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编辑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基因编辑技术重大突破,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8-09 10:19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全球首例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供体胰岛β细胞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成功存活并发挥功能长达12周 [1] - 该技术为根治Ⅰ型糖尿病带来曙光 [1] A股市场基因编辑概念股 - A股市场有超20家上市公司涉及基因编辑技术 [1] - 合计21只基因编辑概念股获得机构"积极型"评级 [1] - 稳健医疗(300888)最受机构青睐,27家机构研报提及该股 [1]
基因编辑胰岛细胞移植通过功能验证 为Ⅰ型糖尿病治疗开辟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25-08-07 23:33
医学突破 - 全球首例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供体胰岛β细胞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成功存活并发挥功能长达12周 [1] - 该技术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开创了根治Ⅰ型糖尿病的新途径 [1] - 研究团队采用CRISPR-Cas12b技术对供体胰岛细胞进行改造 敲除B2M和CIITA基因并转导慢病毒过度表达CD47 [1] 技术细节 - 改造后的低免疫工程细胞被精准植入42岁受试者的左肱桡肌 [1] - 整个治疗过程完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 [1] - 84天监测显示移植细胞成功躲避免疫系统攻击 未引发T细胞活化或抗体反应 [2] 临床效果 - 影像学检查证实移植物存活良好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42% [2] - 目前移植细胞数量仅为治疗需求的7% 但已取得关键性突破 [2] - 该技术未来有望实现无需免疫抑制的糖尿病根治方案 [2] 疾病背景 - Ⅰ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的疾病 [1] - 现有胰岛素疗法需终身治疗 且患者面临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和寿命缩短等问题 [1] - 传统胰岛细胞移植受制于免疫排斥反应 需长期服用具有毒副作用的免疫抑制剂 [1]
基因编辑技术将成濒危物种“救星”
科技日报· 2025-07-30 01:16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 实习生周思彤)新一期《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 示,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保护手段结合,将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关键。 原标题:基因编辑技术将成濒危物种"救星" 不过,该技术存在多重风险: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脱靶效应,基因多效性在研究较少 的物种中难预判,"选择性清除"可能降低基因组多样性;公众质疑和监管滞后也构成阻碍。 专家强调,基因编辑无法替代传统保护,需在栖息地恢复、反盗猎等措施使种群回升后使用。它虽 非"万能药",但在气候剧变和栖息地破碎化的当下,为濒危物种存续带来了新希望,成为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重要补充工具。 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持续流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核 心。传统保护措施虽能增加种群数量,却无法恢复已丢失的基因多样性,其自然恢复往往需要数千年。 鉴于此,研究团队表示,博物馆的百年标本可提取已丢失的基因变体,经编辑后重新引入野生种 群。"辅助适应"策略还能从近缘物种引入关键基因,类似农业中番茄植入芥菜抗寒基因、栗树获得小麦 抗病基因的模式。 ...
美股还能再牛多久?顶流策略师与最新数据深度解读下半年行情
美股研究社· 2025-07-21 12:33
核心观点 - 美股科技、软件、人工智能创新板块屡创新高,市场对是否落袋为安存在分歧 [4] - 前高盛策略师Scott Rubner认为美股牛市未见顶,看好未来一个月行情,核心逻辑包括企业回购恢复、散户净买入、机构持仓空间充裕及强劲资金流 [6][9] - 美国银行首席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发出警告,指出美银所有卖出信号已触发,短期回调风险大增,市场进入技术性"危险区" [12][14] 顶级策略师观点 - **Scott Rubner观点** - 7月是标普500指数表现最好的月份,自1928年以来历史数据显示7月上涨概率高,9月为传统弱势期 [6] - 美国企业预计2025年回购1万亿美元股票,8月白名单期结束后回购买盘将推升股价 [9] - 散户连续14个交易日净买入股票,持仓占比达20%,机构风险敞口未过度拉伸 [9] - **Michael Hartnett观点** - 等权重标普500、小盘股与成长股分化达历史极端,核心驱动力过度集中于头部科技巨头,与经济基本面背离 [14] - 三重卖出信号(机构现金比例低于3.9%、市场广度66%、全球资金流接近临界值)提示美股多头能量阶段性透支,标普500可能平均下跌2% [24] 季节性因素与市场驱动力 - 散户2025年通过股票与ETF净流入1550亿美元,持股市值创历史新高,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49%,涵盖401K后占比接近60% [18] - 7-8月为企业回购"黄金期",标普500成份公司8月起解禁,重启巨额回购操作 [21] - 低波动率(VIX下行)让量化策略保留增配美股空间,机构可用低成本期权对冲短期波动 [22] 行业热点 - **科技与AI板块** - AI基础设施投资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英伟达、微软、特斯拉、亚马逊、苹果等被列为下半年技术创新"压舱石" [31] - "科技7巨头"(Magnificent 7)拉升大盘,但等权重指数与小盘/价值股低迷,市场广度不足,类似2000年科网泡沫 [25] - **医药与生物科技** - 基因编辑技术受关注,CRISPR Therapeutics(CRSP)2025年目标价区间62-94美元,市场评级为"买入" [34] - 生物医药创新伴随高波动风险,需关注管线创新与核心产品放量 [37] 交易与风控思路 - 短期内美股有望维持强势反弹,结构性机遇突出,资金风向明确"做多美国" [39] - 需警惕秋季回调冲击,9月底前逐步加大对冲保护,防范债市利率波动、政策突变及全球风险资产情绪回撤 [39]
医药 :模式动物专家交流
2025-07-19 14: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模式动物行业 - **公司**:Jackson Laboratory、Charles River、Taconic Biosciences、百奥和博、广州赛业、吉翠、南模、零负生物公司、何博公司、通利华、吉翠耀康、南摩、斯贝福、斯莱克、华福康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实验动物市场近年来放缓,目前年约 150 亿美元,疫情前年增长率 5%-7%,中国区疫情前年增长率 15%-20%,后疫情时代中国增速放缓至 5%-7%,国内模式动物市场规模约 40 亿人民币,伴生服务约 20 亿人民币收入[1][2] - 小鼠占全球实验动物市场最大份额约 75 亿美元,猴子和大鼠各占 12 亿美元,其余 50 亿美元由其他动物构成[2] 价格上涨原因 - 模式动物价格上涨受人工成本上升、饲料和能源等原材料成本增加、检测费用提高等因素影响[1][4] 药企外包趋势 - 药企为降本增效倾向减少外包,但为提高研发效率,一站式服务兴起,目前企业多选择分阶段外包,早期研究内部完成,评价阶段外包确保客观性[1][6] 海外头部企业情况 - Jackson Laboratory 是非营利组织,主导学术界基因修饰鼠市场;Charles River 面向企业客户,规模化生产常规品系并转型 CRO 服务;Taconic Biosciences 规模较小,兼具常规和基因修饰品系生产销售,积极寻求海外合作[1][8] 政策影响 - 美国 FDA 和 NIH 新政策限制实验动物使用,预示美国市场可能萎缩,转向细胞或类器官项目;中美关系及生物安全法案影响模式动物出海,或导致北美市场萎缩[1][10][11] 行业发展趋势 - 模式动物行业未来将集约化,中小企业或被并购,市场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是关键;肿瘤免疫仍是热门,但代谢病研究投入已超过肿瘤研究[3][28][30] 国内企业情况 - 国内基因编辑公司主要使用 CRISPR/Cas9 技术,载体设计是关键区别,百奥和博人源化抗体小鼠技术领先;中国企业在基因修饰领域占据优势,但海外市场发展受价格等因素限制[3][14][15] 订单情况 - 2025 年药企端订单提升,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10%,CRO 端订单下降,与中美关系有关,美国限制对中国 CRO 使用,订单转向韩国和日本[21][2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基因修饰细胞和类器官公司处于萌芽阶段,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其评价体系未跟上,仍主要依赖传统动物实验进行药物评价[11] - 基因编辑技术学术界掌握最成熟,新进公司聘请学术界专家提升技术能力,基因编辑公司会征得相关专利持有人许可解决专利纠纷[23][25] - 何博公司自 2018 年收购 Harbor Mize 以来,技术未更新到新型抗体方向,仍主要从事传统单抗研发[26] - ADC 可用传统单抗,双抗或多抗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Renano 技术有一定优势[27]
研判2025!中国养殖珍珠行业产量、市场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淡水珍珠主导地位稳固,海水珍珠亟待技术破局[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9 02:43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生产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95%以上,核心产区集中在浙江诸暨、江苏苏州、安徽芜湖等地,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10] - 2022年中国淡水养殖珍珠产量为697.39吨,同比增长46.79%,海水养殖珍珠产量为2.31吨,同比增长14.99%[10] - 行业呈现"进口收缩、出口扩张"格局,2025年1-5月进口数量12.96吨(同比下降34.64%),出口数量43.96吨(同比增长49.85%)[1][12] 技术发展 - 淡水有核珍珠技术(如"爱迪生珍珠")实现商业化,品质媲美顶级海水珍珠[1][17] - 物联网监测系统使优珠率跃升至40%,"珍珠蚌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模式"提升养殖密度30%[1][24] -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缩短淡水珍珠养殖周期从3年至2年,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全流程溯源[24] 市场趋势 - 产品设计年轻化推动增长,巴洛克异形珠、珍珠混搭饰品热销,2024年诸暨珍珠直播基地单日销售额突破2亿元[1][26] - 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大溪地黑珍珠进口金额达2769.11万元(同比增长195.14%),占进口总额31.12%[14] - 跨境电商日均开播超500场,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需求增长显著[1][15] 企业竞争 - 龙头企业如南珠宫、阮仕珍珠、欧诗漫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核心技术专利占据高端市场,阮仕珍珠首创"固液双相吸附氧化漂白增光技术"使珍珠光泽提升1-2级[17][19] - 广东荣辉珍珠拥有48项专利,参与制定《高品质珍珠分级》团体标准,产品出口30余国[19] - 海南海润珍珠开发"珍珠纳米技术"和"珍珠活性功能肽",其珍珠面膜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20][26] 产业链 - 上游包括珍珠贝类(三角帆蚌、马氏珠母贝等)、专用饲料(含氨基酸、稀土元素等)和环保设备[8] - 中游养殖环节技术升级显著,下游应用涵盖珠宝首饰、化妆品(如欧诗漫)、保健品等领域[8][17] - 浙江诸暨形成"直播基地+跨境电商"模式,华东国际珠宝城跨境直播基地成为重要销售渠道[1][12] 历史沿革 - 北宋记载人工育珠方法,南宋发明"附壳珍珠"技术,清末技术失传后日本御木本幸吉奠定现代产业基础[4] - 1958年广西合浦建立首个海水珍珠养殖场,1962年江苏培育淡水无核珍珠,1968年太湖实现商业化养殖[4] - 1994年谢绍河研发淡水有核珍珠技术,2003年后智能养殖系统和数字化转型加速[5][6] 国际化 - 印度进口中国珍珠金额2840.16万元(占出口30.56%),加工后转销欧美市场[15] - 香港利用零关税政策分销中国珍珠至东南亚、中东,同时反向输入海水珍珠至内地[15] - 企业通过并购海外养殖基地(如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建立国际研发中心实现全球化布局[27]
基因编辑技术让家蚕性别由雌变雄
科技日报· 2025-07-15 00:59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西南大学童晓玲教授课题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 [1][2] - 该技术精准靶向Bmdsx基因的雌特异性外显子剪接位点 诱导单碱基突变破坏剪接供体/受体位点 强制雌性个体跳过E3和E4外显子 [2] - 经过基因编辑的雌性家蚕在成虫阶段表现出雄性特征 包括8节腹部 抱握器等生殖器官 以及完整的精囊和输精管 能产生精子 [2] 技术应用前景 - 该技术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 为经济昆虫育种开辟了新路径 [1] - 雄蚕具有抗逆性强 产丝质量高 料丝转化率高等优势 培育全雄蚕品种可推动蚕丝产业发展 [1][2] - 该技术也适用于蚊子 棉铃虫和褐飞虱等害虫 为开发新型害虫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意义 - 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 标志着家蚕性别控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2] -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解决了以往研究未能突破的技术难题 [1] - 发现多种害虫的"性别开关"基因有类似拼接规则 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2]
丹纳赫集团与正序生物合作开发基因编辑创新疗法工艺平台 为基因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此次Danaher Beacon项目致力于开发基于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的基因编辑创新疗法全流程工艺技术平台 .该项目将探索脂质纳米颗粒作为基因编辑递送系统在遗传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2025年7月14日,上海)全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者丹纳赫宣布其旗下运营公司Cytiva思拓凡与正序生物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脂质纳 米颗粒递送系统的基因治疗创新工艺解决方案,以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这也是丹纳赫第一次携手中国生物技 术企业开展Danaher Beacon合作。丹纳赫集团执行副总裁、Cytiva思拓凡首席执行官Chris Riley,丹纳赫中国首席科学官方焯、正序生物首 席执行官牟晓盾、Cytiva思拓凡中国总裁李蕾共同出席见证。 基因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包括镰刀型贫血症、囊性纤维化、杜氏肌营养不良等数千种疾病[1]。绝大部分基因遗传性疾病 目前尚无药可医,而对于其中小部分病种,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为基因遗传疾病的治疗带 来了新的希望。正序生物开发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精度、低脱靶的特性,能够在庞大的基因组中精准、永久地改变单个碱基对 ...
基因编辑:改写生命密码的“神笔”(知与不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0 02:22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特定基因进行删除、插入或替换的定向改造技术,如同"分子剪刀"精准修改生命密码[2] - 人体基因组包含30亿个碱基对,基因编辑可快速定位并修改特定片段[2] - 与转基因技术不同,基因编辑是对生物自身基因的精准修改而非随机导入外源基因[3] 技术发展历程 - 2012年CRISPR技术诞生,具备操作简便、成本低的优势,降低技术门槛[4] - 碱基编辑技术可精确替换单个碱基,适用于单碱基突变遗传病治疗[4] - 引导编辑技术实现小段DNA精确修改,逆转座子技术可整合大段DNA[5] 医学应用场景 - CRISPR技术已用于地中海贫血症治疗,通过编辑造血干细胞恢复血红蛋白表达[5] - CAR-T疗法结合基因编辑改造T细胞,增强对抗癌细胞能力[5] - 通过编辑小鼠基因模拟复杂疾病,加速新药研发进程[6] 农业与工业应用 - 我国培育出抗镉超级稻和抗稻瘟病水稻品种[6] - 基因编辑酵母提升生物燃料生产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6] - 编辑微生物基因缩短稀缺药物生产周期并降低成本[6] 技术伦理与监管 - 生殖细胞编辑可能永久改变人类基因池,存在脱靶效应风险[7] - 国际社会优先发展非遗传性体细胞编辑,禁止生殖细胞临床应用[7] - 中国2024年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规范技术发展[8]
97岁李嘉诚,痴迷长寿科技
搜狐财经· 2025-07-08 01:59
长寿科技行业布局 - 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将出售上海和黄药业股权获得的45亿资金注资以色列Pluristem公司 该公司专注于间充质干细胞技术研发 该技术具有抗衰老和器官再生功能 [6][7] - 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可通过补充年轻健康细胞实现组织修复 哈佛专家认为该技术有望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40年至120岁 [7][9] - 以色列在生物医学领域技术领先 李嘉诚通过维港投资布局多家干细胞企业 包括Accellta、StemCells、Genesis等 覆盖身体各部位干细胞应用 [12] 富豪阶层的长寿需求 - 硅谷科技大佬布莱恩·约翰逊尝试用17岁儿子的血浆实现"返老还童" 并公开表示追求120岁寿命目标 [13] - 已故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曾公开表示愿用1000亿财富换取10年青春 最终以97岁高龄去世 [15] - 长寿科技市场存在巨大商业潜力 富豪阶层对超长寿命存在强烈需求 形成"财富换时间"的明确商业模式 [13][16] 李嘉诚的长寿科技投资史 - 2011年通过基金会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捐赠4000万美元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10] - 2014年捐资1000万美元支持基因组学创新计划 该计划涉及诺贝尔奖得主杜德纳的基因编辑技术 [12] - 2017年投资2000万美元给以色列NAD+抗衰老产品厂商 该产品已在屈臣氏渠道上市 李嘉诚亲自服用后称效果显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