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
经济日报· 2025-05-29 22:25
服务业对外开放总体情况 - 服务业是我国最大外资流入领域,2024年吸收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约七成,服务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1] - 服务业开放范围持续拓展,开放水平稳步提升,聚焦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2] - 自贸试验区服务业特别管理措施从2013年95条缩减至22条,缩减比例76.8%,金融业等部分行业缩减比例达100%[4] 制度型开放进展 - 全面实施服务业外资准入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024年推向自贸试验区和全国[3] - 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高质量实施RCEP等服务领域开放承诺,积极对接CPTPP和DEPA规则[3] - 参照WTO《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简化许可审批程序,降低跨境服务贸易成本[3] 重点领域开放成果 电信业 - 增值电信业务开放取得突破,2024年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等5类业务外资股比限制,外资电信企业数量达2400家(同比+26.5%)[9] - 已完成加入WTO承诺开放12项基础电信业务中的6项,增值电信业务从承诺开放4项主动拓宽至8项[9] - 形成"核心城市引领、特殊功能区突破"的立体化开放格局,2024年试点扩展至北京等4地[10] 医疗服务业 - 2024年允许外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治疗技术开发,拟设立外商独资医院[5] - 已有3家外商独资医院获批,150余家合资/独资医疗机构运营,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尖端设备[15] - 海南博鳌乐城引进470余种国际创新药械,21款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加速上市[15] 金融业 - 2024年版负面清单中金融业限制全部清零,外资独资券商达5家,外资控股券商8家,外商独资基金公司9家[19]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4.5万亿元(较2024年末+2700亿元),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3万亿元[20] - 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20] 新一轮试点政策 - 2024年《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增大连等9个试点城市,聚焦电信、金融等重点领域[6][7] - 提出取消应用商店等业务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等14项具体任务[7] - 11个试点省市2024年服务业吸收外资2932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外资一半[4]
从17.6%增速看广州外贸之变:贸易结构调整进入收获期
搜狐财经· 2025-05-29 17:07
广东省外贸表现 - 1-4月茂名、东莞、广州、肇庆、珠海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均突破10%,其中广州增速达17.6%,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和广东省12.7个百分点 [2] - 广州关区7地市中,广州(17.6%)、肇庆(17.0%)实现双位数增长,而佛山(-10.4%)、云浮(-24.3%)显著下滑 [4] - 广州去年同期进出口负增长(-8.8%)形成低基数效应,类似云浮去年大增61.8%后今年转负,反映短期数据波动性 [4] 广州外贸结构优化 - 机电产品出口1119.3亿元(+16.5%)、高技术产品出口284.9亿元(+16.3%),"新三样"(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出口63亿元(+24.5%) [5] - 进口高技术产品339.1亿元(+21.1%),船舶出口83.7亿元(+19.7%),显示产业升级成效 [5] - 淘汰传统加工贸易产能,转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5] 民营企业主导地位 - 广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超2万家(+10.8%),其中民企占比85.9%,进出口额2421.4亿元(+32.6%)占总值60.5% [6] - 全国民企进出口8.05万亿元(+6.8%)占比56.9%,拉动整体增长3.7个百分点 [6] - 政府推出29项便利化措施、稳外贸18条等政策,累计申报补贴超1亿元 [6] 市场多元化布局 - 广州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875.9亿元(+28.5%),占总值46.9%,其中东盟增长43.6% [8] - 东莞对东盟进出口增42.2%,对印度(+46.9%)、阿联酋(+11.6%)、中亚五国(+88.5%)增速显著 [8] - 白云机场综保区跨境电商出口货值超80亿元(+70%),制度型开放降低企业成本 [9]
南京:加快培育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集群
快讯· 2025-05-29 05:28
南京市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 南京市政府审议通过《南京市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作方案》 强调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培育全国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 [1] - 重点任务包括链主企业梯次培育 支持企业扩大投资 加强企业协同创新 [1] - 工作推进需紧扣时间节点 强化组织落实 [1]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 南京将抢抓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机遇 深化规则研究和实践探索 [1] - 统筹推进自贸区建设 服务业开放试点 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等重点任务 [1] - 目标是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经济优势 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1]
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强烈共鸣
新华日报· 2025-05-28 23:33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南京江北新区深化"四大行动"推进"2+4+N"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季度GDP增长6%,重点建设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一港一园四基地八街区"[2] - 江苏省农科院主导全省70%以上稻麦品种培育,聚焦"4+13+N"农业全产业链,突破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2] - 徐州市泉山区布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试验田,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化路径,推动淮海科技城等创新园区发展[2]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实施用地用海用林"应保尽保"政策,全额保障重大项目要素配置[3] - 江苏省商务厅推进"1650"产业体系招商,开展跨境电商提质行动,试点南京/苏州服务业开放及自贸区生物医药创新[3] - 苏州工业园区年内目标集聚80家省级总部企业,建设中新生命科学园等标志性项目[4] 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 如东县依托长三角资源打造海洋经济新高地,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5] - 无锡经开区横琴飞地联动澳门城市大学,推动跨区域技术转化与人才互通[5] - 连云港港强化中哈物流基地等"三节点一体化运营",构建"一带一路"枢纽项目[6] 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 - 东海县加速水晶加工产业园建设,联动国际设计师提升文创产品附加值,推动文体旅融合[8] - 苏州市住建局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强化农房设计与传统村落保护[7] - 淮阴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重大项目吸纳就业,保障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7] 基层治理与产业支撑 - 宿迁市纪委监委重点整治农村"三资"管理问题,优化乡村振兴资金监管[9] - 丹徒区构建干部一线培养体系,强化招商引资、生态环保等领域实践锻炼[10] - 相城区纪委监委加强关键岗位纪律教育,推动风腐同治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10]
16项新政赋能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向新
中国青年报· 2025-05-28 03:01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232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 9万亿元 [1] - 外资企业数量超6万家 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9 9万家 [2]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 进出口10 7万亿元人民币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 4%和24 5% [2] 改革创新政策举措 - 商务部印发《工作方案》提出4方面16项政策 包括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外资项目优先纳入重点清单 [1][2] - 推动建设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 加强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 - 实施"一个加强三个加快"策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 [2] 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 推进政务服务"四减"改革(减时间/环节/材料/跑动) 打造特色高效办事事项 [3] - 建立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动态调整抽查比例 对高信用企业减少干扰 [3] 功能定位与战略意义 - 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和制度型开放重要平台 [2] - 在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 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 [1]
在对外开放等四个方面实施十六项政策举措 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7 22:08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9日审议通过《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 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近日商务部受权发布。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 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创新优化管理体制,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目前,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可为 企业提供全流程、高质量的便捷政务服务。 "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 资主阵地的责任担当更加凸显。"凌激介绍,《工作方案》共提出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把国家级经 开区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 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 一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 开放的重要平台。《工作方案》提出支持举措: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 务出口,支持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等。 二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多,为提升创新策源能 力,将支持 ...
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搜狐财经· 2025-05-27 20:23
本报讯(记者 吴娜)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 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相关举措。据了解,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已达232 个,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商务部将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 资。 记者从会上获悉,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沿海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创造地区生 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人民币;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8.3%;实现外贸进出口 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3.4%,为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受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 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的责任更为突出。为此,《工作方案》提 出四个方面16项政策举措,力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 ...
东方枢纽,“重量级”规划方案正式出炉!
国际金融报· 2025-05-27 10:05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获批 -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获批 标志着该区域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作为全国首家全新特殊类型区域 承载国家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使命 [3] 枢纽优势与交通规划 - 依托东方枢纽世界级航运枢纽优势 打造"临空经济+枢纽经济"世界级示范区 [4] - 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错位发展 协同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跃升 [4] - 加强多模式交通系统集成创新 实现与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高品质衔接 [4] - 内部构建高架/地面/地下多层次交通网络 适时启动"两桥一隧"项目促进东西片区融合 [4] 创新空间设计 - 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 空间单元可灵活重组适应产业演变需求 [5] - 形成"一链七星三环"独特布局:"一链"契合客流动线 "七星"为关键建筑节点 "三环"实现功能形态动态平衡 [5] 核心应用场景 - 全球商务交流中心:配备多语种翻译系统与智能会议终端 支持跨境并购等高阶商务活动 [6] - 国际人才培训高地:联合顶尖高校搭建生物医药/数字贸易/AI跨境培训平台 [6] - 世界级会展目的地:支持生物医药/消费电子专业会展 配套智能系统与快速通关服务 [7] 服务配套体系 - 商业服务:集成五星酒店/购物中心/文化剧场/主题餐饮街区 [8] - 专业服务:引入法律/金融/会计/咨询机构 提供跨境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8] - 公共服务:布局先进网络/交通/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高效联检场所 [8] 发展前景 - 有望成为制度型开放重要窗口和全球资源集聚高地 [9]
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投资中国优选,国家级经开区凭什么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09:37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概况 - 国家级经开区数量从1984年的14个增长至2024年的232个,覆盖31个省区市 [2]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额24.5%,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 [2] - 拥有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18.3%,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 [2] 政策背景与定位 - 商务部将国家级经开区定位为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投资中国"优先选择和制度型开放重要平台 [1][4] - 工作方案出台背景包括国际经贸秩序受冲击、党中央要求推进开放发展及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 [3] - 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之际提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3] 对外开放举措 - 工作方案包含16项政策举措,支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及数字服务出口 [4] - 重点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涉及6万家外资企业和9.9万家外贸企业 [5] - 苏州工业园吸收外资居全国首位,海南杨浦经开区2024年外资为2018年的13倍 [5] 营商环境优化 -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优化企业迁移流程,取消档案扣留限制 [7] - 2023年上门检查次数同比大幅减少,推行"轻微免罚"等服务型执法新模式 [8] - 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四乱"行为,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9] 产业与区域特色 - 昆山经开区2023年进出口达5700多亿元人民币,体现外向型经济特色 [5] - 工作方案鼓励建设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和国际枢纽物流中心 [4] - 经开区动态管理机制自2016年实施,通过考核评价实现有进有出 [2]
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上市融资!商务部等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5-27 08:00
国家级经开区政策解读 核心观点 -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外贸外资"第一梯队",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4.5%)[4][5] - 《方案》提出16项政策举措,聚焦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管理制度改革、要素保障四大方向,包括支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外资、数字服务出口、用地效率提升等[5][11] - 强化要素保障:单列用地指标支持立体开发、允许专项债券融资、探索开发主体上市(如中新集团A股案例)[11][12] 对外开放与产业支持 - 232个国家级经开区贡献全国GDP16.9万亿元,聚集外资企业6万家、外贸企业9.9万家[4][5] - 具体产业支持: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外商投资、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推动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5] - 财税政策:重点落实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吸引外资持续投入[5] 营商环境优化 - 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实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一站式服务[8] - 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对优质企业"无事不扰"[2][9] - 规范涉企执法: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禁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9] 要素保障创新 - 土地要素:工业用地推行"标准地"模式(带环评/能评/规划出让),加速项目落地[11] - 资金支持: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经开区建设,开发主体可上市融资(苏州工业园案例)[11][12] - 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12] 后续实施路径 - 商务部将协调落实配套措施,下放审批权限,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6]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强化招商队伍建设[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