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等你来!请接受绿水青山的邀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07:05
中国生态旅游国际化发展 市场趋势与机遇 - 中国放宽过境免签政策后,"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点,外国游客兴趣从传统景点扩展到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云南哈尼梯田、重庆巫山、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南热带雨林等 [1] - 生态旅游内容在国际社交平台形成流量热点,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从国内科普转向国际展示的重要机遇 [1] - 超过60%的入境游客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主要旅行目的,情感体验成为生态旅游推广的核心驱动力 [2] 情感营销与传播 - 外国博主通过第一视角体验视频(如韩国博主体验安徽生态渔业、意大利博主制定海南"绿色中国游"攻略)引发情感共鸣,相关内容获得高流量传播 [2] - 情感连接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促使游客自发成为"生态叙事者",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生命记忆 [2] - 生态旅游从知识输入转向情感共振,形成跨越国界的感染力 [2] 科技赋能与认知升级 - 科技手段(如多语种解说系统、生态参访路线设计)帮助外国游客建立对环保成果的科学认知框架,破除偏见 [3][4] - 科技传播消解跨文化专业壁垒,使观光行为升华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3] - 系统化知识传递深化游客对生态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理解,推动形成国际生态共识 [3] 服务优化与专业支撑 - 需构建多语种信息服务、叙事化参访路线,将环保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全球公共产品 [4] - 生态环境工作者需运用"环保+"思维,通过科技服务确保向外国游客传递权威信息 [4] -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需参与外国游客参访设计,编制生态环境游学技术支持材料 [4]
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交出“含绿量”十足“含金量”满满高分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13 01:32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含绿量十足 含金量满满 [2] - 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为核心 构建1+6全面深化改革矩阵 包括1个市级改革要点和6个一区一特色改革要点 [2] - 38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事项 涵盖探索美丽中国厦门实践路径等6个方面 [3] - 3个案例入选厦门改革地图 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环境准入集成改革等 [4] - 全国首创环境准入集成改革案例获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十佳案例和非党群工作类银奖 [4] 环境质量提升 -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4 同比改善10.3% 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空气质量优良率99.5% 优级率70.8% 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 [7] -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 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保持四个100%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提升至50% 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 [7] - 筼筜湖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为0.499毫克/升和0.034毫克/升 比2020年分别下降9.1%和5.6% [7] - 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占比91.7% 点位占比95.5% 分别同比上升7.5和9.1个百分点 夏季优良水质点位占比首次达100% [8] - 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51.06平方米/公里 保持全省最低 [8] 创新监管与服务 - 推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增长15条措施 对70家企业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 累计减免金额467.57万元 [11] - 打造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 构建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定点执法闭环监管体系 [11][12] - 2024年建设项目准入研判1642个 454个建设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 占审批总数77.6% 审批时间压缩超80% [12] - 在10个城市开发片区开展区域环评 超过400个项目获益 节约环评编制费用达数百万元 [12] - 513家企业完成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 4419家企业完成信用评价 89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13] - 全省首笔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利率挂钩贷款落地厦门 [13] 试点与案例推广 -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深度报道 被生态环境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推介 [15] - 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七个亮点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包括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 [16] - 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17] - 成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和工业园区双试点 相关经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报道 [18] - 鼓浪屿近零碳景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18] - 厦门荣获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并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19] - 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安湾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19] - 厦门市4个美丽海湾均获评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 [19]
【风物郑州】蝶湖公园:一湖蝶变看今昔
郑州日报· 2025-06-13 01:0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三篇章:郑之园 蝶湖公园:一湖蝶变看今昔 夏日傍晚,微风拂面,郑州蝶湖公园北侧,大片金鸡菊盛开,金黄色的花瓣与蓝天、碧水交织成油画般 的景致,吸引众多市民拍照打卡。 沿着环湖健康步道一路向南,千年古银杏树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间,成为见证这片土地历史的"活文物、 活档案"。 一湖、一树,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蝶湖公园宛如繁华都市里的灵动"氧吧",让人沉醉其中。 蝶湖之名由此来 蝶湖,又名曹古寺水库,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古寺村东北,潮河中下游,属淮河流域,水库始建 于1968年初,1971年5月建成。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 水库下游有京珠高速、陇海铁路、310国道、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防洪位置十分重要。 2011年1月,河南省水利厅批复了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5年,郑州经开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态提 升工程,形成现有的蝶湖形态。 2019年,随着滨河国际新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这里再次迎来蝶变。通过增设水利设施、进行基 底消毒改良及水生动植物投放等,蝶湖公园于2020年7月全面完工,公园水质从地表Ⅴ类提升至地表Ⅲ 类,水 ...
千年古运河 扬波新时代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02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扬州三湾片区从工业区转型为生态文化公园,搬迁89家企业包括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扬农集团,放弃1500亩商品住宅开发转为文化展示用地,追加30亿元建设投入[2][3][4] - 江苏省成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母基金规模20亿元,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支持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6] - 京杭运河苏北段年货运量达5亿吨(莱茵河2倍),江苏段常年有2万艘船舶航行,水运能耗仅为公路1/10,推进2000吨级航道升级工程[13] 文化IP开发与产业融合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开放后累计接待超1000万人次,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带动当地旅游从瘦西湖等传统景点向新地标转移[8] - 苏州系统提升"运河十景"文化地标,包括虎丘塔灯光秀、枫桥夜泊实景演绎等项目,串联9个古典园林和6项非遗[14][15] - 运河题材电视剧《北上》央视收视峰值达3.5367%,通过三代人命运折射运河文化当代价值,推动IP影视化开发[9][10]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扬州投资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将农药厂等污染企业关停,湿地公园面积从规划1500亩扩展至3000亩[4] - 常州整理39处工业遗产建成大运河工业展览馆,无锡打造滨水空间并举办毕加索亚洲首展,形成文化体验新场景[15] - 运河沿线建成宿迁皂河龙运城、徐州窑湾古镇等项目,通过微改造保留历史街区原貌,创造复合型公共空间[15]
杭州市临安区:守护“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人民日报· 2025-06-12 21:54
远眺群山,层峦叠嶂,万木葱茏。作为浙江省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杭州市临安区既是太湖与钱塘江 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坐拥天目山与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纬30度物种基因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世同堂"的野生银杏树,树龄超1.2万年,每年晚秋时节满树金黄;全球仅存 的5棵野生天目铁木抽芽开花,生机勃勃;全球面积最大的柳杉古树群落高大挺拔,如同绿色屏风;全 球同类树种中高度最高的"冲天树"金钱松生长600余年,主干通直匀称,树冠如伞盖般舒展。 近年来,临安区持续做深做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多措并举编织生 态保护网络,守护物种基因库的"原始密码",并深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在绿水青山 间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临安答卷。 拓宽思路,生态脉络焕发新生 临安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立体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就地保护固本、近地保护修复、迁地 保护扩容"协同推进的体系化路径,不仅守护当地物种基因库,更以创新性保护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可复制的"临安方案"。 为破解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地狭窄、生存风险高的难题,临安依托科研力量与种质资源,积极主导推进协 同保护实践。在国家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怒江州生态环境局: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交出峡谷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新华网· 2025-06-12 01:1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独龙江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6个河流河段和1个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1]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成为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单位,贡山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1] -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77%居全省第三,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95m³/公顷居全省第一 [1] - 2020年以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4%以上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1-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2024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 [2] -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森林资源管护面积达1853.05万亩 [3] - 建立四级林长制体系(637名林长),聘用3.3万名生态护林员,发现泸水角蟾等新物种 [3] 生态制度与治理 - 累计完成12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建成9个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站 [4] - 颁布《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建管用"城乡"两污"治理机制 [5] 生态经济转化 - 打造15个生态旅游景区(4个省级绿美标杆),实施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 [7] - 2024年接待游客1024.55万人次(+14.1%),旅游总花费90.42亿元(+7.7%) [7] - 草果产业全链产值2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438元),咖啡种植3万亩(精品2.05万亩),综合产值超2亿元 [8]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三水"保护,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9] - 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10] -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环境分区调整 [11] -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 [12] - 推行生态环境执法"六项机制",加快督察问题整改 [13]
周乃翔在枣庄调研督导时强调 扎实抓好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大众日报· 2025-06-12 01:02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 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问题整改 [1] - 山亭区大峪河支流栗园段存在违法采石问题 要求彻底清除河道障碍物 疏浚平整修复变形区域 健全长效管理监督机制 压实河长责任 [1] - 山亭区抱犊崮省级风景名胜区存在违法采石问题 要求科学有序处置 清理渣土碎石 除险加固山体崖壁 治理修复破损山体 覆土绿化 保障群众出行 [1] 湿地公园环境治理 - 九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存在违法填埋水域问题 要求全面摸清环境影响 采取精准措施消除隐患 加大巡查力度 杜绝侵占水面和违规养殖 [2] - 强调发挥湿地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2]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 - 要求从政治高度抓整改 压紧压实责任 动真碰硬真改实改 完善闭环落实机制 [2] - 以问题整改为契机 举一反三标本兼治 提高生态红线意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 - 强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守护绿水青山 [2]
感受“生态答卷”里的制度优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22:56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 台盟中央自2021年起对口重庆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 累计开展调研40次 座谈会40场 专题研究20项 提出建议160余条 [2]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至1249头 增长23%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 江北区2019年提前完成渔业退捕 [3] - 长寿经济开发区建立五级污水防控系统 迁走18家化工企业 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3] - 重庆市长江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 适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 [4] 重庆生态与城市发展 - 台商黄金生打造的"萤火谷"文创农场以萤火虫为生态指标 反映当地土壤 水质 空气质量的改善 [4] - 重庆嘉陵江水质从浑浊变为清澈 城市绿化率提升 台胞反映20年前工业污染严重时"毛巾擦脸后是黑色的" [4] - 洪崖洞观景台融合两江交汇景观 摩登高楼与传统吊脚楼形成自然 人文 建筑三重奇观 [5] - 重庆"立体"城市建设特点显著 建筑落差达22层 高架桥设计呈现过山车式体验 [5] 两岸交流与制度优势 - 台盟中央推动的库区清漂 长江绿色航运等建议被纳入国家层面重点提案 六五环境日活动吸引台胞参与生态保护 [2] - 台胞通过参访了解到台盟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长江保护等议题上的参政议政职能 [2] - 重庆开通"背篓专线"便利菜农 台青评价当地政策包容性强 生活工作环境安心 [5] 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 -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展示"炸得断青石 炸不断脊梁"的城市精神 成为理解其现代化建设动力的历史注脚 [6] - 台青认为重庆的抗战历史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地位 内陆开放枢纽建设存在精神传承 [6]
沙漠“粉红防线”何以动人心弦?
人民日报· 2025-06-11 05:40
生态治理创新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成功种植耐旱玫瑰,象征生态治理突破,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超3000毫米[1] - 采用特殊培育技术,玫瑰根系深入沙层3米,单株2-3年可形成宽2-3米花垄,有效固沙降风速[2] - 生态工程从草方格、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到经济林与玫瑰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1][2] 产业延伸发展 - 配套发展玫瑰花精深加工产业,通过增收反哺种植可持续性[2] - 沙漠农业创新延伸至水稻种植,阿拉尔市开展沙漠水稻播种,推动"向沙漠要粮"绿色革命[3] 技术应用与品种改良 - 玫瑰为耐旱新品种,结合科技手段突破沙漠种植极限[2] - 此前已成功引种沙枣、黑枸杞、甘草等经济作物,形成渐进式生态改良模式[2][3] 社会价值与示范效应 - 项目体现"久久为功"治理理念,单株存活即被视为对抗沙漠化的精神象征[2] - 沙漠玫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兼具观赏价值与科普教育意义[1][3]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1: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