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

搜索文档
事关院士增选,名单公布!颜宁推荐西湖大学柴继杰教授:他曾是造纸厂员工,一路逆袭成为顶尖科学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04:12
院士增选制度与流程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1] - 增选流程包括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和院士增选大会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 [1] - 院士增选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注重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平衡和科研一线人员 [1] - 中国工程院增选向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大工程和科技基础设施倾斜,设置国防、国家安全、西部边远地区及民营科技企业专项名额 [1] 候选人资格审查与社会监督 - 两院对候选人遵规守纪、学术学风、道德品行严格把关,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 [2] - 后续将强化多方位审核并接受社会监督,严控院士队伍"入口关" [2] 生命科学学部候选人信息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共125人,柴继杰由颜宁推荐入选 [2] - 部分候选人信息:步志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饶子和推荐)、察秀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荷凤推荐)、曹彬(中日友好医院,王福生推荐) [3] - 陈国强(清华大学,隋森芳推荐)、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林推荐)、程功(清华大学,中国科协推荐) [3] 候选人柴继杰背景与职业历程 - 柴继杰生于1966年,1987年获大连轻工业学院学士学位,1994年获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5] - 1997-1999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1999-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 [5] - 2004-2009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2023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7-2023年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洪堡教授,2023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5] 柴继杰早期经历与职业转折 - 高考成绩一般,大学毕业后在丹东鸭绿江造纸厂任助理工程师 [7] - 通过业余努力考取硕士和博士,1998年因"从造纸厂员工到博士后"经历被施一公普林斯顿实验室录用 [9] - 五年后成为施一公实验室最优秀成员之一,后任清华长聘教授,2017年成为首位中国大陆德国洪堡讲席教授 [11] 柴继杰院士提名历史 - 2025年为第二次入选院士候选人,推荐人由2023年中国科协变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 [12]
重磅!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霍宗亮、姚力军、窦强、时龙兴、骆建军、刘国友等入选!
是说芯语· 2025-08-21 03:44
半导体行业院士候选人 - 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多位专家入选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科院639名与工程院660名候选人中半导体领域专家备受瞩目 [1] - 长江存储首席科学家霍宗亮主导攻克三维闪存"卡脖子"难题,实现从64层技术追赶、128层并跑到232层领跑的跨越发展 [3][7] - 江丰电子首席技术官姚力军打破美国、日本在超高纯溅射靶材领域的长期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3][7] - 飞腾信息首席科学家窦强作为飞腾系列CPU总设计师,牵头攻克高性能CPU关键技术 [3][7] - 其他半导体领域专家包括东南大学时龙兴、电子科大张万里与杨建宇等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各有建树 [3] 院士增选机制 - 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2025年4月启动,评选秉持严格标准 [3] -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39人,分专业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6][8]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人,分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22][23] 候选人专业领域分布 - 数学物理学部98人 [8][9] - 化学部105人 [10][11][12]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5人 [13][14] - 地学部96人 [15][16][17] - 信息技术科学部61人 [18] - 技术科学部104人 [19][20]
【科技日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科技日报· 2025-08-21 00:44
两院院士增选规模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1] - 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2] 中国科学院学部候选人分布 - 数学物理学部98人 化学部105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5人 [1] - 地学部96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61人 技术科学部104人 [1] - 特别推荐领域50人 [1] 中国工程院学部候选人分布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68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8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1人 [1]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1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3人 [1] - 农业学部83人 医药卫生学部91人 特别通道43人 [1] 院士增选导向机制 - 坚持以重大贡献 学术水平 道德操守为准绳 强化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导向 [1] -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向关键领域 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倾斜 [2] - 设置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 西部边远地区 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项名额 [2]
【新华社】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新华社· 2025-08-21 00:32
院士增选机制与标准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2] -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2] - 增选标准坚持以重大贡献 学术水平 道德操守为准绳 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2] 学科布局与政策倾斜 -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 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 国家重大工程 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3] - 设置专门名额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 西部边远地区以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3] - 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 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2] 审核监督机制 - 对候选人遵规守纪 学术学风 道德品行等方面进行认真把关 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 荣誉性 纯洁性[3] - 坚持严的基调 严的标准 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强化对候选人多方位审核[3] - 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和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程序[2]
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券商中国· 2025-08-20 23:31
院士增选候选人规模与结构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总数为129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639人、中国工程院660人[1] -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本次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1] - 候选人年龄分布广泛,最年轻候选人41岁(能超),最年长候选人67岁(许苏淮)[5][8] 学科领域分布特点 - 中国科学院设置6大学部:数学物理学部(89人)、化学部(10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5人)、地学部(96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1人)、技术科学部(104人)[5][8][11][16][20][22] - 中国工程院设置9大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6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1人)[27][30][32] - 新兴交叉学科获得重点倾斜,包括国家急需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1] 机构分布特征 - 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北京大学(35人)、清华大学(3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8人)候选人数量领先[5][6][7][8][9][10] - 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表现突出,物理研究所(8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6人)等机构候选人集中[5][6][8] - 企业界代表增加,比亚迪、宇通客车等民营企业候选人入选[1][28] 推荐机制与渠道 - 推荐渠道多元化,包括院士推荐(席南华、李骏等)和中国科协推荐[5][6][7] - 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西部边远地区设置专项名额[1] - 香港地区高校候选人显著增加,香港大学(2人)、香港中文大学(2人)等均有入选[5][8] 学科建设导向 - 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的价值导向[1] - 注重学科领域平衡发展,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倾斜[1] -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1]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在列
新浪财经· 2025-08-20 14:05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 - 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共660人 [1] -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入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有效候选人 提名为中国科协 [1] 隆基绿能人事变动 - 5月26日公司宣布李振国辞去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 [1] - 李振国未来将专注研发和科技管理 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和首席技术官 [1] - 其工作重点将转向光伏前沿技术攻关 [1]
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660人
新京报· 2025-08-20 13:41
院士增选规模与学部分布 -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660位 [1]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68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8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1人 [1]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1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3人 [1] - 农业学部83人 医药卫生学部91人 特别通道43人 [1] 增选政策导向与领域倾斜 - 增选指南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 [2] - 侧重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向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 [2] - 优先支持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 - 设置专项名额支持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西部边远地区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2] 遴选标准与审核机制 - 采用严格标准对候选人遵规守纪、学术学风、道德品行进行把关 [1] -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审议及党组审定确认候选人资格 [1] - 持续接受社会监督并强化多方位审核机制 [1]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新华社· 2025-08-20 13:13
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1] - 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2025年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 [1]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1] 院士增选标准与导向 - 候选人需坚持以重大贡献 学术水平 道德操守为准绳 [1] - 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 [1] - 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 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1] - 中国工程院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1] - 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 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 国家重大工程 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1] - 设置专门名额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 西部边远地区以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1] 增选流程与监督机制 - 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 院士增选大会选举 [1] - 两院坚持严的基调 严的标准 对候选人遵规守纪 学术学风 道德品行等方面进行把关 [2] - 将继续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强化对候选人多方位审核 [2]
重磅!2025两院院士增选,启动!
仪器信息网· 2025-04-27 03:13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总体安排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 两院增选名额均不超过100名[4][24][40] - 增选工作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注重学科平衡发展 向关键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倾斜[5][28][29] 中国科学院增选学科分布 - 数学物理学部共16个名额 包括数学5名 物理Ⅰ6名 物理Ⅱ3名 力学1名 天文学1名[7][9] - 化学部共15个名额 覆盖无机分析4名 有机高分子4名 物化化工4名 以及稀土元素化学 谱学分析与成像 碳中和化学化工各1名[8][9]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9个名额 含基础生物学5名 医学6名 农学生态与进化6名 生物制造1名 妇科学1名[10][11][12][13][14] - 地学部共15个名额 包括地质Ⅰ3名 地质Ⅱ3名 地理学3名 大气海洋3名 地球物理3名[15][16][17][18] -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11个名额 含信息Ⅰ5名 信息Ⅱ5名 人工智能数理基础1名[19][20][21] - 技术科学部共16个名额 覆盖材料5名 工程Ⅰ6名 工程Ⅱ5名[22] - 特别推荐领域名额不超过8名[23] 中国工程院增选学科分布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共10个名额 含机械组3-4名 船舶兵器交通组3-4名 航空航天运载组3-4名[30]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共10个名额 分为信息一组3名 信息二组3名 信息三组4名[31]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共10个名额 含化工组3名 冶金组3名 材料组4名[32]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共10个名额 包括能源电气组2-3名 核技术组2-3名 地质资源组2-3名 矿业组2-3名[33]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10个名额 含建筑组2-3名 土木一组2-3名 土木二组2-3名 水利测绘组2-3名[34][35] -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共8个名额 包括环境组4-5名 轻纺组3-4名[36][37] - 农业学部共10个名额 分为农业一组3-4名 农业二组3-4名 农业三组3-4名[37] - 医药卫生学部共12个名额 含外科组2-3名 内科组2-3名 药学组2-3名 基础预防组2-3名 中医中药组2名[38][39] 增选政策导向 - 坚持破除"四唯"倾向 不以人才"帽子"为评选依据 突出重大贡献和学术水平[28] - 强化国家战略需求导向 重点支持关键领域 新兴交叉学科和国家重大工程[29][40] - 注重从科研一线选拔人才 向民营科技企业和西部边远地区给予名额倾斜[40]
2025两院院士增选正式启动!增选名额上调,上限均达100
机器人圈· 2025-04-25 09:16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调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从79名增加至不超过100名 增幅明显[4] -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从上一届上限增加10个 达到不超过100名[4]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学科分配 - 数学物理学部共16名 其中数学5名 物理Ⅰ6名 物理Ⅱ3名 力学1名 天文学1名[7][8][9][10][11] - 化学部共15名 包括无机分析4名 有机高分子4名 物化化工4名 稀土元素化学1名 谱学分析与成像1名 碳中和化学化工1名[11][12][13][14][15][16]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9名 含基础生物学5名 医学6名 农学生态与进化6名 生物制造1名 妇科学1名[17][18][19][20] - 地学部共15名 分为地质Ⅰ3名 地质Ⅱ3名 地理学3名 大气海洋3名 地球物理3名[21][22] -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11名 包括信息Ⅰ5名 信息Ⅱ5名 人工智能数理基础1名[23][24][25] - 技术科学部共16名 含材料5名 工程Ⅰ6名 工程Ⅱ5名[26] - 特别推荐领域不超过8名[27]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重点领域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名 含机械组3-4名 船舶兵器交通组3-4名 航空航天运载组3-4名[35][36]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名 分为信息一组3名 信息二组3名 信息三组4名[37]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名 包括化工组3名 冶金组3名 材料组4名[38]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名 含能源电气组2-3名 核技术组2-3名 地质资源组2-3名 矿业组2-3名[39][40]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名 分为建筑组2-3名 土木一组2-3名 土木二组2-3名 水利测绘组2-3名[41] -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名 含环境组4-5名 轻纺组3-4名[44] - 农业学部10名 分为农业一组3-4名 农业二组3-4名 农业三组3-4名[45] - 医药卫生学部12名 含外科组2-3名 内科组2-3名 药学组2-3名 基础预防组2-3名 中医中药组2名[46][47] 院士增选政策导向 - 坚持以重大贡献 学术水平 道德操守为准绳 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4][31] - 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4][31] - 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 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 国家重大工程倾斜[4][34] - 坚决破除"四唯" 打破论资排辈 不以人才"帽子"为依据[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