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

搜索文档
专家解读丨特色体系如何重塑市场生态?
国家能源局· 2025-08-11 09:41
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 采用顶层设计指导与省级试点协同推进的模式,区别于欧盟、美国区域自治逐步外扩融合的发展路径 [4] - 构建系统性"1+6"规则体系,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石,包含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6项主干规则 [4] - 赋予多类型市场同等重要性,有机衔接"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同于欧美以现货为核心的竞争模式 [5] - 建立市场机制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结算机制协同模式,对冲新能源收益风险,形成正向激励 [5] - 明确新能源权责边界,建立绿电、绿证交易机制,推动政策补贴向市场化交易过渡 [5] 规则体系对能源转型的影响 - 中长期交易最小颗粒度细化至15分钟,现货市场引入分时分区定价机制,精准匹配新能源出力波动性 [6] - 新能源全面入市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结算机制结合,稳定投资预期并培育市场竞争力 [6] - 辅助服务市场纳入转动惯量、调频、爬坡等新品种,显性化新能源预测偏差成本 [6] -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演进 [7] - 确立"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疏导原则,为系统稳定提供市场化协同平台 [7] - 明确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市场地位,激活分布式资源潜力 [7] 规则体系对"双碳"目标的支撑 - 通过市场化手段传导绿色价值,形成"电能价值收益+环境价值收益"双重激励机制 [8] - 以市场化方式将绿色消费成本传导至终端用户,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内生动力 [8] - 加速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破除省间壁垒,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与高效消纳 [8] 监督机制构建 - 构建"事前规范引导+事中监测纠偏+事后追溯问责"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 [9] - 加强电力全链条协同监管,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社会监督综合格局 [9] - 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及时准确披露市场价格曲线、电网运行成本等关键信息 [10] - 应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优化信息披露平台,提升信息可读性与获取便捷性 [10]
需求侧资源纳入电力规划需解决四大关键问题
中国电力报· 2025-08-11 08:21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挑战 -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电力电子化特征凸显,叠加极端天气频发,电力供需形势复杂多变[1] - 系统调节需求从特定时段向全年多时段拓展,净负荷高峰低谷快速转换[1] - 电力电量平衡问题从静态优化转变为强不确定性的动态时序优化[1] - 系统面临充裕性和灵活性不足带来的保供应、促消纳、稳运行多重挑战[1] 需求侧资源发展现状 - 需求侧资源通过响应价格和市场信号灵活调整用电行为,具有明显经济性优势[2] - 在2022~2024年极端天气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正从应急手段演进为常规调节工具[2] - 应用范围和频次不断拓展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明确要求建立衔接机制[2] - 将需求侧资源纳入电力行业规划全局,可提升系统运行效率[2] 需求侧资源特性 - 具有海量、多元、异质特征,调节能力受技术和经济因素影响[3] - 调节特性需兼顾设备物理特性的"硬约束"和用户主观意愿的"软约束"[3] - 调节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缺乏完备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条件下难以满足规划可靠性要求[3] 资源选取维度 - 需解决"哪些需求侧资源可以纳入电力规划"问题[3] - 需深化重点行业负荷特性研究,细化调节参数如最大调节容量、调节速率等[3] - 选取调节性能优、经济性好、可靠性高的资源纳入规划,构建分级分类管理储备库[3] 资源管理维度 - 需解决"夯实资源调控能力,保障资源高效调节"问题[4] - 精准刻画、持续监测、动态校核和智能自动响应是规模化参与调节的基础[4] - 需加大负荷资源排查力度,健全全寿命精细化管理机制[4] - 加快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建设,支撑资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4] 资源激励维度 - 需解决"通过经济和政策激励提升用户调节积极性和可靠性"问题[4] - 经济激励是关键要素,需完善价格和电力市场机制[4] - 加快推动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合理制定补偿标准[4] - 探索守信激励机制,对高执行率用户给予额外奖励或优先服务权[4] 调节策略维度 - 需解决"经济影响最小与调节效果最优的多目标协同"问题[5] - 优化不同类型资源以不同方式参与电力电量平衡,处理与负荷预测的时序关系[5] - 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统筹绿色低碳、用户影响最小化等边界要求[5] - 在地区和单用户层面合理设置调节持续时间、频次、年度累计时间等约束[5] 未来发展展望 - "十五五"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期,需求侧资源将发挥更关键作用[6] - 需政策和技术层面共同发力,保障资源"真实可靠、切实可用"[6]
开普检测: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0 08:1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3.2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79万元,同比增长3.73% [2] - 基本每股收益0.39元,同比增长2.63%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改善,主要因所得税支出减少 [27] - 研发投入597万元,同比增长20.17% [27] 主营业务分析 - 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检测服务收入1.05亿元,同比下降2.01% [19]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设备检测收入7997万元,同比增长7.23% [19] - 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检测收入812万元,同比下降55.33%,主要受CCC认证政策影响 [19] - 新能源控制设备及系统检测收入1674万元,同比增长17.74% [19] - 检测设备销售业务收入512万元,同比激增11465.40% [19] - 华东地区收入占比最高达41.6%,华南地区收入增长最快达37.67% [28]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家政策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44345"主题要义 [4] - 2024-2027年将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 - 目标到2027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 [5]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将带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6] - 电力设备检测行业受益于电网智能化改造和新能源发展 [3] 公司竞争优势 - 拥有4个国家授权检测中心资质 [13] - 报告期内参与制修订12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 [14] - 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 [14] - 技术团队包括IEC标准委员会成员等资深专家 [15] - 创新管理机制包括"卓越五星"和"精益五星"体系 [16][18] 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 - 建成4MW大功率变流器试验平台和半实物仿真平台 [21] - 获得首批充电桩CCC认证实验室资质 [22] - 开展光储一体化电站验收等新业务 [23] - 珠海子公司拓展配电网设备检测市场 [23] - 研发新能源控制器仿真模型等新技术 [25]
哈密能源集团100MW/400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并网运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09 01:46
哈密能源集团全钒液流储能项目 - 哈密能源集团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正式并网运行,采用国际领先的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储能容量达40万千瓦时,可满足8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 - 项目由哈密东天山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创新采用户外预置仓集成化设计和智能调控系统,实现毫秒级响应,高效储存绿电并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稳定电流 [2] - 项目是国内先进百兆瓦级储能系统,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储能容量稳定等核心优势,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设计使用年限达20-25年,是锂离子电池的3倍以上 [3] 技术特点与优势 - 项目采用水系电解液,运行温度维持在35-45℃的常温常压环境,彻底消除易燃易爆风险 [3] - 单日可完成40万千瓦时充电、27万千瓦时放电,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3] - 通过全钒液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摸索出适合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技术路径,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并培养储能技术专业人才 [3] 项目影响与效益 - 项目填补了自治区在长时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空白,为我国"双碳"战略实施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关键支撑 [3] - 每年可增加新能源发电量利用率约8个百分点,多消纳绿电3.6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30万吨 [4] - 哈密电网储能总装机突破百万千瓦大关,达到113万千瓦,其中新增100兆瓦/4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 [4] 产业链与未来规划 - 哈密能源集团与大连融科共同投资的哈密钒液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同步开展建设,填补集团储能业务领域空白 [2] - 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将于2025年8月19-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同期举办DataLink2025年上半年储能数据发布会等活动 [4]
国网天津电科院:启动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工作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08 11:53
技术攻关团队建设 - 国网天津电科院启动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工作,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总师及团队负责人参与启动活动 [1] - 技术攻关团队是以专业领域为基础的系统化协作组织,聚焦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需求 [3] - 电科院5个专业所组建19支技术攻关团队,包括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等领域 [3] - 团队工作涵盖技术攻关、技术监督、技术应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3] 团队建设目标与要求 - 团队建设旨在打造新型电力系统"铁军",支撑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 [3] - 要求准确把握团队核心特点,压实团队负责人、专业所和职能部门三方面责任 [3] - 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富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团队发展新格局 [3] 团队负责人职责 - 增强前瞻性和能动性,紧扣国网战略、公司"十五五"规划和前沿技术 [3] - 履行技术攻关和团队管理"双职责",科学制定实施路线和攻关目标 [3] - 主动谋划重大项目、承接重大任务,统筹专业工作全局 [3] 专业所与职能部门职责 - 专业所层面坚持成果问效,制定团队考核方案,明确职责边界 [3] - 职能部门加强对各所、各团队的服务、指导和监督 [3] - 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组织各部门和团队交流学习、总结经验 [3]
煤电将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
中国电力报· 2025-08-08 09:57
发电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的重要性 - 发电机组作为能源装备的核心部分,其低碳能源灵活性改造对整个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 传统煤电机组碳排放量大,通过节能降碳改造能够显著降低煤炭消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1] - 煤电以其庞大的装机规模与成熟的调峰能力,支撑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的电网安全 [2] 煤电机组改造的技术方向 - 通过CCUS等低碳技术赋能,煤电正从单一电源向调节中枢和碳汇中心转型 [2] - 应进一步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煤电系统调节能力 [2] - 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提出深度调峰、负荷变化速率、启停调峰、宽负荷高效燃烧等技术目标要求 [3] 智慧电厂的发展趋势 - 智慧电厂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决策和绿色环保特征,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社会综合效益 [3] - 智慧电厂需围绕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等方向发挥突出作用 [4] - 未来智慧电厂应引入绿色环保创新技术,推进煤电由单一发电功能向综合能源环保平台转变 [4] 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挑战 - 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常态化面临机组深调运行经验欠缺、管理经验不足等缺陷 [7] - 机组变负荷速率提高对设备寿命影响大,频繁启停与快速变负荷过程使得设备可靠性下降 [7] - 当前深调改造缺乏系统、整体、全面的解决方案,面临寿命折减、安全风险增大、经济性下降等问题 [7] 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实践案例 - 国能宁夏石嘴山发电公司通过燃烧器灵活性改造实现低负荷稳燃,2024年6月实现机组20%负荷的深调认证 [8] - 华能丹东电厂2016年至今未因深调导致机组发生非计划停运事件,累计调峰收入达12亿元 [9] - 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完善和政策优化,将持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稳定器"作用 [10]
经济日报丨“新石油”有望改写能源版图
国家能源局· 2025-08-08 09:09
绿氨燃料产业链突破 - 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完成 由中石化中海燃供实施 燃料来自远景能源内蒙古赤峰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 验证了绿氨"端到端"产业链可行性 [2] - 该产业链涵盖草原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合成氨运输→沿海船舶加注 跨越千里 开创绿氨替代化石能源先河 [2] "新石油"定义与优势 - "新石油"指可再生电力制取的绿氢 绿氨 绿色甲醇 生物航油等绿色能源 具有三方面替代优势: - 能量密度:氢氨醇和生物航油单位质量能量密度高 满足航空航运需求 [3] - 清洁环保:完全由可再生能源制取 符合全球低碳要求 [3] - 可获得性:原料丰富(水电解制氢 氮气合成氨) 储运便利(氨醇稳定性高) [3] 全球能源格局重塑 - "新石油"将改变能源贸易版图 各国可在本土/友好地区生产 减少对特定地域化石能源依赖 重构供应链和地缘政治关系 [3] - 欧盟加速绿色燃料应用 沙特 澳大利亚巨资布局绿氢 中国已处于第一梯队 绿色氢氨醇项目数量和产能全球领先 [4] 中国技术领先优势 - 远景赤峰项目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 实时感知风光发电波动 秒级AI运算预测能源脉动 [4] - 指挥柔性生产环节 结合储能设施 脱离大电网稳定产出 [4] -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经验成为中国领跑"新石油"时代的关键筹码 [4] 行业发展挑战 - 当前绿氢成本较高 绿色氨醇与传统燃料存在价格差距 [4] - 基础设施不足 国际标准未统一 制约贸易应用 [4]
上半年电力消费平稳回升 供需总体平衡转型加快
经济日报· 2025-08-08 03:51
电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 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上半年,电力行业企业全力以赴抓好保电保暖保供工作,全国电力系统安全 稳定运行。 一季度,气温整体偏暖,电力供应整体充足,全国供需平衡有余。二季度,共有3轮高温过程影响华 北、西南等地区,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拉动部分省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供应方面整 体充足,供需总体平衡。 电力消费平稳回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双碳"目标,我国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 升,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继续保持电力新增装机的主力军地位。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 其中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0.5亿千瓦、2.1亿千瓦,二者合计新增装机容量较上年同 期翻了一番。从结构来看,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超过七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 增装机占比近九成,达到89.9%,继续在电力新增装机中发挥主力作用。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 ...
山西首次大规模集中调用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
中国能源网· 2025-08-08 01:08
"8月1日,全省新能源出力最大波动2626万千瓦,占火电机组开机容量的57%,仅依靠 传统电源调节电网平衡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要求。"国网山西电力调控中心调 控处副处长贺鹏介绍道,"我们通过调度系统精准下达指令,47座储能电站快速转为放电模 式,16座虚拟电厂按照日前安排同步降低聚合负荷,两者合力最大调整功率225万千瓦,有 效保障了电网平稳运行。" 此次成功调用整合了全省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的调节能力,标志着山西电网对新型调节 资源的规模化、协同化调度应用迈出坚实一步。"这只是一个开始",国网山西电力调控中心 相关负责人强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调节资源协同调度机制,优化流程与技术支撑, 完善市场规则,充分激活'储能+虚拟电厂'的调节潜能,为山西能源转型和电力保供构筑更 坚强的防线。" 【责任编辑:刘澄谚 】 8月1日晚间用电高峰时段,国网山西省电力有限公司集中调度47座储能电站、16座虚拟 电厂参与用电负荷调节,供电、用电双向调节最大功率达到225万千瓦,其中新型储能141万 千瓦、虚拟电厂84万千瓦,占实时用电负荷的比重达到6%。这是山西首次开展的集中大规 模调用新型储能和虚拟电厂。 近年来, ...
电力供需总体平衡转型加快
经济日报· 2025-08-07 22:47
电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 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上半年,电力行业企业全力以赴抓好保电保暖保供工作,全国电力系统安全 稳定运行。 一季度,气温整体偏暖,电力供应整体充足,全国供需平衡有余。二季度,共有3轮高温过程影响华 北、西南等地区,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拉动部分省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供应方面整 体充足,供需总体平衡。 电力消费平稳回升 侯文捷说,综合来看,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逐季回升,主要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 动,以及气温因素拉动等原因带来的。 电力供给向新向绿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双碳"目标,我国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 升,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继续保持电力新增装机的主力军地位。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 其中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0.5亿千瓦、2.1亿千瓦,二者合计新增装机容量较上年同 期翻了一番。从结构来看,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超过七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 增装机占比近九成,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