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改革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丨改革是资本市场最好的稳定器
证券时报· 2025-07-27 23:31
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 - 中国证监会部署2025年年中工作重点 下半年将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 持续改革资产端和资金端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 - 改革被视为资本市场最好的稳定器 今年以来A股总市值多次超过百万亿元 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速 上证指数从年初3347点上行至3593点 市场韧性增强 预期改善 [1] - 未来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集聚稳的力量 壮大进的动能 提高中国资产配置价值和吸引力 投融资两端协同发力是着力点 重点推动科创板改革和创业板一揽子举措 [1] - 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形成"回报增加—资金流入—市场稳定活跃"良性循环 [1] 监管环境建设 - 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是关键 需健全稳市机制 增强市场监测和风险应对有效性 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2] - 坚决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严防利益输送 加快推进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意见落地 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 [2] - 尽管内外部环境复杂 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清晰 宏观政策稳定可预期 中国资产估值修复持续 资本市场有望实现更稳更有效更齐全的新秩序 [2]
完善长效机制 让“稳”的底气更足
中国证券报· 2025-07-27 21:07
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 - 证监会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提出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加强预期引导 [1] -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包括降准降息、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等 [1] - 政策组合拳需持续发力,涉及多部门协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明显增强 [1] 市场稳定力量壮大 - 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作用,国资委推动央企市值管理,机构投资者加仓,上市公司回购潮涌,形成合力对冲风险 [2] - 外资机构如瑞银认为稳市力量持续加码将推动A股估值结构性重构 [2] - ETF规模突破4万亿元,上市公司分红常态化,上半年A股新开户数达1260万户(同比增超32%),A股总市值站上100万亿元 [2][3] 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性增强 - 政策端从被动救市转向组合拳协同,机构端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配置,投资者从观望转向主动布局 [3] - 入口端严把质量关培育优质公司,出口端加速劣质企业出清,投资端丰富标的满足配置需求 [3] - 上市公司通过加大分红频次、稳定回购增持提升内在价值和市值管理水平 [3] 投融资改革深化 - 投资端重点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建议放宽中长期资金投资范围限制,提高对私募股权、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比例 [4][5] - 融资端推动科创板"1+6"政策落地,未盈利企业IPO受理重启,创业板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5] - 交易端严惩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加强高频交易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5] 市场生态优化 - 严格常态化退市,畅通资金入市渠道,鼓励上市公司优化治理结构并强化投资者回报 [3] - 需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防止"合成谬误",建议通过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建立透明高效的反馈渠道 [2][3] - 新兴产业变革与制度创新成为驱动市场价值重构的核心力量 [5]
上证报:稳市场激活力并重,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快讯· 2025-07-27 20:53
资本市场改革 - 证监会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6"政策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取得突破 [1] - 未来要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 [1] - 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1]
时报观察 | 改革是资本市场最好的稳定器
证券时报· 2025-07-27 17:08
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 - 下半年将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持续改革资产端和资金端,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 - 改革是资本市场最好的稳定器,A股总市值多个交易日超过百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速,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347点上行至3593点 [1] - 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下,资本市场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外部冲击,市场韧性增强,预期改善 [1] - 未来要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提高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吸引力 [1] 投融资协同与市场活力 - 投融资两端协同发力,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是重中之重 [1] - 抓好"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实落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让市场更具投资价值 [1] - 大力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回报增加—资金流入—市场稳定活跃"的良性循环 [1] 监管环境与市场稳定 - 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是护航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2] - 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2] - 坚决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利益输送和"浑水摸鱼",加快推进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意见落地 [2] 经济与市场前景 -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清晰而坚定,宏观政策稳定且可预期,中国资产估值修复仍在持续 [2] - 资本市场有条件实现市场更稳、监管更有效、功能更齐全的新秩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两端”改革深化 资本市场向好态势得以巩固
证券日报· 2025-07-27 15:50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核心任务是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从资产端、资金端进一步固本培元 [1] - 改革方向从资本市场功能视角转向要素视角,更加明确清晰 [1] 资产端改革 - 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培育高质量、稳回报的上市公司 [1] - 持续把好市场入口关,今年以来57家公司登陆A股,合计募资606.46亿元,其中55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加快出清僵尸企业和"害群之马",今年以来24家公司退市,涉及市值退市、面值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等 [1] - 用好并购重组工具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并购六条"出台后活跃度明显提升,典型案例包括收购上市公司、优质未盈利企业、拟IPO企业等 [2] - 对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行为"零容忍",打击炒概念和盲目跨界 [2] 资金端改革 - 聚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专业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增强市场稳定性和韧性 [2] - 中央汇金明确"类平准基金"地位并持续增持宽基ETF,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大 [2] - 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提升投资积极性和稳定性 [2] - 后续需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合理扩大投资规模,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3] 改革协同效应 - 资产端与资金端改革相辅相成,优质资产吸引长期资金,长期资金支撑优质企业成长 [3] - 两端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生态,资源更高效配置于优质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证监会发布· 2025-07-27 02:21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于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当选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副主席李超当选执行副会长 [2] - 会议表决通过《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章程》 设立7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宏观与产业 市场稳定与风险防控 创新发展等 [2] - 成立学会是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部署的关键举措 旨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 学会职能与目标 - 学会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资本市场前沿领域和监管问题 打造研究阵地 [3] - 计划建设数字化研究平台 创办学术刊物 举办年会 构建专家库和重点研究基地 [3] - 发挥会员专业优势 联合高校与行业专家 建设咨政建言权威平台 [3] - 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提供中国智慧 支持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3] 会员工作要求 - 会员需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 打通"最后一公里" [3] - 强调团结协作 坚持"开门办学会" 增强与中小投资者互动 [3] - 要求会员遵守章程 履行义务 维护学会和资本市场声誉 [3] 会议其他安排 - 举行学会挂牌仪式和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委员聘任仪式 [4]
证监会:3个确定性为保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条件|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26 09:38
资本市场政策与改革 - 证监会系统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见效,打好政策组合拳以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2]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6"政策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标志性改革取得突破 [2] - 强化监管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控增量并妥处存量风险 [2] 市场稳定与发展方向 - 未来资本市场将聚焦"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四大着力点,服务经济回升向好 [4][5] - 健全稳市机制增强监测前瞻性,加强预期引导以巩固回稳向好态势 [5] - 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包括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及债券期货创新 [5] 上市公司与资金端优化 -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防利益输送 [5] - 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及公募基金改革,畅通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5] 风险防控与对外开放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市场化转型,打击私募违法违规活动 [6] -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对外开放布局并拓展跨境合作空间 [6] 监管效能与执法强化 - 提升科技监管能力,突出打击重点违法行为,强调严而有度、严而有效的精准施策 [5] - 深化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专项治理,加强公权力监督制约以铲除腐败土壤 [9] 党的建设与队伍建设 - 加强证监会系统政治建设,巩固中央巡视整改成效,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9] - 统筹领导班子建设,严管厚爱结合以锻造"三个过硬"监管铁军 [10]
证监会:三大确定性为保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条件|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7-25 14:09
资本市场发展态势 - 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但具备三大确定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宏观政策预期的确定性、中国资产估值修复的确定性 [2] - 证监会系统需集聚稳的力量和进的动能以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回升及中国式现代化 [2] 市场稳定与改革措施 - 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健全稳市机制,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前瞻性,强化预期引导 [2] - 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推动科创板改革落地,推出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持续创新债券及期货产品服务 [2] 上市公司质量与监管 - 从资产端和资金端固本培元: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防利益输送和财务造假 [2] -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并精准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同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3] 内部治理与队伍建设 - 深化重点问题整治:完善"过紧日子"制度,改进监管服务,纠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3] - 强化反腐败工作:推进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专项治理,堵塞制度漏洞,加强公权力监督 [3] - 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严管厚爱,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锻造"三个过硬"监管铁军 [4]
证监会明确今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搜狐财经· 2025-07-25 11:13
证监会下半年工作部署 核心观点 - 证监会部署下半年工作重点包括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资产端与资金端固本培元、提升监管执法效能、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及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3][4] 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 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前瞻性及有效性,加强预期引导 [3] 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 - 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深化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 [3] - 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3] 资产端与资金端固本培元 -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防利益输送和财务造假 [3] - 培育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3]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 重点打击资本市场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监管协同与科技监管能力,提升执法质效 [3] - 坚持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确保监管严而有度、严而有效 [3] 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3] - 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与市场化转型,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及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3]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布局与实施路径,落实自主开放举措 [4]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拓展跨境合作空间 [4]
证监会: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财联社· 2025-07-25 09:04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 证监会系统未来工作将聚焦市场稳定、监管严格、功能强化和队伍过硬四个着力点,集聚稳的力量和进的动能,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1] - 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预期和中国资产估值修复的确定性为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1] 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 进一步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加强预期引导 [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 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 [1] - 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1] 资产端和资金端固本培元 - 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严防利益输送和财务造假 [2]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2]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 突出打击重大、恶劣和重点违法行为,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提升执法质效 [2] - 坚持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确保监管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2] 防控重点领域风险 - 统筹化解房企债券违约风险和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 - 推动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和市场化转型,严厉打击私募违法违规和非法证券期货活动 [2]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系统研究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稳妥落实自主开放重点举措 [2]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拓展资本市场跨境合作新空间 [2] 增强重大问题研究 - 加强资本市场重大问题研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监管需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