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办、国办发文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上海证券报· 2025-06-10 18:05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部署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从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赋能实体经济、建设开放型经济、健全治理模式四个方面部署改革措施 [1] - 政策支持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 [1] -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累计形成3批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1] - 政策明确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引擎作用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举措 - 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成果交易等规则体系 [2] - 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股权融资协同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2] - 允许保险资金依法合规投资深圳设立的特定领域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2] -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按政策在深交所上市 [2] 新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 依托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2] -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机制及数据共享使用规则标准 [2] - 支持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等通用航空业务 [2] - 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 [2]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 健全数据交易规则标准规范,探索数据交易、可信流通、收益分配等机制 [3] - 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探索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3] - 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 [3]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改革闲置土地处置和收回机制,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标准与闲置时长挂钩政策 [3] - 创新土地盘活利用方式 [3]
重大利好!中办、国办,最新发布!重磅预告:周四10点!
券商中国· 2025-06-10 12:31
总体要求 -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6] - 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6]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7] -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 [7] - 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和考核等机制,对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试行长周期考核 [7] - 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8] - 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 [8] - 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8] - 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引进更多急需紧缺人才 [9] 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 - 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实践场景和规则体系 [10] - 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协同衔接机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10] - 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投资在深圳发起设立的主要投向特定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10] - 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0] - 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10] -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合规使用的规则及标准 [10] - 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 [10] - 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 [10] - 健全数据交易、可信流通、收益分配等机制,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气象、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依法合规分级分类开放 [11]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推进货物贸易便利化,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2] - 支持综合保税区外的重点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 [12] - 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 [12] - 完善国际文物交易领域通关便利、货物监管、仓储物流等政策 [12] - 深化国际航行船舶相关配套制度改革,为港澳台船员办理社会保险提供便利的经办服务 [12] 治理模式 -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口岸药品监管和检验检测能力 [13] - 完善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及监督管理制度,探索将国际新药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用于进口药品注册上市许可的可行路径 [13] - 改革闲置土地处置和收回机制,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标准与闲置时长挂钩政策,创新土地盘活利用方式 [13] - 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 [13] - 探索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域合理有效利用模式 [13] - 建立诉讼与调解、仲裁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14] - 深化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探索由司法行政部门对商事调解组织进行统一登记 [14]
【中办、国办: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合规使用的规则及标准。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国际性产业与
快讯· 2025-06-10 09:54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1] 人工智能医疗设备 -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应用机制 [1] - 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制定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合规使用的规则及标准 [1] 无人驾驶航空器与通用航空 - 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1] - 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 [1] - 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 [1] 储能与能源商业模式 - 拓展储能场景 [1] - 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 [1] 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 - 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 [1]
发挥区域中心平台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新华日报· 2025-05-23 00:0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挥区域中心平台作用,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 - 强调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成果转化为纽带,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1] 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苏州设立4个分中心 [1] - 信息通信分中心正在打造全方位成果转化体系,包括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6G概念验证中心 [1] - 区域中心作为国家级平台,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完善服务功能,建好高校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 [2] 校企协同与创新生态 -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2] - 加强改革探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发创新人才积极性 [2] - 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 [2] 分中心协同发展 - 强化指导服务,搞好配套保障,推动各分中心各扬所长、协同发展 [2] - 集聚优秀科技服务机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2]
杭州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跑计划”
杭州日报· 2025-05-20 03:08
杭州科技成果转化"助跑计划" - 杭州发布"双十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跑计划" 目标包括年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0人以上 年催生高价值发明专利300项以上 年落地杭州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 [4] - "双十平台"指杭州"1+2+33+7+N"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中的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 [4] - 计划围绕"培土""发掘""熟化""嫁接""扎根"五大行动展开 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 [4][5] 助跑计划实施机制 - 建立"科技工兵+科技红娘+科技店小二"三位一体的"助跑团" 由市科技局和市投资促进局牵头 [5] - 每个"双十平台"设立3人工作小组 包含技术转移中心人员 区县牵头部门人员和平台成果转化员各1名 [6] - 通过与金融机构联动发展科技金融产品 解决创新项目资金需求 [6] 计划实施效果 - 推动科研人员以市场思维解决技术问题 使科技项目更易转化为产业化项目 [5] - 天目山实验室案例显示 计划帮助科研人员从追求技术先进性转向经济可行性 提升成果市场化成功率 [5]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追踪反馈机制 确保每个项目有明确进展 [6]
民营经济重点领域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共建计划 正式发布
核心观点 - 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与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联合推出民营经济重点领域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共建计划 旨在通过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难题 包括实验室成果闲置 需求与研发错位 中间验证断链等问题 [1] - 计划通过高校与民营企业双向奔赴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关键支点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1] 挑战与痛点 - 高校需整合行业专家参与协同创新并汇聚民营资本助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营 [1] - 需培养和引入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官以支撑中心工作开展 [1] 支撑体系建设 - 构建智库体系 协同整合行业专家 学者及企业家资源 建立专家与校企间的沟通平台 [2] - 开展专项人才培养 联合多方共同研发课程教材实训认证体系 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官培训 [2] - 组建转化网络 利用AI+SAAS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透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2] 参与方角色与价值 - 高校依托科研优势输出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 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并助力转型升级 [2] - 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和产业化经验 确保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并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2] - 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 整合行业资源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2] 预期成效 - 共建计划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创新链 人才链 产业链 资金链的有机衔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