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搜索文档
全国科普月山东省主场活动启动
大众日报· 2025-09-03 00:51
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 - 2025年全国科普月山东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于9月1日在济南举行 包括发布活动安排和表彰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1] -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将每年9月设为全国科普月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构建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 [1] - 山东省已组织超过2万场特色科普活动 聚焦"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主题 打造全月不间断的活动链条 [1] 科普能力建设进展 - 山东省持续强化科普能力建设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提升科普活动效果 丰富科普资源供给 [1] - 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营造热爱科学 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1]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广深莞惠湛设分会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21:01
活动概况 -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定于9月启动 采用1+1+5+N创新模式 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1] - 1代表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 另一个1代表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 5代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湛江5个分会场 N代表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村区域及多个厅局单位的不同领域 [1] - 活动于9月全方位立体式在全省展开群众性科普活动 全面构建新时代广东科普矩阵 [1] 活动内容 - 主会场位于广州市中心商圈正佳广场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打造 9月4日至7日设置低碳新世界无界新世界健康新世界数智新世界创想新世界等科普展区 [2] - 主场活动联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与多部门资源 开展沉浸式科普体验互动式展演 立体式展示广东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新成果 [2] - 活动期间将开展企业科技日高校开放日等系列活 邀请公众进入科研基地接触AI大模型智能驾驶无人机救援等前沿技术 [2] 传播与成果展示 - 活动充分利用线上传播平台 整合专业科普内容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实时专业权威的科学知识 [2] - 成果汇展定于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推出夜科普集市图文展览科普互动等一系列精彩内容 [2]
9月北京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 昌平区将依托机器人互动体验等开展“科技助老”
北京商报· 2025-08-21 11:09
科普月活动概况 - 北京市将于2025年9月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及经开区,组织近3000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1] - 活动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实施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六大重点工程 [1] - 集中展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科技成果、顶尖科研团队风采及科技创新与科普新模式 [1] 重点群体与特色活动 - 昌平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52场次"科技助老"活动,采用机器人互动、VR/AR等技术,并设立"银龄需求墙"征集建议 [1] - 平谷区举办第十五届北京科学嘉年华,设置六大星球主题,展示农业中关村、首都物流高地等建设成果,并举办炒菜机器人大赛等活动 [2] - 市科协将开展1000余场青少年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打造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 [3] 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 - 昌平区联合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举办机器人产业沙龙,组织30场健康科普活动,并在20个社区推进"健康科普进万家" [2] - 市纲要实施办动员学协会、企业、高校等开展科普联合行动,推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国防科普展等活动 [3] - 加强京津冀与长三角、大湾区互动,举办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和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3] 活动意义与目标 - 全国科普月旨在推动科普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 [3] - 通过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方式,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3]
语言为“媒” 赋能科普创新实践
海南日报· 2025-08-20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的关键载体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通过多元语言策略提升科普效率 增强科学知识传播的精准性和亲和力 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2][7] 语言在科普中的战略作用 - 多元语言环境(包括普通话、海南话、黎语等)是海南文化魅力所在 但需解决科学知识跨越语言藩篱的命题 [2] - 通过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如黎语中的生态智慧、海南话的生活俗语)阐释科学理念 可增强科普内容的立体性和温度 [2] - 外语工具(如英语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用于国际科技交流 展示中国科技突破和海南成果 [4] 多层次科普传播体系构建 - 构建"通用语筑基、方言增温度、外语拓视野"的传播体系 [3] - 推广普通话通过强化学校教学、语言培训和科普主题演讲提升民众应用能力 [3] - 活化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科学知识 增强本土亲和力和接受度 [3] - 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科普人才 促进中外专家联合开展科普项目 [4] 语言与科技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 - "语言+科技"融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 构建多语言智能化科普体系 [5] - "语言+文化"开发地方特色科普课程(如海洋文化主题) 用海南话和普通话讲述科学故事 [6] - "语言+艺术"通过科普诗歌、漫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提升传播感染力 [6] 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措施 - 系统培养"科学素养+多语能力+文化底蕴"的复合型科普人才 [7] - 加大语言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在科普领域应用 [7] - 创新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 推动科普与教育、文旅、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 [7]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
人民日报· 2025-08-04 02:49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概况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至今线下线上惠及上亿人次[1] - 20多年来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开展针对性科普[1]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为每年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2] 活动成果与影响 - 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厚植青少年科学精神,部分曾听报告的学生已加入科研队伍[2] - 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上线,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扩大高质量科普覆盖面[2] -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回信对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出殷切期望,进一步推动活动深化[2]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将科学梦想植入更多孩子心田[2] - 持续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院士专家自身研究领域与受众特点开展科普[1]
【人民日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01
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是高质量科普的关键群体 [1] - 科普工作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 [3] - 短视频是当前有效的科普形式,但需与系统性科普报告结合以弥补其不足 [4] - 科普需针对不同受众(如青少年、企业家、领导干部、百姓)设计差异化内容 [6][7] -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播,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7] 科普实践案例 - 欧阳自远通过讲述月球探测故事(如"玉兔"、"嫦娥")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的兴趣 [3][5] - 金涌制作《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视频,消除公众对化工学科的误解 [6] - 王浩将复杂水利科研简化为"维持天然生态流"的核心逻辑,并在长江生态调控中应用 [11][12] - 汪品先主编《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强调提出启发式问题的重要性,并撰写《深海浅说》还原科学探索真相 [14][15] 科普与科研的关系 - 科普是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试金石,并能反向启发科研创新 [11] - 优秀科研成果具有科普属性,大道至简的表述是科研洞察力的体现 [12] - 科学家通过科普消除公众误解,同时提升自身跨学科研究水平 [14]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等)和科学精神(求真、探索、质疑)的重要途径 [9] - 当前科技界存在求真精神不足、高风险探索缺乏勇气等问题,需通过科普改善 [9] - 科学传播需协同科技界与传播界,客观报道成果并体现科学精神 [10]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1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1] -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需要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 [1] - 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也是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 [1] 科普方法与策略 - 科普需将科学讲成故事 通过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传播科学知识 吸引青少年兴趣 [2][3] - 科普要有对象感 针对不同群体如少年儿童、青年人、企业家、领导干部和百姓设计不同内容 [4][5] - 科普需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 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充电桩与换电池问题 [5] 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 - 科普需扎扎实实、实事求是 结合短视频和系统科普报告的优势 满足听众需求 [3] - 科普需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质 帮助公众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第一性思维 辨别伪科学 [6] - 科普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模型等新手段 创新传播方式 [6] 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 - 科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精神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7][8] - 科学精神是求真、探索、质疑 需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8] - 科技界需加强求真精神 鼓励高风险探索研究 提倡学术争鸣与质疑 [8] 科普实践与科研结合 - 科普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 检验科研工作者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9][10] - 科普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能启发科研创新灵感 如水利科研中的生态调控技术 [10][11] - 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科普属性 大道至简 如长江水库群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11] 一流科学家与一流科普 - 一流的科学家需做一流的科普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授 还需培养提问能力 [12][13] - 科普需还原科学探索中的真实过程 如深海热液发现的"阴差阳错" 启发公众 [13][14] - 科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 需让科学的火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14]
20多年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持续开展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1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线下线上已惠及上亿人次 [1] - 20多年来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开展科普 [1] - 活动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聚焦青少年培养科学精神,聚焦科技热点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问题 [2] 活动成果与影响 - 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的中小学讲座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部分听众已加入科研队伍 [2]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每年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 [2] - 同步上线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 [2] 未来发展重点 - 将加大力度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把科学梦想植入更多孩子心田 [2]
让更多人与科学“相遇”(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8-01 22:00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于2002年12月发起,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1] - 20多年来线下线上已惠及上亿人次,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地开展科普[1] - 活动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邀请相关领域院士专家进行针对性科普[1] 活动成果与影响 - 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2] - 聚焦青少年群体厚植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部分曾听报告的孩子已加入科研队伍[2] - 2023年9月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目标每年千名院士参与千场科普活动[2] 数字化平台建设 - 2023年9月上线"科学与中国"数字化管理与科普服务平台,实现院士科普资源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2] - 平台旨在为更广泛民众提供全面、融合的科普数据资源[2]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提出殷切期望[2] - 未来将重点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培育科学梦想[2]
2025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大会在京举办
央视网· 2025-07-19 00:20
行业活动与战略方向 - 2025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大会暨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电子劳动学会主办 近百名来自科研院所 高职院校 央企及社会团体代表参会 [1] - 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需将科普置于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并提出五点希望:强化国家战略价值引领 提升前沿热点内容质量 创新跨界传播方式 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培育青少年群体 [1] - 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理事长胡爱民指出委员会成立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服务科技与人才强国建设的举措 强调打造"科技与家国情怀融合"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 [2] 企业参与与资源投入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派科技部门负责人参会 中国电子表示将构建"需求牵引 技术驱动 内容为王"的科普新范式 [1][2] - 中国电科承诺把握网络化智能化趋势 创新科普理念与方式 推动资源下沉 促进科普从知识普及向价值引领升级 [2] - 现场签订五大领域合作协议:航空航天科普 国际合作传播 青少年电子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科普公益 智能制造工业研学 [3] 实施路径与项目进展 - 大会举行揭牌仪式并发布工作报告 启动"中国电子劳动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 [2][3] - 下午会议分享五类科普教育基地实施路径 为第一批基地授牌 开展"科普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高端对话 [3] - 校企代表分享科普教材编撰 产教融合等实践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等专家作主题报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