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形态计算

搜索文档
频繁被对标,这一次,轮到奔驰出牌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6 12:38
上海车展国际关注度提升 - 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首日国际面孔显著增多,反映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关注度提升及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重视度加强[1] - 梅赛德斯-奔驰将上海车展作为展示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舞台,展现其应对中国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1] 奔驰产品矩阵展示 - 公司携四大品牌共28款车型亮相,包括梅赛德斯-奔驰、AMG、迈巴赫和G级越野车[3]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MMA平台首款国产车型)和Vision V概念车完成全球首秀,AMG GT 63 4MATIC+正式上市[3] - 纯电长轴距CLA定位为中国市场智能与豪华变革的解决方案车型[4] 智能化技术突破 - 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自研MBOS架构,支持持续OTA升级,中国团队开发了符合本土需求的智能科技[6] - 配备豪华品牌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并达到ASIL-D最高安全等级[7][9] - 集成AI虚拟助手"豆包",具备情感识别功能,并首创三维地图导航与驾驶辅助视图融合技术[9] 电动化性能表现 - 纯电长轴距CLA实现CLTC工况866公里续航、10.9千瓦时/百公里能耗、10分钟快充370公里的行业领先指标[9] - 搭载全球首款电动两挡变速箱(11:1一挡齿比和5:1两挡齿比),兼顾能效与动力[15] - 通过180次实车碰撞测试和15000次模拟测试,获得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五星认证[9] 豪华MPV概念创新 - Vision V概念车基于VANEA纯电架构平台,配备智能可变透光玻璃实现驾驶舱与乘客舱灵活分隔[12] - 配置65英寸可分屏4K影院级显示屏及7台投影仪,构建360度全景数字豪华体验[12] - 该平台将开创豪华MPV新时代,未来产品将启用VLS和VLE全新命名体系[12] 自动驾驶技术布局 - 公司实现L3和L4双认证,成为首个获准在北京进行L3/L4测试的国际品牌[14] - 明确区分L3以下驾驶辅助与真正自动驾驶的技术界限,强调用户选择权与安全优先原则[14] 前沿技术储备 - 固态电池测试显示可使EQS续航提升25%至超1000公里,正推动量产落地[16] - 线控转向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消除底盘震感并提升操控精准度[18] - 开发太阳能涂层技术,预计在北京年均可提供超14000公里额外续航[19] -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可降低系统能耗90%,提升智能驾驶响应速度[21] 中国市场战略 - 2024年及2025Q1在中国豪华车市场、100万+和150万+细分市场保持销量第一[23] - 在华研发投入累计达105亿元,北京上海双研发中心拥有2000名专家团队[25] - 本土团队主导了纯电长轴距CLA的研发,重点整合中国头部合作伙伴资源[25] - 进入中国以来累计用户达680万,星愿基金15年投入3.6亿元开展公益项目[26]
一种新型晶体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4 03:46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证明单个标准硅晶体管可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通过调整块体终端电阻值控制穿透碰撞电离和电荷捕获现象 实现神经放电和突触重量变化的复制 [1][2][3] - 该技术基于商用CMOS平台 与现有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 具备高度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相比需要复杂晶体管阵列或新兴材料的方案更具产业化优势 [3] - 团队开发出双晶体管单元NS-RAM 在神经元或突触状态下运行时表现出低功耗特性 多个操作周期内性能稳定 不同设备间行为一致 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3] 技术应用前景 - 该突破使硬件级人工神经网络(ANN)成为可能 相比基于软件的ANN(如ChatGPT底层技术)大幅降低计算资源需求 解决当前AI系统能耗过高的问题 [2] - 神经形态计算芯片采用内存计算(IMC)架构 实现信息处理方式接近人脑 研究显示人脑通过约90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连接达成超高能效 该技术方向有望复制这种效率 [1][2] 行业影响 - 标志着紧凑型节能AI处理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为开发更快响应速度的神经形态计算系统奠定基础 可能推动半导体行业新一轮技术迭代 [3] - 采用成熟CMOS工艺路线降低产业化门槛 有利于加速商业化进程 对现有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具有直接兼容性 [3]
晶体管,新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4-03 10:12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证明单个标准硅晶体管可通过特定操作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硬件的高度可扩展性和节能性 [1] - 该技术利用商用CMOS工艺 通过调整块体终端电阻控制穿透碰撞电离和电荷捕获现象 无需复杂晶体管阵列或新兴材料 [4] - 团队开发的双晶体管单元NS-RAM具备低功耗(<1μW/操作)、周期稳定性(>10^6次)和器件一致性 满足实际ANN硬件需求 [4] 技术原理与优势 - 人类大脑通过90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连接实现高效计算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3] - NS-RAM单元通过物理电子现象直接模拟神经放电和突触权重变化 相比软件ANN节省90%以上能耗 [3][4] - 该方案兼容现有半导体制造流程 采用28nm工艺即可实现 较传统方案节省50%芯片面积 [4] 行业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使紧凑型AI处理器成为可能 可应用于边缘计算设备 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 [4] - 当前ANN系统功耗高达100W 制约移动端部署 新方案有望将功耗降至mW级 [5] - 神经形态芯片市场预计2025年达50亿美元 CAGR 35% 该技术具备先发优势 [1][4]
2025边缘AI报告:实时自主智能,从范式创新到AI硬件的技术基础
36氪· 2025-03-28 11:29
边缘AI技术发展 - 边缘智能基金会发布《2025边缘AI技术报告》,显示TinyML技术成熟度超预期并已在多场景落地应用 [1][3] - 技术推动因素包括专用处理器和超低功耗设备创新,克服资源受限环境中的处理能力限制 [3] - 未来技术方向涵盖联合学习、量子神经网络和神经形态计算等新兴领域 [3] 行业应用案例 自动驾驶 - Waymo扩展模拟训练处理罕见驾驶场景,理想汽车端到端模型学习超500万驾驶数据片段 [7] - 边缘AI实现50ms以下防撞响应,5GAA推动混合V2X架构,决策延迟缩短30-40%至20-50毫秒 [8] - Innoviz激光雷达采用边缘优化神经网络,每秒处理20帧点云数据减少障碍物检测延迟 [8] 制造业 - 智能工厂每周生成超5PB数据,边缘AI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30%成本并减少45%停机时间 [9] - 食品饮料厂商部署边缘视觉AI,检查周期缩短50-75%并提升质量检测精度 [12] 医疗保健 - AliveCor和Biobeat开发的边缘设备实时分析心律,缩短危急情况响应时间 [14] 零售业 - Amazon Fresh采用边缘AI实现非接触结账,平均结账时间缩短30% [16] - Just Walk Out系统集成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提升客户便利性和运营效率 [16] 物流 - P&O Ferry masters使用AI优化货运能力10%,物流费用减少20% [18] 智慧农业 - 边缘AI灌溉系统动态调整水分配减少25%用水量,害虫检测减少30%农药使用 [21] 生态系统与协作 - 边缘AI采用三层架构:边缘设备、边缘服务器和云平台协同处理数据 [24][25] - 英特尔推出边缘AI支持包,高通与Meta合作将Llama模型集成到边缘处理器 [26] - Google与Synaptics合作开发边缘AI系统,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电 [27] 前沿技术趋势 - 联邦学习预计2030年市场达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7% [31] - 量子神经网络(QNN)以更高效方式处理信息,未来或嵌入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设备 [34][36] - 神经形态芯片如NeuRRAM能效提升2倍,支持边缘设备执行复杂认知任务 [41]
首批报告嘉宾公布!2025九峰山论坛蓄势待发
半导体芯闻· 2025-03-14 10:22
2025九峰山论坛概况 - 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旗舰级盛会,将于2025年4月23-25日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 [2] - 包含11大平行论坛,覆盖从关键材料到AI赋能的EDA工具链、光子神经网络到太赫兹通信技术等前沿领域 [2] - 已确认超100份高质量重磅报告,首批演讲嘉宾名单公布 [4] 平行论坛核心亮点 技术前沿 - 聚焦神经形态计算、二维材料器件、硅光量子集成、宽禁带半导体等前沿领域,覆盖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技术 [5] - 异质集成技术融合材料/封装/电路设计,神经形态器件突破传统架构,光电子技术赋能AI算力革命 [7] 产业链协同 - 全链条布局从材料制备、核心装备、检测技术到系统集成,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生态闭环 [6] - 集中展示国产透射电镜、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光电测试仪器等关键成果,揭秘国产FIB、SiC刻蚀核心技术突破 [8] 市场应用 - 深度解析5G通信、智能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需求,分享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场景下的半导体解决方案 [9] - 汇聚全球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与投资机构,共商第三代半导体产能布局、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议题 [10] 平行论坛嘉宾阵容 - **化合物半导体关键材料**:明士新材料研发总监陈兴、超硅半导体副总裁胡浩、化讯半导体CTO黄明起 [12] - **光电子技术**:EDWATEC首席技术官Amir Youssefi、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磊/董建绩 [13][14] - **先进显示技术**:秋水半导体董事长蒋振宇、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Lars SAMUELSON [15] - **先进半导体检测技术**:中科院研究员曹兴忠、滨松光子销售经理工藤宏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谷洪刚 [17][18] 论坛日程框架 - **4月22日**:注册报到 [19] - **4月23日**:开幕式、主旨报告、平行论坛1-4(关键材料/核心装备/EDA工具链/光电子技术) [19] - **4月24日**:平行论坛5-6(功率电子技术/无线电子技术) [19] - **4月25日**:平行论坛7-11(先进显示/异质集成/类脑计算/检测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标准) [19][20]
大芯片,靠它们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0:53
人工智能与计算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具有改变人类的潜力,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开启创新新领域 [1] -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史无前例,要求系统层面快速发展,从低功耗边缘设备到云计算 [1] - 快速人工智能系统扩展需求推动芯片、封装、架构和软件领域的创新前沿 [1] - 传统计算技术被AI推向极限,需要可持续节能解决方案实现并行计算系统指数级扩展 [1] 技术矩阵与系统优化 - 技术矩阵涵盖软件、系统架构、硅片和封装,需共同优化以最大化性能、功耗和成本 [2] - 强大生态系统伙伴关系和新颖设计方法对高效共同优化和更快上市时间至关重要 [2] - 芯片微缩是半导体行业进步的基本驱动力,由非增量晶体管和互连架构进步实现 [3] - 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流程指导每代技术的功能扩展和改进 [3] 芯片技术创新 - RibbonFET是全栅极晶体管,超越FinFET架构,提供性能扩展和工作负载灵活性 [4] - 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将IR压降降低5倍,并在硅片中显示超过5%频率优势 [5][6] - Intel 18A工艺节点将提供业界首个RibbonFET和PowerVia技术组合 [6] - High NA EUV实现灵活设计规则,减少寄生电容并提高性能 [7] - High NA EUV通过降低设计规则复杂性和多重曝光需求简化EDA [7] - Intel 14A正面互连针对High NA单次曝光图案优化,提高良率和可靠性 [7] 封装与3DIC技术 - 3DIC技术通过异构集成降低成本和占用空间,提高带宽并降低功耗 [11] - 先进节点上的基础芯片对实现硅通孔(TSV)和先进接口至关重要 [11] - 封装互连需继续扩展以提供更高互连密度,实现带宽增长和能源效率提升 [12] - 玻璃核心封装基板技术可缩放互连几何形状、尺寸和信号特性 [14] - 模块化设计环境允许直接组装多硅、共封装系统,优化成本、性能和带宽 [15] 互连技术进展 - UCIe规范在<1pJ/bit时每毫米芯片周长可实现高达1.35TB/s速度 [18] - 最新生产的有线SerDes达到212Gb/s PAM4,支持4-6pJ/bit机架内通信 [18] - 英特尔展示4Tb/s双向全集成光计算互连芯片和224Gb/s PAM4光互连 [20] - 行业正开发共封装光学器件(CPO)和直接驱动线性光学器件技术 [19] 电源输送创新 - 每封装功率正在迅速扩大,主板电压调节器(MBVR)无法跟上未来高性能芯片需求 [21] - 完全集成电压调节器(FIVR)将电源转换最后一步带到封装上,减少能量损失 [22] - 英特尔开发基于CMOS的独立2.4V IVR芯片,使用高密度电容器技术 [23] - 将高压(12V)开关电容稳压器与低压IVR配对可实现两步转换,提高功率密度和效率 [23] 架构与软件发展 - 下一代计算架构需推动系统性能指标指数级改进,解决热和功率完整性挑战 [24] - 软件必须通过开源生态系统中的协作、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发展 [25] - 高度优化软件对高效利用硅资源至关重要,AI软件将成为微调系统元素关键 [26] 超越传统计算 - 神经形态和量子计算对实现AI扩展所需的效率和速度突破至关重要 [26] - 英特尔Loihi研究芯片为广泛算法和应用带来数量级增益 [26] - 量子计算有望彻底改变行业,解决气候变化、药物设计等关键问题 [27] - 英特尔开发硅自旋量子比特,作为量子计算可扩展性的最佳前进方向 [27] 行业挑战与机遇 - 指数级性能扩展遇到功率、连接性和成本根本挑战,需要新方法解决 [30] - 需综合工艺技术、3DIC系统设计、电力输送等领域的创新优势 [30]
中国芯片研究领先全球,远超美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5 01:03
中美芯片研究对比 - 2018-2023年全球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共发表47.5万篇论文,中国机构贡献占比34%,美国15%,欧洲18% [2][8] - 高引用率(前10%)论文中中国占比50%,美国22%,欧洲17% [2][10] - 中国研究机构占据全球芯片领域高引用论文产出前8名,中国科学院以14,387篇总发文量居首 [11][13] 中国芯片研究特点 - 研究重点集中于神经形态计算(类脑芯片)和光电计算(光传输数据)等后摩尔定律技术 [2][15] - 神经形态计算集群论文达5,068篇,光电计算相关集群论文3,751篇,均为全球最高 [15] - 寒武纪联合创始人陈云霁团队设计的AI芯片架构获超1万次引用,41%来自美国学者 [6] 技术突破方向 - 后摩尔定律技术研究占比显著,包括二维材料(石墨烯/MXenes)、过渡金属化合物(铁磁材料/二硫属化物) [13][15] - 光子集成电路(23560集群)、微LED显示(38720集群)等新兴领域中国论文量均超1,300篇 [15] - 神经形态计算(3255集群)和氧化镓功率器件(1099集群)论文量分别达5,068篇和3,751篇 [15] 行业影响 - 美国出口管制限制14nm以下设备进口,但中国在非传统技术路径(如光学计算)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3][6] - 中国成熟芯片产能全球占比持续提升,同时下一代技术商业化可能削弱美国管制效果 [4][7] - 2018-2023年全球芯片研究总量增长8%,增速低于AI领域,但中国贡献主要增量 [9][10]
中国半导体基础研究,超越美国
半导体芯闻· 2025-03-04 10:59
中国半导体基础研究领先优势 - 2018-2023年中国半导体相关论文数量达160,852篇,是美国的2.2倍(美国71,688篇),增长率41%显著高于美国的17% [1] - 中国在前10%高引用论文中占比近50%(23,520篇),远超美国的10,300篇 [2] - 全球半导体研究机构Top10中9家为中国机构,若计入中文论文中国领先优势或进一步扩大 [2] 技术能力国际比较 - 韩国专家评估显示,中国在高密度存储器(94.1% vs 韩国90.9%)、AI半导体(88.3% vs 84.1%)、功率半导体(79.8% vs 67.5%)等领域技术领先 [3] - 中国在下一代高性能传感技术(83.9%)略超韩国(81.3%) [3] 新兴技术突破方向 - 中国重点布局神经形态计算(模仿神经元结构提升AI效率)和光学计算(光信号传输技术),这些领域与传统半导体制造方法存在代际差异 [4] - 北京处理器研究所陈云霁团队的深度学习架构获美国学者41%引用量,商业化后可能突破美国技术封锁 [4] 技术商业化潜在影响 - 中国新型架构研究无需依赖美国现有制造技术,若实现商业化将导致美国出口管制失效 [4][5] - 乔治城大学预测中国可能通过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美国的转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