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上丝绸之路
icon
搜索文档
绕开马六甲!这条国际物流新通道让中国直通印度洋
第一财经· 2025-07-09 11:49
新国际物流通道开通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昆明首发,标志着中国西南连接印度洋的新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式贯通,绕开马六甲海峡[1] - 新线路从昆明直达泰国拉廊港再海运至缅甸仰光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相比传统模式运输距离缩短近三分之一(约1700公里),时间缩短二分之一(约17天),运输时效提高50%以上[1][2] - 该通道利用中老铁路抵达万象后分三条线路:泰国北标府铁路、泰国林查班港海运至新加坡、泰国拉廊港海运至缅甸和孟加拉国,第三条为全新路线[2] 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 - 新通道被比喻为"当代郑和下西洋",在国际形势变幻背景下为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同时加强与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2] - 具有标志性意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西向拓展,是安全与效率均衡的方案,相比马六甲海峡路线更节约路程[2] - 中老铁路开通三年多来货运量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线运输货物总量突破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3] 与泛亚铁路的关系 - 泛亚铁路西线(中缅铁路)因缅甸境内进展缓慢,而中线(中老泰铁路)已形成替代优势,通过拉廊港等印度洋港口出海的经济价值提升[3][6] - 中泰铁路二期工程获批,计划2025年开工2031年完工,建成后昆明可直达泰国[4] - 学者认为中线全面联通后市场优势显现,但泛亚铁路西线仍具战略意义,尤其是油气运输,需推进建设以实现东、中、西线均衡发展[6][7] 运营现状与未来规划 - 云南省已形成三大跨境班列品牌:"澜湄号"(王家营)、"昆明陆港号"(安宁)、"郑和号"(晋宁),形成互补[5] - 2024年11月"昆明陆港号"中老泰国际多式联运货运列车首发,2025年6月开通铁公海联运至泰国拉廊港再转仰光[5] - 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中国段预计2028年通车,目前正攻坚高黎贡山隧道[7]
【扬帆新丝路,直通印度洋】“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活动在郑和故里晋宁顺利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14
行业动态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活动在昆明晋宁腾俊国际陆港举行,主题为"启航郑和故里,扬帆海上丝路",由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昆明市人民政府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1] - 班列运输云南特色商品如蔬菜、化肥、饲料等,采用海公铁多式联运模式,从昆明晋宁出发经中老铁路至老挝万象,再经公路接驳泰国拉廊港,最终海运至孟加拉国吉大港,全程约18天[2] - 新路线较传统路线缩短17天以上,时效提升约50%,打通了从中国西南腹地经中南半岛直抵印度洋的物流通道[2] 运输模式创新 - 实现海运集装箱首次搭载中老铁路,实践"一箱到底""一票直达"全链条物流解决方案[3] - 成功实践海公铁多式联运的"一单制""一箱制",大幅简化流程并提升跨境物流效率[3] - 开辟全新铁公海多式联运航线,从云南直通印度洋,为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供"云南样本"[3] 区域经济影响 - 推动"云品出滇""云品出海",促进云南高原优质物产进入国际市场[2] - 使中国企业能够发挥联动优势组团出海,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力量[2] - 班列首发正值"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活动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构筑了珠江水系五省(区)航运业交流平台[6] 战略意义 - 传承郑和精神,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共赢新篇章[6] -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物流合作提供创新实践与成功典范[6] - 活动包括航运发展论坛、文化交流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等议题深入交流[6]
宁波航交所:本周澳新航线市场波动较大 运价指数较上周涨25.3%
快讯· 2025-06-27 13:32
宁波航运交易所运价指数 -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本周报收1366.5点 较上周下跌1.1% [1] - 21条航线中5条运价指数上涨 16条运价指数下跌 [1] -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中1个港口运价指数上涨 15个港口运价指数下跌 [1] 澳新航线市场动态 - 澳新航线运价指数报1386.8点 周环比大幅上涨25.3% [1] - 班轮公司持续控制航线运力导致供需偏紧 供小于需推动运价大幅上涨 [1]
海上丝路文创人才培训:培育文创新生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05:05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训"在故宫博物院开班,旨在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研究、创新转化与人才培养 [1] - 项目展现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 [1] 项目意义 - 将海丝文化内涵融入当代艺术设计,开拓文化艺术发展新局面 [3]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 -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 课程内容与特点 - 课程讲授技艺传承创新和"设计外交",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卓越创新能力和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文创设计先锋 [4] - 项目由美高梅申报,聚集了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的权威师资 [6] - 以北京为首站,将于海上丝绸之路多个重要节点开展为期60天的集中授课及实地考察 [6] 行业专家观点 - 全国政协常委、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鼓励学员成为有学识、创造力、国际视野的文创新力量,借助海丝底色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 [6] - 何超琼讲授理论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意赋能》 [6]
寻美宁波,茅台葡萄酒的文化深耕与消费引导
搜狐财经· 2025-06-13 07:40
品牌营销战略 - 公司通过"茅台红·寻美东方(海岸线)"活动将品牌与"海上丝绸之路"等强文化符号绑定,提升消费者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4] - 活动选址宁波这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利用其历史地位为品牌注入历史纵深感[3][6] - 通过非遗鱼骨画、象山杨梅特调"海风饮"等本土化体验,实现品牌与宁波风土人情的深度绑定[2][6]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提出"三重升维"战略:创新体验方式、拓展产品线、挖掘营销体验价值[9] - 计划推出低度果味酒、小瓶装等年轻化产品,应对便捷性、适口性、社交分享的新消费需求[12] - 将葡萄酒从"佐餐饮品"重新定义为生活方式载体,覆盖家庭聚会、休闲悦己等场景[9][12] 品牌差异化路径 - 以"新世界葡萄酒东方典范"为品牌愿景,构建具有东方特色的美学体系与价值标准[18] - 通过复合型活动(Live House、文化表演等)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生活方式"的战略转型[11][18] - 秉承茅台集团"质量是生命之魂"理念,坚持最优产区选材与独特混酿工艺[15] 文化赋能策略 - 借助宁波作为唐宋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强化葡萄酒东传的文化叙事[6] - 通过《采茶舞》《丽人行》等表演,实现茶文化、传统美学与葡萄酒的跨界融合[8][11] - 利用沿海城市消费者对本土文化的高度敏感,建立区域市场情感通路[8] 长期发展布局 - 从黄河线人文探索到海岸线开放叙事,持续通过"寻美IP"勾勒行业价值跃迁路径[20] - 以"山山难越山山越"为信念,坚持长期主义推动行业变革[4][20] - 将海岸线延伸方向视为未来葡萄酒价值升维的象征性路径[14][20]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海丝起点通天下
新华社· 2025-06-12 12:20
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 -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3] -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批示支持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强调泉州作为中国古代造船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2] - 2001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案,2002年再次调研推动申报工作[3] 古代海洋商贸历史 - 宋元时期泉州通过季风和洋流实现国际商贸往来,开元寺、清净寺等建筑体现多元文化交融[2] - 22处遗产点串联形成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完整历史脉络[3] - 上世纪90年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启动古代木帆船复原工程,2001年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建成开放[2] 城市发展定位 - 泉州持续传承海洋商贸文脉,保持古城活力并延续向海发展策略[4] - 陈列馆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快速落实资金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
宁波航交所:本周南美东航线运价指数较上周上涨43.7%
快讯· 2025-06-06 12:28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 - 本周NCFI报收于1669.4点,较上周下跌0.4% [1] - 21条航线中10条运价指数上涨,10条下跌,1条持平 [1]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运价 - 沿线主要港口中7个运价指数上涨,9个下跌 [1] 南美东航线市场表现 - 南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2324.2点,周涨幅达43.7% [1] - 该航线运力缺口较大,舱位持续紧张 [1]
被食物撬动的历史进程
齐鲁晚报· 2025-06-05 21:49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考古学者张良仁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介绍。他在考古领域深 耕30余年,近两年转型做起了"吃播",在全网收获超200万粉丝。最近,他的新书《吃的中国史》出版,该书 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明进程。 □长庚 从饮食器具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 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 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看见阶级分化 20世纪初以来,考古学界一直关注文化谱系、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史等宏大叙事,这些研究 为理清历史提供了主要框架,就如同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饮食研究看似细微,却同样重要,就犹如人体的毛 细血管。近年来,学者们写了越来越多关于中国饮食史的著作。 张良仁认为,从事饮食史研究,是绝对不能忽视考古资料的。尤其是研究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娱乐活动还 不丰富的先秦历史,更是离不开考古资料。比如,在二里头遗址数以万计的出土陶器中,有大量的饮食器具, 可以分为炊器、食器、饮用器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一簿一罗盘 乘风到南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3 12:40
南海更路簿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航海秘笈,记载了南海航线和岛礁命名,自元代起在海南岛东部渔民群体中流传 [2][4] - 更路簿包含航行里程("更")和罗盘航向("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船长出海必备的航海图 [4] - 现存更路簿多以西沙海域航线起笔,如"自大潭过东海(西沙海域),用乾巽使到十二更",琼海市潭门港因此得名 [4] 更路簿的商贸与航海功能 - 更路簿不仅用于渔业生产,还记录了从南海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商贸航线 [8] - 海南渔民通过更路簿拓展航线,如梁其锐家族抄本记载"自新州去琶里更"(新加坡至印尼巴厘岛),推动20世纪早期南海国际贸易雏形形成 [8] - 渔民根据海外市场信息调整商业模式,例如将马蹄螺壳作为飞机涂料原料销往新加坡,梁氏家族借此发家 [8] 更路簿的跨区域贸易网络 - 海南渔民通过更路簿建立双向贸易:将渔产品运至东南亚销售,同时从南洋购入香料和海产品销往广东、海南 [9] - 更路簿中"粤琼更路"记录了海南七洲列岛、大洲岛至广东湛江、广州等地的航线,形成区域贸易闭环 [9] 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团队深入渔村征集更路簿文物,进行修复、仿制及文本研究,并邀请潭门老船长参与文化保护项目 [11][13] - 博物馆通过翻译更路簿和展示渔家文化(如鲤鱼灯制作),将专业航海知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南海文化 [13]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08:38
中国深海考古发展历程 - 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5] - 1996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现近万件南宋文物,揭示海上贸易繁荣 [5] - 2018年成立"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标志深海考古正式启动 [5] - 2022年在南海1500米深度发现明代沉船遗址,创我国深海考古深度纪录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10年考古队员最大下潜深度达100米,2022年扩展至1500米 [3] - 采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无人潜水器等设备进行精细化作业 [12] - 2023-2024年三阶段调查共提取900余件(套)文物,创深海考古数量纪录 [12] 南海沉船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遗址发现10万+件明代瓷器,包括青花、珐华彩等珍贵品种 [10][15] - 二号沉船载有21米长乌木堆积,填补进口贸易历史空白 [10][15] - 两船分别代表出口瓷器与进口木材的双向贸易模式 [15] 文物展览与社会影响 - 2024年特展展出400余件(套)出水文物,吸引超百万人次参观 [13] - 展品包含珐华贴金梅瓶、红绿彩碗等明代代表性器物 [13][15] - 实证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及中外文明交流史 [15] 未来发展方向 - 当前仅完成遗址初步调查,完整考古需多年持续工作 [17] - 深海考古装备升级将推动更大规模的深海遗址探索 [12] - 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绝大部分海域仍待探索 [7]