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3 23:5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治沙带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2] 草原保护措施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将覆盖9.7亿亩草原 [4] - 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速度从每年2%得到有效遏制 [4] 林业资源恢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 [9] - 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幅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9] 产业转型升级 - 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7] - 草畜联动合作社使苜蓿成本降至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 碳汇产品销售等新业态 [10] 工程实施进度 - "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防沙治沙 [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3] - 通过四道防线(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固定流沙 [2]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一湖秀色融古今 ——“诗中风光今又现”之沁阳篇
河南日报· 2025-09-13 23:28
天鹅湖碧波澄澈,岸边垂柳轻拂水面,300余亩荷塘清香四溢。 "奶奶你快看,我发现一只小白鹭,真漂亮!"9月12日,雨过天晴,市民张霞带着孙子卓辰来到天鹅湖游玩, 小白鹭优雅的身姿吸引祖孙俩久久不愿离去。 天鹅湖位于沁阳市城区东北角,旧称"东湖",是筑城挖土形成的人工湖,20世纪80年代改名"天鹅湖"。追溯 其水脉渊源,传说汉代便有"引沁入城"的举措,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引济入怀"工程让济水从西门迤逦入 城,经利津、举仙、珠嘉、揽胜四桥汇为天鹅池,再经指方桥,形成东湖。 灵动的水韵,让沁阳成为文人墨客的青睐之地。除了李商隐留下传世诗作,明代书法家王铎曾在此题诗作 文。到了清代,当地范氏家族于荷池中筑土修建蓬园,云集族人讲学论文。世人评说:"此院可适,无羡漆院 矣。"范氏家族四代人出了三个进士,并有两人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时光的馈赠也伴随着岁月的磨损。随着时间推移,湖底淤泥逐渐堆积,水体生态受损,天鹅湖失去了往日生 机。为恢复天鹅湖生态活力,沁阳市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秋日,鄢陵县彭店镇境内贾鲁河生态廊道水绿相间、美景如画(9月13日摄)。 牛书培 摄 "阊门日下吴歌远,陂路绿菱香满满。" ...
矿山焕新韵 复绿又生金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4:40
生态修复成果 - 南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绿化面积超过1.6万亩 蒙古扁桃发芽率超过90% 成为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优选树种 [1] - 公司已完成生态恢复面积达8.86万亩 累计完成牧草播种9.4万余亩 栽植乔木14万余棵 灌木1806余万株 植被覆盖度达90% [2] - 生态修复治理率100% 地表腐殖土利用率100% 水土流失治理率95% 土壤养分提升1-2个等级 [2] 技术路线与系统治理 - 采用"工程为辅 生物为主"技术路线和"明渠暗窖 外排内蓄"设计思路 针对高寒干旱环境(无霜期仅3个月 冬季低温零下37度) [2] - 实施六项核心措施:地形整理 供水保障 水土保持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和灌溉系统 [2] - 形成"自维持 免维护"自然生态系统 实现无需人工补植管护的自然生长循环 [2] 环境与社会效益 - 霍林郭勒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3.3% 有效解决风沙困扰问题 [3] - 复垦区亩产湿草达1.15吨 无偿提供周边牧民作饲料 促进牧户增收 [3][4] - 吸引37种野生动物回归栖息 包括黄胸鹀 蓑羽鹤等 建成工业生态融合景观区 [4] 绿色生产技术创新 - 制定矿山洒水降尘地方标准 根据风力风向规定洒水频次 高风速时停止作业 [5] - 实现封闭皮带输煤和专用运输通道 达到"储煤不见煤 运煤不露煤"标准 [5] - 投入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矿用自卸车 效率超同吨位柴油车91.8% 年节约柴油177吨 [5] - 采用百吨级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车 年降低碳排放约1700吨 [5] 综合发展模式 - 将矿区打造为工业旅游始发站 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 [4] - 构建"绿色生态价值链" 提升采运储各环节生态治理水平 [5] - 为高寒地区矿山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国家电投方案" [6]
三亚藤桥河滋养着红旗社区,又见证着时代变迁
海南日报· 2025-09-12 02:02
藤桥河历史变迁 - 藤桥河承载红旗社区几代人的童年嬉戏、生计依托与家园记忆 是滋养一方的母亲河和见证时代变迁的时光河 [3] - 上世纪70年代仅有一座简陋漫水桥 雨季河水上涨时桥面被淹没导致师生被河水冲走的事件成为一代人惊险遗憾的回忆 [4] - 如今漫水桥已被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坚固水泥桥和高铁高架桥 使社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5] 农业经济发展 - 藤桥河自然改道形成平坦肥沃土地 种植的田湾薏米富硒含量高且颗粒饱满 成为村里王牌产业并带来经济效益 [6] - 田湾薏米每年春节前夕供不应求 社区正在打造农旅融合的连队样板 [6] - 河岸建有玻璃栈道旅游设施 周末节假日吸引大量游客欣赏藤桥河风光和薏米田景致 [6] 生态修复工程 - 城镇化进程中河道两岸曾出现采砂活动 破坏河岸基础结构并导致水田侵蚀和边坡坍塌 [8] - 三亚市启动藤桥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计划在两岸建立生态长廊 涉及红旗社区15个生产队并已完成前期规划 [8] - 工程包括河道清淤 水质净化以及建设飞鸟园 蜻蜓沟等生态缓冲带 目标恢复河道清水长流和沿岸绿树连绵的自然风貌 [8]
抢救百岁“国宝”红榄李
海南日报· 2025-09-12 02:02
台风灾害影响 - 台风剑鱼8月24日袭击海南三亚 12级风圈持续6小时 最大阵风风速达55.4米/秒(16级) 造成2万多棵树木倒伏或倾斜[3] - 铁炉港古红树林6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母树受损 其中1棵被拦腰折断 5棵出现主干扭裂或主枝断裂[3][5] - 包括红榄李 榄李 海莲在内的13棵百岁古红树遭受创伤 已完成针对性抢救[6] 红树林生态价值 - 铁炉港红树林面积仅4.3公顷 孕育518株古红树 包括9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和20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果楝[5] - 该区域承载全国90%真红树植物与95%半红树植物 被称为"红树基因宝库"[5] - 红榄李作为旗舰物种 2021年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提级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 物种保护现状 - 2016年全国仅存14棵红榄李母树 三亚铁炉港9棵 陵水大墩村5棵 这些树龄超百岁的母树是维系物种存续的希望[4] - 铁炉港现存数千株红榄李幼苗 均为科研人员用9棵母树种子经多年人工催化培育而成[4] - 红榄李母树减少将增加该物种在中国消失的风险[3] 生态修复技术 - 修复团队采用近自然修复方式 使用天然材料树泥填充树干空洞 植物提取物制成愈合剂 避免使用人工化学合成材料[5] - 支撑支架采用红树林被吹断的树枝修剪而成 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 - 修复过程包括清理腐败部分 消毒处理 精准调控营养液"药量" 根据每棵树伤口情况定制救治方案[2][5] 修复工作实施 - 三亚市林业部门台风后立即组织红树林科研团队会诊 9月2日由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海南弗佑生态修复技术人员组成修复团队开展抢救[3] - 修复工作持续8天 团队需根据潮汐涨落调整作业时间 涨潮时暂停工作 退潮后在泥泞滩涂上快速作业[5] - 修复人员对受损树木进行外科手术式处理 重点保护树木形成层以确保养分输送[5]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18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达25.09%,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 的国家;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 处……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 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等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工作。 "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根基更稳。关志鸥介 绍,通过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9类自然资源的调查 监测工作,我国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 耕地保护成效卓著。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油 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 纯介绍,"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 ...
张家口涿鹿湿地重生记:桑干河畔的绿色蜕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0 09:5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巡护队员每天要对桑干河、洋河沿线湿地的界碑、界桩、宣传牌等设施进行检查,记录候鸟种类、数 量,并巡查非法捕鸟、捕鱼等行为。所有信息整理成巡护日志,至今已记满28本。 "以前河道杂草丛生,采砂坑遍布,生活垃圾堆积、污水直排,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涿鹿县林业和草原 局自然保护地管理股股长刘庆龙回忆道。转变始于2016年国家《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 的实施,涿鹿成为永定河全流域系统治理的关键一环。 涿鹿县打响流域生态环境攻坚战:严厉查处非法采砂、开荒等行为;规模化种植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 以固堤净水;推进自然生态型河岸治理,修复受损滩地。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生态 革命。涿鹿创新构建气象、环保、林草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为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系列举措效果显著。实施桑干河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后,桑干河水生态环 境明显提升,出界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024年更提升至Ⅱ类。通过生态补水,桑干河彻底告 别断流历史,地下水位同比回升0.6米。目前,全县河流型湿地面积已达406.99公顷,生态系统质量显著 改善。 守护:巡护七载,候鸟成 ...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7:20
生态修复方法 - 采用柔性柳枝沙障固沙保水并创造植物微环境 自然腐解后成为土壤养分[2] - 选择垂穗披碱草 老芒麦 多花黑麦草等乡土草种依靠自然竞争形成稳定群落 避免人工干预和外来物种入侵风险[2] - 使用大小石块拼搭微型堤坝调控湿地水位 通过"小而美"方式调节自然水文节律[2] 生态修复成效 - 若尔盖植被覆盖率提升30% 藏原羚 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3] - 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3] - 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使若尔盖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4] 工程实施规模 - 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 - 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 为全球最大规模生态修复计划[3] 治理理念创新 - 采用系统性治理摒弃单要素治理 实施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3] - 推行适应性管理根据自然反馈动态调整治理策略[3] - 从对抗自然转向借力自然 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修复范式[3] 区域治理案例 - 乌梁素海从"一湖之治"升级为"全域之治"[3] - 福建闽江流域实施"山海共治"策略[3] - 北京永定河将河道修复与灾后水利防洪相结合实现生态再生[3]
生态铁军 织绿高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6:26
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 若尔盖草原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 - 受全球气候变化 草原鼠害和超载放牧影响 该地区土地沙化形势严峻[2] - 2022年启动若尔盖山水工程 旨在重塑黄河上游生态屏障[3] 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 提出高海拔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整套技术体系[3] - 构建以提升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 高原泥碳沼泽湿地和人文景观四大功能价值为核心的修复思路[10] - 形成"一核两源六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和"一湿地 六个修复单元 全域监测"子项目空间布局[10] - 探索出适合高寒流动沙地的"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治理模式[15] 科研创新与成果 - 承担11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 聚焦湿地碳汇监测和泥炭地修复技术研发[17] - 获得15项发明专利 包括泥炭地水位智能调控装置和高原植被快速恢复基质[17] - 发表21篇论文 其中10篇SCI论文将若尔盖湿地碳汇研究成果推向国际[17] - 构建"科研攻关+野外实践+成果转化"完整技术链条[17] 数字化管理平台 - 通过"天—空—地—网"一体化地理大数据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监测管理[16] - 构建时序化数字虚拟场景 具备智能预警功能[16] - 146个生态监测点实现云端数据共享[2][17] 项目成效与影响 - 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 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20] - 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Ⅰ类 大气质量排名全国第六[20] - 红外监测显示珍稀物种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40%[2] - 提供用工岗位约5万人次 实现收入超11亿元[21] 模式推广与商业应用 - "若尔盖模式"为全球高原湿地修复提供中国方案[26] - 省外项目合同额超8000万元 推广至湖南茶陵 浙江余姚等地[27] - 在陕西留坝县采用EOD模式中标4.2亿元褒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7] - 技术应用于九寨沟湖泊治理和荥经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26] 资金支持与项目拓展 - 获得2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和24.9亿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0] - 2025年7月中标951.3公顷生态修复提升示范项目 总投资1.18亿元[18] - 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17]
从废弃矿区到“天上宫阙” 江西“仙侠山谷”引客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9-07 09:11
核心观点 - 废弃矿区通过生态修复和文旅开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1][2][3] 行业转型发展 - 花岗岩生产基地因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破坏 2007年关停石材加工产业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1] - 引进文旅公司打造集景观 民俗体验 活动演艺于一体的度假旅游区 [1] - 废弃矿坑改造为悬崖咖啡馆和峡谷观景台 120米裸露岩壁通过栈道民宿灯光秀成为旅游亮点 [1]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接待游客超310万人次 其中省外游客占比80% 年轻游客占比70% [3] - 2024年海外游客超15万人次 逐步推进海外市场 [3] - 景区网红效应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民宿超1000家 农家乐近400家 [2] 经济效益 - 当地受益民众达10万人 户均年增收约25万元 [2] - 返乡创业者民宿年营收超200万元 [2] - 餐馆节假日单日营业额达5万元 [2] 业务拓展 - 创业者从民宿扩展到汉服馆和餐馆业务 [2] - 开发轻奢自然型精品度假民宿瞄准高端客群 [2] - 计划打造当地最大户外营地展示望仙文化和传统手艺 [2] 市场影响力 - 悬崖仙侠世界概念在社交平台爆火形成网红效应 [2] - 吸引厄瓜多尔等国际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2] - 促进在外务工本地村民返乡创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