前锋线"系列微生物制剂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 [4] - 华东医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优化菌种代谢路径 实现维生素K2高效生产 [3] 企业布局与产能 - 华熙生物在天津投入数十亿元建设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 与2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 [5] - 弈柯莱建成台州与重庆双生产基地 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达数千吨级 双基地规划产值近20亿元 [6] - 凯赛生物现有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产能 在建产能90万吨 [6] - 凯赛生物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招商局集团 与多方合作推进商业化应用 [6] AI赋能与研发效率 - AI加速合成生物学DBTL循环 推动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7] - 弈柯莱通过AI辅助酶筛选与改造 使多个产品研发效率实现量级提升 [7] - AI使新酶发现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 代谢路径设计效率提升40%-60% [7] - AI虚拟筛选淘汰90%无效化合物 研发成本降低超50% [7] 行业发展趋势 - 合成生物学有望替代传统化工中部分长流程、高能耗的生产路径 [9] - 未来两三年行业将进入"去芜存菁"阶段 概念型企业调整定位 实力企业形成竞争壁垒 [9] - 生物制造未来有望成为制造产业重要支柱 七大突破领域包括生物高分子材料替代、生物燃料等 [10] - 多家公司布局非粮原料开发 如凯赛生物开发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 [10][11] - 弈柯莱攻关以一碳化合物为底物的生物合成技术 破解"与民争粮"矛盾 [11]
医美行业研究:2025年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概览
源达信息· 2025-06-16 11: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是新兴上市材料,通过补充或刺激产生胶原蛋白等通路实现面部年轻化 [1][11] - 产业链中游是附加值最大环节,政策合规、技术革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需求构筑发展壁垒 [2][37] - 需求端抗衰需求增长、美学观念转变等推动企业关注产品功能功效,供给端新技术新材料迭代有望替代部分传统材料市场 [3][76] - 建议关注具有“合规化”基因、研产销全产业链布局、产品丰富的企业,如锦波生物、华东医药 [3][87] 各部分总结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综述 - 医美注射剂分为玻尿酸类、肉毒素类和再生抗衰类,再生抗衰类通过多种通路抗衰,实现面部年轻化,是新兴材料 [11] - 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历经萌芽、发展、爆发三阶段,国产企业技术实力涌现推动行业发展 [15] - 2023年中国医美注射剂市场规模212亿元,预计2028年增至653亿元,再生抗衰类占比将从2019年的3%增至2028年的31% [17] - 2023年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市场规模41亿元,预计2028年增至204亿元,微球再生类是最大细分市场,PDRN类潜在增速高 [22][23]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原料及注射器厂商,中游附加值最大,下游为医美机构,中下游协同性将加强 [26][29] - 上游头部厂商通过创新手段加强议价和竞争壁垒,优质原料企业向中游延伸 [30] - 中游厂商以多种方式进入市场,政策合规、技术革新、规模化生产和响应市场需求构筑发展壁垒 [29][37] - 下游痛点是消费者对机构医生专业性考量和医美机构客户留存拓新,中游厂商通过KOL教育增强协同性 [38]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监管及政策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场监管总局构成核心监管体系,从各环节监督管理 [43][46] - 中国医美市场进入“强监管时代”,提高产品取证门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47]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发展环境 - 驱动因素为抗衰需求提升和技术迭代,合成生物学和重组胶原蛋白技术促进产品发展,中国医美市场增长空间大 [51][54] - 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合规监管严格、研发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认知和信赖问题 [58][61]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竞争格局 - 胶原蛋白类上市产品多,PDRN类起步晚,中国企业在全球影响力提升 [62] - 分析了多款医美抗衰注射剂产品,如Sculptra、艾维岚等,各有优势和市场地位 [65] 中国医美再生抗衰注射剂行业发展趋势 - 需求端抗衰需求、美学观念和注射部位需求转变,推动企业关注产品功能功效 [76] - 供给端新技术新材料迭代,在多方面有优势,有望替代部分传统材料市场,包括技术面、材料面和联合疗法趋势 [79][83] 投资建议 - 具有“合规化”基因、研产销全产业链布局、产品丰富的企业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87] - 锦波生物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头羊,获批多款产品,营收和利润增长,现金流良好,预计推出股权激励 [90][91][100] - 华东医药业务覆盖全产业链,在研创新产品多,营收和利润稳健增长 [101]
领取!5月「 生物基」和「 生物制造」全球产业报告
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DT产业研究院发布《全球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2025年5月期,涵盖政策、资本、行业动态及科研进展[1][3][6] - 报告提供免费领取渠道,包括扫码下载、官网获取及会员专属方式[1] - 内容分为政策发布、行业动态、资本事件、科研进展四大模块,聚焦生物基化学品、材料、制品及能源领域[6] 政策发布 国内篇 - 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包含101个项目,涉及生物基材料、生物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领域[7][8] - 江苏恒诺新材料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一期)[8] - 浙江元素智造3万吨生物基材料PBX绿色应用示范项目[8] - 蓝鲸生物能源50万吨工业级油脂制生物柴油及航空燃料项目[8] 行业动态 生物基化学品 - 国科生物基拟投资1.2亿元建设秸秆制乳酸生产线,年产3420吨聚合级乳酸及副产品[9][10] - 万华化学与金禾实业合资成立烟台万禾香科,注册资本2亿元,布局食品添加剂领域[10] 生物基材料投融资 - 森奇新材获B轮数千万元融资,开发纳米纤维素基高阻隔膜材[11] - 中科可监天使轮融资数千万元,研发全自然域降解塑料(PDA)[11] 科研进展 - 广西大学团队通过木质素衍生碳与Ni-Mn₂Mo₃O₈异质结协同增强催化性能,提升尿素电解效率[12] - 韩国江原大学开发仿生导电"电子皮肤"贴片(PVA/Gelatin/CNTs/CNCs),兼具抗菌特性[12] 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同期发布《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2025年5月期,聚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14][17] - 内容结构类似,覆盖政策、行业动态、资本事件及科研进展[17] 生物制造政策与动态 国内政策 - 上海科委"探索者计划"支持生物合成聚乳酸纤维、3-羟基丙酸菌株等基础研究[18][19] - 深圳拟出台合成生物产业创新法规,探索"三新食品"等审评模式[19] 行业动态 - 和晨生物与长春大成合作推动稀有氨基酸、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20][21] - 伊明泰投资1亿元建设微生物发酵项目,生产鼠李糖脂等生物表面活性剂[21] 资本事件 - 聚源生物获超亿元投资,开发重组胶原蛋白[22] - 肆岚科技Pre-A+轮融资数千万元,研发三代碳源生物制造技术[22] 科研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学构建需钠弧菌工程菌株,可降解高盐环境中的复杂污染物[23] - 中科院天津所实现体外从甲醇等低碳分子合成蔗糖,显著降低ATP消耗[23] 行业活动预告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8月于济南举办,设置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等专场[25][26]
丁奎岭院士:化学合成要被生物合成取代了吗?
化学与生物合成的协同发展 - 化学与生物合成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化学键的高效活化、断裂和重组,通过协同提升工艺效率和降低成本 [2] - 化学合成不会被生物合成完全取代,关键在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 [4][5] - 典型案例包括青蒿素生产(生物法转化糖类为青蒿酸,化学法优化氢化/氧化步骤),上海交大与复星医药合作完成500升反应釜规模中试 [6] - 天津工生所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化学法生成甲醇,生物法合成淀粉 [6] 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 仿生催化通过模拟金属酶机制设计高效催化剂(如诺奖催化剂),推动复杂分子合成 [7] - 人工酶技术结合化学催化剂与蛋白体系,突破传统酶催化限制,开辟新合成路径 [8] - 组合生物合成通过基因组编辑生成非天然产物,化学方法提供前体物质并修饰,提升分子多样性 [9] 三大生命物质合成的进展与挑战 - 核酸合成需突破非生命分子嵌入基因组的技术瓶颈以实现人工合成基因组目标 [11] - 蛋白质合成中化学生物结合潜力显著,尤其在高效合成与功能优化领域 [12] - 糖类合成因结构复杂面临挑战,液相合成等精准技术正在发展,化学生物协同应用前景广阔 [13]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 AI与大数据将加速基因组挖掘、分子设计及合成路径优化 [14] - 深海科学计划(如交大"维纳斯模型")展示极端环境下蛋白质与酶改造潜力 [15] - 国家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创新 [16] 行业活动与平台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8月于济南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等议题 [17] - 全球生物基与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提供行业资源整合 [18]
领取!5月「 生物基」和「 生物制造」全球产业报告
生物基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聚焦全球生物基产业政策、资本、科研及行业动态,覆盖化学品、材料、制品、能源四大领域 [6] - 国内政策重点支持生物可降解材料(如11万吨聚酯橡胶)、生物燃料(如100万吨SAF)等示范项目 [8] - 行业动态显示非粮乳酸、蛛丝蛋白纤维等新兴生物基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9][11] 政策发布 国内篇 - 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二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清单,包含: - 江苏恒诺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一期) [8] - 浙江元素3万吨生物基PBX材料项目 [8] - 河南君恒100万吨废弃油脂制SAF项目及蓝鲸生物5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 [8] - 上海市科委"探索者计划"支持生物合成聚乳酸纤维、3-羟基丙酸菌株等基础研究 [19] 行业动态 生物基化学品 - 国科生物基拟投资1.2亿元建设秸秆制乳酸示范线,年产3420吨聚合级乳酸 [10] - 万华化学合资成立万禾香科,布局食品添加剂与日化产品 [10] 生物基材料与制品 - 森奇新材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开发纳米纤维素阻隔膜材 [11] - 灵蛛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推进蛛丝蛋白纤维产业化 [11] 资本事件 - 国内生物基领域5月融资集中在B轮前阶段,单笔金额达数千万元 [11] - 生物制造领域出现超亿元大额融资案例(如聚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项目) [22] 科研进展 - 广西大学团队开发木质素衍生碳-Ni-Mn2Mo3O8异质结催化剂,提升尿素电解效率 [12] - 韩国团队研发PVG/NC水凝胶"电子皮肤",兼具导电性与抗菌性 [12] 生物制造产业月度报告核心观点 - 合成生物学在稀有氨基酸、重组蛋白等领域加速商业化 [20][22] - 科研突破包括需钠弧菌工程菌(污染物修复)、无细胞合成蔗糖等技术 [23] 行业活动 - SynBioCon 2025大会将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等产业化议题 [25]
共18项!上海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 拟立项项目清单
上海市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示了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拟立项项目清单 公示期为2025年6月12日至6月18日 [1] - 项目承担单位包括迪必尔生物工程 珐成制药系统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柯泰亚生物科技 上海百福安生物科技 上海迪赢生物科技 上海交通大学等 [4] - 项目涵盖生物反应器智能放大系统 智能生物反应器 生物传感系统 生物电子药物 微生物细胞工厂设计 生物合成元件库 核酸合成技术 工程益生菌 3D打印医用材料 分子计算诊断等多个前沿领域 [4]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山东济南举办 由山东省科技厅指导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 DT新材料联合主办 宁波酶赛生物工程协办 [5] - 大会设置闭门交流 绿色化工 AI+生物制造 美丽健康 未来食农 青年论坛 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等特色活动 [5] - 活动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革新技术和产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5]
Cell:刘光慧团队开发通用型抗衰老细胞疗法,延缓全身多器官衰老,尤其是大脑和生殖系统衰老
生物世界· 2025-06-14 01:47
干细胞与衰老研究 - 衰老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起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 但干细胞耗竭是衰老的驱动因素还是伴随现象尚不明确 [2] - 外源性干细胞移植在人类抗衰老应用中面临植入效率低下、功能性驻留时间短暂及潜在致瘤风险等挑战 [2] 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的构建 - 研究团队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长寿基因通路进行重编程 成功构建具有抗衰老、抗应激、抗恶性转化三重抗性的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 [3] - 通过对人类间充质祖细胞中长寿节点基因FOXO3进行双位点工程化改造(T757G/T943G) 重构磷酸化信号时空调控网络 集成三位一体功能模块 [7] - FOXO3增强型SRC展现出显著抗衰老活性、强大环境适应能力和优异安全性特征 能有效抵抗衰老微环境并规避致瘤风险 [8] SRC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验证 - 在为期44周的试验中 通过静脉注射SRC细胞疗法使老年食蟹猴(相当于60-70岁人类)全身衰老指标如细胞衰老、慢性炎症和组织退化均减少 且无不良反应 [10] - SRC治疗改善了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 未成熟神经元生物学年龄逆转6-7岁 卵母细胞生物学年龄逆转5岁 [10] - SRC的恢复作用部分归因于其外泌体 在促进细胞年轻化、抑制慢性炎症及维持基因组与表观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10] 研究意义与结论 - 该研究提供了基因改造人类间充质祖细胞可减缓灵长类动物衰老的初步证据 突显再生疗法在对抗年龄相关健康衰退方面的潜力 [12] - SRC通过分泌外泌体发挥抗衰老作用 可对抗全身系统性衰老并促进认知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年轻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