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色科普课程
icon
搜索文档
语言为“媒” 赋能科普创新实践
海南日报· 2025-08-20 01:11
文章核心观点 -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的关键载体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通过多元语言策略提升科普效率 增强科学知识传播的精准性和亲和力 从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2][7] 语言在科普中的战略作用 - 多元语言环境(包括普通话、海南话、黎语等)是海南文化魅力所在 但需解决科学知识跨越语言藩篱的命题 [2] - 通过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如黎语中的生态智慧、海南话的生活俗语)阐释科学理念 可增强科普内容的立体性和温度 [2] - 外语工具(如英语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用于国际科技交流 展示中国科技突破和海南成果 [4] 多层次科普传播体系构建 - 构建"通用语筑基、方言增温度、外语拓视野"的传播体系 [3] - 推广普通话通过强化学校教学、语言培训和科普主题演讲提升民众应用能力 [3] - 活化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科学知识 增强本土亲和力和接受度 [3] - 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科普人才 促进中外专家联合开展科普项目 [4] 语言与科技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 - "语言+科技"融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 构建多语言智能化科普体系 [5] - "语言+文化"开发地方特色科普课程(如海洋文化主题) 用海南话和普通话讲述科学故事 [6] - "语言+艺术"通过科普诗歌、漫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提升传播感染力 [6] 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措施 - 系统培养"科学素养+多语能力+文化底蕴"的复合型科普人才 [7] - 加大语言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在科普领域应用 [7] - 创新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 推动科普与教育、文旅、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